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忧虑

来源 :现代工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介绍: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带一本书去巴黎》。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这本书是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之一,作者是一对九十年代初就移民美国的青年夫妇,在国内的时候,他们曾经插过队,“文革”结束后上了大学,毕业后做过大学教师,也下过海,经历过上一辈人经历过的所有事情。到了美国以后,似乎做了一个地道的美国农民,种花、卖花,过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闲暇的时光,夫妇俩会把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思通过书信的形式写给国内的亲友,后来编成了集子,就是现在看到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每一集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一如这本《历史深处的忧虑》。如果单单是介绍美国的人情风物,自然不会引起我这么大的兴趣,大多数人对这套书的钟爱还在于“他用讲故事的手法,生动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和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实行这套制度已付出的和将要付出的代价”。
  在这第一本书里,林达主要是从美国的《权利法案》说美国的三权分立中的司法权。书中有很多的案件,特别是辛普森案件,通过很多的案件,林达表述了一个事实,美国人在针对国家行政权对人的权利上的种种干预的忧虑,胜过了他们对其他的关注。
  他们更多的考虑在维护那部拉法耶特提出来应该诞生的而此后真的诞生了的《权利法案》,就像林达说,当你看见那个法案的时候,你不会有一个能触摸到的感觉,它仅仅是个概念,但,当这些案件一个个在你面前对应着《权利法案》的时候,这部著名的法案才真的活了起来。才真的开始有点像拉法耶特曾经第一个起草的那部《人权宣言》。
  其实,以往对于美国的了解寥寥,多半来源于历史课本以及电影电视。这本书带我慢慢走近这个社会,发现了许多以前稍有耳闻但没有仔细想过的细节,颇觉受益。有几点我是特别佩服美国人的:
  一是对于法律的认真与谨慎。宪法在建国时初定,到现在200多年没有更改过,修正案也只是通过了26条,但每一条每一个字都在切切实实发挥自己的作用。其他法律也是一样。因此,国家和公民对于新法的制定和旧法的更改都非常谨慎,每次都要引发很大争论甚至抗议,法律条文需一字一句斟酌,以避免任何一点对于公民权利的损害和对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大。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公民都懂得用法保护自己。法律是判断事情的最基本准则,事情只有合法不合法之分,没有好不好之分。
  二是传统的完好延续性。我很佩服美国精神的一点,在于他们200多年来一直延续着建国时的理念。首先开国的领袖们就很伟大,他们夺取了政权,想到的却是如何用法律限制政府的权力,以免造成专制局面,他们强调公民利益高于政府;然后,这种理念又不可思议地完好传承了下来,中间经历过争论、动乱、战争,但基本的精神没有丝毫的改动。任何一个政府都没有妄图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任何一个时代的公民也没有一时放弃对个人权利的维护。这一切,我想,应归功于三权分立的格局与宪法的基本精神吧。
  三是公民对于“我”与“他”的认识。美国人对于他人可谓是热情有加。一个普通人的案件可以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受到的不公对待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为之呼喊。他们认为,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同样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维护他人的正当权益也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我想往这样的社会意识,它让整个社会变得有序、充满生气,并不断修正着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我肤浅地猜测,也许这跟美国法庭的援引先例制度有关。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一样,一直都知道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度,但从未考虑过他们自由背后的代价。自由这个词常常被我们理想化了,以为自由就是无限制,就是随心所欲,就是无论做什么都会得到包容。然而对于自由的代价,我们考虑的太少。
  什么是美国自由的代价?这是作者全本书想要阐明的问题。美国人为了自己的自由放弃了很多东西,比如公民拥有枪支的自由威胁了人们的人身安全,比如对被告“无罪假定”等种种有利规定威胁了社会的安定,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可能会危害国家安全。我想这放弃的种种,都可归纳为“安全”二字,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群体的。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的美国的自由,确实像作者所说,是超出想象的。但是更令我感慨的,是美国人对他们的自由的选择,对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的接受(尽管这接受有时并不那么让人好受),以及对自由从未间断过的追求。他们追求阳光,却不盲目的忽略阳光下的阴影,阳光愈明亮,阴影也就愈加的黯淡,但不能因为阴影的出现,就连同热爱的阳光一起抛弃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却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像在美国一样的深入人心。
  
