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爱之旅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caoren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今日,回想起第一次读到沈从文先生的文字时的那种感觉,仍旧那样令人向往。那还是读高一的时候,语文课本里的《边城》节选,究竟是哪一部分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翻过那几页薄薄的页纸后,抬起头来,望着秋日湛蓝的天空,云淡风轻。
  因觉得意犹未尽,接着就去书店买了本《边城》。精巧的小书扉页上还附有沈从文老先生的一张黑白照。泰然坐于一把藤椅之上,微笑着,和蔼可亲,淡定从容。就是从那时起,不知不觉地对他的作品有了种向往之情吧。所以后来,才会不断地去搜寻沈老先生的各式小说散文。希求能对这位给予了自己诸多感动的老先生多一些了解。
  然而,三年前读《边城》时,毕竟还是凭直觉喜好的中学生,没有思考太多。直至后来借阅了一些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论著后。忽然发现自己以前的认识是多么的浅薄,这些看似平实的文字下面,原来蕴含着这么多自己从未发现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
  沈从文先生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其注重自然的文学态度、张扬人性的创作思想、纯朴坦诚的语言风格及其展现出的完美的湘西世界理想,无一不在作品中闪耀着光辉。犹如来自遥远的未知之处的星光,闪烁不定,却能与人心灵深处恬然的希望遥相呼应。这些当时虽未被自己意识到,却如同石缝下的脉脉流水。实实在在地滋润感动着那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烦闷不安几近干枯的心灵。
  就从自己最早接触也是感触最深的《边城》谈起吧。茶峒,无疑是一个极度净化理想化的世界。它是作者怀乡情节的结晶,也是作者苦苦构筑的纯美湘西世界的典型。同其他京派作家一样,作者赞美欣赏并在作品中着重塑造的是一种自然的乡村原始文明形态。“自然,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人性两个方面。其实质是人对自然力自然秩序的依赖、屈从,以至皈依,进而达到天人合一。无我相融的自然状态。(《沈从文小说新论》刘洪涛)”古拙的湘西风景,不仅是理想世界的背景和组成部分。也是作者极力推崇的理想人格的生成条件。正是在那片青山绿水偏安一方的环境中,才保存得湘西原始的社会习俗和茶峒人醇厚的民性。才能构建出那极少功利性的人际关系,才有了那些身上闪耀着各种人性美好品质的理想人物。
  沈从文先生注重小说的抒情性,因而他用古朴简约的语言和不见痕迹的象征手法,给小说中的物象和人象灌注入深刻的情感。那是一种深厚的怀乡之情,更是一种对人性美的期待。再读《边城》,渐渐觉得它不仅仅是个纯美的故事,更是作者倾注人毕生情感,以冷静、平实、不动声色的态度演绎出的“审美理想化的田园牧歌”。
  前面提到的搜寻拜读过一些沈老的一些其他作品,其实也不过是一次在图书馆的书架间游走徘徊时,在现当代作品集那冷清的书架之上。偶然看到了一带清新的色彩。抽下一本,才发现它们居然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沈从文别集。后来,断断续续地借了几本,多是依据集子的名字(有时甚至是封皮的颜色)与心情的契合程度来挑选的。有时候能够静下心来,便读得较仔细,更多时候,目光只是匆匆扫过那些书页。回想起来。渐渐觉得那些一直静静地躺在白纸上的文字,有些寂寞。
  《贵生集》,同样是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感觉却于《边城》大为不同。透过那人物无法自拔的命运,令人觉得掩盖在仍旧纯朴的民性之下的,是一种宁静的悲哀。刘洪涛先生将其概括为:“湘西原始文明形态在现代文明的侵袭和重压下。失去了原初范型。”让我有共通感触的,还有《丈夫集》。我想,这也许就是纯朴自然的原始生命形态,被迫置于现代环境之中的无奈吧。作者依旧在突出的还是他期待的理想的人性美。而那些弥漫着忧伤气氛的命运悲剧,还是让我嗅到了本土文化在时代环境中遭遇挫折的气息。不同于《边城》的理想化烛照,这些凄婉的故事,唱出的是一曲对纯美世界的挽歌。
  《月下小景》,初读之下觉得是一组带有很强的奇幻异域色彩框架故事集,作者果然是名副其实的“文体作家”。后来才知道,它们其实是作者根据佛经故事改编的。沈老在《云水——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一书中提到此文的创作,是“把佛经中小故事放大翻新注入我生命中属于情绪散步的种纤细感觉和荒唐想象”。的确如此,原本劝诫性质的佛经故事,带有了牺牲承担命运的美感。(如《医生》、《慷慨的王子》等)。而更多的则为作者反其意而用之赞誉了情欲的力量和美丽。(如《爱欲》、《扇陀》等)。
  《自传集》,是作者就其记忆写成的二十岁以前的“自传”。从那作者早年就已坎坷的经历中,我对生命发展进程及环境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许沈老为此为的目的也就只是告诉人们。他在“陷入绝望之中还能够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工作的动力来源何在”(《从文自传-附记》)。
  至于一些沈从文先生的其他散文。同样是以一种清新自然的语调娓娓道来。展示出的是一个坦诚真实的自我。并将读者引导向对生命意义和价值探索。
  《湘行书简》,写给其妻张兆和。也许是因为在读此文时的我也正计划着假期回家之事,所以对那种对亲人的依恋和归乡之切感触颇深。沿途的山水、行舟、拉船人,甚至是河里的小石子都能令作者感动。这种温暖地爱着一切的感情,就是所谓的怀乡之情吧。同样,《云南的云》一文中也写道:“云有云的地方性……云南的云给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朴素,影响到人的性情,也应该是挚厚而单纯。”可见沈老念念不忘的,还是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啊。
