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著学写作之 声音描写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n456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新歌声》这档节目中,我们曾邂逅了不少“好声音”,主持人华少,更是凭借着快速的语调在众人面前惊艳了一把。可见,拥有一把好声音,的确让人有“不虚生此耳”之感。不信,且看——
  【左读名家经典】
  一
   忽听得远处传来铮铮几声,似乎有人弹琴。令狐冲和仪琳对望了一眼,都是大感奇怪:“怎地这荒山野岭之中有人弹琴?”琴声不断传来,甚是优雅。过得片刻,有几下柔和的箫声夹入琴韵之中。七弦琴的琴音和平中正,夹着清幽的洞箫,更是动人,琴韵箫声似在一问一答,同时渐渐移近。令狐冲凑身过去,在仪琳耳边低声道:“这音乐来得古怪,只怕于我们不利,不论有什么事,你千万别出声。”仪琳点了点头,只听琴音渐渐高亢,箫声却慢慢低沉下去,但箫声低而不断,有如游丝随风飘荡,却连绵不绝,更增回肠荡气之意……
   忽听瑶琴中发出锵锵之音,似有杀伐之意,但箫声仍是温雅婉转。过了一会儿,琴声也转柔和,两音忽高忽低,蓦地,琴韵箫声陡变,便如有七八具瑶琴、七八支洞箫同时在奏乐一般。琴箫之声虽然极尽繁复变幻,每个声音却又抑扬顿挫,悦耳动心。令狐冲只听得血脉贲张,忍不住便要站起身来,又听了一会儿,琴箫之声又是一变,箫声变了主调,那七弦琴只是玎玎珰珰的伴奏,但箫声却愈来愈高。令狐冲心中莫名其妙地感到一阵酸楚,侧头看仪琳时,只见她泪水正涔涔而下。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音立止,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唯见明月当空,树影在地。只听一人缓缓说道:“刘贤弟,你我今日毕命于此,那也是大数使然,只是愚兄未能及早出手,累得你家眷弟子尽数殉难,愚兄心下实是不安。”另一人道:“你我肝胆相照,还说这些话干么……”仪琳听到他的口音,心念一动,在令狐冲耳边低声道:“是刘正风师叔。”他二人于刘正风府中所发生大事,绝无半点知闻,忽见刘正风在这旷野中出现,另一人又说什么“你我今日毕命于此”,什么“家眷弟子尽数殉难”,自都惊讶不已。只听刘正风续道:“人生莫不有死,得一知己,死亦无憾。”
  (节选自金庸《笑傲江湖》,有删改)
  二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之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节选自刘鹗《老残游记》)
  读有所思
   世人皆以为《广陵散》已成绝响,所幸魔教长老曲洋自东汉蔡邕墓中盜得,并将其谱入《笑傲江湖曲》,后与衡山派刘正风共同钻研,“心音律,以数年之功,创制了一曲《笑傲江湖》。”片段一中,作者便运用各种形容词及修辞手法,把刘曲二人合奏中所使用的器具——七弦琴的“和平中正”和洞箫的“清幽婉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慷慨激昂的曲调中,将“笑”、将“傲”、将“江湖”、将二人的音乐造诣发挥得淋漓尽致。
   片段二描写的则是一段说书的场景。作者综合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用超常态的心态去关注音乐,在虚虚实实中,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似有若无的美。如“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一比喻,写出了作者听小玉初唱时的舒适、畅快的感觉。用“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火光,纵横散乱。”一句来描写小玉那忽又扬起的声音。“人参果”是神话传说中的仙果,常人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洋烟火”在那时也不是人人都能欣赏到的奇观。但无论是吃人参果,还是放东洋烟火,都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虚实间,让读者领悟到王小玉说书艺术的美好。
  思有所悟
   正如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言,“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我们只有坐听天籁,才可笔下有“声”。
   这个时候,同学们若能借用拟声词来描摹各种声音,相信,定会给习作增色不少。如以“哗啦哗啦”描摹流水声,以“哦——哦——哦”形容鹤群飞翔时发出的啼鸣……在句子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拟声词,定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身临其境;同时,也能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及表现力。
   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同学们借鉴:1.妙用比喻,使声音具体可感;2.妙用通感,赋声以“形”,让声音呼之欲出;3.驱遣想象,生动描摹,让声音惟妙惟肖。
  【右写典范片段】
  为比赛而奋斗的她,别提有多么认真了。听,她又在那里朗读了——每当有朗诵比赛时,你总能看见她的身影,在角落里宁静专一地练习着。她朗读时,时而声高,时而声低,时而抑扬顿挫,时而低回婉转……她用她那甜美的声音,来表达喜、怒、哀、乐,嘴巴一张一合,像是吐出了一个个美妙的音符,甚是动听。
   (内蒙古通辽市保康第二中学七·3班 陈昱《我的同学》)
   点读:选段中,小作者对“她”朗读时的样子进行了详细的细节描写,把“她”朗读时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身临其境。
  【课后练笔】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而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更是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声音才真正触动了你内心深处呢?是校园的下课铃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岁的爆竹声,还是梦中的短笛声?
