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调查与分析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l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预防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环境的监测与评估是第一步,长时间持续监测是基础,科学评估与研究是手段,通过评估分析,预测发展趋势,能更好地对博物馆后期的文物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以碑林博物馆第一展室为例,对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全年的温湿度、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全年温度为-2.30℃~38℃,波动范围为40.3℃,年平均温度为17.5℃;相对湿度为13.4%~92.5%,波动范围为79.1%,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4.32%;二氧化碳含量基本在300~600ppm,与展厅人数相关。
  关键词:预防性保护;碑林博物馆;保存环境
  1 背景
  预防性保护,即是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管理、监测和控制,抵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稳定、洁净”的安全保存环境中,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馆藏文物的目的。
  博物馆保存环境因素是引发博物馆展品劣化损害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温湿度、光辐射、污染气体(包括颗粒物)和有害生物。本文研究以碑林博物馆第一展室为例,通过现场病害勘察,发现展室内石刻保存基本完整,病害类型以风化、剥落、裂隙、缺失、表面污染物及人为刻划痕为主,未发现有生物病害。考虑对石刻本身及参观游客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定温度、相对湿度、污染气体(二氧化碳)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监测数据的完整性与连续性,选取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全年(以下简称全年)的环境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旨在为后期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撑及参考。
  2 基本情况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博物馆,原为陕西省博物馆,建于1944年。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9座碑石陈列室,8个碑亭,陈列面积4900m2。馆藏碑石时代序列完整,被誉为历史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殿堂,碑刻种类齐全,书体完备,居中国古代碑石收藏之冠。第一展室主要陈列《开成石经》以及与其相关的明刻《石经补字》、清刻《孟子》等,共陈列碑石158块。《开成石经》是中国历史上七次刻经存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清代補刻的《孟子》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第一展室为古建筑(图1),室内无空调设备,常年开放参观,室内环境直接与外界相通,受时间、季节、天气的变化影响较大。展室内主要依靠侧窗户自然采光,在阴天或傍晚才使用人工照明。碑石前有起保护作用的玻璃,玻璃表面光滑,反光现象明显。除此之外无任何挡屏、帷幕、百叶窗等控制进光量的设施[2]。
  3 监测结果与分析
  预防性保护的核心内涵是为文物创造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保存环境,其中“稳定”即控制温度、相对湿度在适宜指标下的平稳性,防止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洁净”即控制文物收藏、展示环境下的特征污染物浓度保持在规定值以内。
  3.1 监测指标与监测布点
  温湿度是文物保存环境中两个最基本的环境因素,在一定空间内,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博物馆环境中对文物产生影响的气体称为博物馆空气污染物,污染物通过通风及气体扩散方式进入展厅,对文物产生影响。本次研究将选取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三项指标进行分析。图2为第一展室监测设备布点图。
  3.2 温度
  第一展室全年温度为-2.30~38℃,波动范围为40.3℃,年平均温度为17.5℃。各个监测点数据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248点位处年平均温度仅为13.9℃,明显低于其他位置。全年大气温度为-6.1~39.7℃,波动范围为45.8℃。
  通过surfer软件,绘制出第一展室内温度年平均值空间分布图(图3)、平均日波动空间分布图(图4),可以看出248点位处(红框)年平均温度最低,为13.9℃,且其他值也明显低于其他点位,初步推测与西侧门常年打开有关。
