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课中师生互动的理论与实践初探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810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政治高考复习课堂缺乏师生互动,从而影响复习课堂氛围和效率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了高考复习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特点,提出师生互动的形式主要包括:情感互动、目标互动、知识互动、教法学法互动、交流互动、思维互动和角色互动。此外,还以“历史唯物主义主观题答题能力专题训练”教学为实例,从实际课堂操作上阐述了如何在高考复习课中设计和贯穿师生互动。
  【关键词】政治复习课中师生互动 互动理论 互动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研究性学习的发展,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也越来越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互动的形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但是这种现象多数集中在高一、高二的新课教学中。而高三的高考复习课,由于面临着繁重的复习任务,因此大多数的复习课堂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全程主讲,学生全程记录”的复习模式,因而在这样的高考复习课堂上,我们只能看到凝重的复习氛围,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受到限制,课堂气氛无法活跃,这对课堂效率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的总结,认为高考复习课也能实现师生互动,这种互动更有利于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一)复习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特点与形式的理论探讨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所谓师生互动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是一种互为前提、互为条件,又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师生互动具有以下特征:教学目标的调控性,课堂环境的制约性,影响的相互性,过程的动态性,主体和主导间的相互性。
  1. 教学目标的调控性。所谓教学目标的调控性就是指教学目标一经制定,就对教学活动起着控制作用,它可以将教师和学生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考政治复习课需要特别明确又有层次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作为师生互动的中介,使教师的教学,学生复习的都围绕着这个中介进行,从而使复习课的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
  2. 课堂环境的制约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受到课堂环境制约的,根据不同的课堂环境和课堂情景设计,师生互动的节奏有快慢、轻重、缓急、强弱之分。
  3. 影响的相互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相互活动的关系,因此这一活动对双方都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教师教的如何影响学生学的结果;而学生学的情况和结果影响教师教的情绪和方式。
  4. 过程的动态性。所谓过程的动态性,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强调的是“动”,这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动态的活动,即师生之间通过语言交流,情绪表达,肢体动作,角色互换等交流方式来达到教和学相互作用的结果。
  5. 主体和主导间的相互性。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当教师在讲解某一知识时,这时教师不仅仅是主导,而且还是主体,学生的任务是听、是吸收;然而,当学生在利用教师所教的知识解决问题时,那么学生不仅是主体,而且还是主导者。也就是说,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主导和主体关系并不是绝对固定的,它将随着教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转移而转移。
  在高考政治复习课中,由于高三的学生对复习课的目标和任务不是在一种完全未知的情况下学习,而是在原有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理解—综合—运用”的考试能力的升华。同时,经过两年高中学习的高三学生在个人学习能力、个人表达能力以及个人自控能力上都优于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因此这更有利于实现复习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
  根据高考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参与能力和知识背景,可将师生互动的分为:情感互动、目标互动、知识互动、教法学法互动、交流互动、思维互动和角色互动。
  1. 情感互动
  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由于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可以说情感是师生互动的纽带和催化剂。作为教师除了应注意情感在教学中的投入应用以外,还应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互动。情感互动的实现依赖于言语、体态、文字等信息传播手段,因此,师生的情感互动可分为言语互动、体态互动和文字互动三个方面。 第一,言语互动:师生之间的言语互动最常用的是谈话法。运用时要坚持教育性、针对性、民主性,要把握好“火候”,语言要准确、生动,气氛要自然、和谐;第二,体态互动:教师作为信息的载体,在不断发出各种信息的同时,很自然地伴随着相应的动作和表情,以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的效率。体态互动包括眼神、表情、手势、距离、举止等内容;第三,文字互动:文字互动最常用的形式有:板书、作业、批语、试卷评语、赠言等。
  2. 目标互动
  所谓目标互动,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复习目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的转化。实现目标互动必须做到:总体目标全面化,课时目标具层次,具体目标行为化,双向目标细目化。
  3. 知识互动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作出推论。建构理论强调认识主体内在的思维建构活动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知识的建构和掌握是有规律的,必须有序地经历领会(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这样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连的阶段,这正是高考考试大纲对考生的学习能力的总体要求。因此,高考复习课中,教师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自经历这几个过程,创设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眼、耳、手、口、脑主动探索和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并从这一探索、发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维建构和发展能力。为此,一要强化目标意识,以目标指导教学。可用的途径是:教前诊断,展示目标,围绕目标互动,目标检测。二是让学生自己学会自主学习,多向交流。即学生独立学习,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沟通,即交流互动,以及学生积极参与,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三要做到三个最佳结合。即使学生心理活动得到最佳结合,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与学生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的过程结合;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结合。
