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马说》;联系;讨论;发现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28—02
教学理念:文言文阅读教学,强调通过“读”培养学生熟读深思、积累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并联系以前所学,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
教学设想:《马说》是千古名篇,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该文以马喻人,表达了对人才被压抑的悲愤,隐含了对上层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尖锐批判。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空背景离现在太远,需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含义进行探究学习。然后研读讨论文意,通过个性化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含义。2. 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征。3. 掌握文中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体会其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 讨论法。2. 发现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一篇文章《马说》。(板书课题)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今天我们要通过对《马说》的学习来理解文章的观点与看法,还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首先,请两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思考:文章写的是怎样一回事?表达的是怎样一种观点呢?
(学生读完后,纠正读音)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千里马不被人所识,终被埋没的事。
师:文章仅仅是说“千里马”吗?
生:它是把千里马比喻为人才,通过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揭示在封建社会中,有才能的人往往会被埋没的事实。
师:你的概括很不错。请同学们注意:这篇文章是唐人韩愈的作品,距现在已经一千多年,我们今天读起来,有很多令我们费解的地方。现在我们分组讨论,有疑难就提出来,大家一起解答。(时间为7分钟。)
(学生每6人为一组,组长组织阅读、讨论,并记下疑难问题。老师巡视督察。)
(学生讨论后,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1.“食”和“策”的读音和意义。2.“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和“奴隶人”又各指什么?3.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分别是什么?4.没有伯乐,千里马该怎么办?)(写在小黑板上,挂起。)
师:这些是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很有代表性,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先看第一个问题,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食”可读作“shi”,意思是“吃”,如文中有“食不饱”。还可读作“si”,是通假字,通“饲”,意思是“喂养”,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师:说得很好。读“si”的文中还有一处“食之不能尽其材。”那么“策”呢?
生:“策”在本文一是作名词,“执策而临之”,意思是“马鞭子”;一是用作动词,意思是“鞭打”,如“策之不以其道。”
师:“策”这个字我们以前在什么地方学过?
生:在《木兰诗》中有“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策的意思是“记载”。
师:大家讲得非常好。在古代汉语中,一词多音多义的情况非常多,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另一方面要看这些词使用的语言环境,只有在具体的句子中,才能确定它的意思。现在请一位同学把这两个词的用法总结一下。(学生总结略。总结完齐读课文)
师: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那么“伯乐”和“奴隶人”分别是指什么?
生:“千里馬”喻指人才,“伯乐”指的就是善于发现人才的人,就如同伯乐相马一样。
生:“伯乐”更具体地讲是指能识别、理解并可合理使用人才的当政者,即贤明的君主。
师:是啊!“伯乐”是指善于识别、理解并能合理使用人才的当政者。那么“奴隶人”呢?
生:“奴隶人”就是“食马者”,是人才的培育者。
生:我认为“奴隶人”是“伯乐”的对立面,他是不识人才,甚至是压制、摧残人才的人。
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非常好。我们现在来看第三个问题,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什么呢?
生:作者的见解是当时的当政者都是摧残、扼杀人才的庸主。他的主张是应该善于识别、爱护和重用人才。
师:你的概括非常全面,可是在文章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说出来,却要借助于“马”呢? (学生讨论)
生:作者之所以要借助于“马”是惧于权势的威压,如果直接说是要杀头的! (学生笑)
生:作者采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马”、“伯乐”与“奴隶人”之间的关系更能体现“贤能的君主”、“平庸的君主”和人才的关系。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这也是作者独具匠心之所在。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没有伯乐,千里马该怎么办?请略作思考,踊跃发言。(用2分钟时间)
生:没有伯乐,千里马应该主动表现,可以自我推荐。
生:在战国时期,不是有毛遂自荐吗,通过自荐,毛遂终于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生:李白没得到重用,但他并没有自弃,终成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生:不论怎么说,首先得有才能,是千里马才行。
生:还要力求上进,没有得到赏识,也不要自暴自弃。
师:同学们的发言,从不同侧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看法,下面老师也说说自己的看法。“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是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有才华的人受到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韩愈的见解和主张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深思。(布置作业,下课)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28—02
教学理念:文言文阅读教学,强调通过“读”培养学生熟读深思、积累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并联系以前所学,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
教学设想:《马说》是千古名篇,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该文以马喻人,表达了对人才被压抑的悲愤,隐含了对上层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尖锐批判。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空背景离现在太远,需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含义进行探究学习。然后研读讨论文意,通过个性化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含义。2. 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征。3. 掌握文中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体会其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 讨论法。2. 发现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一篇文章《马说》。(板书课题)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今天我们要通过对《马说》的学习来理解文章的观点与看法,还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首先,请两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思考:文章写的是怎样一回事?表达的是怎样一种观点呢?
