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曾经孤军奋战的自己

来源 :小天使·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b798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半个多月后,在上海读大一的学妹给我发来了一段长长的微信。这个向来笑嘻嘻的小姑娘,突然甩出两个大哭的表情。
   学妹说,自己好像被舍友孤立了,不管干啥都是一个人。她问我:“你知道那种被孤立的感觉吗?”我看着这行字,沉默了许久,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些往事。
   初三那年,学校强制每个学生都要住校。也许是因为更近距离地和他人接触,同学们清晰地感受到了我性格上的缺陷和对许多事情处理方式的不恰当。
   慢慢地,没有什么人愿意亲近我,甚至还有男生给我起侮辱性的外号,说起我时不再是窃窃私语而是高谈阔论。
   那时候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连自己“瘦”这一点也能成为他们讥讽的谈资,不是都说要减肥吗?很久以后我才懂得,因为他们不喜欢我,所以也不会喜欢一切和我沾边的东西。
   有一次,体育训练结束后大家去食堂吃晚饭。宿舍楼的热水是以每层楼四个水龙头的量来供应的,所以我们洗澡前都要拿桶去走廊打水。
   我快速吃完饭,第一个冲回了宿舍。看着摆在阳台上的七八个桶,我突然想,如果我帮舍友们打了水,她们对我的反感会不会少一点呢?于是,我就把她们的桶全都拿到打水处,接好水,等她们自己来提。
   不久后,舍友们回来了。她们在得知我做的事情后,竟露出震惊和不耐烦的表情,用十分嫌弃的口气说:“我们洗澡又不关你的事,你何必碰我们的桶呢?”
   我尴尬地站在她们面前,隐忍已久的孤独、苦痛和压抑像岩浆一样随时可能喷发出来,但我还是咬紧牙关,任它们在五脏六腑间翻滚。
   可以说,升学的压力远远比不上被孤立的痛苦。那時的我不知道能去何方,只能靠熬、靠忍,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现在,我上大三了。如果不是学妹提起,我都快要忘记以前那个独自走在人群中、满心伤痕的少女了。
   那种被孤立的感觉,真的太苦了,苦得我曾经每次和别人说起都会忍不住哽咽,苦得我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可我还是一天一天地挣扎着向前,咬着牙撑过了很多因为梦到过去被惊醒而再难入眠的夜晚。我看了很多很多书,写了很多很多字,见了很多很多人,才终于走出了那条漫长又幽暗的隧道,成了现在的样子:有了天南海北的朋友,不再害怕跟男生说话;能把往事当闲谈,笑嘻嘻地和别人说起;既能在聚会中放开自我,也能安然地享受一个人的好时光。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取悦一群人而被孤立。或许是源于一件小事,或许是源于一个“有罪可定”的瞬间。不管怎样,总有一个契机会掀开人性中的恶意,为我们招来嘲笑和伤害。所以有时,被孤立事件的发生仅凭概率。
   被孤立的你不是有罪的,你也不是不值得被愛,排斥你的人也未必是邪恶的坏人,只是你们相处的环境,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被孤立事件的发生。
   多年被孤立的经历让我的性格里留下了一种病态的自卑,让我深信自己身上有哪里不对,有什么地方错了。哪怕不知道是哪里,但我觉得就是它导致我无法被人喜欢,所以自己本身就是糟糕的。
   后来在一本书里,我看到了这么一段话:“有一个道理,你一定要尽早明白,因为有些人甚至一直到死,都没有搞清楚这个道理。如果是这样,那你这一辈子,都算活得不明不白。这个道理就是:‘你要明白,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人讨厌你’。”
   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喜欢。
   我和心理老师聊天时,她也送了我一句很重要的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是啊,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我,环境也不再是当时的环境了。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被孤立的记忆过于深刻而歪曲对自身的认识,并因此早早地停下了靠近别人的脚步。
   生活很坏,坏在我们每次松懈后对我们的轮番打击;但生活也很好,好在让我们带着伤痕走到了新的明天。
   回望来路,我看着那个曾经在痛苦中孤军奋战的自己,轻声说谢谢,谢谢你的努力,终于迎来了一个还不错的今天。
   我们手牵着手,一起对这些旧事做漫长的告别。无论如何,都请你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其实成长就是一个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不过是为了告别糟糕的过去,纵情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那些年,我们都曾是被孤立的自卑姑娘。
   可是没关系,在你习惯了这孤独以后,在你终于学会自我疗愈后,你会遇到真正的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那种知己。
   你会成为更好的人。
其他文献
