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紫藤抽新绿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2103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山公园长廊的紫藤树,终于抽出新芽了,我的一颗心也终于释然了。
  每次来到中山公园,我都要到长廊来看看这些紫藤树。四月初樱花盛开,家人拥簇在赏花的人群里,我一个人来到紫藤长廊,只见廊架上散乱着苍老的虬枝,光秃秃的,毫无生气。今年春来早,公园的樱花已经盛开两周了,这些紫藤依旧死气沉沉,我不免有些擔心了,不知道这些紫藤,今年能不能再活过来了,毕竟这些紫藤太老了。
  这条长廊百米多长,两旁一根根的水泥柱架起棚架,紫萝树沿着水泥柱攀爬到棚架上,使得这长廊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我喜欢这披满藤萝的长廊。喜欢那一串串紫色藤花,优雅的风韵;喜欢紫藤花散发出,带着淡淡甜味的花香;喜欢紫藤枝叶热烈的生机和热情的奔放……
  上中学的时候,每年暑假里我都要来到这里,那时候公园的游客很少,我常常捧一本书坐在廊下,享受着夏日里绿荫下的幽静和清凉。
  这长廊的紫藤,陪我度过了青少年。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紫藤树也由逐年的粗壮,变成逐年的衰老。
  我猜不出这些紫藤树确切的树令,只查到公园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建成。如果这些紫藤在公园初建就有了,至今应该是百年紫藤了。
  几年前我突然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些紫藤的身子已经枯老了:有的只剩下一小半皮肉;有的好像被开膛破肚,树心已经被掏空了;有的则裂成一条条了,只剩下几根筋条,连在树根和树冠之间……
  我想这些躯干,在历经百年的过往中,一定是经受无数风雨地剥蚀和雷轰电击,一定有说不尽地挣扎和抗争,一定有着生动、不屈不挠的生命历程。这些经过了百年风刀雪剑,依然倔强的躯干,成为我心里又一道生动的风景。
  就如人生,光鲜的背后,常常有着感人地奋斗故事,这些故事要比靓丽的外表更让人感动。
  如今,我每次从长廊走过,都要在这些古怪嶙峋、形态各异的树干面前驻足,品读着这些紫藤留下的艰难而又坚毅的生存记忆。我被这些倔强的,不屈不挠的生命感动。
  我不由地年年担心,这些老藤树能不能再抽出新绿。可喜的是这些老紫藤不仅年年发出了新芽,年年都是满架的浓绿、烂漫的花开,累累荚果悬垂枝间……这些老紫藤在我的眼里,更浓郁、更深沉了,似乎依然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
  我常常仰望着那拥簇的、重叠的、翠绿的片片树叶和那一穗穗、盛开的紫花,心想,紫藤树只要生命一息尚存,就要攀爬,就会是一树繁花、一树灿烂……亦或,这就是支持着这些老藤,又能返春的精神力量吧!
  四月中旬,紫藤树又执拗地抽出新绿了,这绿色是生命地报喜,驱赶了我心头的雾霾,点燃了新的希望。
  不经意间,鲜嫩的绿叶盖满了廊棚,一串串浅紫色的藤花缀在其间;弯曲的、鲜活的枝蔓,竞相张扬着向上、向四处伸展、蔓延,好似满怀的热情,踊跃地往外倾泻;又好像鼓满了的生命力,在尽情的喷发。
  不仅让我想起古人的诗句:
  古树春风入
  阳和力太迟
  莫言生意尽
  更引万年枝
  我相信,今年这些老紫藤一定还会是一树繁花,而且还会更灿烂、更靓丽。在我心目中,历尽沧桑,坚忍不拔的拼搏;永不放弃的追求,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才能迸发出缤纷的异彩!
