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的哲思:在情与理之间飞翔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鱼跃,浙江慈溪周巷镇天元元甲人,初闻其字号“鱼跃”和“海阔堂主人”,映入眼帘的便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句诗,他在诗中缔造了一个极为宽广且个性的艺术世界。充满个性色彩是衡量一切文学的价值标准,在“鱼跃”诗中,我们可以聆听诗人内心的的律动。六十年代尾巴出生的鱼跃,童年在文革中渡过,又亲历经改革开放,有着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在浮华又喧嚣的年代,在诗歌被挤压的仅剩一片狭小空间的年代,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为繁华易素心”,依然能够怀抱着对生活和诗歌的深深的眷恋专心致志地作诗。诗人深受二三十年代现代白话诗和八十年代朦胧诗的影响,并在一步步的尝试中逐渐走向成熟。生活化的题材放诸他的笔下,则如蝴蝶般翩跹起舞,幻化出五彩斑斓的光芒,一唱而三叹,如一杯清茶,容我们在午后的摇椅上细细品味。
  陆机的《文赋》里曾谈到“诗缘情而绮靡,”在诗歌中诗人的真性情是最能打动人的。《鱼跃诗选》饱含着诗人对人生的不断思考,对理想的执着追问,对自由的深深渴求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发问。在这里,我们首先可以轻而易举地长驱直入诗人繁杂的情感世界,体悟诗中爱的哲学。
  “两件毛衣叠在一起,总比一件毛衣更暖;两只酒杯偶然相碰,也能回荡欢快的笑声。”即使我们的容颜逐渐老去,青春渐渐逝去,照片日渐泛黄,记忆愈发模糊,我在想你的时候,你也一定在思念着我,这是地久天长的深深友情。一生一代一双人,一寸相思一寸灰——你说我不在的时候会夜不能寐将柴门望穿,你说我不在的时候会度日如年与月作伴,浮世只要有你我便够,它暖手,却不烫手,淡淡的若有若无,这是欣然向往的如水爱情。“风若吹我,乡愁何时消,认清这里是异乡的街道,最熟悉也没想到要终老。”叶落归根,这是秉承传统的浓浓乡情。可生活是一团谜,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会再来慈溪的’,您这样对我说;‘我会去北京看您’,这是我说的,您却没等。”待读到《哀韩老师》这首诗,天人两隔的遭遇使人不禁潸然泪下,这是此生再也无法愈合的痛。
  同时,我们还应明确诗人如沈从文一般,在此构建了一个城市与乡村对照的二元世界。鱼跃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从1978年至今已然过去了三十多个年头,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各种问题也逐渐凸显。“城市高贵的外表,掩饰内心的空虚”,物欲横流、浮躁喧嚣的社会使人迷失了方向,灵魂只能在浮世中徘徊游荡。我们生活在一个用钢筋水泥浇筑的密不透风的世界,涂着艳丽的指甲油,裹着厚重笨拙的皮草大衣茫然地前行。“这般的地方,文明已被荒废”,生态与环保从来只会在电视上现场,林荫小道被沥青紧紧地覆盖,得不到一丝喘息的机会,雾霾、洪水更是常来造访。所有的颜色都屈服于灰,它如武林霸主般笼罩着全国上空,我们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便利,却也品尝着着良知泯灭、无序生产诞下的恶果。究竟何时雾霾才能成为一个传说,不再被其困扰?《闻余姚灾汛》中赤裸裸地斥责道“天灾是人类犯的罪,我们的地球是谁把它极度污染?局部的灾害,其实老天还是给人类存了脸。”诗中蕴藉着对人工智能、科技等现代文明的批判反思和尖锐的讽刺,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溢于言表,告诫世人抓住最后一棵救命稻草,展开自我救赎,无情的抨击后藏匿着重生的希望。
  鱼跃仿佛有两套迥异的笔墨,能塑造出迥然相异的世界。与城市文明相对立的是悠然闲适、恬淡自得的静谧的乡村自然生活。“我在这里,看到了如桃花源般那样的美好”,一切的聒噪都离“我”远去,“我”可以享受寂静的自由,呼吸寂静的空气,感受寂静的人生。虽然这里没有靓丽的风景,亦没有城里的热闹,却有童年无法忘却的记忆。花开了“我”就画花,风来了“我”就听风,星星出来了就仰望星空,诗人在此注入了一种自在的生命状态,谱写出一曲哀婉动听的田园牧歌。他所描摹的朴素恬美的山乡风情,同桎梏丑陋的城市现状形成鲜明对照,寄寓着诗人的文学理想,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态诗学体系。
  另外,鱼跃的诗歌表现出时空深邃感和、历史沧桑感和对自由的渴望、原始的生命的力。比如说《上林印坊感赋》。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剑,可以斩断往昔和今朝的缠绕。穿越千年的时光,古今多少风流的人事都被门前的流水带走,留下的仅剩今天的印记,谁也无法抵御时光的打磨,世事过往人走茶凉已散场。诗人踱步于时空的隧道,咀嚼着来自生命的千条思绪万种感触,渐去的青春无法挽回,请放慢飞速奔跑的脚步,欣赏道路两旁的景象。再如《向曼德拉致敬》,“囚禁在鸟笼里的,不是鸟,而是人”,纵然肉体被囚禁,精神之自由却是无法被桎梏的。那只经受秋风秋雨的秋蝶还在园中翩翩起舞,“飞起是快乐的坚强”。
