论山西地面频道电视新闻栏目的创新实践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058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介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央视及省级卫视注重通过大制作、大投入、大市场来赢得创收,相比之下,省级地面频道因节目覆盖范围狭窄、内容短缺、市场有限受到很大的冲击。山西电视台公共频道不断转变发展理念,创办了全国首档纪实类电视新闻信访栏目《民生大接访》,栏目在发展实践中践行以百姓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创新节目生产流程,拓展选题、创新编排方式,进一步打造本土的品牌栏目。
  关键词:山西地面频道;电视新闻栏目;《民生大接访》;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140-02
  2002年1月《南京零距离》播出之后,作为代表性栏目,全国各级电视台掀起了创办民生新闻栏目的热潮,民生新闻栏目一直都是省级地面频道新闻栏目的收视热点,有明显的本土特色,紧密联系百姓,贴近生活,是受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但是各家民生新闻节目形式趋同,编排手法相差无几,难以突出节目的自身特色,又面临新媒体的冲击,分流原本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山西公共频道2013年5月首创全国纪实类电视新闻信访栏目《民生大接访》,是民生新闻节目基础之上的具有信访特色的栏目,将信访工作放到了电视荧屏,开辟了阳光信访新渠道,架起了党和百姓的沟通桥梁,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一档电视新闻栏目。
  一、 收视较高,创新节目生产流程
  《民生大接访》把信访事项当“考题”,把信访群众当“考官”,开设了领导干部“新考场”,架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开通信访工作的“新渠道”,开辟了公众自我教育的“大讲堂”,开创了电视新闻节目“全方位公共服务”这一新的价值模式。超越传统的内容服务,顺应媒体服务模式的新变局。[1]《民生大接访》是电视新闻栏目的示范引领,通过电视手段让受众了解相关的政策,遇到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也为信访部门提供解决问题的示范案例,体现出栏目的实用性。结合栏目2017年7月的收视数据来看栏目的创新发展。
  表1中显示7月份的平均收视情况, 21天中有17天《民生大接访》首播时间平均收视率高于频道全天节目的收视率,有较好的收视。节目从创办以来,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每期节目更好的呈现方式,注重新闻事件的故事性,可看性。稿件的撰写要求结构严谨、节奏明快、用词准确,采访制作过程严格执行“一二三四五”的要求。即有一个抢眼的题目,从标题上先发制人,有了好的标题,新闻就成功了一半。在节目后期制作过程中,至少要有两段导视,第一段导视中不出现第二段导视之后的节目内容,以求达到有悬念感的目的,同样第二段导视中不出现第一段导视里的内容,避免信息重复,导视要求节奏明快、语言精练、同期抓人、富有悬念,达到三分钟一个高潮,以此来制造兴奋点和节奏感,内容不能平铺直叙,开篇高潮前置,达到抓人眼球的目的,以此来满足保证受众的心理需求。编导要多次出境,20分钟的节目至少要有四次出境,并且多一些行径中的采访,保持新闻的动态性,要参与事件的现场调解,与当事双方互动,达到生动鲜活的目的,编导要积极协调新闻事件涉及的各个部门,至少有五个人物采访,由此来增加节目的可信度和信息量,从而保证受众持续的关注节目。
  二、选题丰富,编排形式多样化
  (一)选题多元化
  好的选题是节目成功的关键,既要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又要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形成积极地舆论导向,选题来源对选题的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省级地面频道受众范围有限,仅仅覆盖到本省,因此选题更应该地域化,问题典型,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示范性。《民生大接访》的选题范围涉及土地纠纷、房产纠纷、农民工讨薪、干部接访记、老人赡养、社会保障等范围。如:《一块土地两个证》《无中生有的大红本》《年底要把钱结清》《蜘蛛人”的讨薪路》《挂职干部接访记——房梁之争》《五个子女谁养老》《被遗忘的“正式工”》等。选题来源广泛,包括信访局提供、栏目热线、本省以及当地百度贴吧、微博、微信、上访者亲自来栏目组反映问题等方式,保证选题的多元化。编导申报选题严格执行三级审批制度,由制片人、频道副总监、频道总监逐级审批,把关每一期节目的选题,保证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影响力,从而不断地满足栏目给受众的新鲜感和吸引力,保持比较稳定的收视率。除了现有的帮助百姓排忧解难、解决好信访工作中的一些个案,让人们看到希望和信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规则。[2]栏目在题材方面不断地拓宽,推出系列节目《撸起袖子加油干第一书记解民困》《记者蹲点日记》等系列节目,社会问题的解决最终靠的是国家政策、制度的解决。