   请以“记忆中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其他文献
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怒火中烧。他看着黑压压跪倒在自己面前的一片人,想到他们明知真相却不告诉自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百姓面前丢脸,就恨不得让他们统统和自己一样赤身裸体地在众人眼前演滑稽戏。但他更恨两个骗子,是他们欺骗了自己,使自己遭受奇耻大辱。   皇帝此时已经被怒火冲昏了头脑,不处死那两个骗子,他难消心头之恨。想到此,他恶狠狠地对士兵吩咐:“去,将两个骗子带来见我,涉案的主要大臣也一并拿下!”说着
期刊
【文题亮相】   礼物是社会交往中,有时为了表达祝福、心意或以示友好,人与人之间互赠的物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一本书,一首歌,一句话……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些礼物而变得丰富多彩。每件礼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都隐匿着一段别样的情感。   请以“礼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角度自选,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做到文从字顺;(4)不
期刊
这是一节作文课,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解写作技巧。课程过半,老师想找个同学读一下自己的作文,然后让大家点评,提出合理的建议。或许是从小就不善于表达,不敢表现自己,我不自觉地低下了头。   “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呢?”老师的话换来的却是全班同学躲闪的目光。   “来,周慧鑫,你来读一下吧!”被叫到名字的我身体突然一抖,呆滞了两秒钟后,才慢腾腾地站起来。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所有的灯光似乎都打到我的
期刊
【化蝶之作】  要说我们班上的活宝,那可真是数不胜数啊!   首屈一指的便是响当当的申兆辉申大活宝。晚自习,大家都在低头写作业,只聽得到笔尖擦过作业本发出的沙沙声。“谁要是再在晚自习上说话、打闹,就让他在走廊上站三天,班长陪着!”老师讲这话的时候,可把我吓了一跳:真是冤枉死了,别人闹和我有什么关系啊(我就是班长)。我瞅了瞅旁边的“申活宝”,意思是说:别人好说,就你,千万别给我惹事啊!她冲我做了个鬼
期刊
对中国人来说,每逢过节,餐桌上永远少不了的就是那盘饺子。尽管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供选择的美食也更加广泛,但饺子的地位却是任何山珍海味也无法替代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的不仅仅是饺子,更是对家人团聚的一种喜悦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前世溯源】   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传说,在张仲景准备辞官回乡的时候,正赶上冬
期刊
【文题亮相】   “醒”是清醒,是醒悟,更是觉醒。人需要清醒且勇敢地活着,不为俗世所困,自得一份睥睨万物的傲气。苏格拉底说:“世上有两种生物,一种糊涂且快乐的猪,一种清醒且痛苦的人,而我,要成为那个清醒且痛苦的人。”   是的,我们若是要清醒明白地活着,势必要面对一种可能,一种被现实刺痛、伤害的可能。可是,那又怎样,清醒且苦痛地活着,可使我们由愚昧走向聪慧,由幼稚走向成熟。   阅读上面的文字,请
期刊
。。眼若铜铃头顶天,纵是男儿亦胆寒。妇好木兰安能挡,尉迟秦琼拱手软。。。。。。。。。。。。  。。声名远播乡里间,武力威压四百县。最是暴躁霹雳火,此为性急念芊芊。。。。。。。。。。。。  。。。。。。。。。。题记①。。  。。话说,念芊芊乃班内一女子,吾早就有所聽闻,此人非寻常人也面黑若包公,心傲比仲谋,声若洪钟聋亦避,拳似武松虎难逃,然而其常自喻易安。余闻之,暗自哂笑有何能耐,敢嚣张至此?②。。
期刊
【文题亮相】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   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不得套写、抄袭;(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導引】  一、明确观点。写作前
期刊
蒲松龄“晒书”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家乡有一个乡绅,为附庸风雅,家中藏书万卷,却从来不读。某年夏天,他怕书霉烂,便在场院里晒起书来。蒲松龄恰巧经过那里,他感慨万千,于是就在书旁躺下,晒起太阳来。乡绅不解地问他干什么,蒲松龄笑着说:“我也在晒书呢!”乡绅听了有些莫名其妙。“你的书在哪里?”蒲松龄连眼也不睁,摸着肚皮说:“我的书都装在这里面。”乡绅听后,知道蒲松龄在嘲笑他,羞愧地走开了。  
期刊
【课文导入】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