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诸王陵墓今安在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emy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五千年悠悠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历时最为久长的朝代属周朝。周朝从公元前1066年灭殷,定都镐京(今西安郊)起,到公元前256年东周赧王灭于新兴的秦国,享国竟达800余年,共传37代王(即后世的皇帝)。
  西周建都镐京前后近300年,是在今天的西安建都最早也是最长的一个朝代。然而,今天的西安,秦、汉、隋、唐等朝代的帝陵,或集中或散布,唯独没有西周王陵。为何西周王陵一座也没留下?这么多西周王,他们究竟长眠于何处?
  这是困扰史学家、考古学家几百年的不解之谜!他们一直在苦苦寻觅。
  1996年以来,陕西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在扶风县黄堆乡意外发现了一座规模空前的西周早期车马坑,经初步挖掘整理,该车马坑长宽近百米,深达12.6米,这远远超过了目前已发掘到的西周各类车马坑的规模。最令史学和考古学家惊讶的是:车马坑殉葬物豪华、层次分明、数量也庞大。最底层的殉葬的活马多达40多匹,大都仍保持着当初被埋时的昂头怒嘶、挣扎欲跃的姿势。马尸的上层是绚丽多彩的木车轮子、散件。逾20多辆……以往发掘的西周车马坑中,殉马一般4~8匹,最多的也不过12匹;殉车只有l~2辆。可见,此墓无论深度、车马的数量,都堪称一流。那么,已探测到的、那位悄然沉睡于车马坑旁边的墓主,是否就是一代局王?若不是,又有谁能享受这般隆厚的待遇?
   既然周王地位至尊至极,为何死后的王陵不像秦皇唐宗那样气势恢弘,反而了无踪迹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古今葬俗的差异问题。据史家研究,几千年来,我国的葬俗几经变化,古代除盛行土葬外。还时兴过火葬、野葬、天葬等。即便是土葬,其风格、习俗等,古今亦有巨大的差异。许多史籍记载,先秦以前的古人,葬俗是“墓而不坟、不封不树”。用现在的话说是人下葬后不在地面上堆坟包,不修陵阙(房),不立墓碑。这种从地面上看无任何标志物的葬俗,极易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战乱、王朝更迭、灾荒、人口迁徙等,一切变得难觅踪迹。这可说是西周王陵“失踪”,也是殷商王陵、夏王陵乃至三皇五帝墓址迄今无从寻觅的根本原因所在。
  除此,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当时的盗墓者毁坏了仅有的那点文字史料实物。先秦的贵族墓葬中有大量刻有文字的青铜、玉器、金器等。而在先秦时代,泛称青铜器、铜等为“金”,即金钱的意思。青铜器、玉器、金器等一经熔化,就成了货币。正因为如此,当时的盗墓者与后世的盗墓者有一点不同:后世的盗墓者盗取宝物后往往将其交换成货币或珍藏,被盗文物尚可流传于世。这样一来,刻在青铜器上面的铭文,便荡然无存,那点可怜的文字记录,自然也就永远失去了,使后人难以寻觅。
  其二,古代保留至今的那些有关史料记载,大都艰涩难懂或语焉不详,特别是涉及古地名时,往往令今人望文生义或张冠李戴。如《山海经》、《禹贡》、《尚书》等上面所记载的古地名,有些虽然与今名相同,但实际上风牛马不相及。最典型的莫过于《逸周书》上的一段记载:“武王崩于镐,殡于歧周,葬于毕”。人们一看到毕,就理所当然地认定是今陕西户县的毕原,于是几十年辛苦探寻。却一无所获。缘何?关键在于此毕原非彼“毕”也。摊开陕西省地图便知:武王姬发死在镐京(今西安郊),棺材却停放在岐周(今西安西约100公里处,为周人兴起的岐山一带),然后又要向东运送100多公里路程到毕原(今户县)下葬,试想,在当时的交通工具和条件下,周人有可能、有必要这样来回折腾吗?
  那么,古代的“毕”在哪儿?岐周位于今扶风县西北,这儿被考古界称之为“周原遗址”,已发掘出多处西周早期宫殿遗址。翻开史籍:岐山周原一带是姬周灭殷前的都城。迁都镐京后,这儿仍陈留着自古公 父(周太王)以来的周王宗庙,周王室每年要到这儿举行极隆重的祭祀祖宗大典。作为十分注重宗法血缘观念的周人来说,祖宗祭庙所在地太重要了、太神圣了,以致于死后要“殡”于此。“殡”后葬于祖宗发祥地更符合情理,何必要下葬到距祖宗所在地100多公里远的户县毕原去呢?
