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人独特的婚礼和咸水歌

来源 :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qz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女自由嫁娶,男人一般在船尾放一盆草,女人放一盆花,以招致媒妁,夫妻多半都是疍家人,也有部分女人嫁到了岸上。
  在海上举行婚礼是三亚疍家人传统的风俗。以前,疍家人在岸上没有居所,以船为家,生活在海上,子女娶嫁都在海上举行。虽然他们长期在海上漂泊,但却把婚礼视同隆重的节日,办得热闹吉祥。迎亲当天,男方迎亲的人划着渔船,载着新郎,带着礼物,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利用赛龙舟的鼓点,有节奏地把船划回去。
  如今,三亚疍家人已上岸定居,告别了昔日海上漂泊的生活,婚礼都是在陆地上举行。虽然传统海上婚礼中的“花船送饼”、“摇船接亲”、“哭嫁”等习俗日渐消失,但“送饼”、“拜祖先”、“敬槟榔”等礼仪,在传统中创新,一直保存至今。
  在采访中,三亚疍家老人追忆着那些渐逝的水上婚礼习俗:
  “男女自由嫁娶,男人一般在船尾放一盆草,女人放一盆花,以招致媒妁,夫妻多半都是疍家人,也有部分女人嫁到了岸上。”三亚市榆港社区的一位疍家老人回忆自己小时候的见闻。
  三亚市南海社区65岁的疍家人王喜告诉我,三亚疍家人在结婚前,男方有中意的疍家女后,就派一名女子当媒人,到女方家去问亲。女方父母同意后,便叫人过男方家来商议嫁妆等事情。一般情况下,男方要送女方“18担聘礼”,聘礼有衣服、头饰、金簪玉镯,也有米、酒、饼、水果及槟榔等钱财物品。聘礼要在婚礼举行前两天送去。值得一提的是,聘礼中还有两块面粉,这是准备给新娘在结婚当天涂在脸上的,面粉涂在脸上后新娘的脸就显得“白”了(用面粉当化妆品用),这样新娘就会更漂亮了。当然,送面粉这只是一种习俗,现在结婚时,新娘一般都是到婚纱店化妆,脸上涂的都是正规的化妆品,已经不再涂面粉了。
  两天后是男方上门迎娶新娘的日子,根据算命先生挑选的良辰,男方请来的媒人和自家嫂子在下半夜就划着花团锦簇的渔船来接亲了,男方迎亲前要升棚祝贺,开始唱起水上民歌《婚日升棚》。
  新娘拜辞祖宗神邸和家长,要哭诉自己对父母的不舍和眷恋,对未来生活的担心,在“哭嫁姐”中告诉自己的弟妹要好好照顾父母长辈。女方的婶婶或嫂子也在哭声中回劝新娘不要惦念娘家,嫁过去后要好好侍奉公婆和丈夫,过好自己的日子。新娘头戴凤冠,身披鲜红的长披风。凤冠花团锦簇,上面还挂着一些用金属打造的小鱼小虾,意味着多子多福、鱼米满仓,边哭边“哭嫁姐”,由喜娘带着,在女伴张伞盖顶簇拥下登上迎亲船,在喜炮鼓乐相伴下前往夫家,开始新生活。疍家新娘有哭嫁的习俗,迎亲那天要哭得两眼红肿才显得真诚,因此哭嫁时所唱的咸水歌穿透了疍家人的一生。
  新郎把新娘接回来拜祖宗,又要将新娘在送回女方家里。中午12点左右,新郎再回来接新娘回家吃饭。中午,亲戚朋友吃饭时,新娘头顶盖头正襟危坐在酒席中间,一下子面对这么多人不好意思,拿着一把扇子遮住脸颊……下午,女方前来迎接新娘国家洗漱吃饭,吃过晚饭才送回夫家。回到夫家,亲朋好友高兴地齐聚一堂,在船上的新房里“逗留”。
  婚礼第二天,天还没亮,新娘就必须起来烧水准备早饭。公公婆婆起床后,新媳妇要恭敬地端茶孝敬。亲戚朋友这时会故意在婆婆脸上用黑木炭涂上一些痕迹,新娘要亲手用毛巾为婆婆擦干净,以表孝顺。上午,男方家族中极具威望的长辈来到新郎家中,教导新娘嫁过来后要学习做媳妇,好好孝顺公婆。不一会,娘家人就过来接新娘回去。直到晚上,新娘才带着一些糕点回到夫家放在祖先牌位前供奉。
  在结婚的日子里,双方家里都要把三条渔船连在一起,然后用帆船盖起来遮风挡雨,在船上办酒席宴请亲戚朋友,等过了三天办完婚礼后,再把连在一起的渔船分开。办喜酒时,三条连在一起的渔船上是容纳不下众多亲戚朋友入席喝喜酒的,因此除了这三条连在一起的渔船外,还在别的渔船上摆酒席,多的时候有10多条渔船,少的也有七八条渔船。因为渔船上没有桌子,酒席全是鱼,摆在船板上,寓意夫妻婚后捕鱼丰收、生活幸福,客人就坐在船板上开怀畅饮。但畅饮之下还是有一些忌讳的,如“翻”字、“钱”字和“无”字等都是不能说的,因为“翻”就是“翻船”,“钱”就是“搁浅”,“无”就是“无鱼”,这些都是疍家人,还有其它渔民认为倒霉的事情。
  如今,疍家人早已由海上转移到陆上定居,家家户户都盖起了结实漂亮的房子,结束了海上漂泊的生活。人们用“划旱船”取代了“赛龙舟”。
  村里10多名妇女穿上自制的五彩衣裳,头戴花帽,在岸边摆成渔船的形状,手持小竹枝当船桨。接着由年龄较大的妇女身挂大鼓,模仿龙船的鼓点敲击,率队往女家“划”。接到新娘后,新郎与新娘并排站在“船头”,一小步一小步地回到男家。
  传统婚礼中的大部分仪式已经逐渐逝去了,但千年沉淀的婚嫁咸水歌作为疍家人文化的精华,依然出现在每一场婚礼上,尽管不会唱的人已经用音箱取代了,但这种习俗依然在传播、传承。
其他文献
蒙美立是海南年轻画家中不最显眼,却又很特殊的一位。省美协设立版画班的时候,他作为其中的一员,总是在画室中被其他的年轻人喊叫:“美丽姐!”别人一喊,他就憨憨地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蒙美立憨厚而朴实,不留长发、不穿奇装异服、不讲奇谈怪论——很多年轻艺术家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范儿,在他身上,你几乎看不到,他甚至都有点不像画画的了。但这个朴实的年轻人,却又在其作品中,贯穿着一种真诚的力度,在他貌似步步平稳
期刊