  贮水山上的松树
  小时候离我家不远处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两个大大的水池子,里面灌满水。据说我们饮用的自来水就是从这里流出的,所以这山就叫“贮水山”。
  贮水山上长满松树,间或有丛其它灌木,但大多都是松树。这些松树有高高的、也有矮矮的,把整个山头装扮的绿绿的,一年四季焕发着盎然的生机。
  春天小伙伴们在松林里扑蝴蝶、捉迷藏。
  夏天在松树上逮蜻蜓、黏知了,在松树下的石缝里捉蟋蟀。
  深秋,松果熟了,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我和小伙伴们在松果硬硬的花瓣里寻找松子。这松子吃一颗香香的还带有一丝甜甜的味道。
  冬天在松林里堆雪人、打雪仗、溜滑坡……这山,就是我们的游乐场。常常顾不上午饭或晚饭,回家就是一顿臭骂。
  每到暑假,母亲带着我到这山上拾草捡柴,以备冬天生火取暖。我总是满山转着捡拾那椭圆形的、圆形的松果和细细的、长长的针状的松叶。回到家里我把母亲的草袋倒在地上,把里面的松果和松叶仔细分拣出来,统统装到一个袋子。我把这个袋子收藏好,放在一个只有我知道的地方。
  冬天当炉火奄奄一息时,我投进几个松果几把松叶,顿时炉火噼噼叭叭的熊熊燃烧,释放出一股淡淡的好闻的松香味,给全家人带来了惊喜。母亲望着炽烈的炉火,满脸堆笑:“炉火旺旺,预示全家兴旺。”
  上初中,学了一篇课文《奇异的琥珀》:
  —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他踏着了沙里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了出来。“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这是琥珀,孩子。”……
  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一粒金黄色的琥珀。那琥珀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暑假里,我抓了两只小蚂蚁,用了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在龟裂的松树的树干上挖下松脂,将两只小蚂蚁仔细地包裹起来。可这松脂球的表面,无论如何我也弄不光滑。后来想到在海水和海沙若干年冲刷下,会像鹅卵石一样光滑。于是我来到学校旁边的海滩,正巧是一个大落潮,在水及膝盖处挖了一个深深的坑,小心翼翼地把这松脂球埋下。我期望着几千年、几万年后变成一颗“琥珀”。我设想,拾到这“琥珀”的人将是多么的惊喜。
  松树,给我的孩提时代无限的快乐。我忘不了,冬天里通红的炉火,带来暖洋洋的房间。忘不了松脂球给我带来的无限遐想,千年、万年、甚至亿万年后,松树以它的乳汁留给人们永恒的宝石般光泽与晶莹。   大树
  一
  这棵树又高又大,擎着一片绿天昂然挺立,站在我家六楼的阳台上,也要仰着头才能看到树顶。夏天它遮蔽的阴凉,将近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
  它是一棵阔叶树,树叶有点像杨树又不完全像,我说不出它的树名,也没人去细究它所属的科目、它的出身、它的门第、它的背景。它虽不开花、不结果,但它能遮阴避雨,这就足以让人们记着它,附近的人们只要说起“大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成了我们这一带的地标。
  夏天,大树底下是休憩、纳凉的好地方。几个老人在这里对弈,孩子在这里玩耍,学生在这里学习;西瓜摊、报摊也在这里安营扎寨。在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的日子里,常常有過路客,急急地走进树阴里,擦擦汗、歇歇脚,啃块西瓜再赶路。
  人们把家里的旧椅子搬来,围着大树摆了一圈,这些椅子尽管是旧的,但每天都有人把它擦的干干净净。
