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成为生活的歌者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8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对此,理论上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是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究竟怎么做仍然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鉴于此,本期“专题”,我们约请了来自教学一线的四位语文老师,就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论语〉选读》教学的“生活化”问题进行了探讨,以飨读者。
  
  语文教学,如果只注重知识价值、理性价值,远离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就很容易把教室变成囚室,让学生沦为囚徒。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个体,正如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也是须臾离不开所依赖的现实世界的。新课改之后,虽然不少语文教师能顺应新要求,接受新理念,不过其中以教参解课文、以文本解文本、躲在文本这个套子中以“千万别出乱子”为最高追求的“别里科夫”依然大有人在;“以本(课本)为本”“以师为本”“以试(考查考试)为本”仍然大行其道,这仍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这种“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不但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扭曲学生的人格,导致他们缺乏对外界的敏感,缺乏学习的信心,缺乏人际的交往与合作,形成自私、孤僻、自我膨胀,抗挫折能力低等不良性格。”[1]对此,我们不能不加以警惕。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自身应该是一个健康、开放的生态系统。我们不否认阅读经典文献的重要性,我们也应该用好教学参考书及相关文献资料,我们还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并保持敏锐的反应度,要随时保持课堂的活力与张力,广泛吸收来自现实生活的各种新生事物、新鲜信息、新颖思想,营造一种开放的课堂,让活泼的生活走进课堂。简言之,语文教师要成为生活的歌者。
  语文课应该充溢着学生的生命体验,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的生命活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该问一问自己,我们是否在端着金饭碗讨饭?因为远离鲜活的现实,我们是否正成为生活的旁观者、流亡者、失语者?
  
  一、生活是语文不竭的源泉
  
  语文与生活紧紧相连,生活是语文不竭的源泉。
  我们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青春年少到垂垂老矣,人生或精彩或平凡或绚丽或黯淡,何尝有一刻离开语文?鲜花绽放的春天,我们用美妙的言语向心仪的姑娘求爱;明月高悬的秋夜,我们在对自己孤独的身影细语;白头双亲的病榻前,我们娓娓诉说往昔乐事、童年趣闻;窗明几净的课堂里,我们静静聆听同学们倾吐忧郁心结、欢喜心声……寂寞时一个字的书写,烦闷时一句话的诵读,痛苦时一个词汇的书写,快乐时一种语气的运用,语文都如影随形地伴随我们。
  这就是语文,富有生活气息的真语文!充分利用这些源于生活的语文资源,就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笔者现在任教的这个班,曾有学生进行“乡土教材”的课外研究性学习,开展对“衢州的大树资源”的调查。针对学生普遍缺乏对现实生活中古树大树真切感受的实际情况,笔者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带他们进行实地考察,并拍下了照片。实地观赏了衢江区大洲镇石柱岭上巍峨峻拔的黑松之后,他们惊叹不已,在现实情境的巨大震撼下,在请教了有关专家之后,学生的调查报告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
  衢州市衢江区大洲镇石柱岭上的黑松,郁郁青青,铜枝铁干。树龄约100年,胸径达110厘米,高达27米,树冠约15米,它高大挺拔,横空出世,傲然屹立于天地间。它默默无语,满含深情地俯视人间。那卓尔不群的风姿,那凛然独立的气势,让人不禁为之心折。在清风白云间摇曳的针叶,迎着春夏秋冬的天光月色、风雨霜雪舒展开;粗壮的树干上满布鳞片,大巧若拙,片片厚实,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此树气势磅礴,拔地而起,摩天接云,让人震撼!仰望它,我们不禁赞叹:你真是大自然的伟丈夫!
  情境教学,让语文学习极其感性地完成了心灵净化、情感陶冶和生命意识的唤醒,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对于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们普遍兴趣极浓,教学效果自然也特别好!
  生活是丰富多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汩汩清泉,为我们提供了生动感人的语文素材。语文教师必须有感受生活的细腻情怀,寓语文于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我们师生的生活,让口头笔下的文字溢出人文光华,让语文真正进入学生心中。
  
