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西村赋(外二首)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a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炊烟袅袅,河流奔腾
  嫩绿的草尖上露珠滚圆
  三月清风,拨弄琴弦
  我用梧桐叶子写诗,港西村
  彩虹路上铃儿响叮当
  丰饶的村庄来自汗水和智慧的浇灌
  每一粒白米都有一张干净的脸
  每一粒麦子都有一个明媚的春天
  港西村的石头不动声色
  铭刻八卦图腾的那块石头
  藏着好风水 乡村的好气质
  庄稼,草木,学堂
  朗朗读书声,有人播种
  有人收获
  游人如织的中驰山庄,可以荡漾
  可以筑梦,可以呼吸的美景
  是游子林华彪和夫人爱乡的情怀
  奉献者的造梦空间
  明亮和清幽,如兰
  可以结亲的美好
  他们粉红色的房子藏着
  粉红色的回忆
  一座村庄的奋斗史还在继续
  美好还在路上,诗歌也在
  薰衣草
  紫色的浪漫,来自普罗旺斯的爱情故事
  是等待,是救赎 ,是呼吸,是安神
  紫色的迷离,柔软的心
  依然开着幽香的花,一簇簇
  在阳光中,在星空下
  照亮远行人的天涯,玉立风雨中
  站成爱的壁画
  从清晨到日暮
  “记得那时花开”
  在空旷的时光里,在中驰山庄
  忧伤和明亮,等待
  在深渊之上,光影交错
  美若倾城,歌唱
  合奏爱的交响曲
  港西村花事
  春天,一場花事在港西村酝酿盛开宴会
  灵兽赶来祝贺,蝴蝶翩翩
  蜜蜂采着甜蜜,不远的大海边
  细沙在阳光下闪耀,花朵都有自己的姓氏
  在现实和虚幻的圆桌上签名,编织美好家园
  春潮涌动,村庄里那些藏着光亮的名字
  奉献自己,让万物复苏,草木欢悦
  让花草拥有一个干净的春天
  大海就有恒定的蓝
  村庄就有怡然的绿
其他文献
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县城这座图书馆就伫立在小城最繁华的中心路段很多年,不曾改变。它不大,至今仍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四层老建筑,有两层楼在借阅。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每到小学放暑假时在这借阅图书的情景。走过一级级刷成深绿色的台阶和眼前满是深绿色的墙壁,在炎热的夏日里顿觉一丝清凉,像是走进一片绿色的茂密知识大森林,觉得这里充满奇异、博大和深邃的芬芳气息。图书馆是我童年里唯一能见到
期刊
20世纪70年代,石码小镇相对落后,医疗条件也不够完善。当温饱还成问题的时候,我们最怕的是生病。没有别的解释,就是没钱。偏偏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的母亲被检查出晚期肝癌。几番治疗还是不见好转。在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依然求医无果后,家徒四壁的我们只好把危重的母亲接回家中。母亲那时候才42岁啊,膝下六个子女均未成年,这个家岂能没有她……  就在这四处求药的关键节点,突然有一天,小镇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疯传
期刊
雨,落地汇成流水,深深浅浅,勾勒大地的纹理。  天空有自己的性子,雨是它的情绪。小雨敲打着浪漫,是诗人笔下的相思愁绪,连残荷都要留着听雨,烟雨迷蒙,丁香姑娘的跫跫足音永远回荡在悠长的雨巷。大雨的意境就不同了,武侠剧里一场大规模厮杀之后,漫天的乌云黑雨,像倒不尽的墨,把气氛洇得更加阴郁,亦或男主角抱着死去的人儿,往天上一吼,雨就像得到召唤,箭似的千万支落下,惹得旁人也有万箭穿心之痛。大雨小雨对情绪的
