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进入高潮期,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问题也变得日益重要。本文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
中图分类号:U239.5;U2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312-01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员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部分从业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中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少数干部管理松散,好人主义现象严重,安全检查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注重表面的总结汇报,缺少实际的细化管理。职工中存在惯性违章现象,缺少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乘客违反安全的现象不愿管、不敢管,害怕承担责任。同时,乘客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给轨道交通运营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1.2 设备问题
安全稳定的设备对于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发生设备故障就有可能中断行车、影响站车秩序,甚至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的运营安全事故。
1.3 法律、法规的缺失
目前轨道交通系统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匮乏,许多严重影响轨道交通的因素没有得到及时的排除,未能对危害行为予以有效的遏制,无法保障轨道交通的正常安全运营。
1.4 意外情况
近年来不断增多的恐怖事件以及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火灾、爆炸等灾难性事故,都会对公共安全与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影响因素
2.1 技术设备
技术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较长、站间距较短,车种单一,涉及到线路、车站、供电、通信信号、售票、检票以及报警消防等设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一般采用了高可靠性的设备和软件,构成的系统具有“故障导向安全”的特征,使整个系统具有应对设备故障及突发事件的高度安全性。因此,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设备维护和管理是十分关键的。
2.2 网络传播性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建立在其网络运输能力之上。网络的运输能力主要影响轨道交通运行系统的可靠性,列车一旦发生延误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线路的正常运行,而且会影响到网络中其他列车的正常运行。正是因为地铁运行延误具有传播性,在发生列车运行延误时,列车到达晚点或者取消车次都会降低线路与车站等设备的通过能力,限制系统设备能力的充分利用。将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安全和社会声誉。因此,提高网络的运输能力,减少列车的运行延误对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
2.3 运营组织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应为乘客提供满意的出行服务,乘客的满意度是轨道交通运营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如何组织好运营是保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运营方案应该在现有的网络结构与设备条件下,针对客流的实际情况,逐渐提高运营效益与可靠性,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服务。
2.4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作为一种不能预测的潜在风险,对于运营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人为破坏等,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将会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运营中断。因此,必须加强对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人为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对策
由于轨道交通具有线长、点多、面广、客流密集的特点,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往往后果不堪设想,危害相当严重。因此,对轨道交通来说,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3.1 广泛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全责任意识
通过各种方式, 加强对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技术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大力营造“关爱生命、關注安全”的氛围,树立“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安全理念。全员培训,持证上岗,完善职工安全教育档案。对员工、乘客要进行突发情况处理的教育与培训,使广大乘客了解掌握轨道交通工具中紧急状态下的疏散方法,规范乘客的乘车行为,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和乘客的安全责任意识。
3.2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强化设备保安全
在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利用这些科技成果,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例如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环境监控系统(BAS)、防灾报警系统(FAS)等等。轨道交通系统所依赖的设备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通过冗余设计软硬件系统来增强系统的可靠性。但是由于外界环境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干扰因素,因此排除故障就必须对系统的各种设施进行日常的保养与维护,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最大限度的降低故障发生的可能性,有效的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
3.3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保障制度
首先建立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责任体系,使安全生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运营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其次,建立安全检查和培训制度,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综合检查与专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检查前有计划,检查中有记录,检查后有通报,隐患整改有落实。同时,建立安全评价制度体系,客观地评价运营安全状况,针对薄弱环节,提出具有安全性、正确、可靠性的改进措施,全面治理安全隐患,提高运营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3.4 完善轨道交通的法规体系
由于每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应该根据其自身特点尽快出台城市轨道建设管理与运营方法,减少对于乘客可能造成的各种危害,对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各种行为做出具体规定,要明确规定运营方人员所应履行的各项职责。尽快出台地方性法规,针对一系列安全问题做出规定,包括试运行导则、抢险指南、专项审查等内容,法规与规章做出规定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制定包括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
3.5 加大查处力度,打击违法犯罪。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乘客跳轨、携带危险品以及违法分子偷盗设施都对运营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工作人员及公安人员必须加大查处力度,对上述违法违规进行阻止,对犯罪分子进行严厉打击。
3.6 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并不可能完全排除故障或隐患,因此确保轨道交通的正常营运必须以预防为主。应对不同的交通事故,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一般包括指挥系统组织架构、人员及设备的配置、事故(故障)处理程序和方法、运营调整策略、信息汇报程序等几个方面。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以检验各类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演练可采取有计划的桌面演练、实作仿真演练、实操演练,还可采取突击性演练,在实施者完全不知情的前提下,设置虚拟设备故障或虚拟行车事故,以检验员工的应急应变处置能力。
3.7 加强业内外的监督检查,全面督促安全工作的落实到位
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强化依法监督检查。定期组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生产督查,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各方主体,加强实施安全生产管理技术规范标准以及安全生产管理措施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建立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联络员制度,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共享、网络指挥的平台,定期组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座谈会,总结工作,分析形势,交流经验。同时通过坚持开展不同层面的安全检查,采取定期、不定期、季节性及节假日前、专业与综合检查等多种形式,突出重点,讲究实效,以有效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殿业,金键,杨京帅;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研究体系[J];都市快轨交通;2004(04).
