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意大利《共和国报》的提问(上)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uieui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东方—中国建筑景观展”7月28日在罗马的二十一世纪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 (MAXXI) 开幕,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本来开幕的时间正值欧洲的夏休,所以,谁也预料不到开幕式到底能来多少人,结果,众多的参观者挤满了展厅,说明意大利观众对中国的关注程度很高,意大利各大报刊都分别做了报道。权威的《共和国报》更是抢先一步,在展览没开幕之前,就通过E-mail进行了采访,并提前出版。他们向我提了十个问题,也让我有机会一次性梳理了相关问题之间的关系,那就让我们看看这些问与答。
  1.《共和国报》问(以下省略名称): 对中国当代建筑师来说,地方传统和西方大师级的影响,哪个更重要?
  
  方振宁答(以下省略名称): 在中国,这不是一个并列的问题, 而是一个先后的问题。中国建筑师是先通过羡慕和学习西方建筑大师的作品接触建筑的现代主义,从而建立从事建筑设计的自信。中国出版过不同版本的所谓西方建筑大师的丛书和光盘,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出版中国建筑大师的丛书之类的东西,因此,可以知道西方建筑师对中国建筑界的影响力。
  可是,最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一些精英建筑人士开始思考,中国建筑传统中有哪些东西可以学习?传统和传承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建筑和传统绘画的关系,城市和山水的关系,也就是如何最少限的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来解决居住和生活的问题,这其实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中的精华。
  
  2.许多为奥林匹克或其他业主设计的最重要项目都交给西方建筑师,为什么?没有可能交给中国建筑师吗?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也听到日本建筑界对此有反应,他们认为北京2008年的奥林匹克建筑几乎全部是由西方建筑师来设计,对中国建筑师来说是失去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而上世纪日本通过举办东京奥运会给日本建筑师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像丹下健三当年设计的奥运会比赛设施,现在还是日本近代建筑里程碑式的作品。
  从情感上,我们确实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当时没有人能对中国建筑师自己能够设计符合国际奥委会要求的适合国际比赛的大型奥运建筑充满信心。奥运是世界顶级的赛事,举办国有义务和责任保证奥运会的成功。实际上,每项奥运建筑项目都是以联合体的形式建造完成的,所以中国建筑业从建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施工技术的提高,都得到全面的提升,而在建筑师方面,作为合作方的中方的总建筑师,也因为能够有和国际大腕建筑师的合作,而获益匪浅,他们不仅能够零距离的和明星建筑师共同协商设计的事情,同时也看到国际顶级建筑事务所的组织和运营框架。因此,在完成奥运项目之后,他们分别成为国家建筑设计院的栋梁,并独立设计和建造了大型公共建筑。
  
  3.中国的经济腾飞对大大小小的城市带来了深远影响,出现了许多中外建筑师合作,同时还要为大量涌入城市的人们提供住宅。这些全新建设的品质是什么?
  
  中国经济的起飞,最明显的变化是城市化的速度非常之快,城市流动人口迅速增加,特别是民工进入城市。从逻辑的角度,好像这种趋势会对住宅市场的供需带来压力,其实民工的收入根本买不起城市的房子,而是大多数城市居民本身就居住在贫穷的边缘线上。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荡的状态,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经济几乎是停滞不前,动荡结束之后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建设城市住宅。从那么困难的阶段起飞,建筑的建造品质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随着资本的积累,居住者开始对生活品质有所要求,简单粗糙的设计就很难满足客户的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中国建筑的市场是庞大的。也就是说,即使在乡下,人们也需要有时尚并且有品质的住宅时,它就是中外建筑师可以合作一把的好时机。
  
  4.更具体地说,现在有许多大型住宅项目,是为急速扩大的中产阶级而修建的。这些建筑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呢,还是有进一步审美追求的结果?
  
