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举国上下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等学校着力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创新性对于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学生具有无穷的潜力和很强的可塑性。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专业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和迫切任务。
同时,当前一系列政策变化和导向已经显示出国内诸多行业将面临大的挑战与改革。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更新,互联网 提供了大量机遇,极大地激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新环境与新形势促成一批新兴技术型公司迅速崛起的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打开了创新创业的新大门。为了适应不断进步的行业需求,培养学习型和创新型的专业人才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目标与重要任务。学校好比一座工厂,毕业生即是产品,学校最终生产的产品与生产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而产品在推向市场后也会反馈给我们的生产过程,推动人才培养的发展。那么,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成为需要在不断尝试和改良中才能解决的问题。
积极创设良好创新氛围与环境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又迫于大学生创业经常“难产”的困境,因此,少部分本科畢业生尽管心存创新创业的想法却很少付诸行动。环境造就人,氛围影响人。所以,积极宣传创新和营造良好氛围是我们根植创新意识的第一步。
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能力的学习和习惯的形成应重于知识内容的学习。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积极营造融洽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挑战权威,培养质疑精神。同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改变传统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提倡采用讨论、辩论和翻转课堂等交互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在群体中集思广益,进行头脑风暴,碰撞智慧火花,最后还能归纳总结,得到创新创意的启发。通过这种互动式、宽松和谐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环境,着力锻炼学生的思辨、总结归纳、推演等全方位的能力。
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竞赛
举国大力推进大学生双创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无论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还是各省市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已经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大学生崭露头角,收获满盆。各个行业内的创新创业比赛也拉开序幕。一系列的赛事都能为学生展现自身创新能力提供大舞台。在大力宣传赛事的同时,积极组织和邀请参加过此类赛事的学生,举办经验分享交流会,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提供一定的支持。使参加此类赛事成为一种文化,并且能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
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考
以扎实的专业和基础理论知识为土壤,以深埋的创新意识为种子,积极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思考,让创新萌芽。
创新创业讲堂
在国家和学校大力推进双创工作的契机下,积极申报和开展双创工作项目,响应校地协同和校企协同,聘请行业内优秀校友作为创新创业导师,并邀请定期开设创新创业讲堂。借助双创讲堂,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第一线的市场信息、动态和需求,积极开阔学生视野,并且与社会需求接轨。帮助学生基于市场需求,利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自主思考和创新实践。
经验分享交流
树立榜样,传承文化,碰撞思维,激发创新。
建立群体。将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集合到一起,建立群体,提供交流平台,增强归属感。集中力量,发挥群体效益,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经常交流,随时交流,赛时交流,闲时交流。
导师点评。由于地域问题,创业导师不能常常到学校,仅仅依靠双创讲堂并不能满足交流需求,因此在建立创业群体的同时会将双创导师也拉入群体中,如此导师能更直接更高效地参与到学生的创新过程中,指引方向,及时纠正错误,解答疑惑,为学生提供高效资源。
经验分享。赛后无论获奖与否都举办经验交流,分享自身比赛感受的同时还要分享竞争对手的表现,如此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定位学生在整个行业领域内的分属层次,展开良性竞争,激烈学生奋发。
举办竞赛,发掘和孵化成果
创新萌芽后,需要阳光的照耀和雨水的浇灌才有可能茁壮成长。一个好的项目需要一步步地培育才有可能成功。经过前两步地积累后,需要一个好机会来发掘培育目标。因此,举办内部的双创训练营和竞赛就是最好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平台,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将创新创业的想法呈现出来,并在训练和竞赛的过程中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项目,使项目得到一定的提升。而在其中脱颖而出的项目通过双创导师的进一步指导,又能提升到新的高度,此后再参加校级、省级乃至全国竞赛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如此才有可能更好地达成目标。
结语
综上,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设良好双创氛围,在低年级阶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高年级阶段针对市场需求激发创新思考,大胆呈现创新点,虚心接受批评与改变,积极孵化优秀成果,最后形成创新文化,形成院系传统,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愉悦。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良,在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才能越走越顺,越走越宽。而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易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不断前进的行业发展需求,才能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