  “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是李渔评价戏曲的标准,同时也适用于诗歌鉴赏。鱼跃的诗充满了浪漫的个人想象,空灵飘渺的的意境,深远奇妙的构思,新鲜独特的想象,琳琅跳跃的意象,澄澈明净的情感让人自叹弗如。比喻、联想、拟人遍地开花,暗示、象征、隐喻俯拾皆是,其意义是要在读者的反复琢磨和体味中完成的。
  在句式上,鱼跃的诗歌多为长短句交错使用,短则三两字,长则二三十字,句子错落有致,赋予诗行以建筑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给人以美的体验。整句与散句结合,文气贯通,生动活泼又富于变化,情绪激荡又绵长,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律动。这在《你说我说》、《桂树香》、《三秋夜梦》中表现的犹为明显。以排比或类似排比的句子结构诗篇,为读者呈现视觉上的盛宴,虽然没有固定的韵脚,却形成了相对的和谐。
  歌中,意象是最基本的审美单位,它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诗人将心中之“意”诉诸外在之“物”的结果。它们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并且饱含着无限情思,皆着诗人之色彩。鱼跃诗歌中细碎紧密的意象铺天盖地琳琅满目,极富跳跃性和暗示性。“黑云跌下来碎成巧克力,满城升起脚手架的乐章,空气中漫舞着雾貍的火焰,生态与环保都在电视上。”(《变奏曲》)“黑云”、“巧克力”、“脚手架”、“乐章”、“雾霾”、“火焰”等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其实有内在的联系,现代文明的发展使都市产生畸变——天空会下起漫无天日的大雨,尘土飞扬肮脏不堪;叮叮咣咣地城市建设使人不得安宁,耳中充斥着噪音的侵扰;空气里悬浮着有害的颗粒,每时每刻都在“吸毒”。《远方》这首诗中的意象也极为丰富,“星星”、“月”、“银河”来自浩瀚的天空,“鱼杆”、“蚂蚁”、“蛐蛐”、“梨花”处于无垠的大地,庞杂的意象共同构成了朦胧多义神秘的远方。在这里,大自然被充分的人性化,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人预留宽广的建构空间,极大扩展了诗歌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在看似简练平白的语言中传达丰厚的意义,言有尽而意无穷。
  可以说,鱼跃在作品中为我们构建了二元对立的世界,他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对科技和智慧的反思主要是通过嘲讽、戏谑、微妙的反讽来完成的。诗文中充满了矛盾的张力,他针砭时弊,直达灵魂的最深处,是位有担当有道义的诗人。“花盆里植上的几座山,爱迪生的伟大,地球被烤成红薯的模样。”(《霾城》)大自然本就鬼斧神工,何须人类费尽心机创建园林艺术?在花盆里植上几座山这种流于表象的“爱”实在是多此一举。在《超现实雾霾天之二》中“没有光的世纪来临”,未来一片黑暗,“所有的科学都不科学了”真是莫大的嘲讽。“神圣的殿堂迎来了世俗的双脚”,人自以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可以操控一切,将生灵玩弄于鼓掌之间,却不知自然的“忍受着是有限度的”,它“按奈不住时的爆发”会让我们“狼狈不堪”,无处躲藏,卷入灭顶的洪流。
  最后,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这里存在许多空白,充满诗人与他者的对话,鱼跃的诗歌中“我”、“你”、“它”构成一个多元多义的世界,给人以轻柔、飘逸、俊秀之美,需要读者自行填充,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意蕴。“把季节收装进你的背包,带着它畅游行天涯。”穿着重云裁纸的华裳,行走在金黄落叶铺就的地毯上,侧耳倾听秋思的声响,“你成了季节的榜样”。“我”亭立在“你”去过的地方,研磨寂静的时光,寻觅“你”留下的芬芳,“愿风能传递我此时的信号。”“我”向往的是爱人而非被爱,“不用她翻阅我,我翻阅她就够了”。话语的说出总是以听者的存在为前提,以获得其应答为目的,在阅读中与诗人展开隐秘的内心交流,聆听诗人的心声,引发读者的共鸣。
其他文献
诗是生活的心灵化,而新诗在其发展历程中对生活与心灵化的关系处理时常出现对立局面:作为“表现生活”的对立面而提出“表现自我”,作为“深入生活”的对立面而提出“深入自我”。杜勃罗留波夫在《A.B.柯尔卓夫》说:“诗是立脚在我们内部的情感,立脚在我们的灵魂对于一切美丽、善良并且理智的事物的向往上的。”诗人的工作在于将外在世界中的一切化为他的主观情思,而优秀的诗人总是从“我”走向“非我”。“我”是诗人在现
期刊