  之所以中国城市的大型住宅项目的销售对象是中产阶级,那是因为他们有消费住宅的能力,中产阶级在审美上是有倾向的,而推动大型住宅项目的兴建主要是民间开发商的力量,只有少数开发商在审美上有着高品位,中国大多数开发商只是追求利润和奢华,正是少数开发商在建筑审美上的追求决定了某些城市建筑的品味,从而通过建筑影响了城市的时尚潮流。
  
  5.中国最典型的家庭住宅模式是如何变化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和有着56个民族一起生活的大家庭,因此家庭住宅的模式是多样的,我们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典型的家庭住宅的模式是怎样的,因此,我只能说一下我长期居住的北京的情况。北京人的家庭住宅是由北京的老城决定的,而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对旧城的保护有各种政策,根据最新发布的政策,旧城保护理念将扩至全市, 从而覆盖了以往所说的 “三十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人们终于认识到,不是城市的某个地区值得保护,而是整个旧城都需要保护,也就是说,如同记忆是一个整体,保护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能挑肥拣瘦。
  北京市政府曾多次制定保护旧城和规划的政策,由于北京旧城的城墙早已被拆毁,所以要保护的主要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成片平房区,主要是四合院,推动这一政策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问题,疏解旧城的人口并不是把旧城的人全部外迁,为保留文化的延续,让一定数量的原住民留下来,从而保持旧城人口结构多样性。具体做法是把旧城的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密度调整到适宜水平,严格控制旧城发展规模。
  再就是“房产”, 北京四合院从受到大规模拆除和变成很时髦的高价交易商品房,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如今四合院成为天价交易商品,拥有它的人成为富有的象征,要完善四合院的交易市场,进行屋修缮和人口疏解存在许多困难,最难解决的就是如何解决旧城区的产权问题 。
  政策还规定,有价值的建筑不得随意拆改,就是要提高房屋产权人及使用人的保护意识,对随意拆改或过度装饰的行为进行管理,尊重包括色彩、体量、 材料、 格局等有价值建筑的原有形式,尽可能保护建筑本身留存下来的历史信息,这是对“风貌”的要求。
  北京四合院的道路尺度,是根据人力车和行人来设计的,显然不能为今天的小汽车的移动提供方便,那么对旧城区的“交通”要制定标准,现在所实施的政策是: 加快步行、自行车等慢行的交通系统的发展,主要是完善公交系统,提升居民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我们通常说的北京四合院, 给人的印象是它是北京特有的家庭住宅模式,可是,我最近到远离北京几百公里以外的河北石家庄的农村,发现那里的住宅模式和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基本一样,所以,应该说北京的四合院实际上是北方住宅模式。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所谓的 “中国式”住宅, 综观中国近100多年的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式”住宅显然已经荡然无存了。因为首先我们已经不再以姓氏来建造房子和村落了,而建筑师也不必再按照什么礼制序列来设计住宅了,这些都说明中国城市的近现代化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定居形式。因此,即使在像北京四合院这样的标准的住宅格局中,“中国式”也得不到延续。这些都是由社会体制发生变革,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所致,中国传统的住宅样式开始瓦解 。
  
  6.西方对中国城市的新面貌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对乡村建筑群却知之甚少。他们值得关注吗?有什么特别的品质?
  