[2]吴道章;香港地铁的安全风险管理[J];都市快轨交通;2007(0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
中图分类号:U239.5;U2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312-01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员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部分从业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中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少数干部管理松散,好人主义现象严重,安全检查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注重表面的总结汇报,缺少实际的细化管理。职工中存在惯性违章现象,缺少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乘客违反安全的现象不愿管、不敢管,害怕承担责任。同时,乘客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给轨道交通运营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1.2 设备问题
安全稳定的设备对于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发生设备故障就有可能中断行车、影响站车秩序,甚至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的运营安全事故。
1.3 法律、法规的缺失
目前轨道交通系统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匮乏,许多严重影响轨道交通的因素没有得到及时的排除,未能对危害行为予以有效的遏制,无法保障轨道交通的正常安全运营。
1.4 意外情况
近年来不断增多的恐怖事件以及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火灾、爆炸等灾难性事故,都会对公共安全与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影响因素
2.1 技术设备
技术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较长、站间距较短,车种单一,涉及到线路、车站、供电、通信信号、售票、检票以及报警消防等设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一般采用了高可靠性的设备和软件,构成的系统具有“故障导向安全”的特征,使整个系统具有应对设备故障及突发事件的高度安全性。因此,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设备维护和管理是十分关键的。
2.2 网络传播性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建立在其网络运输能力之上。网络的运输能力主要影响轨道交通运行系统的可靠性,列车一旦发生延误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线路的正常运行,而且会影响到网络中其他列车的正常运行。正是因为地铁运行延误具有传播性,在发生列车运行延误时,列车到达晚点或者取消车次都会降低线路与车站等设备的通过能力,限制系统设备能力的充分利用。将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安全和社会声誉。因此,提高网络的运输能力,减少列车的运行延误对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
2.3 运营组织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应为乘客提供满意的出行服务,乘客的满意度是轨道交通运营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如何组织好运营是保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运营方案应该在现有的网络结构与设备条件下,针对客流的实际情况,逐渐提高运营效益与可靠性,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服务。
2.4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作为一种不能预测的潜在风险,对于运营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人为破坏等,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将会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运营中断。因此,必须加强对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人为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对策
由于轨道交通具有线长、点多、面广、客流密集的特点,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往往后果不堪设想,危害相当严重。因此,对轨道交通来说,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3.1 广泛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全责任意识
通过各种方式, 加强对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技术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大力营造“关爱生命、關注安全”的氛围,树立“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安全理念。全员培训,持证上岗,完善职工安全教育档案。对员工、乘客要进行突发情况处理的教育与培训,使广大乘客了解掌握轨道交通工具中紧急状态下的疏散方法,规范乘客的乘车行为,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和乘客的安全责任意识。
3.2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强化设备保安全
在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利用这些科技成果,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例如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环境监控系统(BAS)、防灾报警系统(FAS)等等。轨道交通系统所依赖的设备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通过冗余设计软硬件系统来增强系统的可靠性。但是由于外界环境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干扰因素,因此排除故障就必须对系统的各种设施进行日常的保养与维护,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最大限度的降低故障发生的可能性,有效的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
3.3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保障制度
首先建立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责任体系,使安全生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运营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其次,建立安全检查和培训制度,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综合检查与专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检查前有计划,检查中有记录,检查后有通报,隐患整改有落实。同时,建立安全评价制度体系,客观地评价运营安全状况,针对薄弱环节,提出具有安全性、正确、可靠性的改进措施,全面治理安全隐患,提高运营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3.4 完善轨道交通的法规体系
由于每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应该根据其自身特点尽快出台城市轨道建设管理与运营方法,减少对于乘客可能造成的各种危害,对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各种行为做出具体规定,要明确规定运营方人员所应履行的各项职责。尽快出台地方性法规,针对一系列安全问题做出规定,包括试运行导则、抢险指南、专项审查等内容,法规与规章做出规定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制定包括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
3.5 加大查处力度,打击违法犯罪。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乘客跳轨、携带危险品以及违法分子偷盗设施都对运营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工作人员及公安人员必须加大查处力度,对上述违法违规进行阻止,对犯罪分子进行严厉打击。
3.6 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并不可能完全排除故障或隐患,因此确保轨道交通的正常营运必须以预防为主。应对不同的交通事故,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一般包括指挥系统组织架构、人员及设备的配置、事故(故障)处理程序和方法、运营调整策略、信息汇报程序等几个方面。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以检验各类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演练可采取有计划的桌面演练、实作仿真演练、实操演练,还可采取突击性演练,在实施者完全不知情的前提下,设置虚拟设备故障或虚拟行车事故,以检验员工的应急应变处置能力。
3.7 加强业内外的监督检查,全面督促安全工作的落实到位
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强化依法监督检查。定期组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生产督查,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各方主体,加强实施安全生产管理技术规范标准以及安全生产管理措施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建立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联络员制度,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共享、网络指挥的平台,定期组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座谈会,总结工作,分析形势,交流经验。同时通过坚持开展不同层面的安全检查,采取定期、不定期、季节性及节假日前、专业与综合检查等多种形式,突出重点,讲究实效,以有效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殿业,金键,杨京帅;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研究体系[J];都市快轨交通;2004(04).
[2]吴道章;香港地铁的安全风险管理[J];都市快轨交通;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