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586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诺贝尔奖情结,诺贝尔文学奖尤其受到广泛的注目。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对于这个奖和对于本国文学都有清醒、理智的认识。早在1927年,瑞典考古探险家斯文·赫定来中国考察研究时,就和鲁迅的北大老同事刘半农商量,想要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通过鲁迅的老朋友台静农写信征询本人的意见,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从当年9月27日鲁迅写给台静农的信来看,他的拒绝不仅仅是谦虚而已。有了这封信在,后人的许多解释显得有点多余,他在信中说: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那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对自己的文学成就,他当然有谦虚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他对这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的民族弥漫着的虚荣心、虚骄之气,一种最清醒、最彻底的认识,至少从日本仙台弃医从文以来,他内心一直渴望着这个民族能站起来。
  另外还有一点不可忽略,鲁迅先生对他自己也不无担心,他怕接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崇高荣誉,自己又没有条件安下心来从事文学创作,写不出什么好作品,有负于这一荣誉,所以他说: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1927年初到上海的鲁迅深知中国新文学起步仅仅10年,用世界文学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确实还没有产生足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品。他有自知之明的,不会被诺贝尔奖的光环照晕了头。拒绝诺贝尔奖显示了他无与伦比的明智。他虽然失去了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机会,却无损于他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从他本人的文学生涯来说,自从《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出版以来,他也确实没有再安下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从1927年10月到达上海租界,一直到1936年10月去世,也就是他47岁到56岁的9年间,这是他和昔日女师大学生许广平共同度过的岁月,他唯一的儿子在这时出世。这段时间,他主要靠写作和翻译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稿费、版税成为他一家的粮食,他给很多不同的报刊写稿,合作时间比较长的是老牌大报《申报》的副刊《自由谈》,从1933年到1934年,写了一、两年,老板史量才给他特别的待遇,一般文章的稿酬是千字五元到十元,鲁迅的稿子则无论用还是不用一律稿酬照付,每千字三十元,是一般稿费的3到6倍。这个9年中,他大约只有一笔额外收入,那是始终关爱他的绍兴同乡前辈蔡元培帮他安排的,从1927年12月起,他获得大学院(即后来的中央研究院)“特约撰稿员”名义,每月可以领到300元大洋,这个固定收入一直维持到1931年12月,整整4年。因为国民党体制内有人提出意见,说鲁迅什么也没做,不能拿钱才取消。专门研究过文化人经济生活的陈明远统计,鲁迅在上海的最后9年一共收入78000元,平均每月接近724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2万多元,这个收入比起他在北京的十四年,月均收入相当于现在人民币9000多元要高出一倍多。所以,他一家三口能在上海能过上小康生活,看得起电影、上得起饭馆、看得起病、吃得起药,还能时不时接济、帮助一些文学青年。当然,他在上海的日常生活比较简单,房子是租的,家具也很少。
  由于时代的和个人的种种原因,他在生命最后9年把主要精力用于写杂文,杂文在《鲁迅全集》中占的比例最高,期间仅仅完成一本不算特别出色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构思多年的反映他自己在内的四代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终于没有完成。在某种意义上,1927年以后的鲁迅已与文学渐行渐远。
其他文献
