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亿在手 买毕加索还是曾梵志?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yun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跟中国人有关的两大艺术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的轰动。10月5日,香港苏富比秋拍拍场上,曾梵志的一幅《最后的晚餐》以1.8亿元港币成交(含佣金),创出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最高价,也成为全亚洲在世艺术家中的“第一身价”。一个月后的11月5日,在纽约佳士得拍场上,大连万达集团以281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2亿元)竞得毕加索作品《两个小孩》,这是中国藏家在国际上第一次公开出手购买西方美术名作,而且是迄今最大的一次手笔。
  两个卫星,分别由国际两大拍卖行放出,看上去都很给中国人长脸。但同时,各种非议也席卷而来,万达的代表郭庆祥在拍卖后口口声声地表示,万达就是不买中国当代艺术,因为中国当代艺术都是垃圾。当代艺术界当然按耐不住,一场口水战随之而起。
  我们今天要问的是:如果你有那么多钱,你会买毕加索还是曾梵志,或是其他的,为什么?
  一定买毕加索,因为是美元资产
  很多人会毫不迟疑地说,我有钱,一定买毕加索,不买曾梵志,因为不喜欢。
  2013年9月,佳士得中国内地首拍在上海举行预展的时候,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注意到,那场拍卖会上拍了一幅毕加索作品,成交价为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同时,佳士得还带来了几幅即将在其他拍场上拍卖的毕加索作品,其中就有这幅《两个小孩》。记得当时,一些围观群众面对佳士得带来上海拍卖的那幅毕加索,表示水平非常一般,然后看到另外几幅毕加索就有点走不动路了,然后感叹,还是在外面拍的东西好啊!
  听说,中国人此前也在国际市场上高价买过毕加索之类世界级大师的作品,但都没有公开表明身份,而万达是第一次高调宣布,因此,舆论几乎一致认为这是万达的超级大广告。
  万达这两年进军国际市场,大手笔地在海外进行收购,把人家老美的电影院线都买了下来,还跟奥斯卡搞亲善关系,未来会在中国办“奥斯卡分会”。如此具有国际野心的万达买个一两张世界名作实在不算什么,况且这也算不得毕加索所有作品里排名前十的真正名作。关键是这一两个亿花出去,听到的响声可不得了——继日本人之后,中国人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大胆出手啦!当年日本人疯狂购买世界名作的盛况又一次在中国人那里再现了!中国人钱多到了一定程度,终于也敢买毕加索啦!
  一个多亿,在全球做了一次巨大的形象广告,就像当年日本人,把梵高名作请回家,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些企业的名字。广告费花了,东西还在自己手上,毕加索毕竟是全球硬通货,将来还能把钱兑回来。再不济,往银行里一放也能抵押不少贷款。虽说如今媒体众口一词认为日本经济泡沫时代捧回的世界名作如今已缩水好几倍,但你今天把梵高的《向日葵》放出来试试?1987年,日本人是以将近40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来的,拿到今天的拍场,估计能拍出上亿美元,能说缩水吗?其实,缩水的只是那些三流的印象派,当年就昏头买贵了;或者是买进后资金链出了问题,急忙抛出。这才要真正警惕。
  眼下说起毕加索和曾梵志的比较,其实可比的只有两起艺术事件所涉及的金额差不多。
  就资产而言,毕加索是美元资产,曾梵志是人民币资产,同样有这点钱,当然买美元资产更放心些。就算未来一定时间内,美国和中国一样开动印钞机,同比例印钞,但由于美元在全球可自由兑换,是储备货币,因此它可以把通胀风险转嫁到别国,而人民币却不行。所以,同样有这点钱,从保值角度考虑,一定会买毕加索而不是曾梵志。当然,因为毕加索的名字地球人都知道,因此,也仅仅是保值而已,巨大的升值潜力是没有的。
  新兴富豪更喜欢安全感
  上述说法只是从金融的角度理解问题,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比如艺术市场角度。
  中国艺术市场和国际艺术市场哪个规范?不用问这么白痴的问题,谁都知道答案。但我想说的是,越是成熟的艺术市场,价格起伏越小,因为懂行的人太多。所以,为什么世界上再大牌的拍卖国际,都会“屈尊”到中国这样的金砖国家来办展、办分行?因为新兴国家的新兴富豪们会对未知的领域充满新奇,有探险的欲望,而且出得起价,双方一拍而合。
  对于新兴富豪来说,国际市场的规范化,让他们心里多了很多安全感。那些个国际大名头艺术家,本身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市场考验,价格泡沫和低谷的区间比较明确,价格不会偏离价值中枢多少。而且,各位国际大名头早已按照美术史和市场挖掘力度,进行了充分的排序,榜单的变化很小,这也是让人心安的地方。如果不为投资挣钱,只为花钱听响,或者为今后的资产长期保值计,买毕加索当然是上上之选,当然,新兴富豪们还有会别的许多选择,但基本不会脱离那份榜单。