  书评:
  
  1. 我是在大学的图书馆找到这本书的,一借再借,摆在枕头边好久,每天看看,仔细品味,确实是难得的好书。 作者更多的是对美国根本的深入剖析,而并非对美国社会的泛泛而谈。从林达的书中,可以看到美国社会的根本。 比较喜欢讨论辛普森案件的那一节。
   ——glj
  
  2. 这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290页的小册子我居然读了整整一个星期。收获和感触都非一般的书能相提并论。在我刚开始阅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时,我对序言里的“1996年”颇有抵触情绪,因为我个人觉得评论性或者对比性的文章出版超过3年阅读的价值就非常低了,因为我们的社会基本是在以光速前进的,人们意识也是,很多几年前觉得很严重的问题,现在再看往往觉得也不过如此。因此我一度非常怀疑此书的阅读价值。
   ——字母D
  
  3. 这本书涵盖了许多我不知道的知识也澄清了许多以前让我有个大概印象却不清晰的地方。比如,我不知道华盛顿在完成了独立战争后解甲归田,四年之后,因为各个州的混乱局面以及财政金融的需要,再重新出山,组织了立宪会议,而后才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痞子笛
  
  4. 读这本书是出于偶然的原因,但是一看完序言就觉得自己的选择不错。书的封面上写着“近距离看美国之一”,当我看完全书之后,我觉得作者做到了这句话,他让我这个基本上对美国完全陌生的人能够在读完本书之后对美国有了几分认识、有了几分好感,而且这些好感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
  ——flate
  
  5. 起先我并没有对这本书寄予过高的期望,近距离看美国的前缀,已经给了它一种平易感,这样的书一般是没什么探索价值的。但当我读完之后我才觉得林达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说理的功夫是一点也不差,就是这么一本由十几封信组成的随笔一样的小书中,便可以窥见美国宪政与公民社会闪烁的光芒,有光芒的地方自然会有黑暗;但没有光明的地方,一定满是黑暗。
   ——止雾微熙
  
  6. 围绕着美国的自由,作者用在美国极具代表性和轰动性的案件,如“辛普森案”,三K党案等,塑造出一个真实的为自由付出代价的美国,一个为防止国家机器损害人民自由立下宪法限制政府权力的美国,制度是为自由而生。
   ——海上青
  
  《万历十五年》
  
  作者:[美] 黄仁宇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潜规则》
  
  作者:吴思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吴思在“文革”末期时曾经下乡,于人民公社中担任生产队长,因此对于中国农民的苦境与农村问题有颇深的体会。长期关注中国农业领域,使吴思完成了《陈永贵:毛泽东的农民》这本书;亲身接触社会基层百姓的体验和心得,也让他日后谈到中国农民的心态和利害逻辑时,特别显得入木三分。
  
  《总统是靠不住的》
  
  作者:林达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本书是《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的姊妹篇,作者继续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约”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
  
  《我也有一个梦想》
  
  作者:林达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本书通过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示了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理趟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自由在高处》
  
  作者:熊培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内容简介:《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
  
