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几点创新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en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要求与高职学生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需求,通过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数字化信息资源为内容,以任务驱动、社会情境为教学应用模式,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习惯,已成为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
   高职生正值青春期,随着身心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认知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可能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情感变得丰富细腻;意志力逐渐成熟。但基础知识较薄弱,部分高职生有失落和自卑感,个别高职学生惰性和厌学心理较重。思政课大多数理论性较强,学生对理论课有心理障碍,认为高职生要是能学好理论课就不会来读职业学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需把时间、精力放于知识点的讲授,即使加入视频等引起学生兴趣,学生仍无法深刻感悟思政课的要点内容,较难学到心里。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符合高职生特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本文试图探讨几种创新教学模式以期改进高职高专思政课堂教学。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指学生课前学习教师发布的微课视频或教学课件等学习资料,自主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讲授知识,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根据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构建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1)课前
   教师制作学习任务单、学生自评表、学生互评表、课件、微课等并将教学资料上传发布。学生学习课件与视频等,并根据学习任务单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跟进学生学习情况,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时指导,为学生准备任务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2)课中
   由于课前学生已根据任务单做好准备,课中环节各小组展示任务,教师点评。
  展示完成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指出展示小组在完成本次任务中的优缺点,教师复述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師根据当次课的知识点设计问题,随机抽取学生回答。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完成任务情况适当归纳总结本课相关知识,特别是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解,并小结学生学习情况。
   (3)课后
   学生完成自评表与互评表,完成作业巩固提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优势
   (1)改变了传统思政课堂学生缺乏实践时间的不足,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知识,领悟思政课程教学所需达到的要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拥有更多主动权,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得以激发。
   (2)课堂得以延展到课外,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特点,安排学习顺序。学生根据任务查找选择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在准备任务的过程中反复学习,对收集材料进行思考与理解。
  二、“云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
   通过学习通或蓝墨云班课的云平台、雨课堂、VR等新技术手段,教师利用移动设备或电脑管理班级、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作业、组织上课签到、开展讨论答疑。课堂现场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线上抢答、线上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通过作品分享、计时答题、单元测试等互动教学活动,学生可获得即刻反馈、点评。
   (一)云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型
   根据对云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解,构建思政课云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型,如图2所示。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1)课前
   教师将教学视频、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学习课件,观看视频并完成预习部分的练习。教师注重对学生预习过程中的问题解答,提前搜集学生存在的疑点、难点并进行整理归纳,为构建高效课堂做铺垫。
   (2)课中
   采取让学生通过app进行签到的方式,以此解决传统教学中点名统计学生数量的种种不足;其次在对学生提问时可以应用学习通平台中摇一摇的功能,随机抽取学生,以保持学生注意力集中,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此外,在课堂进行时,将教师讲授与学生通过app自学相结合,如在学习“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时,可以将其中较难的概念与相关概念间的关系进行讲授,而其他视频等学生较为乐于接受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中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讲授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头脑风暴,对案例讨论分析,教师要积极引导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思考碰撞,并加以归纳分析,以期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共鸣。例如:通过学习通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主要完成总结点评,进而使学生得到进一步提升。
   (3)课后
   ①评价、反馈环节(线上 线下)。通过课后在线练习、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反馈。例如:在每一节课学习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设定不同的测试任务,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定好诸多测试内容并通过app随机发到每位学生的app中,学生在完成任务后,由系统通过计算进行自动评分。
   ②课后复习(线上)。课后教师与学生通过学习平台互动交流,教师答疑解惑。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相关知识的复习中,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群的讨论区,让学生将不会的问题写下来,并由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学习感悟,教师加以二次讲解和点评,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对班级授课提出意见,对课件、课堂讲课方式、测评方式进行点评,以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改进,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云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型的优势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各大中小学纷纷开展线上教学,但现实已充分证明单一的线上教学效果不佳,传统面授形式难以替代。然而,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创新课堂吸引学生,尤其是知识基础差、学习专注力意志力不足的高职生,云课堂实现了手机与传统课堂的融合,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1)在高职思政课前课中课后各学习过程中,学习通平台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交流,这不但一改过去传统课堂中预习复习中学生的学习不系统、不具体,课堂上学生害羞不敢发言或是有问题不敢当面提出等问题,也能让学习更具目标性,更便利化。
   (2)便于形成性评价。在学生参与云课堂学习时,平台自动记录并生成经验值;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授予其学习经验值。教师期末根据学生的经验值评定平时成绩,更为公平公正可靠,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
  三、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感受和体验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围绕这一锚点进行设计(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通过设置真实生活情境的“锚点”,引发学生共情,引起学生探究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得出结论。
   (一)抛锚式教学模型
   抛锚式教学模型包括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部分,如图3所示。
   (1)课前备锚
   课前备锚的主要任务是基于课程内容制作微课课件并将微课课件、视频﹑练习题等其他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学习课件、观看视频等并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信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锚”点视频,创设真实情境,选择与当堂课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問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2)课中抛锚
   课程导入时,创设与知识点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学生面临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而是提供相关线索,如需要从何处获取相关资料,或追问式引导,帮助学生一步步走向解决方法。小组内头脑风暴,思想碰撞,不断修正加深小组成员对问题的理解,完成意义建构,获取知识,最终形成方案并展示成果。教师组织学生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并总结。此过程中,教师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学习态度、讨论参与度、发表观点质量、学习成果、个人进步等。对于学生课堂表现,教师要多表扬与鼓励,创设积极氛围,激励学生融入课堂,获取积极体验。
  (3)课后起锚
   课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作业并在班级学习群讨论相关问题。对于学生课堂上的遗留问题,或是课后的疑问,教师鼓励引导学生讨论并学习,拓展延伸知识,扩展知识面。
   (二)抛锚式教学模型优势
   (1)鼓励课堂教学中多实践少讲授,多引导少指导,多观察少评价,符合高职生自我意识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更好地适应学情。
  (2)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认知能力与特点、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为基础,设置活动环节以学生能力为依据,问题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知识基础薄弱但有积极的动手能力及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一情况,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3)教学评价适合: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是鼓励式评价,是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路漫漫其修远兮,高职高专思政课的有效教学模式仍需继续探索,只要能有效达到育人目的,形式并不重要,各教学模式可根据各课型不同,学情不同,教师自身情况不同而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比如抛锚式教学模式就借鉴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各教学模式本身各有融合借鉴,同时又有自身特点和优势)。希望这些创新教学模式能在高职思政学科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为高职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方案贡献微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海峰,王世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知识文库,2020(05):85-86.
