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解放日报》在改版前的办报实践中,由于党内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路线尚未从思想上彻底肃清,加上资产阶级新闻观念的腐蚀,在宣传报道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的主观主义、党八股、形式主义。1942年,《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指导下的改版是一次成功且意义重大的探索,使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得到了全面的改革与发展,开了中国共产党党报改革的先河,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解放日报》改版 党报理论发展
1942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次以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及反对党八股为内容的延安整风运动。它是一场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将全党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伴随着思想路线的纠偏与解放,1942年,《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指导下正式改版,党报理论得到了全面的改革与发展,这是一次成功且意义重大的探索,开了中国共产党党报改革的先河,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一、改版前《解放日报》的状况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每日发行的大型中央机关报。在《解放日报》最初10个月的办报实践中,由于党内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路线尚未从思想上彻底肃清,加上资产阶级新闻观念的腐蝕,在宣传报道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的主观主义、党八股、形式主义,具体体现在:
1、内容上以刊载国际新闻为主,有关国内、根据地的实际报道少而且浅,报纸对党的政策和中心工作宣传不力,存在脱离解放区斗争实际和党的中心工作实际的严重倾向,“尚未能成为党中央传播党的路线贯彻党的政策与宣传组织群众的锐利武器”[1]。
2、版面安排上几乎形成一个公式: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地(即延安),国际新闻占绝对优势,而有关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被放在次要位置;未能对于整风运动加以应有重视,重要的党的消息,放在极不显著的地位,如1942年2月8日,对于毛泽东作《反对党八股》的演说的重要新闻也只在第三版的左下角登了一条三栏题的消息。这种严重失误,都是与党报的性质极不相符的。
3、坚持“一天一篇社论”,教条主义地照抄苏联《真理报》和中国《大公报》的做法,结果有些社论质量不高;有些新闻不真实,曾出现过《富县城内家家户户纺纱声》这样的失实报道,不少文章脱离群众,八股文风很浓。
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认为初期的《解放日报》“对党的政策和中心工作宣传不力、版面安排不当、有些社论质量不高、文风亟待改进”[2]。
二、《解放日报》改版后的面貌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指导下正式改版,刊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同时发表社论《致读者》,力图解决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克服国内外资产阶级办报思想和做法的影响,“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机关报。”[3]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面貌焕然一新:
1、版面安排和新闻排序有了根本的改变,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联系群众。改版后的第一版是反映各解放区情况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才是国际新闻版,第四版仍是副刊和各种专论,大大扩充了报道陕甘宁边区和根据地的内容,加强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加重了对我军前线战况报道的比例。新闻报道上以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报道为主,根据地的重要新闻取代西方通讯社的新闻上了头版头条。
2、及时、大量宣传整风运动,保证党的政策有效落实。《解放日报》及时发表了许多指导整风的社论和文章,报社约请在延安的中共中央负责人和各部门领导者撰写有关文章,包括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反对党八股》;同时还办专刊、辟专栏阐释整风的意义,交流整风的心得体会,宣传和指导整风运动,有力地引导整风运动健康发展。同时加强了大生产运动的宣传和军事宣传,保证了党的政策的有效落实。
3、提高社论质量,加强宣传党的政策,深入探讨党报的理论问题。《解放日报》改版后的社论加强了对党的政策的宣传,仅在1942年4月至年底的时间,就发表整风社论100多篇,之后又有大量评论在社论版、副刊和专门的言论版中发表。大量刊载探讨新闻理论问题的社论,如胡乔木的《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1943年1月26日),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1943年9月1日)等,都对党报的理论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
三、《解放日报》改革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
《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党报新闻工作的文件、社论和署名文章,对一些重大的党报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批判了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新闻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
1、关于党报的性质: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进一步明确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党报是党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的“同等的武器”和“第一个阵地”[4];他们一再强调要“不顾一切地竭尽全力守住”这个“立足阵地”[5]。列宁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党报的性质,1905年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提到:“报纸应当称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6],首次明确提出“党的出版物”(即党报)事业的党性原则。《解放日报》在其改版社论《致读者》中指出,要把《解放日报》改革成为“党中央传播党的路线贯彻党的政策与宣传组织群众的锐利武器”[7],并将列宁“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8]的著名论断发展概括为党报是党的集体宣传者和集体组织者,1942年9月《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党与党报》的重要社论,指出“报纸是党的喉舌,是这一巨大集体的喉舌”。当时的《解放日报》社社长博古发表《党报记者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指出:“我们要成为党的喉舌,必须要贯彻党性、群众性、组织性、战斗性。”[9]提出党报具有党性、群众性、组织性、战斗性的特性,并且对其作了具体阐释。这些观点将党报的性质定义为党的喉舌和武器、党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明确了党报的党性、群众性、组织性和战斗性的特性,坚持了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
