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遗产如何新生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城一面,山寨横行,已然成为当下中国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的一个痼疾。比如在浙江一座地级市,我就曾见到水港河汊被填埋,乍一看像悉尼歌剧院,或者伦敦塔的建筑,赫然立在市中心。
  还有那比比皆是的小高层、多层楼盘,它们替代了胡同四合院、弄堂石库门,或者一些城市固有的坊、巷,甚至于“故宫闲地少,人家尽枕河”的江南风貌。
  怎么办?
  最近,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主办的“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论坛”亮相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人们或许能从中找到些许答案。论坛以一些成功的城市遗产保护案例为背景,分析了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主讲嘉宾是《世界文化遗产与城市》作者林志宏。作为巴黎索邦大学远东研究中心研究员,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世界遗产中心专员,林志宏讲到了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如何遭到破坏,国际社会与阿富汗内部又是如何进行保护的。还有法国的巴黎、雷恩,西班牙圣地亚哥和中国曲阜古城,又是如何得到保护的。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军也同时担任主讲嘉宾,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卢永毅也参加了本次论坛,同济大学规划系教授张松担任特邀学术主持人。伍江认为,文化的先进性应该体现在对先前文化的包容性上,所以对历史文化的怀念正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城市风貌的延续也是文化延续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让那些已经失去原始使用价值的建筑产生新的功能,注入新的生命,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王军先生花费十年功夫,著就一本《城记》,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他是从一个媒体工作者的角度思考北京的遗产保护现状。
  听与会专家的讨论,城市遗产如何获得新生,似乎有了轮廓。
  林志宏:
  “保护遗产不是要把它当成摇钱树”
  阿拉伯世界的建筑非常漂亮,那些白色的建筑,非常罗曼蒂克;还有东南亚的吴哥窟,佛教建筑,如今也有非常好的历史城市规划在这边。他们都得益于《世界遗产公约》的保护。
  中国1985年签署加入该条约,且目前是世界第二大遗产国,有45个点。目前,意大利是世界上最大的遗产国。随着中国遗产点的增加,明年有可能和意大利同为世界最大遗产国。
  可是,如何学会保护城市遗产,中国还得向成功者学习,需要走的路也还很长。特别是——为什么要保护,这一点要明确。保护遗产不是要把它当成摇钱树一样,只去进行硬性的旅游开发。
  我们以法国巴黎为例。从1977年的巴黎整体规划,到2006年以地区为主的城市总规划,都提到巴黎东部居民的危房改造需要。但这不仅是建筑危改,还是各方面的危改。这个更新计划叫Vision Plan for Paris-East & Faubourg Saint Antoine Regeneration,它不是一个规章,而是提出一个生活品质蓝本。巴黎东岸,很少在旅游杂志上提及,可是我觉得它非常有趣,本地居民常常会到这里逛一个上午。它有它的特色——它不是一个大的建筑体,空间布局非常小巧有趣,就在塞纳河的旁边。这一特点的形成,得益于17世纪巴黎变成中产阶级社会,有一些航运的功能在这边产生,渐渐发展成目前这样子。它的特色是人行过道,还有一些特色餐饮,都是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显得街区与人居特别和谐。后来,市政府、居民共同来推动改造传统街区的提案,最主要是在建筑物领域,要和旧街区相协调。还有就是当地的居民如何能够有活动空间,并继续留下来。如何把亲水的空间找回来。改造者动脑筋做了一个音乐城,把水道巧妙的安插于此,还将一些车道还回给自行车。
  再比如亚洲地区。比如尼泊尔,也遇到过度城市化的危机。尼泊尔在2007年做了一项工作——居民把以前家里的东西好好地理清楚,留给下一代。还可以看我国台湾地区的台南,它也是靠海的城市,郑成功打败荷兰进入到台湾,就在台南发展。如今台南似乎被边缘化了,跟中国的二线城市比较之下,也需要一些大型的建设。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城市的风貌,如何进行生活景观的再造?台南地方政府也都在动脑筋。
  伍江:
  “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建设
  不矛盾”
  现在很多讨论都把城市遗产保护跟现代化建设对立、矛盾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认识误区,因为现代化本身并不完全以物质建设成就为标志,也不仅以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水平提高作为标志。现代化包含着对人类过去的各种文化创造活动的积累和态度。这个态度应该也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为什么要对历史遗产保护?那就要知道历史文化遗产是什么?历史文化遗产其实是一个载体,是我们过去很多代人文明沉淀的一个无纸化的载体。通过这样一个历史文化遗产,这样一个物质载体,使我们能够直接看到过去人类所曾经发生过的活动。