  写了这么多。我也意识到了一个缺憾。虽说也特别注意搜寻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然而以《八骏图》等为代表的描写城市与知识分子的作品还未曾涉猎,日后是一定要补上的。然而这并不影响我在此表达一下对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的总体感受。因为我相信,无论是作为对比还是讽刺,沈从文先生欣赏和敬畏人性美的最终思想是不会变的。三年前的自己在初读《边城》后在读书笔记中就是这样写的,现在依然如此:沈从文先生用冲淡自然的言语在告诉着我们,要学会欣赏人,欣赏这个世界上依然存在的有趣的事:而发现与欣赏的关键在于承认: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与爱有关。正如《昆明冬景》里所诉:“‘美’子笔画并不多,可是却很不容易认识。‘爱’子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正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少。
其他文献
诗歌鉴赏,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的诗歌鉴赏大多以单首诗歌的形式出现,其实,诗歌鉴赏的考查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比较考查鉴赏能力、考察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考查方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就比较成功地命制了不同形式的诗歌比较鉴赏题。其中有同一诗歌不同用语的比较,有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比较,有直接给出两首诗的比较;有的求同,有的求异。诗歌比较鉴赏直接引入高考试卷
期刊
语言运用中,数量短语使用频率高,也特别容易造成各种语病。  那么,与数量短语使用相关的语病有哪些呢?下面以近几年来的高考题为例加以总结分析。    一、数量短语与修饰对象自身的使用错误    数量短语是由数词与量词构成的短语,主要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动量短语除外),但是有时它与修饰对象内部也因以下原因导致误用。  1、数量短语与名词“相思”成病  量词与名词的搭配有一定习惯,如1996全国高考卷
期刊
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结构凝练的具体表现之一。作状语的名词,在语义表达上或者是介宾词组,或者是动宾词组,或者是名词的重叠形式。    一、名词翻译成介宾词组    1、(以/用)+名词  [例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解析]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即“以箕畚”,翻译为“用土筐”。  [例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茏养之。(《促织》)  [
期刊
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诗歌语言是高考诗歌鉴赏拟制题目优先考虑的因素,其中对诗歌语言的考查颇受命题者的青睐。古人写诗很注重词语的锤炼。刻苦求工,因此诗歌鉴赏也注重对词语妙用的欣赏。综观近些年的高考试题,词语赏析主要体现在动词、副词的选用上,相关题目多设置为诗眼、炼字等,结合语境考查词语或生动传神,或细致传情,或创设佳境,或凸现人物性格,或比较探究等。  一、词语能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
期刊
一看句中并列语 结构复杂设误易    并列短语的出现,往往使句子结构复杂化,大家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不易察觉“病根”,命题者往往会巧妙地利用这一特点设置障碍。在看到并列短语时要从以下四方面人手进行分析,看有无设误。  1、并列短语作定语。不分种属相包容  [例1](2009年高考湖北卷C项)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
期刊
一、语言要“简明”    [概念阐述]  所谓简明,就是指语言的简洁明晰,即用最少的语言符号,传递所必须表达的全部信息,做到表达明确清晰,有条理,不罗嗦,无歧义。    [解题注意点]  1、看语句中是否有意义相同却重复使用的词语,如果有,考虑这些重复是否必要,删去后是否影响表达效果或能否用其他的词语代替。  2、看语句在表意时,是否表意明确,不产生歧义或不使人费解。特别注意多重定语中表数量的定语
期刊
科技类文章分为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两种。社会科学是指研究社会各种现象的科学,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文艺学、教育学、美学、伦理学等;自然科学类是指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动植物学、矿物学、天文学、医学等。“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考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因此它们也成为高考必考内容之一。  由于受试卷容量的限制,这类文章一般篇幅短小,但试
期刊
期刊
美文欣赏    喝茶的日子 叶倾城  喝水的日子,是清纯无知的日子。喝咖啡的日子,是潇洒随意的日子。喝酒的日子,是狂放落寞的日子。而喝茶的日子……  好像是乏善可陈,又好像是一言难尽。  第一口茶,是苦的,在办公室的桌前。办公室里永远是秋天的幽静,看见窗外夏天的阳光,常常会想起学生时代。并没有什么人来告诉我那只是年少轻狂,我自己知道,几乎是一瞬间,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我便知道。有时我会想:我所憧憬
期刊
周恩来总理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谈话不仅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而且知识渊博、智慧超常、思维敏捷。常常能根据不同的对象、针对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谈话策略:  一、以此释彼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不无揶揄地问周恩来:“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呢?”这一问明显带有侮辱性质,周恩采随即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路,简称马路。”周恩来巧借谐音,以此释彼。不仅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