2、关于党报的使命与功能:(1)对党报的功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确立“全党办报”思想,强调党报是“革命政策和革命工作的宣传者与组织者”。社论《党与党报》不仅肯定了列宁概括的社会主义报刊具有的宣传、鼓动和组织的社会功能,而且指出党报这个集体,不能只看作是“报馆同人”,而是指“整个党组织而言的集体”,“报纸是党的喉舌,是这一巨大集体的喉舌”。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指出,在新闻业务方面,改版后的重要经验,“就是‘全党办报’这四个字。”实行了这个方针,“报纸就起了集体宣传者和集体组织者的作用”。这是对列宁党报理论的中国化运用,是党报理论的进一步升华。(2)发扬党报的三大优良作风,即发扬党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中提出:“要把党的政策,党的工作,抗日战争,当地群众运动和生活,经常在党报上反映,并须登在显著的重要的地位。”“党报要成为战斗性的党报,就要有适当的正确的自我批评”。[10]共产党历来重视批评报道和新闻舆论监督,不论是马克思在《新莱茵报》工作期间指出的:“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11],还是列宁“报纸刊物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12]的论断都体现了这一点。“党报理论和实践、人民群众的密切结合”、“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后总结出来的,是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党报具有舆论监督功能的党报理论的中国化运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推进了抗日根据地民主化的风气建设。
3、关于党报的业务工作:(1)坚持无产阶级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新闻观。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本问题,也批判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新闻学观点,论述了“新闻的本源”问题,对“新闻”的定义作了界定:“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3]定义中暗含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唯物论者的观点,从而反驳资产阶级新闻理论中的所谓“性质说”。文章同时还提出“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报纸,与人民有密切联系的报纸,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14],主张新闻必须完全真实,报纸必须与人民密切结合。這与列宁依靠群众办好工人党报,“多深入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15]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党报理论。(2)提倡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鲜明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老老实实主义,这就是实事求是的主义,就是科学的主义”,系统阐述了“新闻的本源是实事”、“新闻如何能真实”[16]的问题。这是我党新闻史上第一篇科学系统地论述新闻真实性的文章。1945年5月19日至5月26日,《解放日报》连载了萧三翻译的苏联剧本《前线》,讽刺一个善于弄虚作假、胡编乱造的战地特派记者“客里空”,为1947年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作了铺垫。1945年12月13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从五个W说起》的文章:“世界上最有效的宣传,莫过于事实。”“五个W,就是把事实弄清楚的最起码条件。”明确指出了新闻要如实报道的原则,也是对列宁提出的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继承与发展。(3)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延安整风初期,毛泽东所发表的《反对党八股》演说,成为党报改进文风的指导性文件。毛泽东在讲演中列举了党八股“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传播出去,祸国殃民”等“八大罪状”后指出,“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17]认为树立正确的党报文风,必须反对党八股,根本问题就是要肃清宣传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加强和社会实际及群众生活的联系。党报文章要言之有物,有的放矢,要为群众喜闻乐见,文字一定要通俗易懂,鲜明生动。这与马克思提倡党报工作者不能阉割语言,不要拘泥于现代语法,应保持叙述的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观点是一致的。
围绕着《解放日报》的改版,形成了党关于新闻工作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加强了与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际、人民群众的联系,标志着党的新闻思想开始走向成熟。同时,《解放日报》的改版也为党报的深入改革起了示范和促进的作用,这之后,《新华日报》东北版、《抗战日报》等也在整风检查工作的基础上,纷纷进行了类似的改版,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党报发展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3][7]博古:《致读者》[N],《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
[2]新闻研究所中国报刊史研究院:《延安〈解放日报〉史大纲(征求意见稿)》[Z],载《新闻研究资料》,1983年第17期,第12-1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3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57页。
[6]《列宁全集》[M]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4页。
[8]《列宁全集》[M]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9] 参见《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C](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203 页。
[10]《为改造党报的通知》[N],《解放日报》,1942年3月16日。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75页。
