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pei713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在批判的继承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之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學结论。本文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展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历程,比较出其异同。
  关键词:人的本质;马克思;劳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逐步深化和科学化的过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先后在三个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本文将通过对这三个论述的再解读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把握来科学地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找出其异同点,从而更好地研究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本质即劳动
  
  人的本质即劳动的观点着重表现在马克思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之中。尽管《手稿》主要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但其中却包含了丰富的哲学特别是人的本质的思想。《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或内在本质)。人的本质是非异化的劳动。马克思根据对异化劳动的深层剖析,最终归结为一点———真正的属于人的本质的劳动应该是一种自愿的劳动,是能让“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1](第42卷,P38)。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将劳动与人的本质相联系的观点。这一观点是马克思批判继承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辩证法所取得的成果,是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的开端,它为建立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深刻地论述了人的“类”本质。他指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1](第42卷,P95)通过以上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作为一种自然有机体而存在,自然无机界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的实践活动是人和自然界相联系的直接形式。
  3、马克思从侧面提出了人的本质还在于社会性,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此时他尚未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只是透过一些对劳动的分析从侧面对人的社会性作了一些简单的论述。首先,劳动是人的社会性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其次,不论人的活动属于什么领域,都离不开社会,都受社会制约。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深入主要集中在《手稿》完成后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提纲》)完成前。在这段时间中,马克思更积极地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由于实际斗争的需要和理论上的根本分歧,马克思决定全面批判费尔巴哈,并为此先草拟了一个提纲。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对人的本质作出了最基本的科学规定,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2](第3卷,P5)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观上所表现出来的直观性、抽象性、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同时,在深入地批判他孤立地观察人的自然主义的局限性的同时,彻底地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又彻底地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及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这是他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的质的飞跃,是他经过长期而艰苦的探索、研究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提纲》的科学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提纲》肯定了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是一种受自然制约的自然存在物。其二,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人具有主体性,它通过对自然认识与利用的实践活动,通过对象世界和社会关系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表现出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能动性。其三,人是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有实践能力的万物之灵。认识到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马克思对于个人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也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类关系,而是一种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随着种种社会关系的改变,人的本质也必然发生变化。。
  
  三、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马克思在《提纲》写成后不久,就与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形态》实际上是对《提纲》的展开与发挥,《提纲》中其实潜藏着《形态》所表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形态》发挥了《手稿》所提出的人的内在本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思想,并完全克服了其中含有的人本主义的因素,明确指出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生产劳动。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第3卷,P24)《形态》提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观点,并具体论述了生产劳动、人的需要同社会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关于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更具体了。马克思在分析人的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时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第3卷,P514)并据此进而分析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的原则。这里讲的“人的本性”即人的本质。用人的需要来规定人的本质,表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更具体了。此外,《形态》还对《提纲》所提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了具体说明。马克思指出,不论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口的生产,都“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并明确了“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1](第3卷,P33)人的自然关系决定了人与动物的共同性,人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殊性,即人之为人的本质。人之为人是由其社会关系而不是由其自然关定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事实上这三种提法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首先,关于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生产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的任何活动都无法进行。而人们的任何社会关系,都是在劳动以及以劳动为基础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人们通过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便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扬弃了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劳动才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因而劳动的产品真实地表现出人们相互间的社会联系。然而,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实际存在的是异化了的劳动,因而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就完全不是消除了劳动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那个样子。它们也都处在异化的状态之中。