在九叶诗人中,袁可嘉是个特殊的存在,他以一系列理论文章为九叶诗派建构起系统的诗学主张。他的诗论集结为《论新诗现代化》一书,针对40年代诗界中泛滥的说教和感伤倾向,声称“诗不再是激情,而是表现人生经验”[1],并提出著名的诗学原则——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在着眼于当前世界人生的同时,用一种暗示含蓄的表现手法进行诗歌创作,从而表现出情感、意志的强烈结合以及机智的不时流露。这样一种诗学主
期刊
《朝圣者》是诗人爱斐儿转向散文诗领域所创作的第四本散文诗诗集,前三部诗集无不呈现着诗人的特色写作,是诗人所进行的个性化书写。而《朝圣者》除了继承诗人原来特有的“药理性”审美之外,同时体现出企图建构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人皆草木”,诗人深谙此道。《朝圣者》里的几乎每一首诗都以草木为伴,体尘世之情。诗人徜徉在天地之间,用心感受草木的灵魂,在一呼一吸之间,走上朝圣之路。路上有鸟语花香,有微风细雨,也有孤
期刊
我注意到她们时  她们已经开败了  小小的花瓣低垂着  像和妈妈吵嘴吵输了的小孩子  正把泪  偷偷地咽回去
期刊
作为文学史存在的20世纪90年代诗歌早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并且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对象。文学史的存在需要阐述和判断,而阐述和判断又是与具体的观察与研究方法和维度密不可分。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和什么样的维度介入文学史呢?每个研究者都会根据文学史存在的特点与自己所掌握的理论以及自身的知识结构作出自己的选择。青年学者董迎春新近出版的《20世纪90年代诗歌身体书写的符号学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版
期刊
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中国诗歌是属于抒情诗的,当他们读到新诗中的与之风格不同,乃至截然反向的写作时,就诧异了,甚至将之目为非诗,并将新诗写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归咎于此。这是非常不公平的,那些似乎反抒情的作品,并非凭空出现的怪物,亦非自西方强行移植的结果,伟大的古典诗歌传统中,早已有了大量此类的创作,只是今天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发展。  因此,我的这篇文章,试图从古典诗梳理至新诗,来探讨这一愈来愈盛的反抒情
期刊
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写过一篇《诗云》,大意是说科技文明极端发达的外星人控制了地球之后,唯一不能控制的东西就是人类创造的诗歌,于是外星人取笔名“李白”,把所有的文字资源加以排列组合,延伸成为几百万亿米的星云,但是,在其俘虏的人类面前,这个庞大的文字星云仍然不是诗歌。  外星人搞不懂何为诗歌,读诗的人也很少穷究诗歌的确切定义,对于绝大多人愿意读诗的人来说,重要的是面对诗歌时能够感受到什么,如果继续深究,那
期刊
南 鸥:本刊栏目主持人。  徐敬亚:海南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教授。1949年生。1976年写诗,《今天》理论撰稿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隐匿者之光》《重新做一个批评家》等。2004年起先后在《特区文学》主持“批评家联席阅读”、“十大网络版主联席阅读”。2006年发起并主持海南大学“诗歌月读”活动。2006年11月在黄山第三代诗歌纪念会上获“终身成就奖”。  南 鸥:我想朋友们一定
期刊
一  批评家谢冕曾经表达这样的观点:“袁可嘉先生在‘九叶派’诗人中,素以理论著称,他被认为是这个诗人群体中始终高举理论精神旗帜的一位。……人们读‘九叶派’诗人当中的袁可嘉,在内心深处更愿意接受他作为理论家、批评家和翻译家这样的身份,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的创作。也许别人没有这样的看法,但至少在我个人内心曾是这样认为的。”(见方向明主编《斯人可嘉: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以下简称《斯人可嘉》)序二)我相
期刊
面对李海洲《一个孤独的国王》这本诗集,我开始有些不以为然,我甚至觉得李海洲和这本诗集的题目完全是两回事,李海洲是否有某种不可告人的忧伤?没关系,先不考虑这些,反正先读下去,毕竟李海洲的文字是值得一读的。  事实上,接下来的阅读一方面印证了我的期待,另一方面改变了我当初的不以为然。说印证我的期待,是因为李海洲对待汉语写作的驾轻就熟,始终都在挖掘发现汉语缭绕燃烧的火焰,另一方面我发现李海洲的孤独真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