  通过温度年最大值及年最小值空间分布图(图5、图6)可以看出,展室东侧温度低于展室西侧,初步推测与门的朝向及风速、风向等因素有关。同时室内相对于室外环境并没有明显的缓冲作用,剧变的温度会引起石经本体及其内部可溶盐的热胀冷缩效应,不利于石刻文物的保存。
  3.3 相对湿度
  第一展室全年相对湿度为13.4%~92.5%,波动范围为79.1%,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4.32%。各个监测点数据如表2所示。大气全年相对湿度9.7%~99.0%,波动范围为89.3%。
  绘制出第一展室内相对湿度年平均值空间分布图(图7)、平均日波动的空间分布图(图8),可以看出247点位处(绿框)平均值与日波动值明显高于其他点位,248点位处(红框)平均值与日波动值明显低于其他点位,结合它们所处环境,247点位处于第一、二展室的连廊处,248点位的西侧门常开,因此变化较其他点位明显,但同样与248点位处于对称位置的246点位(蓝框),其东侧门也常开,但各项值变化幅度却相对较小,综合考虑,初步推测与门的朝向及风速、风向等因素有关。
  通过相对湿度年最大值空间分布图(图9)及年最小值空间分布图(图10),可以看到展室东侧相对湿度年最大值较大,最小值较小,说明东侧的相对湿度波动范围大于展室西侧,初步推测与门的朝向及风速、风向等因素有关。同时室内相对于室外环境并没有明显的缓冲作用,剧烈的湿度与温度的共同变化会引起石经本体及其内部可溶盐的热胀冷缩效应,不利于石刻文物的保存。
  3.4 二氧化碳
  第一展室内二氧化碳含量基本在300~600ppm(图11),主要来源于游客与工作人员的排放,与展厅内停留人数直接相关,在每天早晨开馆后随着参观人数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数值开始增加。   考虑到二氧化碳含量与展厅内人数的相关性,本研究特选取包含“十一黄金周”即參观高峰期的数据(图12),发现参观流量主要集中在10月2日至10月6日这5天,其中10月3日客流量最大;每天的高峰时段基本集中在上午11时至下午4时,目前第一展室未安装客流量统计设备,如后期项目中加入客流量计数设备,结合二氧化碳实时变化数据则可为参观路线设计及展室内游客容量控制提供科学的数据指导支撑。
  4 结论
  通过本次对碑林博物馆第一展室全年的环境数据分析,可以了解第一展室作为开放展室,其内环境直接受外界环境、参观游客、展陈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①第一展室室内环境相对于室外环境并没有明显的缓冲作用,剧烈的温湿度变化会引起石经本体及其内部可溶盐的热胀冷缩效应,是石刻风化、剥落、裂隙病害继续发展的隐患,应加装空气调节装置,将第一展室温湿度环境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②第一展室东、西两侧门常开,展室东侧温度、相对湿度波动均大于西侧,长此以往将对东侧石刻的影响更大。因石刻文物是固定展陈,换展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更应该关注展室内东侧环境质量的变化,必要时添加环境调节设备,人为干预使东、西两侧的环境状态达到平衡。
  ③第一展室内二氧化碳含量与展厅内停留人数直接相关,如加入客流量计数设备,结合二氧化碳实时变化数据,可为参观路线设计及展室内游客容量控制提供科学的数据指导支撑。
  文物和环境是一个不可侵害的统一体,文物是历史信息的实物载体,而环境是文物的载体。博物馆不利环境因素对文物的损害作用虽缓慢,但日积月累,其破坏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对于博物馆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环境的监测与评估只是第一步,长时间持续监测是基础,科学的评估与研究是手段,通过评估分析,预测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对碑林博物馆后期的文物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来明,周浩,蔡兰坤.基于“洁净”概念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S1):136-140.
  [2]王慧.西安碑林博物馆展示环境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3]徐方圆,吴来明,解玉林,等.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评估方法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S1):6-12.
  [4]黄河,吴来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发展与现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S1):13-19.
  [5]徐方圆,解玉林,吴来明.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S1):69-75.
  [6]张钰,马金香,冯露菲,等.天津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调查与监测分析——以2015年1月监测数据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2):94-99.
  [7]黄克忠.石质文物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文化遗产,2018(4):4-12.