  其次,关于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正是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活动,把人们必然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种种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1](第3卷,P514)。这就是说,人们的社会关系是由人们的需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关系一经会性。这是因为人的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的活动而产生的、只有在社会关系和共同活动中才能满足的需要,并且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需要的满足。社会的需要促成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又促成了社会的需要。可见,人的需要和人的社会关系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同人的社会关系一样,人的需要也具有客观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它还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不能撇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抽象地谈论“人的需要”。
  再次,关于劳动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没有生产劳动,人的其他一切活动也就无从谈起。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马克思还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3](第2卷,P94)因此,需要引起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满足需要又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生产劳动的发展。生产劳动不能离开需要,离开需要就使它失去了目的,失去和人的需要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种论述(劳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而言,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密切制约的,而人的本质就存在于三者的辩证关系中,存在于三者的有机统一中。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的一般特征,而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形态》中提到的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是人的本质的具体特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其他文献
我们常常说,教书是一项付出"爱"的职业,教育是一项爱心工程。不错,爱应该流淌在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血液之中,即使我们面对的是已经成人的孩子。教育先贤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师者,职业要求我们必须教好书,育好人,做到以人为本,以教为法。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有灵性的人,是有丰富的情感、复杂的思维、独特的精神境界的人,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尊重"人",调动"人",以文化来开启大
期刊
摘要:在论述加强非战争行动物资油料应急保障预案研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物油应急保障的新特点,拟制应急保障预案的要求,探讨了应付突发事件物油应急保障预案的内容及处置办法。为保证物油保障专业力量顺利实施非战争行动应急保障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关键词:非战争行动;物资油料;保障预案    在和平时期,军队除了履行遏制、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根本职能外,还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抢险救灾、参加维和行动、打
期刊
军需品是指军队作战、训练和日常生活所需的被服、装具、给养、饮食装备器材等物资的统称。军需品供应链是一条涉及军需品研制、订货、生产、库存、消耗、补充的物流链,其中也伴随着信息和资金的流动(如图1.1)。这些作业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形成軍需物资供应链风险,都可能影响供应链的正常运作,给军需保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研究军需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对提高我军军需保障能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
期刊
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古今中外均有立法例,我国立法也予肯定。优先购买权制度具有稳定社会关系、提高经济效益的功能,并能够实现法的秩序、效益、公共福利价值,故而为现代国家所继受。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有关规定较为散乱,同时理论界对优先购买权制度分歧较多,笔者结合现行立法和相关理论,着重从优先购买权的成立范围、行使条件及受侵害的后果上进行分析,以期求教于大方。    一、优先购买权的成立范围    1、关
期刊
摘 要:随着农村用电负荷的提高以及用电性质的复杂化,致使电网的无功功率不足和无功分布不尽合理,从而造成系统电压下降。电压的波动和无功负荷的变化直接影响电网电能质量,因此而适及到电压如何调整,无功补偿装置的投入,无功电压与优化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变电站的主要调压手段就是通过调节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的位置和控制无功补偿电容器来达到无功优化、提高电网电压和降低线损的目的。  关键词:电力网络;无功补偿;应
期刊
摘 要:本文作者有着多年的机场施工现场经验,在江苏省淮安民用机场工程项目施工中负责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在对待淮安机场粉土液化问题的处理上依据实际的操作经验进行操作,还有一些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的新方法、新论点,对机场粉土液化问题的处理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淮安机场;粉土液化;处理    一、概述    江苏淮安民用机场工程项目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陈师镇,为新建机场。飞行区征地按照满足4D标准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对篮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训练进行了分析,对篮球运动专项速度的重要性、速度素质的影响因素及其训练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篮球运动员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    现代篮球运动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各队都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出最有效率的进攻,快攻、抢攻、跑轰战术盛行于世。篮球比赛攻守转换频繁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花岗岩介质进行静态力学实验和动态力学验试验,实验结果发现,花岗岩材料是一种应变率敏感性材料,其动态压缩强度均高于其静态压缩强度。花岗岩的应变率效应是明显的,在应变率在50~130/s的范围内,提高了16%~25%,随着应变率的增加,其动态抗强度不断的增加。  关键词:花岗岩;静态力学;动态力学;应变率    1、引言    理想弹性体的动态和静态本构响应是一致的,而具有弹塑性性质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为理论基础,从金融资源特别是金融机构的角度切入,研究金融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与规律,把握农村金融资源的内在含义;对比江苏省苏南地区发展较快的吴江市与苏中地区发展相对较慢的海安县内区域金融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差异;通过对吴江、海安两地的农村信贷投入变动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的实证分析,说明江苏省的区域金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结合实际分析结论提出了一些简单的建议
期刊
一、引言    美国金融危机指的是自2007年初开始,由于“次级贷款”大量逾期违约,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信用评级急剧下降、市场交易价值和评估价值严重缩水,欧美大型金融机构出现巨额损失,并且由美国波及到全球金融市场,引发全面性的流动性紧缺和信贷紧缩、并逐渐开始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冲击的一系列事件的总称。  国际贸易是现代国家间的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的国际贸易日益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