  那份榜单上也有中国人名字,比如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之类,但如果看到张晓刚、曾梵志等名字和作品后面的零,相信富豪们一定会眉毛抖一抖,然后快速翻过去。
  世界顶级画作的高价位,一定是和经济泡沫联系在一起的。顶级画作肯定是顶级价格,谁来顶?一定是经济飞速发展地区的企业富豪,一个国家、地区的GDP增速快,热钱多到一定程度,一定会考虑部分转向收藏艺术品。但大资金更喜欢安全感,像万达这样的集团,买艺术品当然首先考虑安全,买毕加索,和他们之前买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一样,都是出于安全考虑。
  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不信任仍未消除
  买毕加索不买曾梵志,还有一层考虑,就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不信任感。毕加索虽然画得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也看不懂,但至少人家名头大,江湖地位在哪儿摆了近百年。可中国当代艺术呢?就算你名头再响,再怎么创纪录,那也只是近十年的事。十多年前,曾梵志、张晓刚也不过几万元一张,而且还卖不掉。十多年里,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得再快,也不至于超过通货膨胀率。事实上,曾梵志、张晓刚等一大批当代艺术先锋们,其十五年来的涨幅毛估估都要近百倍。
  张晓刚的水平如果有巨大进步,为什么他在拍场上拍出的天价总是那些早期作品呢?比如创作于1989年的《生生息息之爱》至今保持着张晓刚的作品最高拍卖纪录,拍卖超过5000万元的几幅大家庭系列,都创作于90年代初期。   郭庆祥在拍完毕加索后,再次怒斥中国当代艺术是垃圾,虽然以郭庆祥的身份做这样的表态,不是很合适,但他的言语确实代表了很多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不信任。
  这个不信任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术上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母体来自西方当代艺术,不是中国文化大树上长出来的东西,所以,但凡很喜欢中国传统艺术的人,多半会本能地排斥中国当代艺术。
  另一方面是市场上的。因为中国当代艺术“成长”太快,始终没有解决各方对其价格在2007年左右呈火箭般上升的质疑。所以同样花了一两个亿,大量的人会质疑曾梵志的价格,却没有人质疑毕加索。
  问题是,未来,对于更多希望将资金放在艺术品池中的资本大佬来说,即便不把资金放在毕加索这样的优质硬通货,以期长期缓慢升值,也不随便敢放在曾梵志这样短期上涨过高,指数陡得让人心惊肉跳的品种,那么,还有没有第三个让亿万富豪敢于大手笔砸下去的选择呢?有人提出了中国新水墨。
  买中国新水墨也有困扰
  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市场局面,指望西方资本大佬再来长期托举,恐怕并不现实。现在,有人发现了中国新水墨的巨大潜力,认为,中国新水墨将是继中国古董(如明清官窑)、中国当代艺术之后,又一个驰骋国际艺术品市场的主流品种。
  他们分析认为,中国新水墨和中国当代艺术不一样,它是在中国文化这棵大树上长出来的果实,有中国人的血脉,然后又有新的艺术观念,因此可以说是一个既讨好国人又讨好老外的品种,因此前途无量。如今,不光国际两大拍卖行都兴致勃勃地在国际舞台上大力推广中国新水墨,而且内地各大主流拍卖公司也都纷纷开办了中国新水墨专场。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国新水墨大戏已经开场。未来,中国新水墨有可能影响中国新富豪加入到大手笔竞购阵营吗?
  中国第一家开设中国新水墨拍卖专场的是香港天成拍卖公司,其总经理汪洁曾在国际两大拍卖行任职。她说,中国新水墨发展势头的确很猛,两年前,天成第一次推出中国文人水墨专场,徐累一幅《空城的追忆》拍出了82万港币,如今,这样一件作品市场价应在两三百万元。从2001年至今,徐累的市场指数上涨了30倍。
  中国新水墨前途看好,但也别忘了两个隐忧。第一,中国新水墨仍是西方人创造的概念,一些西方人其实早就在大肆搜罗中国新水墨作品了,很可能,中国新水墨仍会走中国当代艺术的老路,大幅拔高,然后缓慢回落。
  第二,中国新水墨在西方人和在中国人那里,认可的名单并不相同。在老外那里,中国新水墨就是对传统中国水墨思维的全面颠覆,他们认可的新水墨包括谷文达、徐冰、张洹等,甚至一些装置艺术家。而中国人认可的新水墨,其实更多的是以传统水墨手法去表达新内涵、新思想或者借鉴国际新手段的那批比较前卫一点的水墨画家。两份名单、两个阵营的不同,可能会对未来中国新水墨的市场走向造成某种模糊性。
  所以,买毕加索安全但只能以保值为主,买曾梵志抖豁但比较刺激,买新水墨有前途但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艺术投资,还真是一件烦人的事。
其他文献
资深媒体人黄燎原:我喜欢郭伟的画  很喜欢郭伟的画儿,是因为郭伟的画儿一直有一种态度,一种对画儿而不是对“艺术”的严肃态度。这种态度大概包括认真严肃、小心谨慎、喜欢和热爱、不算什么又离不开的几个方面。“认真严肃”是说郭伟对待画画儿这个事儿很重视,“小心谨慎”是说郭伟对画画儿这个事儿“不敢”掉以轻心,“喜欢和热爱”是个递进的关系,它是说郭伟对画画儿这个事儿的一种“自然属性”的态度,“不算什么又离不开