(学生读完后,纠正读音)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千里马不被人所识,终被埋没的事。
师:文章仅仅是说“千里马”吗?
生:它是把千里马比喻为人才,通过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揭示在封建社会中,有才能的人往往会被埋没的事实。
师:你的概括很不错。请同学们注意:这篇文章是唐人韩愈的作品,距现在已经一千多年,我们今天读起来,有很多令我们费解的地方。现在我们分组讨论,有疑难就提出来,大家一起解答。(时间为7分钟。)
(学生每6人为一组,组长组织阅读、讨论,并记下疑难问题。老师巡视督察。)
(学生讨论后,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1.“食”和“策”的读音和意义。2.“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和“奴隶人”又各指什么?3.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分别是什么?4.没有伯乐,千里马该怎么办?)(写在小黑板上,挂起。)
师:这些是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很有代表性,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先看第一个问题,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食”可读作“shi”,意思是“吃”,如文中有“食不饱”。还可读作“si”,是通假字,通“饲”,意思是“喂养”,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师:说得很好。读“si”的文中还有一处“食之不能尽其材。”那么“策”呢?
生:“策”在本文一是作名词,“执策而临之”,意思是“马鞭子”;一是用作动词,意思是“鞭打”,如“策之不以其道。”
师:“策”这个字我们以前在什么地方学过?
生:在《木兰诗》中有“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策的意思是“记载”。
师:大家讲得非常好。在古代汉语中,一词多音多义的情况非常多,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另一方面要看这些词使用的语言环境,只有在具体的句子中,才能确定它的意思。现在请一位同学把这两个词的用法总结一下。(学生总结略。总结完齐读课文)
师: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那么“伯乐”和“奴隶人”分别是指什么?
生:“千里馬”喻指人才,“伯乐”指的就是善于发现人才的人,就如同伯乐相马一样。
生:“伯乐”更具体地讲是指能识别、理解并可合理使用人才的当政者,即贤明的君主。
师:是啊!“伯乐”是指善于识别、理解并能合理使用人才的当政者。那么“奴隶人”呢?
生:“奴隶人”就是“食马者”,是人才的培育者。
生:我认为“奴隶人”是“伯乐”的对立面,他是不识人才,甚至是压制、摧残人才的人。
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非常好。我们现在来看第三个问题,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什么呢?
生:作者的见解是当时的当政者都是摧残、扼杀人才的庸主。他的主张是应该善于识别、爱护和重用人才。
师:你的概括非常全面,可是在文章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说出来,却要借助于“马”呢? (学生讨论)
生:作者之所以要借助于“马”是惧于权势的威压,如果直接说是要杀头的! (学生笑)
生:作者采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马”、“伯乐”与“奴隶人”之间的关系更能体现“贤能的君主”、“平庸的君主”和人才的关系。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这也是作者独具匠心之所在。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没有伯乐,千里马该怎么办?请略作思考,踊跃发言。(用2分钟时间)
生:没有伯乐,千里马应该主动表现,可以自我推荐。
生:在战国时期,不是有毛遂自荐吗,通过自荐,毛遂终于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生:李白没得到重用,但他并没有自弃,终成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生:不论怎么说,首先得有才能,是千里马才行。
生:还要力求上进,没有得到赏识,也不要自暴自弃。
师:同学们的发言,从不同侧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看法,下面老师也说说自己的看法。“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是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有才华的人受到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韩愈的见解和主张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深思。(布置作业,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