  二、让课堂涌动人间真情
  
  教材是有一定的逻辑序列的,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遵循其序列实施教学,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但是,我们不能过于拘泥所谓教学内容的序列化,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特性。语文教学活动,完全应该在不影响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生活中动态的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巨大影响。简言之,应该让语文课堂时时涌动人间真情。
  别林斯基说:充满爱的语言,可以发出熊熊的烈焰。今年春天,学校想组织春游,笔者任教的班级给老师送来的春游邀请卡极有创意。我收到的卡片是一只用彩纸剪成的蝴蝶,蝴蝶的双翅上写着:“春天来了,我们还等什么?诚挚邀请汪啸波老师参加我们的春游……”
  收到这张邀请卡那节课,我激动不已,当即朗诵起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望着这只翩翩飞舞的蝴蝶,语文教师敏感的心弦怎能不被深深拨动?尽管这次春游最终因雨天原因而未能成行,但它已经被我心许为最美丽最浪漫的春游。这难道仅仅是一张彩纸,抑或几个文字?联想起我从教的往昔,受到一届一届学生的厚爱,心中百感交集。甜蜜中有向往,向往中有遗憾,遗憾中有伤感,伤感中有留恋……我声情并茂地描述,抑扬顿挫地吟诵,吟唱出对同学们这份美好情谊的感激。也许,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有点偏离既定的目标,但是却很好地沟通了师生情感。真情唤醒了真情,心灵撞击着心灵;这节课,师生都沉浸在温馨的感动中。这就是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开出的含苞带露之鲜花,结出的回味无穷之甜果。
  可以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语文。阅读,文章本是有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情到深处文方好,赋到沧桑句便工。当然,表达情感时,我们也要记住适度原则,过于冷静甚至显得冷漠固然不妥,而过犹不及同样糟糕,绝不能滥情,更不能媚俗。
  语文教师心中要充满真情,要随时接收来自学生的善意,并恰如其分地用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文学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果缺失了情感,语文课堂将会成为何等死寂悲凉的荒漠?世界将成为何等贫瘠乏味的人间?
  
  三、鲜活思想在对生活的感悟中闪光
  
  毋庸讳言,网络的丰富资讯,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教科书中的经典名著文质兼美,内涵深刻,对学生心灵有特殊培育功效;不过,教师如果能够把自身生活遭遇的感人事件、对宇宙万物的情感体验、对人情世故的独特心得、对人生事业鲜活的思想融入课堂,新奇,贴近,更具有亲和力,也更能收到理想的功效。特别是对日常生活的语文表述,更有反馈迅速、直接指导等无可替代的重要示范性意义。
  高一的一堂语文课,在课前两分钟演讲过程中,一位学生对当前高考的种种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诸如赋分不合理、阅卷缺乏公信度、考试课程不科学……最终的结论是,这样的高考制度下,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不太可能有获胜的机会的。其惊人之语引起了全体同学们强烈的反响。我意识到,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势必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相当严重的影响。针对学生的高考恐惧症、厌倦症,结合刚才那位同学的言论,我即兴作了一个简短的高考动员演讲。我简述了高考制度的历史沿革,也简析了当前社会制度下高考人才选拔制度的可操作性和相对公平性,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学习与考试的关系,少一些愤世嫉俗、心理失衡,多一些心平气和、忍辱负重。我提请学生冷静考虑自己的身份与高考的公平性关系。最后我说:
  对于一项制度,要进行批判那很容易,也很让人感到快意。否定、破坏成本最低,因为一不需要了解,二不需要思考,三不需要劳动,它只要高呼口号,坚决反对就行了。高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它牵涉到千家万户,各级政府都极为重视。这也算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相对而言较为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曾被戏称“中国大陆最后一块净土”。当然,完备性上有欠缺,这也是事实,但可以逐步改进。事实上,任何一项政策恐怕都难以做到绝对的公平。同学们,与猛烈的抨击、彻底的摧毁相比,更要紧的应该是建设与完善。想想吧,假如取消高考,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的子弟将以什么方式跨入理想中的大学呢?我们用什么方式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呢?都说“黑色六月”,依我看,应该称为“七彩六月”更合适。在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出台前,我们应该为高考欢呼。
  一番话,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盲目的愤激情绪得以平息。我认为,学生在学习中所缺少的不仅仅是语文的知识,更缺少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对它的真切体验,缺少与时代同步的深刻思想。面对生活中一系列难以简单评说的社会问题,我们语文教师要坦然面对,积极引导。
  广大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深切感受: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特别喜欢听我们即兴地论述、调侃、讽刺、怒斥、批评,这些直接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即兴评述,常常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就是因为这里的即兴评述,完全凭教师的直觉与热情,靠教师对生活的准确感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真情流露,坦然率真,闪烁着思想的光辉。这样充满睿智的观点,这样“语文味”十足的演说,一定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长远的影响。
  