期刊
见惯了豪华大酒店整齐划一、规矩举牌的“高大上”拍卖会,人们可能会对眼下的一切很不适应:拍卖的地点选在了上海世博会纪念馆;艺术家赵航和“给”乐队正在演奏的神秘电子乐,让人如饮一剂迷幻剂;从第一件拍品落槌起,就开始惊爆的小伙伴高声鼓掌和呐喊“好!好!!好!!!”,更是让人错愕是不是自己穿越到了某场冠军争夺赛的现场。  这场拍卖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全新的。  拍卖双年展 颠覆所有想象  11月3日,“拍卖
期刊
为了体验飞翔和失重的感觉,行为艺术鼻祖、法国著名艺术家伊夫·克莱因在1961年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行为艺术由此而生。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行为艺术到底“可以走到哪一步”的问题都饱受争议。  行为艺术之母、西班牙女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常以自己身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制造险境及各种自残手段进行有关身心极限的思考:“节奏系列”中,她将自己置身于浓烟烈火之间的木质五星围栏中直至烧伤昏迷、濒临窒
期刊
李超简介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上海油画史》、《架上的缪斯》、《中国早期油画史》、《中国现代油画史》、《中国近代外籍移民美术史》等。主编《中国西洋画百年珍藏系列》、《中国油画研究系列》等。先后赴日本、美国、法国、荷兰、俄罗斯、意大利、波兰等国家进行学术考察和讲学活动。2009年获得首届“中国美术奖”。  今年是上海开埠
期刊
多年前,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我见过恬静纯朴的风景,却没有见到塔莎奶奶,一个按自己方式生活在乡间,并不断地将生活中的美好画出来的女人;如今,我在上海却认识了一位如塔莎奶奶一样从容、优雅地生活着的女画家,她叫董蕾。这位1952年毕业于苏州美院的颜文樑先生的女弟子,1987年退休后去日本留学,1991年在国立东京学艺大学“美术教育科”修完研究生课程,独创的彩丝画获日本新洋画会公募展大奖,2003年回到家
期刊
值不值得买毕加索  @长城艺术:万达缘何重金购买毕加索之画,为了宣传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吗?  郭庆祥:万达搞收藏是万达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ChichaRita_:为什么选择毕加索的这幅作品,重金拍下是否有特殊含义?  郭庆祥:作者顶峰时期的精品,没有理由不收。  @藏仙张量冠:日本经泡破灭后,从两大拍行高价接手的富豪们何其悲惨!要么跳海跳楼,要么价格腰斩仍无人再接!有自杀者留有遗言:“这世界有
期刊
四年前,西方金融危机横扫全球也殃及中国的时候,798作为中国最大的当代艺术区由于西方许多资本逐渐的撤离,显得异常萧索。那时的798艺术区没有水墨画展览。一次聚会,遇到王秋人、老圃和郭艳,我们私下商量,是不是可以在798做个当代水墨展览?之后就找到栗宪庭老师,请他做展览的学术主持并写篇文章支持一下。随后大家又琢磨给这个展览取个什么名呢?最后一致觉得“自由的尺度”作为展览的标题有点意思,于是定下。就这
期刊
最近读了著名钢琴家约·霍夫曼的《论钢琴演奏》一书,其中收录了霍夫曼在1901年起为畅销杂志《妇女家庭》写的专栏,就是由霍夫曼来解答读者提出的具体问题。这位出生于波兰的柯蒂斯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在任期间组建了出色的教师队伍,使得这所音乐学院一下子很著名,同时他对肖邦、李斯特和舒曼的作品也作出了卓越的诠释。  当时美国人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学钢琴要“留学欧洲”,霍夫曼对这种到国外学习音乐要比在国内好的观点
期刊
这个生活中自我又略带无厘头的小妮子颇有采访难度——她不爱带着媒体一起玩儿。之前某家媒体采访她之后写过的稿子“1984 年出生,纯种射手座,群星落射手,脑袋里的很多idea都在排队”、“她原本是租了工作室的,但因为生活不能自理,也吃不上饭,就被妈妈拎回了家”,被她po在微博上吐槽:“真给跪了,泥马以后再也不和媒体说实话了!”吐完之后,她还不忘补充上:“以后只接受邮件采访!不过写得倒是蛮搞笑的……”很
期刊
形散神散的策展  首先来说说展览策划。策展应该犹如一篇美文,要做到叙事分明、条理清晰、主题突出、过渡自然、有张有弛。对于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奢侈品牌来说,可以说的东西当然很多。但当一堆精彩但驳杂的内容一股脑地扔到观众面前时,你顿时明白,展览并未经过仔细的梳理。  展览整整有十大板块,每个板块大致为如下内容:  “迪奥风格”回顾了迪奥的历史,1947年迪奥举办首场高级定制发布会,“新风貌”诞生;“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