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concarm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匠精神”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优秀品质对于各行各业都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工匠精神”影响着从业者的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新时代行业高速发展,“工匠精神”却没能跟上发展的脚步,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发展是对技术职业的不尊重。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当下,“工匠精神”赋予的各行各业新的生命力。因此,“工匠精神”的教育成为了高职教育中必须强调的部分。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 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象征着行业的传承与创新,无论是企业、高职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作为未来从业者的学生和培养学生的高职院校,更应该自觉传承发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影响职业能力、也彰显着从业者的职业操守与品质,它展现在从业者对待工作与作品的嚴谨态度。“工匠精神”是前辈们对于品质的不懈追求,是值得后辈们仿效的优秀品质。
  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现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却缺乏了对于品质品牌的坚守,企业、行业、从业者都致力于追求商品的即时利益,应运而生了众多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业化制造,但真正创造性产品或者经典传承却逐渐弱化了它们的竞争力,产业快销品占领了市场。这是行业的畸形发展,从业者的心浮气躁与欲望膨胀使得其失去了创造产品品质与灵魂的能力。而行业与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将这些产业快销品替代,企业只有坚持“工匠精神”,不断完善自身,创造出更具代表意义的产品才能在残酷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工匠精神”的本质即追求产品的不断完善,不断突破产品的极限,俗话说“只有能打败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者”产品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方向。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早就不以培养专业的行业人才为教育第一要务,教学目标也仅仅是让同学们顺利毕业,拿到行业的从业资格,找到合适的工作,再以院校的就业率为卖点,吸引下一波渴望知识与机会的学生,学校沦为了流水线,学生们仅仅是学校的一波波产品而已。虽然学校设定这样的目标无可厚非,但是失去了对学生质量的量化标准,难以评价学生的专业水平,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对于现在的高职教育而言,“工匠精神”始终不在教学计划里,缺乏了“工匠精神”的传承,高职院校也能继续下去,只不过有了新的教学培养目标和标准。
  教育者都明白,教育真正的难度从来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传达必要的文化。针对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而言,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缺位情况远比职业技术教学更加严重。即使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型实际应用人才,但是传统的文化袭承与熏陶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作为行业从业者,了解行业发展历史与产品文化才能更好地挖掘其潜在价值。“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本身也是行业从业者对于职业道德的最高标榜,通过对其的宣传与学习可以很好地改善目前的高职教育所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有利于校园文化发展和建设。
  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行业的重要性。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经济独立的人们追求生活的品质,并且不断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行业的“工匠精神”则是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不断精益求精的自身动力,通过自身与市场两方面的不断促进,产品质量得以提升,所以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强调重拾“工匠精神”,完成产业转型。“工匠精神”也开始逐渐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为人们所熟知并推崇。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有群众基础的、可行的。
  学习“工匠精神”必须向真正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们学习,他们对于职业、产品近乎苛刻的虔诚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虽然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但是有一大批坚守自我、甘愿奉献的教职人员,他们在教育上付出所有,潜心专研、不懈求索,始终为高职院校的发展而努力。他们的精神同样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他们是“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最直接的榜样,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工匠精神”的传承。
  专业的行业从业者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也是围绕着学生的专业素养教育展开的。而在专业技能的教育过程中辅之以“工匠精神”的传承,不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提高了他们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匠人打下了基础。职业教育必须是实践通过来巩固学习成果的,行不行不能仅仅靠一张嘴涞水,如果能将真正的“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生涯,一步步稳扎稳打,才能成为真正的“匠人”。
  结语:
  “工匠精神”是中国产业转型发展升级的精神支柱,同时推动着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创新。高素质人才始终是市场所需要的,也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所在。“工匠精神”对于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正因如此,高职院校更应整合资源,创新教育教学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何婧.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广东蚕业,2018,52(05):72.
  【2】刘庆晓.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2):167-168.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各技工院校为了更好的培养符合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纷纷开始探索和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在这个过程当中数学如何根据专业方向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实施一体化教学是各个技工院校课改中亟急需面对的问题。本文以设计类专业数学教学为例,深入探讨在技工教育的大环境下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将数学知识与专业实践结合来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 数学  从古至今数学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党员是当代大学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生力军,也在新组织发展形势下的高校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培育和发展学生党员,加强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跟进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当前高校党建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员 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组织发展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着新问题、新任
期刊
【摘要】: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在新媒体新思维的大背景下,高校共青团话语传播工作也步入了新局面。其中,特别是以微信平台为代表的传播平台已被广泛使用。微信这一便捷高效且形式多样的聊天软件能深深抓住高校青年人的心理需求,而且特别是面对特殊节点、突发事件时微信平台能够迅速响应,这是以往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所以,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推行微信平台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媒体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逐步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运行的政治要求。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的分析,结合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提出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提升路径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消息,2018年高校毕业
期刊
一、对联书法  对联书法,是书写对联内容的书法样式,兼有大众化和专业化的特征。对联书法书写后,或在书写的基础上刻成竹木的形式,粘贴或悬挂在建筑物柱子上,因此又具有实用性和公共性。对联书法往大众化方向发展的极致是春联,书写老百姓喜欢的吉祥富贵的内容,往书斋方向发展则就成为文人对联书法。因为春联只有在春节才使用,所以下文所提到的对联书都是文人对联书法。  对联书法在清代大量兴起。清代对联书法蔚为大观,
期刊
【摘要】: 近年来,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各高校育人工作的重心。本文以湖南工程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为例,着重介绍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高校应该如何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坚实平台,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口号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
期刊
【摘要】:如今的高校作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要坚持跟紧时代的脚步;而“微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效率,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打破了以往交流的局限性,手机渐渐的成为了最新型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及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使学生享受“微时代”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微时代”的正
期刊
【摘要】:中国的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已全面推进。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实践探索,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一定成绩。鉴于创业管理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有必要站在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进行课程教学的全面变革, 这其中最中心的任务就是要利用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创业能力 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的
期刊
【摘要】:听力能力是英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本文基于主位述位理论,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关键词】:主位述位理论 大学英语四级 听力  听力能力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在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中,听力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高达35%,而这一部分也往往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学生在做听力练习时,常常断章取义,忽视了篇章。做听力题时,如果分析明白篇章内容,那么
期刊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寓是学生在学校的“家”,“家和”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学生公寓“第一社会、第二课堂、第三家庭” 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径。系统做好宏观的规划和微观的谋划,多形式、多渠道推动“家和”文化建构与实践,努力使“家和”文化的精神内核成为全校师生的价值遵循。  【关键词】:学生公寓 “家和”文化 宣传途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中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