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利:将文化“种”在乡村孩子心里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uto_Dragonba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都在春天等你/执着,坚定,饱含热泪却依然/面带微笑。/只要你来,所有的黑夜都是光明的/所有的苦难都是甜蜜的/充满希望……”清新明快的语句节选自诗歌《在春天等你》,它的作者不是诗情画意的文艺青年,也不是专业的文学工作者,而是一位每天与田地、货物打交道的普通村民。她就是河南省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的李翠利。
  办微光书苑,是力所能及之事
  李石村常住人口不到1000人,歌舞团的到来让这个小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纵然已经过去了十二年,李翠利仍然能清晰回忆起那天兴奋的心情,她抱着襁褓中的女儿早早等候在舞台前,准备欣赏一场美轮美奂的歌舞表演。然而表演开始不久,外表光鲜亮丽的表演者竟然当众讲起了“黄段子”,把紧紧围绕在舞台两侧的孩子们逗得咯咯直乐。看着孩子们不谙世事的笑脸,望着怀里还未断奶的婴儿,李翠利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尽自己的努力,改善乡村的文化环境。”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要除掉旷野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要将文化“种”在孩子的心里,阅读是李翠利想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怀揣着朴实的愿望,李翠利将自家超市里销量最好的白酒货架清空,摆上了家里珍藏的200多本书,本着零门槛的借阅原则,开辟了乡村图书角——微光书苑。“它是很微小,很微小的光芒。”说起“微光”名字的由来,李翠利有些腼腆地回答道。微弱的光亮注定需要历经风雨才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书苑建成之初,面对无人问津的情况,李翠利转换思路:“一本书上说,犹太人在书中抹上蜂蜜吸引孩子看书,我没有蜂蜜,那就将糖果奖励给看书的孩子。”不久,货架上的书被借阅一空。糖果奖励法让孩子们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然而很快,李翠利珍藏、自费购入的500多本书已无法满足孩子巨大的阅读需求,怎么办?心急如焚的李翠利开始了漫漫寻书路。
  “那个神经病又来了。”寻书之初,李翠利被冷眼相待,她会不会是搞传销的?她做公益图什么?很多人不理解李翠利为何放着安稳的日子不过,反而骑着三轮车风雨无阻地穿行在内黄县的大街小巷。漫天的嘲讽席卷而来,李翠利承担着心灵和身体的双重压力。“委屈是一定的,但别人越不理解、不相信,我就越想做出来证明自己。”不服输的李翠利没有被困难压垮,反而愈挫愈勇,越战越强。被问及堅持的动力,李翠利的回答云淡风轻:“既然有能力,就应该去做。”与生俱来的责任感,让李翠利挺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当地妇联、国内公益组织渐渐关注到这位为乡村文化建设而努力奔走的志愿者,慢慢地,微光书苑已有近5000本书籍,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暂时得到了满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丢书”是微光书苑面临的常态化问题,“一年大概丢失100-200本”。起初,李翠利很着急,后来转念思考,“漂泊”在外的书籍正是被人阅读才没有回到书苑,从这个角度看,目的已经达到了,也就不必着急寻书了。从初建时期无记录到烟盒记录,再到记录表记录,如今回归无记录,经过十二年的调整,李翠利最终决定回归初心,“有人看书才会丢书,只要书发挥了作用就好”。
  40岁的李翠利褪去了年轻时易激动的情绪外衣,眼神变得更加柔和,心态也更加平和。回望创立之初的自己,她坦言成长了许多:“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尽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注意力放在感兴趣的事情上。”
  用生活滋润理想,在田埂上守望书香
  家人是李翠利最强大的后盾,也是她心底最柔软的存在。父亲的自行车承载了李翠利童年的美好记忆。出生于普通农村家庭,童年的物质生活比较拮据,可父亲从未让家中的三姐妹精神世界匮乏。“爸爸在很远的地方上班,每次回家挂在自行车上的袋子里总会有惊喜,有时是糖,有时是书或者报纸。”陷入回忆的李翠利难掩笑意,“当时订报刊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可爸爸还是节省下工资给我们订阅。”书香浸润了李翠利的童年,父亲埋下的阅读种子也在她心中悄悄长大,时至今日长成大树,为更多的孩子带来“阴凉”。
