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本开新:历史论文题的理解与应对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she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全国新课标历史1卷[1]论文题的材料选自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的序言文字[2],其设问方式既似曾相识,又回应当下的国情。换言之,每年论文题都有将考试、选拔和教育功能渗透其中,“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3],落实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尝试从论文题材料的形式和特点、论文题设问的特点和要求、论文题应对策略和规范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找试题变化的轨迹和共性,以求新知。
  一、论文题材料的形式和特点
  2010—2019年的历史论文题材料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目录、公式、表格、文学作品、序言等类型。试题材料渗透历史核心素养,考查学生提取、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一,论文题材料都渗透时空观念。2014年目录的解读、2019年评析钱穆《国史大纲》序言皆是典型真题。如2014年考查学生回到中国大陆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时空,2019年要求学生回到中国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考查的素养要求基本一致。因此,一旦学生理解此点,有利于理清解题思路,发现问题的本质。
  第二,论文题材料都存在较大的解释空间。以2017和2019年试题为例,2017年试题至少有10个参考答案;2019年论文试题的参考答案也多达8个(广东阅卷)。这充分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第三,论文题材料都存在某种内在关联,且历年试题都有体现。以2011和2014年试题为例。2011年试题把西方崛起的历史与其他地区历史关联起来。2014年暗含当今历史教材与60年代历史教材的区别,考查历史时空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实际上,古今对比、中外关联、横向联系、纵向演变等关联方式在论文题中多有考查。
  第四,论文题材料都体现某些史观。以2011年和2019年为例,如2011年试题涉及全球史观,2019年论文题某种程度上凸显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如果学生认识到材料中蕴含的史观,那么,有利于升华论文的结论(附:2011-2019年试题涉及的史观,如下表1)。
  二、论文题设问的特点和要求
  若仔细对比近十年的论文题设问,试题考查要求相当明确,呈现以下几大特征:
  第一,设问的方式体现相似性和延续性。2011、2012、2018、2019年论文题侧重“评”“评价”或“评析”。尤其是2019年某种程度上是2012年论文题的回归、延续和创新。“回归”2012年的设问方式“评析”,“延续”2012年材料选取的学术性。“创新”在于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2013年与2017年论文题都涉及“提取信息”。2014、2015、2016年论文题要求的“说明”探讨“阐释”在某种程度上有解释的意思,但2014年延续了2013年“说明”类型,因此,2013至2016年考查的内核具有一致性。基于上文分析,近观十年论文题的设问方式基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评”“评价”“评析”等题型;第二种是“提取信息说明类”题型;第三种是“探讨”“阐释”等历史解释类题型。具体情况如下表2。
  从表2中,近十年设问方式有其内在延续,因此,论文题考查学生的要求和方向是清晰的。
  第二,设问的作答要求非常明确。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请查看2011—2019年的试题作答要求(略)。稍加整理,有四点值得关注:其一,“观点明确”一直贯以其中。“观点明确”是允许学生对历史问题有不同观点,但必须表达清楚。其二,“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一项的能力和素养要求。这是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其三,“逻辑清晰”是在行文中做到语言流畅、逻辑严密,紧扣观点。其四,“提炼升华”是将论文题的结论进行升华。在某种程度上,结论的提炼和升华可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
  第三,设问的方式重在考查学科能力和历史核心素养。上文已分析,论文题设问方式大概有三种类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知识概括”的能力和“歷史解释”的素养,试题可谓“万变不离其宗”,即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是高考考查的主旋律。
  总而言之,若学生能认识并熟悉这些作答要求,并将这些要求渗透在作答过程中,那么,就相当于加了一道“保险杠”,偏离题意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论证也会更有说服力。
  三、论文题应对策略和规范
  (一)试题的模仿与变形
  众所周知,论文题考查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经常抓不住其要领。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笔者尝试改变训练的方式和理念,对论文题进行模仿与变形。下文将围绕2014年试题(论文题)加以说明。