  文明的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因为在进化过程当中形成的能力和知识,不再通过生物的遗传基因去传播。因为基因传播的速度太慢。如果我们固有的遗传基因传给下一代,每一种基因的产生可能都需要几十代甚至几百代。可是文化的传承很容易,一代就可以了。以文化的方式对下一代进行教育和学习,这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人能够成为这个世界主宰的一种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具备这样一种能力,才能够使我们的文明进化的速度非常之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不断地叠加,所以西方有一个说法,就是它是很多文化活动的一种物质的再现。同时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文化的遗产可以唤起我们的记忆。而人类的记忆是我们精神生活非常重要的特点,失去记忆的人是一个有毛病的人,失去记忆的人类同样也有毛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为什么说城市生活相比传统农业时代是进步。农村有很好的自然环境,自然的空气,为什么我们还是向往城市生活?因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选择。我们不希望只生活在一种没有选择甚至是不允许选择的生活里面,而文化遗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东西我们今天有机会去欣赏,这是我们今天生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今天人类的文化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丰富多彩。文化的延续性是我们生命力的标志,我们不能承受文化中断所带来的痛苦,无论是自然灾害或是战争,或是打着建设的名义进行破坏,都堪称是人类文化最大的悲剧。   换一个角度,即便不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物质的体现,而这些物质在当年创造的时候,是使用了大量的资源进行的,它为了当时的使用而被建造,今天当它的实用功能逐渐淡化以后,似乎它就没有用了。实际上这是个非常重大的认识误区。我们假若一味地拆旧毁旧,然后根据我们今天的需要造新的,明天又不实用了,再拆,这样不断的反复,实际上极大地浪费资源。
  如果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当中,由于社会对它的欣赏需求,而带来一些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不是一件坏事,但是绝对不能本末倒置。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旅游开发,这个很重要。再比如说我们往往对比较好的比较漂亮的高质量的历史建筑,有保护的共同认同,不容易产生不一致的意见,但是碰到那些不那么好看的,质量不那么好的建筑,就会有人觉得这个东西为什么要保护?这又是一个错误。毫无疑问历史文化遗产本身的文化价值就具有美学价值,但是这个美学价值和今天直接的美学接受不是一回事情。很多历史建筑它们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能够唤起我们对历史的回忆,在过去的发展基础上不断地沉淀,完成文化积累,不在于这个历史建筑给我们带来的记忆是美好的,还是不美好的。这就相当于你不能因为你的父母不那么美好,长得不那么漂亮,你就不爱他们。所以历史本身是不可以以好和不好,美和不美,以今天的价值来说它的价值。再比如说上汽有没有历史文化遗产,我个人认为当然有,但是挂不挂牌这个是另外一回事情。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自己的需要,挂牌不挂牌不要紧,是不是被人家列入名单,是我们自己的遗产,是我们自己有需求,正如我们家里面对家庭历史的记忆,我们希望保存一样,那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并不是说他有钱,我才留他,而是因为他是我们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再比如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许多是从当下的经济价值出发,所以很多地方,特别是政府愿意花很多很多的精力建造很多很的仿古区。我个人认为出于旅游的需要,商业的需要未尝不可,但是这个跟历史遗产保护没有任何关系。我特别反对把那些具有很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社区、街区,拆完了以后再造假的,这个简直是一种罪恶。
  今天城市延续了几十年的旧城改造,我个人非常不喜欢旧城改造这个词,因为我觉得旧城改造似乎告诉我们只要是旧的就一定要改。旧城不好的,我们生活水平太低下的当然要改,但是我们在改之前应该把历史文化价值鉴定出来之后再改,不要轻易地改。鲁迅先生说过不要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许多历史建筑有价值,但是开发商说法律上没有规定说这个不能拆。因此我强烈地呼吁 —— 一旦碰到这个东西有可能有价值,先冻结起来,请专家研究,绝对不可以抢拆,现在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在抢拆。