  作为李翠利阅读的启蒙者,父亲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女儿的人。老人延续了年轻时订报刊的习惯,坚持多年自费订阅报刊免费发放给村民;挨家挨户介绍微光书苑的阅读模式,解答乡亲们的疑惑。李翠利的母亲平时编麦秸秆草帽以补贴家用,一个手工费仅一元钱,当年近古稀的母亲拿出攒下的2000元钱支援女儿,李翠利内心燃起了炙热的火焰:坚持下去,让知识的光亮在每个孩子身上闪耀。同样,两个姐姐也用行动默默支持着小小的书苑——生活在郑州的姐姐每次回家总是大包小包,可这些包里既不是吃的,又不是穿的,沉甸甸的全是妹妹最热爱的书籍。除了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妹妹找书,姐姐还为村里的孩子买玩具,陪孩子参加微光书苑的各种活动。幸福的原生家庭带给李翠利满满的动力,这种美好也传递到了李翠利的小家。
  李翠利说,微光书苑本就不属于她一个人,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不会坚持十几年之久,更不会达到如今的规模。在忙于微光书苑的这些年,丈夫是李翠利最安心的依靠,懂事的儿女是最贴心的“伙伴”。“我支持你做自己想做的事”,儿子的这句话使李翠利感动不已,她笑着和记者解释,自己是个特立独行的人,有时候想法天马行空,但儿子从来都是站在自己这边,令她心生温暖。十二年弹指一挥间,昔日李翠利怀里的婴儿也已经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初中生,她称女儿是自己和小读者联系的纽带,女儿经常提出自己读书的喜好供母亲参考,还会帮助同学借书、还书,俨然一名小志愿者,为微光书苑贡献自己的力量。
  家是以爱为圆心、幸福为半径的一个圆。家人无私的鼓励使李翠利能够尽力追求理想,在田埂上守望书香。
  照亮更大的世界
  每周日下午总是李翠利最忙碌的时候,不是忙于超市的迎来送往,而是忙着和孩子们一起快乐游戏。随着微光书苑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李翠利力求带给孩子更多美好。近年来,她将阅读活动与周末下午的志愿者活动相结合,“小小演讲家”“旧物改造”“科学小实验”等活动已经成为微光书苑的固定项目。微光书苑已不再单单作为乡村图书馆的身份存在,它既是孩子的游乐园,又是孩子的第二个课堂。李翠利介绍,她和孩子们有个QQ群,每周都会在群里预告周末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按照兴趣选择性参加,人数最多的时候,十平方米左右的微光书苑容纳了18个小朋友。孩子们对“李翠利老姑”的喜爱程度可以想见。
  “老姑”是孩子们对李翠利的爱称,而李翠利总是亲切地呼唤孩子们为“孩儿”“妮儿”。“就是想让孩儿看书。”李翠利创办微光书苑的初心十二年始终如一。而李石村潜移默化中的变化,让她暗暗惊喜。驻村干部告诉李翠利,李石村和其他村不一样,孩子们都特别有礼貌,村民整体精神面貌都不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李翠利“种”在孩子心中的文化种子,不知不觉间已经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目前,微光书苑已经拥有百余人的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团队,汇聚受众达30万余人次,李翠利本人还受邀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立法审议座谈。随着乡村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微光书苑也逐渐被更多的人关注。李翠利表示,“家长主动带孩子来参加活动、孩子自主借阅书籍使我欣慰。” “抛砖引玉”是李翠利对微光书苑所发挥作用的简要总结,她希望通过阅读活动,打开孩子的视野,引领孩子走向更大的世界。李翠利相信,微光易灭,但点点微光汇聚成火炬便会拥有照亮夜空的力量。
其他文献
广东省惠州中学以创建和谐校园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实际,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素质教育为总抓手,创设和谐高效的教育教学环境,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提供保障。惠州中学《五彩育人,办生命力学校》获评2020年教育部首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  构建“五彩”育人体系
期刊
宁波,长三角诸多实力雄厚城市中的一员,山明水秀,海天辽阔,古韵与现代相融,秀雅与壮阔共生。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汇流于此,东入大海,“海定则波宁”,宁波由此而得名。在富庶的江南,这座港口工业城市,从2018年官宣GDP破万亿,现已跻身世界港口物流排名前三甲,成为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  随着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要在复杂的世界大变局中步伐从容更上一个台阶,突围成为全球港口名城的“大宁波”,宁