夏日炎炎,暑热难耐,刚收到消息的我急匆匆地来到老师办公室,凑到数学老师桌前,怯怯地问道:“老师,为什么选我做数学课代表啊?我数学成绩并不拔尖,也没经验,老师您是不是找错人了?”数学老师正在把玩着桌上的天平,轻轻地放了一个小木块在天平的一个托盘上面,正好与右盘的砝码相平。他缓缓抬起头,语重心长地说:“并不是越强就越能胜任,你的能力就是左边的木块,责任心就是右边的砝码,你能力弱,就可以从小事做起,先试
期刊
回顾历史长河,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奥秘。   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便可知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黄色尽管有暖暖的氛围,很明亮,但由于涉及皇权,不宜作喜庆的主色;月华般的白色清淡、纯洁、素雅,犹有百合花般的诗意和温厚的纯粹,却也无法做民间喜庆的主色;紫色低调、冷艳、神秘、优雅、浪漫,犹带紫槿花勿忘我、紫丁香那般淡淡的自恋,与昂扬热烈的喜庆,却风马牛不相及;绿色无疑象征希望和蓬勃的生命,是今天誉满全球的
期刊
我们说绿色植物的叶子有“特异功能”,这绝非夸大其词。众所周知,绿色植物的叶子能利用自己所含的叶绿素,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通过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能够转化为淀粉,这为人类和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奇怪的是,人类虽然搞清了植物制造碳水化合物的这一过程,却无法人工制造出淀粉,生产出粮食来,这其中的奥妙至今尚未能揭开。由于绿色植物的叶子具有制造碳水化合物的“特异功能”,而被誉为
期刊
在动物身上,虽然没有什么明确的手脚分工,但据观察,它们使用左前肢和右前肢的概率基本上是相等的,无论是低等动物还是灵长类动物均无例外。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虽有着灵巧的双手,左手与右手的使用概率却极不相同,大多数人习惯于使用右手,而习惯使用左手的人仅占世界人口的6%-12%,为何比例如此悬殊呢?   有人试图从左右脑的不同功能,即做与想的密切关系,以及心脏的位置等角度来解释大多数人为什么都习惯用右手
期刊
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得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屏,我们阅读得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阅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于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适合思考的,它给予大脑以足够的从容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   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
期刊
总觉得城里的元宵夜有點过于热闹,热闹得让人几分迷失之感。在街上转了一会儿,就急切地往回赶。可是热闹是躲不脱的。紧紧地关了门窗,热闹还是不可阻挡地挤将进来,让人无可奈何。就索性站在阳台上,面向老家出神。   岂料身心就一下子踏实下来。   那是因为有一片火苗在心里展开。   老家的元宵夜没有汤圆,也没有眼下这绚丽多彩的华灯和开在天空的一树树银花,更没有震耳欲聋的炮声和比肩接踵的人流,而是一片夺人的宁
期刊
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   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在一幅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油画上,有一名妇女正在揉面,而另一名妇女在把又细又长
期刊
“融四岁,能让梨。”是说古代著名人士孔融,在获得挑梨优先权的情势下,选了一个最小的,声言把大梨留给哥哥和弟弟。四岁的孩子面对鲜美的水果,却轻松咽下口水,轻描淡写地发扬了风格。十岁之前,我对这个先人后己的著名故事倒背如流,甚至可以生动地臆造孔融高风亮节的谦让语气,因为无论是听还是讲,次数都太多了。所谓熟能生巧就这么来了。我想,这也几乎是每个同龄人成长中耳熟能详的片段吧。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期刊
镇上有个老厨师,烹饪手艺很高,不少人都想拜他为师。老厨师也想招个徒弟当帮手,这天便在店门口摆下考场,准备从中挑一个最聪明的人。   不一会儿,考生都来了。就见老厨师端上了四盆熟菜放在桌上,那四盆熟菜盆边都贴着一张小纸条儿,条儿上各写着一句话。老厨师说:“这四盆菜是我刚刚做的,这些菜里都少放了一样东西,你们不能品尝,只能从盆边的纸条儿上的那句话中去猜,谁全部猜中,谁就是我的徒弟。”   说着,便在一
期刊
感受时代脉搏,去收获一种相似的体验与感悟、品味一种别样的美丽与芬芳。   一封古代的快递,常常在梦境里哒哒而来,那是穿过漫漫驿站的马蹄声声,给我送来友人的书信。   古代的快递员叫健步、邮人、驿足、递夫。在古代做一个快递员,没有好的体力,就不要去竞争上岗了。   快递在商代时便已出现。商朝已有近似于快递的驿传制度,这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了证实。据《周礼·秋官》记载,周王朝便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