[12][15]列宁:《论我们报纸的性质》,《列宁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13][14][16]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N],《解放日报》,1943年9月1日。
[17]《毛泽东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3—840页。
责任编辑 晏蔚青
[关键词] 《解放日报》改版 党报理论发展
1942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次以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及反对党八股为内容的延安整风运动。它是一场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将全党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伴随着思想路线的纠偏与解放,1942年,《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指导下正式改版,党报理论得到了全面的改革与发展,这是一次成功且意义重大的探索,开了中国共产党党报改革的先河,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一、改版前《解放日报》的状况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每日发行的大型中央机关报。在《解放日报》最初10个月的办报实践中,由于党内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路线尚未从思想上彻底肃清,加上资产阶级新闻观念的腐蝕,在宣传报道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的主观主义、党八股、形式主义,具体体现在:
1、内容上以刊载国际新闻为主,有关国内、根据地的实际报道少而且浅,报纸对党的政策和中心工作宣传不力,存在脱离解放区斗争实际和党的中心工作实际的严重倾向,“尚未能成为党中央传播党的路线贯彻党的政策与宣传组织群众的锐利武器”[1]。
2、版面安排上几乎形成一个公式: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地(即延安),国际新闻占绝对优势,而有关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被放在次要位置;未能对于整风运动加以应有重视,重要的党的消息,放在极不显著的地位,如1942年2月8日,对于毛泽东作《反对党八股》的演说的重要新闻也只在第三版的左下角登了一条三栏题的消息。这种严重失误,都是与党报的性质极不相符的。
3、坚持“一天一篇社论”,教条主义地照抄苏联《真理报》和中国《大公报》的做法,结果有些社论质量不高;有些新闻不真实,曾出现过《富县城内家家户户纺纱声》这样的失实报道,不少文章脱离群众,八股文风很浓。
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认为初期的《解放日报》“对党的政策和中心工作宣传不力、版面安排不当、有些社论质量不高、文风亟待改进”[2]。
二、《解放日报》改版后的面貌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指导下正式改版,刊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同时发表社论《致读者》,力图解决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克服国内外资产阶级办报思想和做法的影响,“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机关报。”[3]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面貌焕然一新:
1、版面安排和新闻排序有了根本的改变,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联系群众。改版后的第一版是反映各解放区情况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才是国际新闻版,第四版仍是副刊和各种专论,大大扩充了报道陕甘宁边区和根据地的内容,加强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加重了对我军前线战况报道的比例。新闻报道上以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报道为主,根据地的重要新闻取代西方通讯社的新闻上了头版头条。
2、及时、大量宣传整风运动,保证党的政策有效落实。《解放日报》及时发表了许多指导整风的社论和文章,报社约请在延安的中共中央负责人和各部门领导者撰写有关文章,包括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反对党八股》;同时还办专刊、辟专栏阐释整风的意义,交流整风的心得体会,宣传和指导整风运动,有力地引导整风运动健康发展。同时加强了大生产运动的宣传和军事宣传,保证了党的政策的有效落实。
3、提高社论质量,加强宣传党的政策,深入探讨党报的理论问题。《解放日报》改版后的社论加强了对党的政策的宣传,仅在1942年4月至年底的时间,就发表整风社论100多篇,之后又有大量评论在社论版、副刊和专门的言论版中发表。大量刊载探讨新闻理论问题的社论,如胡乔木的《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1943年1月26日),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1943年9月1日)等,都对党报的理论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
三、《解放日报》改革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
《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党报新闻工作的文件、社论和署名文章,对一些重大的党报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批判了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新闻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
1、关于党报的性质: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进一步明确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党报是党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的“同等的武器”和“第一个阵地”[4];他们一再强调要“不顾一切地竭尽全力守住”这个“立足阵地”[5]。列宁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党报的性质,1905年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提到:“报纸应当称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6],首次明确提出“党的出版物”(即党报)事业的党性原则。《解放日报》在其改版社论《致读者》中指出,要把《解放日报》改革成为“党中央传播党的路线贯彻党的政策与宣传组织群众的锐利武器”[7],并将列宁“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8]的著名论断发展概括为党报是党的集体宣传者和集体组织者,1942年9月《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党与党报》的重要社论,指出“报纸是党的喉舌,是这一巨大集体的喉舌”。当时的《解放日报》社社长博古发表《党报记者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指出:“我们要成为党的喉舌,必须要贯彻党性、群众性、组织性、战斗性。”[9]提出党报具有党性、群众性、组织性、战斗性的特性,并且对其作了具体阐释。这些观点将党报的性质定义为党的喉舌和武器、党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明确了党报的党性、群众性、组织性和战斗性的特性,坚持了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