  政府出资建造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橱窗或明信片,城市在建造新建筑方面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中国的开发商都到二线或三线城市去开发,那里的房价涨得很厉害。其实,中国建筑开发的市场在乡村,那里需要大量的房子,但是朴素讲究实用的农民们,不懂也不一定喜欢现代主义的设计,这对建筑师来说就是一个问题。
  现在大多数建筑师主要是在时代产生巨大变革时期拼命地赚钱,几乎没有时间思考,这样,留不下来什么好的建筑。即使西方的建筑师在中国农村设计和建造了房子,他们也许默默无闻存在在那里,因为,同样的建筑在文化程度高的大都市里建造,和在农村建造之后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在城里媒体的力量很强大,很容易迅速传播。如果,把在农村建造房子当作是一位牧师在乡间传道。那么,在心理上就不会不平衡。
   (待续)
其他文献
对话人:孙磊贾秋玉  对话时间:2014年  孙磊(以下简称“孙”):你理想中的当代水墨是什么怎样的?  贾秋玉(以下简称“贾”):首先,水墨似乎类似于我的本体,我对本体的理想总伴随着不断上涨的期待,因此,我的理想不是固死的,而是每个阶段都不一样,每种期待都有所不同。我也希望它是变化的、难以把握的,不可企及的,以便于我能够不断的期待。目前我有种束缚感,一种被水墨包围的束缚感,同时我也看到、体验到了
期刊
记忆,总是通过形象呈现的,形象组成事件,但事件却抽象了。选择性记忆一是从利好的角度,一是不由自主地涌现在眼前。当我们把记忆与“证人”合在一起的时候,形象不光是时代的佐证,也会记忆成片,带动起了岁月尘埃,让过去又鲜活了起来。  庆幸我们还有记忆可以感怀,所以我们才不在乎岁月流逝。把过去的放在记忆的匣子里,不仅是存放,也想让过去变得越来越不确切,回忆也才有了意义。  早在大学本科阶段,朱小坤的作品就显
期刊
号俗了,河北武安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艺术学硕士。二0一五年至二0一六年先后在首都师范大学张立辰花鸟画高研班和北京画院進修,现任教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保定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
期刊
一九八六年,出生于北京。  二00九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师从姚鸣京、陈平、崔晓东、丘挺等诸位先生。  二0一三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工作室,获硕士学位,导师崔晓东先生。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主要展览:  二0一六年,“第二届朝阳艺象美术作品展”(798玫瑰之名艺术中心,北京);“水墨新浪——当代中国画青年艺术家年度提名展”(杏坛美术馆,北京);“江水云
期刊
原名马妮娜。  二00五年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二0一四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学术型研究生,师从刘进安教授。  展览及获奖:  二0一四年作品《枯花束与吊兰》获“悸动反思朝住——研究生年展”三等奖。  二0一五年“‘一二’双个展”,  二0一五年“密斯花藤——《东方艺术·国画》之系列推荐展”。  二0一六年“意韻无尽——水墨画小品展”;  二0一六年“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
期刊
一九八七年生于河北。  二0一二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二0一五年毕业于天津美院,获硕士学位。  主要展览:  二0一六年,“谁在谁的时代——魏青吉,姚浩,蔡海标三人展”;“关注的力量——青年水墨作品展(第三回)”;“同心同意·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写意人物工作室历届学生作品展”;“青衿计划(2016)”。  二0一五年,“细觉——八零一代新水墨研究展”“趣味情绪观念——新水墨
期刊
父亲古元的延安木刻  —古安村女士讲座在馆举办  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版画艺术家古元先生的延安木刻是今日美术馆“第二届中国当代版画学术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次展览的最大看点之一。此次展览得到了古元先生子女的同意,在古先生长女古安村女士的全力协助下,得以展出全部延安时期的作品,这些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首次面向社会展出。在开幕式上,年逾70岁的老艺术家也感慨说,这么完整的一批作品,他们也是首次见到。
期刊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宜兴市美协副主席。  参展与获奖:  二0一六年八月,《这个南方的冬天》入选“中国精神——201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圃)”。  二0一六年二月,作品《崇宁喜乐》参加丙中名家画猴青州邀请展。  二0一四年十一月,作品《斗草》参加2014大马旅游年暨中马建交40周年国际艺術营及艺术大展。  二0一四年八月,《泰扶风桥》入选“多彩中国梦——2014,中国百家金
期刊
美术馆与博物馆作为西方殖民历史时代的产物之一,在西方发展已有四五百年的时间,然而其在中国的发展却是近五十年间的事情。随着当代艺术在世界以及中国的不断发展,当代艺术作品也逐渐进入到博物馆与美术馆的体系,甚至近几年间在中国大陆,以当代艺术的展示、收藏为主的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然而这些美术馆在建立初始,对其展览展示的学术定位、艺术收藏的体系建设以及建立其与公众的良好互动关系等诸多问题是否真正做好
期刊
年龄和地域毋庸置疑会影响到一位艺术家的方方面面,虽然我们不能一味的按照年龄或地域划分艺术家,但追本溯源的回看艺术家的种种,便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品中散发的浓浓个人气息,那一抹萦绕心头的艺术特色也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弥漫了——叶楠便是这其中一位。    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总体艺术工作室的叶楠,也同样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作为一位年轻艺术家,叶楠始终徘徊于让自己从小就心醉神迷的变形金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