  张松:巴黎和北京为何会同途殊归
  伍老师把国内存在的一些现象提出来,这个现象在上海和其他所有的城市都存在。其实前面林先生讲到巴黎的保护。巴黎的保护计划,它的启动是在1983年。我们中国北京、上海是1982年,结果发现问题非常多。关于城市保护问题,北京在1980年代也研究了巴黎的保护的一些政策,因为巴黎是北京的友好城市。可结果是——上海对世界遗产没有积极地申报;北京申报了五六处,现在又在积极地推动。
  王军:“老北京会不会在我们手里终结”
  我是一个记者,所以我讲的是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就是老北京会不会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终结掉?因为现在这已经是一种正在发生的事情。
  我们可以找出1950年代的北京旅游图,看一看北京城,这是一个凸字形的,这是它的中轴线。在1957年的时候对于北京城的改造,梁思成先生说是“挖它肉,拆它骨”。事实上1950年代,毛泽东就说北京要成为一千万人口的城市。可惜一千万人口的城市最终是按照单中心的结构来布局,它带来的是目前北京最根本的问题。在地铁里面就有体会,因为大家都在郊区睡觉,跑到中心来上班,有一句话叫“人进去相片出来”。特别是地在过去十年里面,整个北京的旧城,整个城市老北京新北京都是整体环境持续恶化。我们拆除老北京就是在持续地往心脏增加负担,实际上我们把新北京也毁掉了,我们拆掉老北京也得到报应,北京最著名的已经不是故宫了,是PM2.5了。
  梁思成先生当年的理念是——我们应该平分地发展城市。他认为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平衡发展,每个区域应该有就业,把老百姓吸引到郊区。我写了很多很傻的文章,我后来看到梁先生的方案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要平衡地发展,尽量地减少跨区域交通的发展。后来北京就开始修改规划,这当中专门提到重点保护旧城,这意味着对单中心的结构往郊区疏散,那么完整的保护老城往郊区进行转移,这是非常好的规划,但是根本的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扭转。这句话还不是我说的,它的出处是在2010年的时候,北京市政协一个通报,讲到1949年的时候北京有三千多条胡同,1990年只有二千多条了,2003年的时候只剩下1574条,目前还不断在减少。北京老城里面规划的33片保护区,在拆和保之间构成了戏剧性的平衡,一方面说我要分片保护,好比保护我王军这张脸,就是鼻子眼睛嘴巴留下来,不要脸了。这1500多个胡同里面,保护区里面只有600多条,900多条是要被拆除了。我作为一个记者他们经常会问这个问题,现在还有多少胡同,因为我刚才得到的数据是10年的数据,现在又批准了多少条胡同要被拆掉,而且我们已经不敢相信一旦跨进保护区的胡同就不会拆掉,他们会以一个保护的方式拆掉,现在保护也很可怕,我一听说哪个地方要被保护了我就很紧张,忽略式保护,所以我们有关方面也不得了,要爱你就爱死你了,爱保护就把你保护死了,这个非常有意思。
  对北京旧城的持续拆除,将持续恶化北京的城市功能。保护北京的尊严,文化的认同很重要,北京旧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后结晶,纪念着中国先民营造城市的杰出智慧,是属于全人类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不应该成为她的总结者。
  《财富堂》:林志宏先生,您介绍了一些历史街区保护非常好的案例,那么这个案例是自己有良好的模式保护了以后再进行申遗的,还是本身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称号,才得到良好保护?
  林志宏:我个人在世界遗产中心工作,我个人觉得“世界遗产”这个概念具有过渡性,如果最终可以好好地保护一个地方,那么这个阶段性的任务应该很快就去掉的。“世界遗产”更需要的是大家对它的认知,比如巴黎它不是世界遗产点。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了,每个历史街区又相应有自身的价值判断了就是好事。刚才王先生讲的,嘴巴鼻子在,整个脸不见了,不是一个好的方式。我希望把申请世界遗产当作是一个目标的人,越来越少,研究如何将人类的文明传承下去,才是更重要的目标。
  《财富堂》:大家都知道新华社在我们的媒体中的地位。请问王军先生那么您写了那么多的文章,对于北京的问题提出许多看法,有什么样的反响?你写了那么多的文章,对北京的历史建筑保护起到了什么样的实质性的作用,可不可以给我们一点希望?
  王军:我和一个同事在做申办奥运会报道的过程当中,发现有了一些问题。2001年把书写完的时候,那年7月份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我当时觉得2.8个亿投下去会遇到非常大的问题。我和同事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调查,引起了很大的重视和争论。当时的北京市有些官员就非常不喜欢我的调查报告,但是后来他们还是改了这个规划,我觉得蛮开心的。我知道很多官员看我的书,之前他们不知道在干坏事,现在知道自己在干坏事。这个还真应了李克强总理的那句话——“现在中国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有些人就是为了利益,他要占最好的地皮要赚钱,干坏事也要干。所以我就觉得我触动了他们的灵魂,但是我触动不了他们的利益。