2、关于党报的使命与功能:(1)对党报的功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确立“全党办报”思想,强调党报是“革命政策和革命工作的宣传者与组织者”。社论《党与党报》不仅肯定了列宁概括的社会主义报刊具有的宣传、鼓动和组织的社会功能,而且指出党报这个集体,不能只看作是“报馆同人”,而是指“整个党组织而言的集体”,“报纸是党的喉舌,是这一巨大集体的喉舌”。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指出,在新闻业务方面,改版后的重要经验,“就是‘全党办报’这四个字。”实行了这个方针,“报纸就起了集体宣传者和集体组织者的作用”。这是对列宁党报理论的中国化运用,是党报理论的进一步升华。(2)发扬党报的三大优良作风,即发扬党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中提出:“要把党的政策,党的工作,抗日战争,当地群众运动和生活,经常在党报上反映,并须登在显著的重要的地位。”“党报要成为战斗性的党报,就要有适当的正确的自我批评”。[10]共产党历来重视批评报道和新闻舆论监督,不论是马克思在《新莱茵报》工作期间指出的:“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11],还是列宁“报纸刊物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12]的论断都体现了这一点。“党报理论和实践、人民群众的密切结合”、“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后总结出来的,是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党报具有舆论监督功能的党报理论的中国化运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推进了抗日根据地民主化的风气建设。
3、关于党报的业务工作:(1)坚持无产阶级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新闻观。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本问题,也批判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新闻学观点,论述了“新闻的本源”问题,对“新闻”的定义作了界定:“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3]定义中暗含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唯物论者的观点,从而反驳资产阶级新闻理论中的所谓“性质说”。文章同时还提出“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报纸,与人民有密切联系的报纸,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14],主张新闻必须完全真实,报纸必须与人民密切结合。這与列宁依靠群众办好工人党报,“多深入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15]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党报理论。(2)提倡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鲜明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老老实实主义,这就是实事求是的主义,就是科学的主义”,系统阐述了“新闻的本源是实事”、“新闻如何能真实”[16]的问题。这是我党新闻史上第一篇科学系统地论述新闻真实性的文章。1945年5月19日至5月26日,《解放日报》连载了萧三翻译的苏联剧本《前线》,讽刺一个善于弄虚作假、胡编乱造的战地特派记者“客里空”,为1947年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作了铺垫。1945年12月13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从五个W说起》的文章:“世界上最有效的宣传,莫过于事实。”“五个W,就是把事实弄清楚的最起码条件。”明确指出了新闻要如实报道的原则,也是对列宁提出的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继承与发展。(3)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延安整风初期,毛泽东所发表的《反对党八股》演说,成为党报改进文风的指导性文件。毛泽东在讲演中列举了党八股“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传播出去,祸国殃民”等“八大罪状”后指出,“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17]认为树立正确的党报文风,必须反对党八股,根本问题就是要肃清宣传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加强和社会实际及群众生活的联系。党报文章要言之有物,有的放矢,要为群众喜闻乐见,文字一定要通俗易懂,鲜明生动。这与马克思提倡党报工作者不能阉割语言,不要拘泥于现代语法,应保持叙述的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观点是一致的。
围绕着《解放日报》的改版,形成了党关于新闻工作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加强了与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际、人民群众的联系,标志着党的新闻思想开始走向成熟。同时,《解放日报》的改版也为党报的深入改革起了示范和促进的作用,这之后,《新华日报》东北版、《抗战日报》等也在整风检查工作的基础上,纷纷进行了类似的改版,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党报发展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3][7]博古:《致读者》[N],《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
[2]新闻研究所中国报刊史研究院:《延安〈解放日报〉史大纲(征求意见稿)》[Z],载《新闻研究资料》,1983年第17期,第12-1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3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57页。
[6]《列宁全集》[M]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4页。
[8]《列宁全集》[M]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9] 参见《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C](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203 页。
[10]《为改造党报的通知》[N],《解放日报》,1942年3月16日。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75页。
[12][15]列宁:《论我们报纸的性质》,《列宁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13][14][16]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N],《解放日报》,1943年9月1日。
[17]《毛泽东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3—840页。
责任编辑 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