  不知谁在树干上钉了一个钉子挂衣服,不几天树干上多出了几颗钉子,挂帽子、挂背包、挂水杯......两个老人用旧电线在树干上缠了两圈,编了一些钩子挂在电线上,然后把一个个钉子拔了出来,每个钉子都是小心翼翼的拔出来的,好像生怕弄痛了大树。
  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一阵劈啪声把我从睡梦中警醒,开灯走到凉台,看见大树的一个偌大枝子断折了,周围楼房的灯都陆续开了。第二天一大早,人们围着大树的断枝,叹息着议论着,估计这些人一夜都没睡好,人们的心系着大树。
  雨停了,风小了,雨后大树的枝叶更清新、更靓丽、更显露出勃勃的生机。我看见一些树叶在风中竖了起来,指向苍穹……
  我看着那断枝,心想这大树经历了多少经历了多少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都挺过去了,成为一棵大树,单凭它的生存经历,就让人们对它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二
  仲夏的午后,我常常搬个躺椅,躺在树荫里。密密麻麻的翠绿泛着点点阳光,时不时有鸟儿在枝间蹦来跳去,宛转的鸣叫着。透过树叶的缝隙,我看见最顶端的那片叶子,这应该是新枝抽出的新叶,新枝新叶总是在最远端无阻挡地享受着阳光、雨露;无阻挡地尽情的展示妩媚妖娆。我想象着,埋在地下的树根需要提供多少水分和养分,要经过多远的输送才能到达远端枝叶。
  这大树的树叶,应该有几万片、甚至几十万片,片片都那样的油绿、茂盛。片片叶子规规矩矩,在自己该在的位置,在自己该有的空间里,纳阳光、吸雨露,尽自己该尽的义务---在一刻不停地进行光合作用……大树的根茎也在一刻不停忙碌着:树根在不断地地吸收养分,干茎在一刻不停输送。
  应该是树根伸展的有多远、多广,树冠就有多阔、多大;树根有多深,树就有多高。因此,只有树根不声不响的在地下,默默地不断努力的,一寸寸向更远更深钻土伸展,才有地面上的更高更大。
  这大树就是一个王国。在这大树的王国里,一切都井然有序,各司其职,没有懒惰、没有排挤,没有名誉地位之争,才有大树的翠绿,才有大树的顽强生命力。
  我常常凝视着这棵坚固稳定屹立着的大树,心想,人生的哲理,尽在这大树的生存荣枯里。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一  1449年的十月,岭南大地正是菊黄蟹肥时,难耐的暑气如一支打了败仗的军队,灰溜溜的。纷繁的花草依然恣意蓬勃,就连路边不惹人注目的野菊花也散发出悠悠的淡香。最让人喜欢的是那黄黄的、星星似的缀于绿叶之间的桂花,在微风中弥漫着穿透骨髓的淡淡的清香,让人欢欣鼓舞……对于这一支才成立了几个月却连连打胜仗的广东农民义军来说,今天实在是令人激奋的好日子,连太艮(今顺德大良)上空的祥云,也因“大东国”的建立
期刊
一  穿一双手工布鞋,整个身心都沐浴着爱。鞋帮围裹着童年的欢乐,鞋底托举起稚嫩的希望。双脚踏进了布鞋,走到哪里,都忘记不了家乡的方向。  可制作一双布鞋,得需若干遍的工序。其中纳鞋底,最吃功夫,显本事。胡同口,柳树下,凡阴凉处,尽是大姑娘小媳妇儿。鞋底纳好了,细密均匀的针脚,就像白雪上面撒了芝麻籽;纳不好,鞋底就似长了霉点的棒子皮,乱糟糟又黑糊糊的。其实,这活计的孬好,麻线的质量也是关键。好的麻线
期刊
在没有进入沙漠之前,我对沙漠是没有想象的。心中自是有一些对沙漠的幻影,也仅仅是连成片的沙子,悠长起伏的沙丘,没有绿洲,只有无止尽在沙堆里行走的人。他们疲惫的如同一座古老的钟,沉重而冰冷。他们心中可能有长长的驼队和金黄的夕阳。夕阳的橙黄的光,让人在光线的挤压下,挑出剪影。沙的炙热,让剪影似乎也带起了一种近似橙黄颜色的温度。  沙漠里的草,在遇到时有些突兀,更重要的是还有些有毒的花,花朵明黄,娇小可爱
期刊