每天清晨,当您还在睡梦中时,福苑社区健身广场上一群精神矍铄的老人已经手舞太极剑,伴随着悠扬婉转的音乐,一丝不苟地做着每一个动作。在这个社区健身站里,锻炼身体已成为老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享受健康追求快乐,已成为她们生活的主旋律。  健身站的组织者王景春阿姨,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多年来,她始终以开朗豁达的心胸,带领福苑健身站的队员们健身娱乐。说起健身站成立的初衷,还要追溯到1997年,刚刚退休
期刊
核心提示: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幽默的国度,从《史记滑稽列传》到《笑林广记》,无一不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幽默。毛泽东是一位幽默高手,早在1929年为红四军干部制定《教授法》时就规定:“说话要有趣味。”凡是与毛泽东交谈过的人,都为他那幽默风趣的语言所折服。   “小心打你的土豪啊”幽默是睿智和机敏的表现,毛泽东平易近人,喜欢同身边的工作人员开玩笑,调节气氛。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曾在瑞金东华山养病。一天,他
期刊
报纸天天在我们手中—翻而过,像每天撕去的一页台历。假如现在有人告诉你,报纸也是一种热门收藏品,你会对平平常常的报纸另眼相待吗?又有人告诉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集报近年已成为仅次于集邮的第二大收藏,你是不是该对司空见惯的报纸刮目相看了?  热心收藏报纸这种“散装的百科全书”的人,值得世人尊敬。集报与五花八门的某些收藏不同,它超越了个人小圈子,全方位地包容世界,奉献自我,造福大家,有着取
期刊
聪明孩子和笨孩子  文/阿志  一个聪明的孩子和一个笨孩子去考口试。   老师问聪明的孩子:“谁发明了电灯?”,“爱迪生”   “谁发现了镭?”,“居里夫人”   “谁发现了地球有引力?”,“牛顿”,100分。  聪明的孩子为了帮笨孩子把答案告诉了他。  老师问:“你爸是谁?”,“爱迪生”   “你妈是谁?”,“居里夫人”   “谁告诉你的”,“牛顿”     五个字  文/小明  一王子被施魔法
期刊
每一盏老油灯都默默地记录了使用者的生活岁月。夜幕时分,点着灯芯,光影摇曳,我一边喝茶,一边赏灯,猜想着每一盏灯特有的故事,这样想着,就算是在灯前枯坐,整晚也自得其乐。   白发无情侵老境 青灯黄卷似儿时   油灯属于过去的岁月。也许,现在的孩子、以后的少年都不知油灯为何物了。而我,对其情有独钟,它也成为我的收藏中独特的一个门类。陶瓷豆形灯、青铜灯、青瓷灯、铁灯、19世纪传入我国的煤油灯,以及后来的
期刊
题记:在缺碘地区的食盐中加碘,在低硒地区的食盐中加硒,以及在健康人群中推广低钠盐,是有科学证据支持的做法。通过“营养盐”来补充其他的微量元素是否必要则很难说。   一场食盐加碘的争论,并没有实质解决碘盐的争端,但是它让许多人明白了一个科学常识:任何的“营养成分”,都是在一定的使用量下发生有益作用,但是可能在另一个使用量下危害健康。在吃不吃加碘盐让许多人纠结不已的时候,人们悄然发现,许多所谓的“营养
期刊
共和国元帅徐向前与有军阀“不倒翁”之称的阎锡山,生长于同一方乡土,为了不同的人生信仰,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他们之间存在着四重关系,对这四种关系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他们的认识。  第一重:同乡关系。  在山西忻州的滹沱河岸边上,有两个村庄,隔河相望,一个叫河边村,一个叫永安村。就是在这两个村子里,先后出了两个现代史上的名人:阎锡山和徐向前。阎锡山1883年10月10日生于河边村,徐向前1901
期刊
一些国家为防止官员贪腐,建立了严密的监督体系。而欧美国家的官员最怕的还有媒体监督,因为媒体是肃贪的“杀手”。并且,官员收入公布制度,也容易让各方监督力量找到怀疑的线索。  美国伊利诺伊州长布拉戈耶维奇涉嫌出售参议员席位的消息,正作为“卖官”案例在全世界传播。这个丑闻除了让人们看到民主法治的美国仍不能消除高官贪欲、权力寻租现象外,也让人深究西方究竟是怎样预防官员贪污、治理腐败的,因为布拉戈耶维奇虽然
期刊
这个反对涨价的59岁老头,在最近的水价听证会上向主持人扔了一瓶矿泉水,被称作“2009中国百姓维权第一扔”。数年来,他参加过4场听证会,他说的最多的一句是:我反对!这个维权者把邮政储蓄、农行、铁路等垄断部门告上法庭,甚至连市长也不放过。很多时候,他仅仅为了得到一个道歉,或者1元钱的赔偿。   因为在听证会上,扔出一瓶矿泉水,59岁的刘天晓成了当地的名人。   在哈尔滨,公交车司机瞅见站台上的老刘,
期刊
他爱父亲,发自内心地爱。可直到父亲病重的那一刻,他才真切而痛彻地体会到:他并不真正懂得爱,至少没有给予父亲他老人家想得到的那种爱!  儿时,父亲给他的爱,除了温情,更多的是严厉。当他在幼儿园得到一朵小红花,父亲会搂着他一边用胡子扎他的小脸蛋一边说∶“儿子,好样的,长大一定会有出息。”在他的记忆里,被胡子扎的感觉温暖惬意。除此之外,父亲留给他的印象几乎全是“冷酷”的严厉。  第一次撒谎是隐瞒了考试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