  四、敏锐语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生成
  
  封闭式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就在于,鄙视人的激情,轻视人的感觉,总是要求人以理性去思考和探寻世界的内在规律,导致“文本世界”与“客观世界”“生活世界”的割裂。这个“文本世界”,“超出了‘生活世界’的直观、主观、相对的世界,构成一个超经验、超主观、超相对的客观性世界,它总是试图以各种语言和符号来表征客观世界的规律与法则。”[1]打破语文与生活的壁垒,将生活引入课堂,满足了学生对外界充满渴望的求知需要,让学生走出了狭隘、陌生与冷漠的空间。而最可贵的是: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对共同生活的、各自认识不同的、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获得了全新的认识。教师巧妙引导,把生活中的事、情、理与语文中的言语表达紧密结合,激其情,引其思,启其疑,奋其志,让学生敏锐的语感在平等、自然、和谐的对话中渐渐生成,不断提升、优化。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入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曾在《品味春联》的专题作文指导课中举过自己的生活实例,学生们对此兴趣盎然,发言十分踊跃。
  师:这是2008年我家大门上的春联,同学们能说说其中的含义吗?
  (PPT展示春联:“行春风经秋雨人生起落寻常事,栽红花种绿树天地玄机在其中”)
  生:“行春风”春风得意,如坐春风。
  生:“经秋雨”,用了比喻。是否在写自己的一段不顺的日子?
  师:说得好!能否改成“经春风”“行秋雨”?
  生:不行。行春风,含有得意地行走在春风里的意思。
  生:经,经受,忍受。和“秋雨”相对应,也和前面的春风得意构成对比。
  生: 人生起落寻常事,有点超脱。笑看生活中的风浪。
  师:我想,我已经在我们班里找到知音了。同学们听出了弦外之音,同时,“行春风”也是“不行春风,难得秋雨”这个成语的拆分运用。有人能替我说说下联语言表述的妙处吗?
  生:天地玄机,是不是写万事万物,“道”在其中?
  生:栽花种树,很悠闲。
  生:这副对联蕴涵从容淡定的意思,显示了主人豁达的胸襟。
  师:“栽红花种绿树”,写的是我自己的兴趣,我要乐观地享受生活,亲近自然;“天地玄机在其中”,生活的真谛就蕴涵在侍弄花树之间。
  在上述对联鉴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字面的意思,还读出了字里行间蕴涵的对生活的真切感悟,读出了对联中的修养、抱负、境界,体味出了豁达恬淡的人格魅力。将生活引入课堂,包括将教师自己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对言语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获得提高,让学生言语的生成与理解智慧有所发展,敏锐的语感在对生活的探讨中生成。当然,我们将自己的生活引入课堂,应该注意不是夸张炫耀或者教训学生,而是细腻地抒发对生活的感恩,诚恳地表达对生活的期待,谦虚地探讨生活的真谛。
  李海林教授认为,语文要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它不是要用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身、整个社会实践来取消语文、代替语文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而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整个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语文,体会语文的真谛”。[2]
  古人早有学习语文的良方妙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之外,还要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语文教师自己也要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阅读与写作欲望,应该成为时代的歌者,生活的歌者。“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打开生活之窗,方能感受“拍天”之巨浪。只有沉潜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我们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语言内涵的丰富性、多样性,真正品味出语言的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语文教师成为生活的歌者,就意味着自己不能老是照着教参去备课,不能只是搜集网络资料,不能随波逐流去追赶时髦,不能在各种理论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电光声色的媒体中丢盔弃甲,而是让自己的信息系统保持开放状态,随时准备对生活进行全方位的接收与输出,夯实文化底蕴,培育人文情怀,对生命满怀悲悯,对生活时刻关注,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形象,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让语文教学总是闪烁生活的光辉与智慧。
  语文教师成为生活的歌者,还须记住三项基本原则:一是所引生活必须真实;二是生活事例与你所探讨真理的联系自然贴切;三是生活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意义。
  语文教师要勇于成为生活的歌者,不再作茧自缚,不要固步自封!让我们带领学生一起放歌吧,用粗放的精细的、成熟的稚嫩的、美声的民族的嗓子,同唱一曲激荡在心中的生活之歌。■
  
  参考文献:
  [1] 蔡伟. 课堂教学创新论[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376-377.
  [2] 李海林. 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J]. 语文学习,2005(4).
其他文献
本文在研究高师函授英语专业《欧洲文化》教学现状和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现代英语教学理论,提出了欧洲文化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新模式。新模式包括课程学习、交互管理和资源库
一、学校教育中惩罚功能被异化的现象“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alienatio,有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的支配等意思。异化作为哲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个体在发展过
上城区的教师教育始于1959年3月创办的杭州市上城师范学校。1984年,上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与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合署办公,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教研、进修和科研三结合的师训模
韩礼德的“主位”概念基本上是一个形式范畴:本文将其作为一个形式范畴加以接受,并把学界广泛关注的“主题”确立为相应的语义范畴。鉴于主题这一概念的驳杂性和异质特点,文章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社会的变革,原有的成人高等函授教育体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本文对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以试图改变旧有的教学体制,增强函
沈迦先生告诉我,《伍叔傥集》就要出版了,要我为它写一篇序。如今,大陆知道伍叔傥先生的人已经不多了,我作为跟随他多年、关系又较密切的学生,当然是义不容辞的。但为伍先生的遗著
小说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不容小视。但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对于最具有文学性可读性的小说,学生也存在阅读兴趣不浓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轻视学生阅读小说起始的粗糙的整体感受;过分注重小说的思想性,忽略其艺术性;注重权威的定论,轻视学生可能肤浅但独特的见解。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认为在小说教学上,应重视以下问题。    一、重视学生阅读的“整体初感”     我所说的“整体初感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与电气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有着很强的数学背景.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最根本的途径是课堂教学。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
当前,对科学技术本性的理解趋向于多元化。经济的、政治的和认知的科学技术观是在传统的话语体系中出现的,其是非对错姑且置之不论,但它与后现代文化的和宗教的科学技术现在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