  (二)编排多样化
  编播是节目的外在形式,也就是怎么播和播什么,从传播效果上来看,甚至比节目内容本身更重要。对于20分钟的专题节目,根据既有内容开展编排,就要体现一定的叙事技巧,讲好故事,设置悬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要突出主题,起到积极地社会舆论导向,给受众展示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栏目最初的采制中必须通过组织一场协调会解决问题,保证问题真实有效的解决,如:《断臂惊魂》《奶牛去哪了》《趴窝的校车》等,随着节目理念的变化,组织协调会不再作为节目的硬性要求,如:2017年7月收视最高的节目《无法呼吸的下水井》记者现场采访揭露问题,小区居民厨房下水长期不能使用,接下来寻找造成问题的原因,采访不同楼层的居民、物业、负责人,寻找解决方案,最后初步解决了问题,保证当下能使用厨房下水,但问题的彻底解决还要再去查询旁边小区盖房的手续,有待进一步解决,整个事件层层剥开,逻辑严密,这期节目并没有组织协调会,但保证了新闻事件的时效性,新闻事件的动态性。
  《民生大接访》节目通常一期编辑一个完整的节目,也就是一个单独的新闻事件,有时根据实际需要也采用连续报道的形式,分集播出一个新闻事件,2014年4月16日《一锤子砸乱的命运》就分上下集播出,对往期节目中达成协议还未具体解決的新闻事件,后期也会不定期进行事件追踪报道,如:2014年7月22日的节目《追踪:闪电婚姻把我整成穷光蛋》就是对上2014年6月10日播出节目的后续报道。   三、播出形式有变化,推出特别节目
  如果没有特别节日的编排,节目总是一沉不变,就难以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在2014年10月国庆期间推出“说信访话和谐”特别节目,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在2014年12月11日,结合社会讨论热点“校车安全问题”制作节目《趴窝的校车》,民办幼儿园买回正规校车,却迟迟不能上户,学校着急,家长操心,通过节目组的记者进行相关部门的协调,群众上访变领导干部下访,在闻喜县教育局召开一场特殊的协调会,最终保证趴窝一年多的校车能正常使用,事件圆满解决2015年春节期间特别推出“新春走基层,回访当事人”系列节目、“拼在基层干部专访”系列节目,2016年春节继续推出“新春走基层,春暖2016回访”系列节目。2016年4月4日推出清明节特别节目《三十年的重量》,2016年9月1日对此做了后续报道《埋藏三十年的心愿》,栏目组把这期节目放在开学第一天,节目录制就在开学当天,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第七中学举行小英雄塑像揭幕仪式,完成小英雄年迈母亲为儿子塑像的心愿,当天录制当天编排播出,体现出很强的时效性,2016年10月陆续播出“年访民生挂冷暖——挂职干部接访记”系列节目,2017年春节期间继续推出“新春走基层回访当事人——回访”系列节目,并特别策划“春天,我们再出发”系列节目,2017年春节过后特别策划“撸起袖子加油干第一书记”解民困”系列节目,2017年4月4日延续往期的策划仍旧推出清明特别节目《魂归》,这些特别节目的策划,能满足受众在特别节日的情绪,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充分调动受众参与栏目的积极性。
  传统的电视媒体是以新闻和文化立台的,因此省级地面频道一般收视较好的都是新闻栏目。从《民生大接访》7月份收视份额数据来看,节目首播时段晚上20:40—21:00的收视份额明显高于下午重播时段18:30—18:50,收视份额反映出首播时段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在重播时段几乎没有竞争力,可见播出时段对栏目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地面频道的发展,大板块、大时段、大剧场的编排模式也是地面频道编排的一种趋势。
  《民生大接访》对新闻创新的引领:用情感传播引导社会舆论,用疏导理念改变“堵”“泄”模式,用故事性表达实用性,为地方电视台新闻改革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探索。[3]山西地面頻道新闻栏目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重要的是改变栏目发展的思维,变观众思维为用户思维,变舞台思维为简约思维、变广种薄收思维为极致思维,变收视思维为流量思维、变经验性思维为大数据思维,生产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不断创新节目的编播形式,利用新媒体快速传播的特点推广节目信息,强化与受众的有效互动,拓宽选题来源,征求受众意见,边看边评,及时反馈,从而打造本省乃至全国的品牌化栏目,由此提升栏目的影响力和收视率。
  参考文献:
  [1] 许凌云,阚乃庆.新的媒体语境下中国公共新闻的思考与探索[J].现代传播,2014(7).