期刊
迪庆州香格里拉中学,原名香格里拉上海高级中学,是沪滇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学校自2007年9月开始筹建,于2009年9月正式招生办学。目前,全校有42个教学班,2300余名学生,共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专任教师168人。学校秉承“为人正、为学勤、为业精”的办学理念,确立“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德育指导思想,积极树立“立人先立德”的管理方针,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牢固确立教书育人、管理
期刊
在留守儿童心中种一个太阳,播洒阳光,这是李可欣的愿望,也是她持续推进“种太阳”公益项目的源源动力。2009年,还在武汉大学读大二的李可欣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休学成立了“种太阳”工作室,在乡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从一个小小的学校社团发展成一个专业的非营利性教育与公益机构,李可欣这一坚持,就是12年。  “世界的改变,和你有关”  “世界的改变,和你有关。”李可欣经常用
期刊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海南岛上春风暖,好花叫你喜心怀。”曾经,一首《请到天涯海角来》向世界发出了一份“海南邀请”,让听众了解了海南的峥嵘岁月。如今,海南社会经济水平持续提升,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位于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更是世界知名的热带滨海度假城市,素有“东方夏威夷”的美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涌入这里落地开花。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三亚学校(以下简称“人大附中三亚学校”),
期刊
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引擎。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才能形成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在新时期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背景下,加强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促进教师生命成长,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教育质量的期待日益增长。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方式,从填鸭式的知识导向型教学转向研究导向型教学,即创造一种学习和研究环境,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结合起来,引
期刊
20多年前,黄冈中学高考成绩名震全国,成为各地高中学习效仿的对象。时移事易,黄冈中学原有的光环和优势一度不再显现,陷入舆论漩涡。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再次将目光聚焦这所曾经的“神校”,并发出“黄冈中学又变好了”的感叹。  从“唱衰”到“叫好”,很多人看到的只是黄冈中学直线回升的高考成绩。殊不知,飙升的数字之外,在很多学校仍在沿用当年的“黄冈模式”时,黄冈中学已通过五年的“二次创业”,实现了
期刊
科学家是每个人少年时期最神圣的向往。在时间的长河中,科学家精神铸就着人类进步的阶梯,使人类在不断认知自我、超越自我中曲折前行,竖起了一个个文明的丰碑。在科研探索的路途上,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学术副校长宋伟宏教授与许多科学家一样,脚踏实地,满目星辰。作为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顶尖专家,攻克阿尔茨海默病是宋伟宏毕生心愿,他说,科研注定是一条孤独而充满希望的路,在不知道结果的未知之路上探寻,要
期刊
还有几天,2020年就要结束。岁末人间烟火的味道总是显得浓烈,让我们再回首那些惊心动魄时,更加五味杂陈。  这注定是人类历史上无法被忽视的一年。疫情的黑天鹅,让世界面临一场重大的考验。而对儿童教育来说,变革之下,需要的是迎接挑战的信念与能力,是穿越黑暗的勇气与毅力。我们谓之“韧”。  韧,并非刚强无比,并非庞大坚硬。韧,可能会有柔软,可能是渺小新生,却有着不轻折的精神力量,能经受住来自外界的考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