其他文献
最近,“博伊斯在中国”的展览及相关介绍又让我们重新回顾博伊斯这位德国艺术家所开拓的艺术史价值,也是对长期以来学院派式的叫嚣“艺术就是艺术自身”或者“艺术要回到艺术”的一次回应,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社会就是雕塑”的观念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的启示性,自2006年我的《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这本阐释和推动“更前卫艺术”的评论集的出版,“艺术介入社会”——不是反映社会,也不是回避社会——的行为和作
期刊
编者按  本刊开设“食色性也”这个专栏,是计划做一项试验。每个月我们会选择一个诸如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方面的社会性话题,然后邀请周围的男女朋友各自发表对其的看法、意见和建议,通过合并同类项、过滤“毁三观”等技术手段来普及科学常识,探讨两性差异,提供正能量。最后,由一男一女两位作者合力归纳并完成撰写,他们分别在各自工作领域里都有所建树,通过两人的对话形式,将男女两性对于同一话题的理解充分阐述,供读者阅
期刊
10月12日,香港,中环,厂商会大厦,梅艳芳生前1000多件私人物品,被她的遗产执行人“汇丰遗产信托基金”以“芳华再现”为名义进行拍卖。此时,距离她的50岁冥诞,不过短短两天。  可以卖 别贱卖  明星遗物拍卖并不罕见,但拍卖得如此彻底如此廉价,又着实令人震惊——千余件物品被打包成400多件拍品,每件的起拍价基本都在区区500港元。“500元系列”里包括她的演出服、衣物、家具、电器、首饰、私人相簿
期刊
2013年11月9日至17日期间,由易居中国、新浪、吉盛伟邦和永达汽车主办的“‘券’享中国·2013上海城市生活嘉年华”将在吉盛伟邦上海国际家具村举办。这场定位于全民互动的大型惠民活动,集合吉盛伟邦、永达汽车、星期八小镇、向阳院、胡润百富、新浪乐居、新浪家居、新浪旅游、海外置业等参展商,带来涵盖衣食住行、教育、理财的城市生活盛会。上千个国内外家具品牌汇聚一堂,易居中国邀请了海内外近百个楼盘倾情参加
期刊
在包头某个高端楼盘,三四十个孩子围坐在一间书院里诵读《弟子规》,讲授者是孔子的75代孙孔祥林先生,他不时为书童们授业解惑,不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坐在边上的家长也聚精会神。  把书院开进高端住宅,这是太立德仁北京公司总经理陈炳豪的文化愿景之一。在他看来,其实每个房地产商心里深处都住着一个文人。  “我们现在看到中国有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很像外国,比如托斯卡纳风格,从房地产领域来说,照搬国外的建筑模式
期刊
9月25日,嘉华集团主席、复旦大学校董吕志和博士携夫人、子女、亲朋好友及嘉华集团部分高管一行40余人莅临复旦大学展开访问交流,吕志和博士再次登上复旦大学的讲台,与嘉华国际及银河娱乐执行董事吕慧瑜,以及银娱执行董事兼嘉华建材董事总经理徐应强一道,共同为400余位师生听众做了题为“传承商道 创新嘉业 跨时代企业之永续发展”的主旨演讲及座谈会,并与师生交流互动。  84岁的吕志和博士精神矍铄,一身挺拔的
期刊
我对庞茂琨作品的认知是一段一段,碎片的。每段认知给我的感受不尽相同,但将这些碎片连接起来思考,我不禁由衷地感叹,他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  最初知道他,是因为他的处女作《苹果熟了》,当年只有21岁的他以这幅作品参加四川美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群展,作品和创作体会还登上了《美术》杂志。后来,我看到了他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扬》和《捻》。那个阶段正值85新潮风起云涌,庞茂琨作品显然与时髦的“前卫”格格不入,但
期刊
关于生活片段的对话在中秋节下午通过电话采访完成,希望这篇问答语体的小文能传递这位著名艺术家的若干细节,让大家感知和感受他的性情与他的风格。我们的采访始于一个小时的长聊,对他的学习,创作,思考加以确认(在前文中有所体现);然后是半个小时,他在回家的路上,汽车交由夫人驾驶的情况下,耐心地回答了我的提问。他的言谈中满是对师长的感激,对工作的竭力,对生活的真诚,对身体的呵护,对妻子、女儿的疼爱。庞老师还介
期刊
海南-清水湾  两场万人音乐盛典  唱响心中最美时光  经过台风“蝴蝶”的洗礼,国庆长假期间的雅居乐海南清水湾首届海岛音乐节显得特别令人心动。10月2日及5日,连续两场超万人音乐盛典,李宗盛、伍佰、姜育恒、黄品源、苏芮、彭佳慧齐聚12公里海岸边,用岁月经典老歌唤起大家共同的美好时光。这是一次非凡的经历,9月29日台风“蝴蝶”呼啸了一整天,经过狂风暴雨洗礼后的沙滩、舞台、灯光、音响一片狼藉。从短暂的
期刊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如果说还有一种价值可以让中国各个阶层皆心向往之,非“贵族精神”莫属。对于精神贫瘠的恐慌,对于高贵崇高的向往,让人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贵族精神”的旗帜下,土豪慷慨激昂,小资低声附和,文青心有戚戚,猛士义愤填膺……而事实上,所有关于“贵族精神”的争议与追求,千言万语归根到底是三个字:没文化。因为没文化,所以我们不知道贵族的历史,不知何谓“贵族精神”,把一切我们能想象到的高贵词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