  2014年试题考查的“抗日战争”的时空范围是“八年抗战”,但现在的提法是“十四年抗战”。按当今的提法,抗日战争的时空发生巨大变化,学生的认识和试题答案将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2014年论文试题非常典型,体现了历史事物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深刻体现了论文题的开放性。此外,2014年试题非常适合改编。按照2011—2019年全国Ⅰ卷试题的样式将2014年试题进行变形,将得到9个仿真高考试题。具体如下(仿真试题的作答要求与真题一致,鉴于篇幅,作答要求省略):
  1. 评上述目录的观点。
  2. 根据上述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共抗战“中流砥柱观”。
  3. 提取上述目录中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5. 根据上述目录及所学知识,对“抗战胜利=爱国心×(中共 国民党 民主党派 社会人士)”这个公式进行探讨。
  6. 结合所学及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全民族抗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7. 下文为两份海峡两岸学者编写的不同中学教材目录。从两份目录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8.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目录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9. 评析目录中的观点(任意一章或整体),得出结论。
  通过仿真训练的方式,让学生直接体验试题的变化。一方面了解高考真题涉及的知识点和历史核心素养,另一方面理解高考真题的命题方式和意图,寻求能力、素养、方法结合的路径。
  (二)试题作答的规范与思路
  在高考阅卷中,行文格式规范十分重要,一般三段式。但学生在作答过程中,常常出现答非所问、扣题不紧、错字连篇、格式混乱、段落不清、序号不明、有头无尾等现象,这里不一一赘述,下文将集中探讨论文题总结的问题。
  在现实考试中,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总结论文。针对这个问题,本人一般从史观、本质、影响、启示等四个方面入手,运用数学学科组合C(4,2),至少有6种写法收尾(如下表3),即在总结时,运用其中的两种就可将主题上升一个新层次,如下表3:
  任何一个历史论文题,不管形式怎么变,至少有六种写法。当然,这并不是把试题矮化为呆板的应试,而是增加试题写作完整的可能性。此外,在总结时,若学生考虑到历史五大核心素养,那么,总结的方式可能有10种路径(C(5,2))。这种总结方式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然而,历史事物的发展是多样的和复杂的,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历史事物,上述的做法仅供参考。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高仿真训练和掌握解题方法是学生备考的必修课。
  四、教学启示
  从上文分析得知,历年高考论文真题给当下备考有一定的启示:
  第一,历年试题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教学中引导学生熟悉历年试题的类型和变化,学会举一反三。
  第二,制定和落实论文题的作答规范。如前文所述,历年试题都有明确的作答要求。那么,在尊重学生学科思维、学科能力和学科创新的基础上,明确基本规范要求。
  第三,培养学生历史叙事的能力。历年试题的作答要求史论结合的原则,而这与学生历史叙事的能力紧密相连。那么,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培养学生历史叙事的能力,学会把历史问题解释清楚。
  第四,引导学生区分教材结论与历史事实。史家桑兵认为今人认识问题往往脱离材料的时空位置及联系,用后出外来的架构系统条理裁量史事,把后人的认识当成历史的事实[4]。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将教材结论和历史事实区分开来,让学生在新情境、新材料中敢于打破教材结论的束缚,敢于提出新观点。
  第五,培养学生运用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能力。在教学中,以唯物史观作指导,将时空观念落实到课堂中的問题,在坚持史料实证的基础上,以问题教学为抓手,让学生深入历史情境,对历史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即在问题驱动和历史情境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第六,教师广泛而专业的阅读是应对试题变化的保障。近十年论文题时常涉及大学学术问题。而教材受篇幅和时代等因素的束缚,无法涵盖当今流行的学术热点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与中学教学相关的学术性观点,可能会提升历史课堂的深刻性。
  再一次翻开历年试题,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钱穆先生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那么,让我们多翻翻教材、试题和书籍,返本开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的温情总是让我们充满惊喜。
  【注释】
  [1]从2013年起,课标卷开始分Ⅰ卷和Ⅱ卷,2016年以来,加了Ⅲ卷,文中所提试题全为Ⅰ卷。需要说明的是2011、2012年课标卷未分卷,故作特殊处理。
  [2]钱穆:《国史大纲》(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序言。
  [3]教育部考试中心:《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凸显学科育人功能——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中国考试》2019年第7期,第29页。
  [4]桑兵:《倾听历史:从史料史观之分到史论之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67页。