  [2]魏萍萍,卢希.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政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评《高职思政云课堂理论与实践》[J].社会科学家,2020(12):18.
  [3]李馥芬.浅析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6):19-20.
  [4]抛锚式教学[EB/OL].https://baike.sogou.com/v15325.htm?fromTitle=.
  责任编辑 朱守锂
其他文献
一、课程目的  1. 体验成就事件带来的愉悦感,了解成就事件的概念。  2. 学习成就事件分析法,开启自我探索新方式。  3. 聚焦优势,树立自信,提升自我价值感。  二、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引导学生觉察自己的成就事件,多角度、多维度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认可。  2. 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标。  三、课
期刊
2021 年是新高考“3+3”模式、“3+1+2”模式在全国大范围实践的第一年.新高考模式下的高考数学试题将数学素养的考查融入平淡无奇的背景之中,不仅充分体现了命题人的命题智
期刊
一、引言   经济学对市场营销的定义为,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商品的过程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经济价值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和体系,主要是指市场营销人员对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销售行为的具体过程。[1]现阶段,开设市场营销课程时必须正确渗透思政理念,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希望全面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念信念教育作为
引言   为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将1 X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有助于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快速转型。学历证书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效衔接,能够满足我国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将1 X证书制度与汽修专业有效结合,不仅能够促进我国职业院校的汽修专业取得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够为社会的实际发展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转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一、1
统编教材每册专门设置了“快乐读书吧”板块,标明了整本书阅读策略和指向的语文素养。本研究指向整本书的深阅读,指向基于阅读素养提升的“快乐读书吧”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一、把握“快乐读书吧”隐含的阅读素养培养方向  1. 明确渗透阅读方向  “快乐读书吧”内容全覆盖,从形式、内容、阅读习惯养成到读写延续,深入阅读世界名著,每册都会有一定的阅读方法或者阅读策略,旨在打通课内外阅读的渠道。  2.
期刊
一、课程目的  1. 认知层面:理解影响自己人际关系状态的是“自我会不会被接纳”,了解当下四种可能的人际关系状态和发展倾向。  2. 能力层面:学会觉察当下自己人际关系的状态。  3. 情感层面:接纳自己的人际关系状态,树立积极面对人际关系变化的信心。  二、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影响自己人际关系状态的是“自我会不会被接纳”。  2. 难点:接纳自己的人际关系状态。  三、设计思路  本节
期刊
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期间,众多中职学都开展了课程改革,作为加工制造类专业实践性强的技能课程,数控机床加工技术课程成为较多中职学校改革的选择,改革的重点多侧重于工作任务、学习情境的设计,开发教学项目、案例,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但是将课程分解成为数控车床操作、数控铣床操作、加工中心操作等几个训练模块,每个模块设置独立的训练任务,缺乏关联性、延续性,重视单一技能的训练,缺乏工艺性、趣味性,不利于学生综
思政教育在中職教育中是重要的内容。除了开设思政课程之外,学科教学也可作为其落脚点。中职语文具有高度人文性,蕴含思政元素,以其为途径开展“课程思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树立思政意识、提高综合素养。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教育是落实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即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中,在各学科中充分发掘思政元素并加以运用,贯彻课
一、课程目的  (一)认知目标  1. 通过学习五种警报语言,学生懂得性侵的判断边界。  2. 通过“健康涂涂乐”活动,学生了解身体隐私部位。  (二)情感目标  1. 通过暖身游戏,学生学会表达面对非自愿身体关注或接触时的感受。  2. 通过学习保护自己的知识,学生增强应对性侵情境的信心。  (三)行为与意志力目标  1. 通过性侵误区的讲解,学生增强预防性侵的意识。  2. 通过“三步走”策略
期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技术,它不仅要求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与精湛的教学技巧,是教师专业修养与个性品格的表征。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艺术,是“为人”与“人为”的艺术。育人仅靠知识与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因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1]。伴随智慧教育理念的出现,专家学者和一线思政教师开始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课,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应该是知识与智慧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