其他文献
摘 要:会宁史前时期生态环境良好,孕育了发达的史前文化,会宁彩陶以器形丰富、图案精美、花纹瑰丽、工艺精湛闻名于世。作者结合会宁县博物馆馆藏精品彩陶,探讨了会宁彩陶的纹饰,以期与大家共赏。  关键词:会宁彩陶;文化遗产;纹饰  祖厉河是会宁人民的母亲河,它像一条彩带,连接着灿烂悠久的彩陶之路,也连接着数千年生生不息的黄土情缘。  每每观赏古物,笔者总会想:那些千年万年前的物事,跨越了多少障碍,才能与
期刊
摘 要:《独虎图》邮票由于发行量少、发行时间短、发行范围小及发行主体特殊等原因,成为邮界罕品。通过大量资料查阅,作者对《独虎图》邮票的发行时间、背景、版次等信息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并对馆藏《独虎图》邮票进行考证。  关键词:《独虎图》邮票;抗日邮票;发行;使用  1 《独虎图》邮票发行的特殊背景  独虎图邮票在我国邮票史上之所以特殊,是由于其发行的特殊背景、动因及发行前后的特殊经历。《独虎图》邮票发
期刊
摘 要:终辽一代,汉官在其政权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梁河之战前,辽政权自辽世宗与辽穆宗两朝陷入中衰危局后,政局不稳,国力衰退。辽景宗继位后,推行了封建化改革,重用了一批汉族的文臣、良将,积极实施汉化政策,为辽王朝中兴做了充足准备。高梁河之战后,辽政权挫败了宋政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企图,国力日益强盛。汉官集团进入辽政权决策机构,积极推进封建化改革,促进了北方的开发和民族大融合。宋、辽高梁河之战
期刊
摘 要: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区位,历代朝廷将其作为谪官之所。流寓海南的仕人在海南兴办教育,发展生产,积极投身地方建设。谪琼的名人中苏轼被誉为开启海南人文盛世的一代文宗。文章从苏轼的生平事迹、人格魅力、治政经验、家国情怀等方面,结合宋代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来阐释一代文宗苏轼对海南人文教育的启始之功。新时代、新形势下,苏轼作为古代的优秀知识分子给予后人以启迪。  关键词:苏轼;海南;人文  海南
期刊
摘 要:古书画是各大博物馆馆藏中的重要类别之一。优秀的仿古书画经过历代的发展,成为弥足珍贵的藏品和资料,供人们学习和欣赏,是博物馆书画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章以河南博物院馆藏明清时期仿古书画为例,探讨仿古书画在博物馆馆藏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功能;仿古书画;明清时期;河南博物院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有着悠久而光辉的历史和文化。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名画,在世界艺术史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的社会作用也越来越备受关注,传播学作为实现博物馆社会职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关键词:博物馆;传播学;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博物馆的出现最初是源于对物品的收藏,《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
期刊
摘 要:在1987年对唐代皇家寺院法门寺遗址的寺塔地宫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上千件高等级的文物,鎏金铜浮屠是其中之一。从现有研究资料来看,对鎏金铜浮屠的研究多局限于描述层面,对其独特造型和深层意蕴之间的微妙联系尚未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文章以文物实体的独特造型(鎏金铜浮屠踏步呈极为罕见的拱形)为突破口,结合文献资料对文物独特造型与其深层意蕴之间的关系做出论证,即文物造型与其意蕴之间具有互释关系。具体
期刊
摘 要:软玉首饰作为一种特殊的首饰,既具有工艺美术的特征,又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息息相关。软玉首饰自身演进的过程,具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和运行轨迹。文章根据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社会意识的更迭,说明影响软玉首饰发展的三大动因,装饰功能、宗教功能和政治功能,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程,揭示软玉首饰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魅力。  关键词:软玉;首饰;装饰功能;宗教功能;政治功能  软玉为透闪石质玉,色泽光洁柔美,
期刊
摘 要:中国纹章瓷(Chinese Armorial Porcelain)作为瓷器中带有定制色彩的特殊种类瓷器,一直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素材。文章试图通过对纹章瓷中纹章的解读来追溯当时定制此类瓷器的西方家族。  关键词:纹章;纹章瓷  纹章,12世纪诞生于战场上,主要是为了识别因披挂甲胄而无法辨认的骑士,认为纹章是贵族专利的普遍观点就来源于此。然而,从13世纪起,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遵守纹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回顾历史文明进程,思考、探索前进方向的重要场所;是发掘、传承和保护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场地;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博物馆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运作是保证博物馆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即将建成开放的南京城墙博物馆为例,从健全管理制度、采用数字化管理模式及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