同时,当前一系列政策变化和导向已经显示出国内诸多行业将面临大的挑战与改革。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更新,互联网 提供了大量机遇,极大地激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新环境与新形势促成一批新兴技术型公司迅速崛起的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打开了创新创业的新大门。为了适应不断进步的行业需求,培养学习型和创新型的专业人才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目标与重要任务。学校好比一座工厂,毕业生即是产品,学校最终生产的产品与生产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而产品在推向市场后也会反馈给我们的生产过程,推动人才培养的发展。那么,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成为需要在不断尝试和改良中才能解决的问题。
积极创设良好创新氛围与环境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又迫于大学生创业经常“难产”的困境,因此,少部分本科畢业生尽管心存创新创业的想法却很少付诸行动。环境造就人,氛围影响人。所以,积极宣传创新和营造良好氛围是我们根植创新意识的第一步。
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能力的学习和习惯的形成应重于知识内容的学习。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积极营造融洽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挑战权威,培养质疑精神。同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改变传统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提倡采用讨论、辩论和翻转课堂等交互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在群体中集思广益,进行头脑风暴,碰撞智慧火花,最后还能归纳总结,得到创新创意的启发。通过这种互动式、宽松和谐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环境,着力锻炼学生的思辨、总结归纳、推演等全方位的能力。
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竞赛
举国大力推进大学生双创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无论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还是各省市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已经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大学生崭露头角,收获满盆。各个行业内的创新创业比赛也拉开序幕。一系列的赛事都能为学生展现自身创新能力提供大舞台。在大力宣传赛事的同时,积极组织和邀请参加过此类赛事的学生,举办经验分享交流会,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提供一定的支持。使参加此类赛事成为一种文化,并且能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
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考
以扎实的专业和基础理论知识为土壤,以深埋的创新意识为种子,积极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思考,让创新萌芽。
创新创业讲堂
在国家和学校大力推进双创工作的契机下,积极申报和开展双创工作项目,响应校地协同和校企协同,聘请行业内优秀校友作为创新创业导师,并邀请定期开设创新创业讲堂。借助双创讲堂,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第一线的市场信息、动态和需求,积极开阔学生视野,并且与社会需求接轨。帮助学生基于市场需求,利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自主思考和创新实践。
经验分享交流
树立榜样,传承文化,碰撞思维,激发创新。
建立群体。将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集合到一起,建立群体,提供交流平台,增强归属感。集中力量,发挥群体效益,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经常交流,随时交流,赛时交流,闲时交流。
导师点评。由于地域问题,创业导师不能常常到学校,仅仅依靠双创讲堂并不能满足交流需求,因此在建立创业群体的同时会将双创导师也拉入群体中,如此导师能更直接更高效地参与到学生的创新过程中,指引方向,及时纠正错误,解答疑惑,为学生提供高效资源。
经验分享。赛后无论获奖与否都举办经验交流,分享自身比赛感受的同时还要分享竞争对手的表现,如此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定位学生在整个行业领域内的分属层次,展开良性竞争,激烈学生奋发。
举办竞赛,发掘和孵化成果
创新萌芽后,需要阳光的照耀和雨水的浇灌才有可能茁壮成长。一个好的项目需要一步步地培育才有可能成功。经过前两步地积累后,需要一个好机会来发掘培育目标。因此,举办内部的双创训练营和竞赛就是最好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平台,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将创新创业的想法呈现出来,并在训练和竞赛的过程中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项目,使项目得到一定的提升。而在其中脱颖而出的项目通过双创导师的进一步指导,又能提升到新的高度,此后再参加校级、省级乃至全国竞赛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如此才有可能更好地达成目标。
结语
综上,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设良好双创氛围,在低年级阶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高年级阶段针对市场需求激发创新思考,大胆呈现创新点,虚心接受批评与改变,积极孵化优秀成果,最后形成创新文化,形成院系传统,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愉悦。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良,在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才能越走越顺,越走越宽。而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易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不断前进的行业发展需求,才能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