在我交往的诸多朋友之中,有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为人低调平实,虽造诣非凡,却安贫乐道。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长孙马思猛就是一个不折不扣具有这种风骨的人。  说到马思猛老师,那是2011年8月10日,在国家京剧院“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云燕铭逝世周年追思座谈会”上,云阿姨是马老师继母。经伯翱兄当场介绍而有幸相识。  马老师话不多,但人非常和蔼可亲。他的爷爷马衡是著名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是西泠
期刊
一、河婆擂茶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揭西县河婆镇品尝了正宗的河婆擂茶。  对揭西县河婆镇这个名字,满怀期待又心生敬畏。在小时候常听老人们批评捣蛋的小孩子:“如果再不听话,就把你卖到河婆去!”听说以前的河婆非常贫穷、落后,小伙子很难讨到老婆,一般女孩子都不会嫁到那边去。在小时候的心里,河婆跟“巫婆”一样可怕!今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从五华县城到揭西县河婆镇,不用两个钟头的
期刊
老王是我的恩师,按照世俗的惯例,我应当称他为王老师。但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在私底下这样称呼他,这样正式的称呼带着一种官腔,如在正式场合尚可,但在私下还这样称呼,在我看来,则是对恩师极大的不敬。所以我在私下都称之为“老王”。  说起“老王”,人们往往浮想联翩,大多会联想到一些不太正经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老王”成了一种谐谑和调侃。但“老王”在我这里,绝没有一丝贬义和不敬,它只是表达了我对一个人的认知。
期刊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又是一年初夏,布谷鸟的叫声提醒人们“龙口夺食”该开始忙收麦子了。  如今每看到收麦子的时候,我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小时候那个场景。那时候我们农村的学校放“忙假”,就是在收麦子农忙的时候给学生放几天假,让回去参加夏收给家里做个帮手。今天看起来这个假很有必要,这其实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  麦子快熟的时候,大人们天天都要到地里看看,因为在这个时候麦子熟的
期刊
采朵梨花入行囊  江南的春风吹拂大地,熏得人醉。村里村外,山上山下,密密匝匝的梨花汇成了一片茫茫的白色海洋,似乎是云朵从天空中坠落下来,碎落成一树树馥郁的白。  梨花在山间盛放,虬曲的梨树枝条上,洁白的梨花静静地开放着,乳白色的花瓣中间衬着星星点点的黄色花蕊,如同白色天际之中散落些许黄色的星辰,美得惊心。放眼望去,似乎空中也飘着苏东坡“梨花淡白柳深青”那样轻盈淡雅的梨花,在空气中逸散出洁白的香气。
期刊
腊月的第一个节日,母亲总是十分讲究。她在前一天就准备好熬粥的食材,把糯米浸好,把赤豆、黑豆等一些必不可少的材料也浸泡好,然后腊八那天很早就起来煮腊八粥。  记忆中,那天早上,喝了腊八粥去读书,身子暖呼呼的,更是甜在心里。  儿时,腊八粥里面能吃到一些豆類已经算不错了,有几年我甚至还吃到过一粒粒番薯丁,可想而知那个时代物资的匮乏。而不管怎么样,母亲总是把腊八粥煮得甜甜的,她说,吃得甜,生活会一年比一
期刊
潇潇暮雨,愁似柳絮,寒风徐徐,叶儿郁郁。  当涂东南,青山西麓。采石江边,他孤独地站在那里,任刺骨的雨水洗涤着他的身躯。他的身躯算不上威武,身不满七尺,脊背甚至有些佝偻,但他的目光像剑一样,“眸子炯然,哆如饿虎”,自有一番清风道骨,飘逸非凡。他,就这么站着,站着。突然,一滴泪水从他的眼角滑落,他哭了!他掩面而哭!此时此刻,所有的荣耀与尊严统统化为了乌有,所有的信仰与意志全部都崩溃了!他心灵的最后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