  4. 教法学法互动
  教法和学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教法与学法之间有多维的、交叉的关系。教法对学法具有指导性。但是,学法是教法的基础,教法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学法对教法具有制约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教”和“教法”转化为“学”和“学法”。教法只有转化为学法,教法才具有实际意义。学法也可以转化为教法。转化时教师要分析学法是否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分析学法是否能展示学生学习的层次(第一层是感知、领会、记忆知识;第二层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第三层是把知识转化为智能)。
  5. 交流互动
  交流是指对一些重要内容或在认识上容易产生差异的问题进行的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和师生交流。交流是一种强建构,它是校正和不断完善各自思维建构的有效手段。教师要经常开展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作业交流、师生交流,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为了实现良好的复习课堂交流互动,教师必须做到:一在什么问题上进行交流活动,教师在课前要有计划,要在学生个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和谐、团结、奋进的氛围,注重感情投入,切记不要让学生感到有压力,注意学生相互之间的鼓励;三是开辟一个学习园地,对一些好的方法、好的思考都让学生充分地展现出来,既是对这些学生的表扬,也是对其余学生的激励与帮助;四是课上要让学生参与讨论与交流,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媒体等进行交流,教师尽量不正面回答问题,主要是提供范例及实例同学生一起分析过程,找出漏洞及错误,有时还要“挑起矛盾”,支持学生相互之间的争辩与交流,教师对争辩的双方都要充分地肯定与及时激励;五是课后的复习与知识总结,要定期按层次小组同教师进行交流,面谈正误,相互讨论并指出优缺点;六是检测之后必须做错题分析及经验小结,分期按层次小组交流,教师参与讨论。
其他文献
教学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所展开的师生协同活动。它的具体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由于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协同活动,双方缺一不可,教学观念也必然涉及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一、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师生关系  训诲——转化型教学,讲究师道尊严,师甚至和所谓天、地、君、亲并列。这种师生关系实质上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师的尊严来自于道的尊严,学生尊师是崇道的表现,因而师的尊严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确,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很精彩:或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语文课堂,呼唤着生命的“对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以往许多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的:一是如何使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加有效、更加扎实;二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交流的无障碍、交流的灵活与准确。因此,在从事初级语言的教学工作中,从基础开始就应当以交际为核心,培养交际能力为中心任务展开教学,而其他融会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目标、认知目标,方法与技能,价值观的培养都应是从属于交际目标这一核心的教学理念。虽然已经有许多关于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论述,但是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老师,我仍然想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几点初中生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意见,和各
所谓新课程,就是指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已把教师的职责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它涵着一种为知识而学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而不是“做”,缺乏一种创新意识。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了。正基于此,新课程下,如何进行历史学科的教学,就成为历史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既是这样
人的灵魂在双眼,它是人的思想与行动信息的活动窗口。从双眼中所透出的光,能让人感知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和即将有的行动。如果我们经常换一种眼光去发现生活的世界,那便是创造的发源起始。同时,如果抽象的数学观念艺术性与我们的双眼结合,你将会充满自信和智慧。  一、数学  当代数学已经远不止算术和几何,而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是计算和演绎的创造性配合,气概于数据而展现于抽象形式中,通过提示现象中隐蔽的模式来帮助
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遵循正确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到达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初中思想政治的教材具有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这也为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因此,教师应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发挥政治内容的教学优势,通过自己高超的教
【摘要】语文教学要适合“人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关注学生——人的本身!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教心、以情对情,平等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大语文的观念,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终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不是空洞的说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人”。  【关键词】 人的发展 语文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语文的观念 终生观念    上世纪末,《北京文学》为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教师学会耐心等待,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建构,教师再作适时恰当的调控,这样学生对知识就有了内化的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思维是知识得以存在、发展、创新的生命之泉,知识是促进思维活动的导师和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是合二为一、密不可分的重要环节。思维的积极性、广阔性在知识的发展创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  教学中,思维的惰性是影响知识进步、发展的绊脚石,而思维的积极性则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