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地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简而言之,就是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呢?
【关键词】有效性 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
在教学观方面,传统的历史教学,我们往往囿于教材甚至把教材当作金科玉律,自觉或不自觉地肢解课文,把教材的分析和教师的理解硬塞给学生,这样不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有效教学是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和教师同时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师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有没有发展或成长。
一、勤于学习、转变观念是有效教学的始发点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要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心钻研教科书,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历史实践中学会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二、培养兴趣、激发热情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的思维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我在平时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直注意这个问题。
1.注重课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思维很快拉到课堂上来,进入角色,通过故事、问题、诗歌、实物等多种形式导入,从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上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达成共鸣。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2.重视能力培养,启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从何而来?教师的课前导语、精心设计只是浅层的方法,真正调动学习兴趣的是,让学生从学习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体会,有成就感。高中生对周围事物充满新鲜感、好奇感,总以成年人无法比拟的热情观察周围世界。因此我尤其注重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相对静止的知识、技能去发挥、发展或创造,从而提高他们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环节的连贯、学习习惯、学习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无限乐趣,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落到实处。
三、由内到外,渗透学法是有效教学的效益点
叶圣陶先生在《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学生要学的,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各科的学习中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他们的一辈子的工作和生活的第一需要。”课内学习,是课外发展的前提,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越扎实、越巩固,课外学习的能力也就越强,也就是说,课内学习是学生打好基础,获得自学本领的最佳途径。吉林语文教材,编排体例新颖,所选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其内容和思想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平时的历史教学,我不仅组织学生学好这些课文,让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而且也很注重引导学生,从无字处读书,读社会这本活书,从中体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生存法则,道德准则。察人间百态,看世上千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文教学内容从社会生活中来,又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提高教学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勤于学习,转变观念是根本,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观念滞后奢谈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热情是前提,否则有效教学就是一相情愿了。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必须要更新理念,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个从事教学一线的老师都有自己成功的策略,这里我只是做了一点肤浅的探索,希望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有效性 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
在教学观方面,传统的历史教学,我们往往囿于教材甚至把教材当作金科玉律,自觉或不自觉地肢解课文,把教材的分析和教师的理解硬塞给学生,这样不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有效教学是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和教师同时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师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有没有发展或成长。
一、勤于学习、转变观念是有效教学的始发点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要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心钻研教科书,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历史实践中学会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二、培养兴趣、激发热情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的思维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我在平时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直注意这个问题。
1.注重课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思维很快拉到课堂上来,进入角色,通过故事、问题、诗歌、实物等多种形式导入,从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上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达成共鸣。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2.重视能力培养,启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从何而来?教师的课前导语、精心设计只是浅层的方法,真正调动学习兴趣的是,让学生从学习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体会,有成就感。高中生对周围事物充满新鲜感、好奇感,总以成年人无法比拟的热情观察周围世界。因此我尤其注重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相对静止的知识、技能去发挥、发展或创造,从而提高他们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环节的连贯、学习习惯、学习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无限乐趣,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落到实处。
三、由内到外,渗透学法是有效教学的效益点
叶圣陶先生在《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学生要学的,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各科的学习中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他们的一辈子的工作和生活的第一需要。”课内学习,是课外发展的前提,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越扎实、越巩固,课外学习的能力也就越强,也就是说,课内学习是学生打好基础,获得自学本领的最佳途径。吉林语文教材,编排体例新颖,所选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其内容和思想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平时的历史教学,我不仅组织学生学好这些课文,让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而且也很注重引导学生,从无字处读书,读社会这本活书,从中体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生存法则,道德准则。察人间百态,看世上千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文教学内容从社会生活中来,又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提高教学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勤于学习,转变观念是根本,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观念滞后奢谈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热情是前提,否则有效教学就是一相情愿了。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必须要更新理念,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个从事教学一线的老师都有自己成功的策略,这里我只是做了一点肤浅的探索,希望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