  由此可见,武王下葬的“毕”应该在岐周附近,即今天扶风县黄堆乡一带,这比较符合情理和逻辑。令人欣喜的是,考古发现已有力地作了佐证:黄堆乡一带已陆续发掘了十几个大中型西周墓葬,一般都有车马殉葬坑,出土文物档次之高,青铜玉器之精美,为其他地方西周墓葬所罕见。而且,这批墓葬距已发现的西周早期宫殿遗址和新发现的这座超规格车马坑仅相距几公公里。
  况且:古语中“黄”、“王”音相通,义可通假。“黄堆”本意莫非就是“王堆”?“王堆”即“王墓”。几千年过去了,这一带的住民早已经过了多次变更、融合,后世的住民不知“王堆”的来历或忌讳“墓”这不吉利字眼,代之于“黄堆”,亦是完全可能的。
  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梦里寻他千百度”,黄堆乡超乎寻常的这座车马坑重现天日,标志西周诸王失踪之谜,有望彻底揭开。
  
  (责任编辑/孙开颜)
其他文献
在中国新闻界,有一个著名记者是叫严怪愚。他是和邹韬奋、范长江、冯英子等齐名的八大名记者之一。他冒死披露汪精卫叛国丑闻,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令人永远难忘的一幕。  1936年,严怪愚在长沙创办了《力报》。这是一份坚持抗战的进步报纸,柳亚子、郭沫若、田汉、谢冰莹等都为它写过文章,向培良、沈从文等为它主编过副刊,报纸很受读者欢迎。张治中将军为它投资过五千元大洋。《力报》按日送延安5份,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
期刊
距苏州城西南40公里的太湖边,有个洞庭东山。别小看了这个湖边山乡,明、清时期,洞庭东山商与安徽的徽商、山西的晋商并驾齐驱,称雄商坛。  明代中叶,在洞庭东山商人中出了个传奇式的人物。  此人名叫傅永纪,生于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家住洞庭东山东部较为闭塞的杨家湾。这是一个盛产水果的山坞,傅永纪的祖辈是果农。  傅永纪少年时,在洞庭东山经商风气的影响下,父亲就让他挑着自家出产的水果跟邻居到苏
期刊
我国古代文人雅士对饮酒有很多讲究,诸如饮人、饮地、饮候、饮趣、饮禁、饮阑等等。所谓“饮人”,指的是相饮者必须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朋友、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饮地”即饮酒的场所,必须选择佳境,比如花前、月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名山、荷亭等处,在这些地方饮酒方可尽兴。至于“饮候”,是说要选择与饮地相和谐的气候,例如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最富诗情画意。“饮趣”
期刊
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光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零时5分,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时。中华儿女沉浸在欢腾的海洋之中。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上。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位于繁忙的海港——维多利亚湾畔,它是由原会展中心加上扩建部分组成,扩建后的会展中心,比原建筑设施的容量
期刊
大海精灵,人类信使,二千多年来,漂流瓶曾拯救过海上漂泊者,曾两地牵姻缘,还曾谍海传密报……    爱情信使    波利尼西亚“海人”至今仍流行邮政漂流瓶。即把信件塞进瓶子中。封上口,投放人海,固定的海流可把漂流瓶带到邻岛,实现准确的通讯。  在一次“海人”盛会上,马尔德罗与伊娃娜一见钟情。他们回到各自的岛上后,便进入漫漫的长相思。一天。马尔德罗遥望对岛时,发现对岸有一位姑娘伫立在海边,认定那一定是
期刊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的南端。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它的战略地位突然显得重要起来。英国、法国、意大利都想控制埃塞俄比亚,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1889年,麦纳利克国王统一了埃塞俄比亚。意大利看到麦纳利克急需外援,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便主动向麦纳利克表示友好,最后双方签订了《乌查里条约》。  《乌查里条约》的第十七条规定:“埃塞俄比亚万王之陛下在其与其他列强或政府所发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于意
期刊
主持人:刘蓉玲。江西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中学一级教师,本刊特约主持人。  讨论人:刘海峰,厦门大学高教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考试暨自学考试研究委员会委员。  程熹: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社会经济史博士。    主持人:自一九七七年拨乱反正,全国恢复统一高考制度,至今整整二十周年。二十年来,先后有5800多万人次的考生报名参加考试,录取了1100多万人,现已有800多万人毕业,还有300万在校
期刊
在现代家庭中,细巧轻薄、美观大方的艺术陈设瓷和陶瓷餐、茶具越来越受人们喜爱,已成为许多爱好者观赏、收藏的热门。在97北京景德镇名瓷博览会上,数百件陈设艺术瓷被参观者争购一空,用他们的话说,花钱收购景德镇名瓷能升值,比投资什么都保险。今日之新,乃后世之古。  陈设艺术陶瓷用于家庭的柜中展示、壁间点缀、架上陈列、案头摆列,既可朝夕相对,又能陶冶性情。  我国的陈设艺术陶瓷分陶和瓷两大类。陶主要产地有以
期刊
中国的饮食文化堪称世界独步。如今,品尝各种各样的鲜花佳肴,已成为一股热潮。  花卉入肴除了菊花、桂花、梅花、莲花、牡丹外,近年最流行的月季、桃花、玫瑰、茉莉、蒲公英、荷花、紫荆花、夜丁香(俗称夜香花),还有南瓜花、丝瓜花等,都纷纷成了盘中之餐。  在广州、厦门、杭州等一些大城市里,人们吃花,主要吃盛开的花瓣和含苞欲放的花蕾,一取其芳香,二取其嫩滑,三取其营养价值。为了保持鲜花的色、香、味、形俱全,
期刊
在秘鲁阿亚库乔省印加古城一带,自古以来农民养殖一种长有六条脚,小如火柴头的黑红色小虫,它们寄生在仙人掌绒毛里,汲取仙人掌汁。三个月左右。农民用木片或钝刀将小虫小心刮下来,放在热水中浸泡后,在阳光下晒干,把个体较大的雄虫筛去,留下雌虫,用石棍碾成极细的粉末。调和以后用来涂染口唇、指甲、胸部。人们将这种小虫称为胭脂虫。  公元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赫南·柯蒂斯在墨西哥发现当地武士的盾牌、妇女的手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