历史上一个地域性画派的形成、趋向成熟,乃至得到普遍的认可,总是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以及一批艺术家、批评家的拥支持,艺术家们在相互学习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风格的艺术特点,如岭南画派、山药蛋派等。时代进入2013年,在当代中国艺术异常繁荣的背景下,以李少君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批评家等倡导的“海南画派”,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从海南画派的提出到自身的建设,众多批评家、画家等参与者
期刊
是孤独的守望滋养了他内心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之情,是淡泊无争的处世哲学使他观照世界的眼光变得澄明而深远,是人生旅程的不同际遇铸就了他笔墨的坦荡与平和。  曾祥熙,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土艺术家。在其近半个世纪的笔墨生涯中,他始终用手中的画笔去讴歌大地、悲悯苍生、平实无华地表现故乡山川造化的风骨与灵魂。  上个世纪60年代初,风华正茂、躇踌满志的曾祥熙放弃在省会广州的发展机会,告别恩师关山月、黎雄才、陈金
期刊
7月17日下午,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黎族诗人郑文秀原创诗集《水鸟的天空》在海口首发。  该诗集主要取材自陵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黎族的历史源流和传承,真实展现了黎族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迁。整本书为黎族代言,抒发黎人心声,流露出作者对家乡陵水以及黎族风土人情、文化的深厚感情。诗集中包含了对陵水黎族自治县的经典景区,如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分界洲岛、南湾猴岛等,以及椰子岛、双帆石、桥山遗址、清水湾、香
期刊
疍家人,清光绪《崖州志》称为疍民。“疍民,世居大疍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疍民即水上居民,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疍民祖籍多为广东省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据报道相关考古材要称,高要县发现有最早的疍家人居住的遗址。现在疍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江、番禺、顺德、南
期刊
海南一些疍家人一年内会根据风向、鱼汛等情况居住在两三个地方,比如在万州、陵水一带的疍家人,春夏两季随南风飘居在文昌清澜港,到秋冬两季又随北风返回万州、陵水居住,象候鸟一样在海南沿海来回迁徙。  由于长期在南海北岸的水面上生活,疍家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族群特征,那就是“以舟为宅,以渔为业”。  在海南各个港口生活着一支“以舟为家,以渔为业”的族群,当地人称之为“疍家人”。在古代,人们对疍家人的称呼很多
期刊
如果您有好的想法  欢迎来稿分享:163.0898@163.com  读者来信  海南国际旅游岛本土文化是关键,没有本土文化的旅游必将失去市场竞争和吸引力。  《海风》谈不上是最好的杂志,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这本立足本土的杂志,从去年开始,我看着它一个一个物件的挖掘、一个一个人物的解剖,透过这些物件和人物,观察海南人千百年来“变”与“不变”的生活。  广州·刘宇航  我不知道植物的故事原来也
期刊
水果就和人的性格一样,也分为寒、冷、温、热四种属性。不同属性的水果要找到它的知己,两者才能更好地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芒果被称为“热带水果之王”,与肉类搭配风味独特,但是在炎炎夏日,轻尝一口芒果配西米制成的冷饮,是不是更能挑逗你的味蕾呢?  原料:芒果、西米、牛奶、椰汁  做法:  锅中加水烧开,将西米倒入锅中,转小火,盖着子煮。(水量加足一些,中途不时搅一下,避免糊底)。  等待西米
期刊
大疍港地处良好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它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之一,同时,它也是本岛物资向外流的主要港口。  大疍港,我追寻到宁远河边,曾经船樯林立的繁荣,早已没在史书中,眼前只有宁远河水静静地流淌。  眼前宁远河平缓的河道,和宁远河冲积平原,还有不远处保平内港,让我几乎感受到了历史上的那一幕幕。时间翻开了一千多年前,一艘艘艇仔靠着季风顺流而下,到了崖州,他们就是人们称之的疍民。这里远离了战争,没有
期刊
传统的疍民不愿上岸居住,他们认为在陆上用砖块建房子是不吉祥的。一怕得罪先祖,二怕行船不顺,三是无钱购买床、椅等家具。土改时,很多地方分瓦房给疍民,但他们都不愿意搬进去。他们当中,有点钱的疍民有些在海岸边搭建疍家棚居住,棚内楼板特别干净,一日数次刷抹。在疍家棚内,无凳无椅,待客、用餐、坐卧,均在棚楼板上进行,大多蹲着。若在陆地建房子,因迷信,常将旧船板埋藏在新建的宅居地下,以为这样仍是以舟为宅,不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