期刊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每个作家都有一个江湖梦。时间的更迭,换来的不是我们屈从现实,而是在现实不断打击下,依旧相信,梦还在。依然相信,笔下的江湖没有尽头。  我与书的三生三世是从小学开始的,比较早,很庆幸自己那时候遇见了。  小学,记忆中的我喜欢跟着父亲,踩着他那辆凤凰牌的老式自行车,把我从海澄载到港尾,途经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我坐了将近两个小时,虽然当时坐得屁股很痛,但是我一想到又可以看到小人
期刊
听说紫云岩樱花谷的山樱花开了,便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戴上口罩奔向紫云岩。  今年的樱花开得不多,虽然很少有遭雨打,但花儿们好像都蔫蔫、无精打采的样子,莫不是它们也知道了庚子年以来人类所遭受过的劫难?往年的樱花谷多热闹啊,人头攒动,欢呼雀跃,樱花们娇颜灿烂,喜形于色。如今倒是一片的竹林相当养眼,竟然有喧宾夺主之嫌。  放眼山坡望去,满屏的翠绿高耸入云。竹牢牢地扎根在土壤里,身形却影影绰绰,一柱柱相
期刊
1983年的一个周末,读初一的我,应同学之邀到他们村里玩。村里过节,有吃有玩还有戏看,晚上有祭祀活动。听说最大的糯米龟可以占满整张八仙桌。很遗憾没能参加当晚的热闹,我下午就被送回家了,因为我醉了,是茶醉。  第二次茶醉是在我参加完全省艺术生五校联考成绩合格之后,全国高考前的一个月。当时被大哥带去他所在的东山一中恶补文化课,白天上课,课余时间就在紧挨教室的一间四五平方米左右的楼梯间吃住。除了上厕所,
期刊
1986年英国女王访问中国,其中一个成果是开启中英科技合作的新途径,那就是英国皇家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合作,每年从中科院遴选10名青年学者赴英开展一年的学术访问,费用有皇家学会资助。我有幸于1993年获得这个项目的资助,并顺利地通过雅思(英国为非英语国家人设置的英文考试系统)的裸考。  1994年3月31日下午从北京飛往英国伦敦,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坐飞机。25年过去了,那次坐飞机的感受仍历历在目。那时北
期刊
2007年2月16日,农历大年廿九,我在不属于我的小屋里,在海尔手提电脑前,敲打键盘写下这第一句“看一个人回故乡,喜气洋洋,他说他的故乡在鲁国”,当这首15行诗作完成时,我泪流满面,这已经是我到异乡的第四个春节了,这四个春节,我都没敢回乡过年,当初毅然决然辞去工作、抛家别女北上的我,自感活得并不如意,便也如项羽一样不敢见家乡父老,独自苟活于京城一隅,视每个节日为惩罚。  我至今回忆不起何以会将这首
期刊
“啪”的一声,一枚红花从天而降,稳稳落在地上。定睛一看,是五瓣的木棉花,火红而饱满。  阳春三月,龙海一中校园围墙边上的木棉树格外惹人注目,枝干壮硕却不显摆,顶天立地;花开红艳却不媚俗,热烈壮观。树下落英纷陈,花不褪色、不萎靡,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很英雄地道别。如此,世人便尊称木棉花为“英雄花”。  清明时节雨纷飞,在英雄花遍开的锦城小镇,临窗独坐,想起了我的乡亲李林、庄少萍、张水锦等革命英烈
期刊
平和县的土楼挺多,据县志记载,解放前就拥有476座。我出生于平和坂仔一个叫黄坡楼的土楼里。黄坡楼不大也不高,总面积大约在1000平方米,上下两层,土木结构,坐北朝南。小时候听奶奶说,这座土楼修建了年代挺久远,有几百年的历史。  师范毕业后,我分配回坂仔镇乡下教书。有一次,在查阅铜壶林氏族谱中,无意发现了关于黄坡楼的一些文字记载。才得知黄坡楼是漳州古代大富翁林六公的孙子所建,建楼的时间大约是在元末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