  [2] 喻国明.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新发展——以《民生大接访》为例[J].现代传播,2014(7).
  [3] 焦中栋,刘斯,陶薛芬.多维视角下的电视信访新渠道——全国首档电视信访新闻栏目《民生大接访》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2014(7).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今,微信已不再仅仅面向年轻群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加入到用户的行列。微信必然能够在某些角度满足老年用户的需求,契合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指导、以内容分析为手段、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老年群体对微信的使用需求、用户需求的满足情况,以及微信在满足老年用户需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老年群体;微信;需求层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
期刊
摘 要:本研究对四川凉山147名彝族青少年学生进行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旨在了解彝族青少年手机媒体的使用状况,分析手机媒体对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影响和方式,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手机媒体;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000-02  一、研究缘起  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彝族传统文化在不断与主流文化共荣共存中呈现出与
期刊
摘 要: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很重要,但如果学校没有这门课的话,他们也不会主动去学习。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教学,他们希望教师能够深入浅出的讲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能辅助以音频、视频等手段。笔者建议,国家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重视程度,出台相关政策,让每个高校新闻传播专业都要开设这门课程。有条件的高校,设置为专业必修课;条件一般的高校,设置为专业选修课。 
期刊
摘 要:网络综艺节目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从制作层面来说已日臻成熟。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选题研究是对节目策划和内容的基础性研究,从选题上窥见网络综艺节目在制作上的基本倾向。热播节目《奇葩说》诞生于网络平台,作为一档辩论类综艺节目,选题直接决定着节目走向和节目风格。本文对《奇葩说》第四季选题归纳总结,发现其选题存在多样性匮乏、价值单一、思辨性和针对性差的问题。  关键词:《奇葩说4》;选题;选
期刊
摘 要: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以自然为媒介、将山水媒介化,并且把源于神话传说的形象——刘三姐置于漓江山水间,从舞台剧到电影再回归自然历经两次祛魅过程。在一次次的文化传播中,“刘三姐”成为一个世俗化的狂欢符号,《印象·刘三姐》在传播中成就本土文化产业的深层机理是值得探讨的,它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多种相关机制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是时间沉淀、意义变迁、祛魅提纯、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的结果。  
期刊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健身的观念已经进入人们的意识之中,特别是现代爱美女性普遍追求骨感紧实的身材,减肥现象也是愈演愈烈。健身观念的转变、健身消费的增长也促进了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发展,各类运动塑身的方式也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利用微博进行“减肥文化”宣传的营销号更是不在少数,这些活跃在微博平台上的意见领袖和舆论一起推动着“减肥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迸发新生,引发减肥热潮。关于有氧运动、无氧运动、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越南《人民报网》广西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框架理论的内容分析法,探讨越南主流媒体如何呈现和构建“广西形象”。研究发现,越南《人民报网》主要报道越桂合作交流的积极内容,新闻报道态度呈正面,在传递本国价值倾向的同时也塑造了良好的广西形象。文章指出,越南主流媒体对广西的报道遵循服务于国家利益的逻辑;“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借助国外媒体报道中国地方政府在次区域合作中的作为和成果,有助于中国
期刊
摘 要:古代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驰骋沙场数十年的故事自南北朝便代代相传。1997年迪士尼公司以此素材拍摄电影,美国版花木兰从此走向国际。2009年香港导演携手著名演员赵薇还原一部更符合史实的花木兰,同样口碑甚好。本文将从二者的对比分析中得出美国电影借助他国故事传播自己文化的结论,采用对比研究方法,进一步指出中国电影该如何有效传播中华文化。  关键词:《花木兰》;差异;文化传播;电影翻拍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喜剧小品作为当今中国大众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以演员滑稽可笑的表演和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在笑声中解读生活百味,也因此深受大众的欢迎与好评。开心麻花团队以爆笑的情节和幽默的语言,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近几年的许多喜剧类综艺节目中开心麻花团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节目。该论文以开心麻花小品为例,对近5年小品的题材、形式、内容和作用四个角度入手,以
期刊
摘 要:“网红”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首播,反响一般,随后又在以青年娱乐为主的B站(bilibili,著名弹幕视频网站)登录,却意外的蹿红,成为2016年现象级的文化热点。作为现象级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意外走红,值得每一个纪录片学者深思,这次“意外”走红又给纪录片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呢?本文结合新媒体纪录片的时代特征去分析纪录片创作,并且尝试从纪录片叙事的角度分析其主题、结构等,从中总结纪录片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