其他文献
“以理服人”是议论文的本质,也是其特性。一般而言,只要把观点阐述得清楚明白、充分透彻,有理有据,从而在字里行间激荡强大的逻辑力量,就算是好文章了。所以,情感这文学殿堂里的宠儿,在议论中就常被有意或无意地打入冷宫。其实,议论文固然在于“以理服人”,但与此同时又有款款深情扣人心扉,那不是锦上再添花吗?例如:  不要轻易说“不”,铸就的是一个民族的不屈斗魂!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泱泱长史,中华子女一路走来,
“有文采”是高考作文的一个评分要求。写出富有文采的文章一直是考生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在高考作文中,我们发现较多的为“有文采”而“文采”的文章,得分并不高。例如:  意气,它能使我领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凄美;意气,它能使我体会“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闲适……(2006年湖南一考生的作文《谈意气》)  表面看来,引用诗词名句,语言优美。但认真研读,却不明白引用这么多的名言名
一、韩开春散文印象  2012年,广东高考文学类选考选用了韩开春的《荷叶》,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出自韩开春散文集《水边记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2010年《散文》选载了这篇文章(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图片和文字解说,介绍了26种水生植物。通过个例,分别讲述了它们的形态、产地、生态环境、生长特点、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等。有的结合了民间传说、诗歌、古籍,有的穿插了作者的童年趣事等,不
夕阳余晖 图/雷俊忠  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兴安镇源江村位于兴安镇西南部,地处湘桂走廊摩天岭山中,四面群山环抱,因条件恶劣,路途坎坷,曾是兴安镇最偏最穷的贫困村。  四周高耸的群山造就了源江村独特的小气候,自然资源丰富,山水风光绝美。因交通不变,高耸的群山成了阻碍源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行山”。  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国南方最大的高山风电场落地源江,公路直通村屯,源江村因地制宜走了一条“旅游 现代休闲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1]。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笔者以为,抓住组成历史叙述的基本元素——历史概念的解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
一、试卷结构特点:总体稳定,稍有调整  从表格可以看出,2012年的试卷结构、题型内容、呈现方式和阅读量都保持不变,依然采用了限定性与宽泛性设问相结合的方式,设置了古文、图形、图表、漫画等新形式,延续了“试题呈现形式较生动、涵盖内容较丰富、作答要求较平实”的广东试卷风格。而试题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各模块的赋分比重调整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分别由原来的28分、23分、1
春暖花开,武汉归来。  经中央批准,4月8日零时,武汉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标志着这座英雄的城市正式“解封”、重新开启;标志着经过“战”中坚守、八方驰援,武汉疫情防控工作夺取了阶段性战果;标志着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  尽管防控工作形势持续向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行百里者半九十,“解封”不代表“解防”,病例零增长不代表病毒传播零风险,打开城池之门不代表敞开居家宅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1],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2]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分工关系、交换和分配关系、消费关系、所有制关系。而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和机构,以及社会的意识形态,诸如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念。二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被广泛应用,我们的个人信息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有心的“贼”惦记。  你和你身边的朋友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家里孩子刚出生,每天就有应接不暇的母婴用品广告推送;网上搜了点摄影资料,随后就被铺天盖地的摄影器材广告轰炸;刚浏览几个婚恋平台,微博上就有大量相亲对象照片发过来;大学女生社交软件中的生活照,被不法分子加工后,印在小广告上并四处散发……  
在选择、使用史料时,一些老师似乎更重视史料内容的便教利学而轻视史学方法的引领。史料出处未能征名责实,纤悉必具,且史料价值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契合度等方面,亦白璧微瑕,美中不足,此种现象往往给教学带来些许缺憾。  某位初中老师在八年级《第三次科技革命》(华东师大版)的教学设计中引用了约翰·托兰《日本帝国的衰亡》一书中有段描写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后的文字:“火球发出比太阳表面还要热几千度的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