  《不分东西》
  
  作者:闾丘露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作者从新闻谈起,但不囿于新闻领域,更在书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呼唤中国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培养更为宽容、开放、理性的大国心态,引导年轻一代用更包容、更多元的胸怀和视野来思考中国和世界,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公民。
其他文献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那么,十二五期间,我们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挑战一:  改善民生、遏止通胀成为核心  “十二五规划”,完整地包含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蓝图。这个规划的核心是,虽然增长目标有所降低,但要通过质的增长来改善民生。因为虽然增长率高可以创造很多就业岗位,但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会变大。温家宝
期刊
前不久,某市的火锅企业传出扎堆上市的消息,有关民企上市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引起全国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视,也纷纷成立了市和地区的民企上市服务中心,民营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争取2-3年时间,在政府扶持下上市。但是,我们对这种一窝蜂的民企上市颇有顾虑,经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后发现,民企上市远不是看上去那么完美,困难、困惑,牵绊着民企上市进程。    民企上市存在四大症结  症结之一:缺乏经验。
期刊
在2011年达沃斯论坛会上,各国经济学家对于本年度的世界贸易形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帕斯卡·拉米在“重启世界贸易”的主题研讨会上说:“2011年全球各国的贸易谈判将进入‘砍价’阶段,各国肯定将无法避免利益取舍,对宏观经济将产生新的影响。在各国政府决策层对经济支配早做准备之间,我们更需要听听中国主张。”   拉米总干事在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不止一次地强调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
期刊
早在2010年底,从陆续上报的各省经济发展规划中,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就已经在媒体面前指出,2011年全国经济增长目标约为8%,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速目标“过高”,“没有冷静考虑相关环保、能源、资源的承载能力”。   但是,这番言论并未撼动地方对经济总量的“执着”追求。截至2011年2月中旬,部分省级“两会”输出的数据显示,除北京、上海、广东等较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预计GDP增速仍将保持一路走高的态势
期刊
有一种经济成分,曾经像生于夹缝之中的小草,备受歧视、压制,那就是“民营经济”。而“股市”, 其实在解放前的旧中国就存在,由于历史原因,这一从西方引进的产物,有一段时间也被扔进“旧时代”的垃圾桶。改革开放之后,许多以前被错误地当做垃圾处理的产物,“冠以为我所用之名”,又被重新捡了回来。这样一来一去,民营经济就和股市挂上了钩,于是也就有了中国民企上市的问题。    历史镜头的回放  1978年,从安徽
期刊
在传统理论中,民营企业的市场战略分为两个层面,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在低成本战略下,企业通过规模优势,让自己的成本低于竞争对手,获得竞争优势;而在差异化战略下,企业通过增加产品和服务的功能,促销和广告,实现差异化优势,领先对手。这两种战略在过去往往互相排斥:要么采用低成本,牺牲产品和服务;要么采用差异化,但必然让成本高企。于是,一些企业建立了巨无霸的规模,而另一些则通过更多的功能和服务,聚焦高端
期刊
国务院2010年出台“新36条”,从政策上为民间资本打开了通往垄断行业的“玻璃门”,但一些民企经营者和民间资本研究人士反映,“玻璃门”打开后,由于里面坐着垄断性国企这只“大老虎”,虽然有“新36条”,但对民企的帮助仍不尽如人意。许多民营企业家不无幽默地说,“新36条”只是一个“红包”,给你吉祥和恩惠,但“红包”并不能解决你的生计!    “新36条”细则出台对微型企业扶持仍不足   “‘民间投资3
期刊
暗算,就是:暗害、算计。电视剧《暗算》有三部曲:《听风》、《看风》、《捕风》,描写了天才的悲剧命运:天才的智慧、天才的孤独、天才的悲剧、天才的脆弱。如今,在网民数量已达3.16亿人的虚拟世界中,衍生出一个特殊行业———网络公关公司。他们能为企业提供品牌炒作、产品营销、口碑维护、危机公关等服务,也能按客户指令进行密集发帖,诋毁、诽谤竞争对手,使其无法正常运营。这就想到了,上市的民企如何面对暗算?  
期刊
民营企业上市的线路图是什么?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是民营企业自身管理、文化、人才、市场等方面的问题,还是政府对民营企业上市的激励、扶持力度?抑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民营企业在上市做强做大时,遇到了瓶颈,如何破除难题?    解决体制障碍,创造良好环境  影响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体制障碍和企业内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决民企上市问题,需要各方面、全方位的努力。企业自身必须具有前瞻
期刊
五四青年节前夕,上海工商联青年干部集体瞻仰位于青浦区福寿园枕石园的社会童子军“四烈士”墓,重温当年斗争岁月,再受爱国主义教育,其意义非同寻常。上海市商会社会童子军缘起何年?是怎样的一个组织?建国前上海市商会社会童子军为国家为民族做出那些奉献?“四烈士”是怎样的事迹?且听分解。    上海市商会社会童子军缘起  1927年春,北伐军攻克上海后,上海总商会商业夜校同学在同学会组织下参加庆祝北伐胜利的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