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语文”的文化特点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nggu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语文”在丹阳实小“鸣凤文化”的肥沃土壤上扎根,在张学伟老师团队的实践中绽放。我们解读“开放语文”,应从更高的文化层面上去解读。语文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开放语文”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它的持久力、穿透力、影响渗透力是不言而喻的。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太阳。它的本体存在是真,它的和谐温馨是善,它的七彩缤纷是美,它的光芒四射是人类的智慧之光和人格之光。那么,“开放语文”从文化这个层次来讲,它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
  第一,“开放语文”是一种交互性文化。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的存在。在家庭、社会、学校,亲情之间、友情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会产生种种关系,彼此无声无息而又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在相互交往中,实现精神共生、心灵共鸣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相互倾听那些流淌在心灵深处的细微而美妙的声音。分享、欣赏着交往中彼此的心灵的美与善的对流。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开放语文”就要让师生、生生去相互交往,也与文本交往,与世界交往。
  第二,“开放语文”也是一种情境文化。开放不能局限在小小的教室、学校里,师生都生活在一定的情境中,耳闻目睹,无不受到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开放语文”是一种大语文现象。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扇窗户、每一级楼梯都会“说话”,都会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影响着过往的师生,甚至那些飘浮、弥漫在空间里的尘烟也蕴藏着教育的信息。师生的穿着仪表、举止言谈等,无不浸润着孩子的肌肤和心灵,感染着每一个孩子,所以特定的环境产生特定的力量。
  第三,“开放语文”又是一种体验式文化。“开放语文”绝不搞抽象说教,更不会硬性灌输,强加于人。甚至可以說,“开放语文”的实现主要靠学生个体的体验、情感的共鸣。有人说,头脑可以制造出确定的知识和高深的理论。但只有当我们用心去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进入生命的殿堂。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更需要体验、体悟,用心去倾听、去分辨肉眼看到的现象背后的本质。所以,“开放”作为一种文化,应该借助这种无形的、隐形的力量去唤醒内心的体验,从而唤醒沉睡的人性,激活疲惫的悟性,激发生命的活力。
  “开放语文”是一种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育人文化,是能感染人、熏陶人、影响人、提炼人的文化,是能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文化。我想,“开放语文”的“开放”,从文化层面上去解读,才能弄清楚它背后真正的含义。这样,步子才能走得更踏实。我相信,“开放语文”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开放语文”的门始终打开,始终在成长,在发展。“开放语文”一定会结出更加丰富的果实。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统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字词句运用”第2题为:  下面这些字查什么部首?查一查,记一记。  鹿 麝 金 鉴 高 敲 音 章  黑 默 衣 装 辛 辣 鱼 鲁  这一组部首训练的难点在于如何对待字源部首和检字部首。可从其中抽取三个字来说。第一个字,敲。《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将敲字归入攴部。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将敲字归入高部。《新编学生字
一、起源:学生习作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记者:彭老师,您作为一名资深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在深入学校听课调研时,您发现小学生的习作存在哪些问题?从小学生的习作水平诊断出了习作教学的哪些弊端?  彭辉鳌:我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已经15年了,一直根植于小学语文教研这块沃土。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年参与评审或批阅小学生作文3000余篇,对评审或批阅的小学生作文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当前小学生作文主要存在着选材俗套
第一次读到统编本《小学语文》第一册的《小蜗牛》,就欢喜得不行。  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
教师的教要落实目标,学生的学是为了达成目标,课堂评价要紧紧指向学习目标,实现对教、学、评进行统一思考,让目标、设计、评价有机结合,促进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在熟知的常规备课、上课的基础上,该怎么做呢?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 确定目标要“上下联系”  统一思考要在上课前想清楚教什么,怎么学,怎么评。目标是核心,评价来落地,过程在课堂。  【案例】《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目标:  1.借助图
教学目标:  1.通过营造情境,能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2.通过例文支架,能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3.通过二次习作,能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精选典型事例,搭建例文支架,能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留心观察身边的人物及其特点,如学校里的校长、老师、同学,维护秩序的交通警察等,并在课前完成“人物采访
一、建立连接,整体建构(教材使然)  “习作单元”是统编本教材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的创新单元。从纵向上看,它体现习作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从横向上看,它突出习作知识与能力训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对习作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建立连接,整体观照,进行顶层设计。  1.纵向梳理,理清它在纵向线索中的地位  从统编本教材的编排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统编本教材语文要素是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规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排了《猫》《母鸡》《白鹅》三篇散文。课后都安排了比较阅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同作家对于同一写作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比较,一种是同一作家对不同写作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比较。这些比较阅读的目标都指向单元语文核心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读完《母鸡》,发现老舍之所以对母鸡的情感态度从开始的一向讨厌到最后不敢再讨厌,都是因为母鸡成为鸡母亲这一角色后的
冰心的《肥皂泡》一文收在了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里。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玩肥皂泡的情形。作者写出了吹肥皂泡的过程;又通过“五色的浮光”“玲珑娇软”“脆薄的球”“颤巍巍的”“光影零乱”等词语,表现了肥皂泡的别样美丽。   文章最后,作者说,“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飞到哪里去了呢?“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
关于古诗词教学,北大著名教授吴小如先生在《古典诗词札丛》序言中说:“至于我本人,无论是在课堂上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我以为,吴老这四条“规矩”已经道尽了古典诗词鉴赏几乎所有的秘密。吴老在《学诗琐忆》一文中也强调:“作诗要从生活出发,我们读诗也要从生活出发,应该揆情度理。情理
一、课程缘起——从“上联vs下联”中明确方向  新学期伊始,学生捧着一副对联找我评理:“老师,您说这究竟是上联,还是下联?”我接过春联一读,问他们怎么看。他们说法不一,都是“跟着感觉走”,觉得是上联的就是上联,觉得是下联的就是下联。我感慨万千。但与此同时,我发现了一块值得我和学生一起深入探寻的语文新天地。  学生们在四年级上学期便学过《春联》一课,已经了解了春联对仗的特点,但课文对音韵方面的介绍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