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权威的几点思考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zi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权威是研究师生关系不可回避的问题。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界大声疾呼要求消解教师权威,还学生以自主和自由,发展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然而这种呼吁存在口号化和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本文对现今教师面临的挑战以及重建教师权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旨在为新课改后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师;权威;新课改;消弱
  
  教师权威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向来不乏关注的目光。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较为主流的声音来自于消解教师权威的呼声,即是说用民主、平等、自由、认可、宽容等来替代权威。然而,消解教师的权威在现实中给教育带来的问题丝毫不比重视教师权威小。我们应该看到以往教师权威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消除教师权威主义的合理性,但是还要看到,理性的教师权威观在当今教育发展中还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师权威的基本概念
  
  权威是指得到普遍承认的组织、集团或者个人对一定的社会生活领域所起的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后果是,其他人在自己的影响下服从或依赖于这个组织、集团或者个人。教师权威是权威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指由国家社会赋予的及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有威望、有支配作用的力量。[1]
  
  二、教师权威面临挑战的表现
  
  (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弱化了教师权威
  新课程改革涉及到课程观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等课程体系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一系列的改革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归根到底要依靠广大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去实现。因此,每一位教师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教学却抛弃了知识生动复杂的形成过程,传授给学生的只是教条式的结论,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形成的思考与质疑,教师和教材是知识的权威和化身,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客观真理”。这一变化意味着学生不再“唯师是从”。[2]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迁对教师权威的瓦解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无法预计到教学过程中将发生些什么,学习内容大大超出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教师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因此,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了发言的主动权,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且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都表明静态的和确定性的教学控制将被动态的和多变的教学控制所代替,教师失去了对课堂控制的绝对把握。[3]
  (三)教师知识传授上的挑战
  作为传承文化的主体,教师较先拥有知识,是以往既定知识的载体和化身,教师即凭此在所教领域获得知识权威。“学高为师”,学高即教师是“知识上位者”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知识权威。这种权威是引领他人在此知识领域有所前进的保障。由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系统不仅拥有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储存,而且其更新速度极快,方便、高效、准确的信息查询功能又为学习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个体的教师都不能像以往那样成为知识的垄断者、代言人。[4]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完全的知识权威或惟一的知识来源,网络的发展迅速弱化了教师的传统教育资源“控制者”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知识权威。
  (四)师生关系的改变
  教育改革也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用情感和理性进行对话。“相处是一种ˊ选择的亲和性ˋ,它是现代教育师生关系的特征。相依则是后现代教育师生关系的特征,它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它不是相处的产物,而是相处的超越。它是一种情感的约定,情感的约定使得他者成为一项出于自我的责任,使我必须对他尽责做些什么。”可见在现时代不管是教师的主动式的权威弱化还是因教育要求而被动式的权威弱化,教师才能重新准确的定位自己的角色,从而才能“寓情于教”并能“寓教于乐”,否则我们所向往的美好的教育只会是冷冰冰的,甚至是令人痛苦的,师生双方挣扎着要解脱的教育。教师职业更需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五)教育网络化对教师权威的削弱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改变了传统教育师生间面对面交流、讲座和沟通的方式。学生不能亲身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情谊也大大减少或消失。教师权威也难以树立。另外,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提供浩瀚的教育信息,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学生的中心信息源,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局面不复存在。学生知道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新,甚至有些是老师不知道的,这种“反哺文化”也对教师权威形成了挑战。
  三、对重建教师权威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审慎的科学观,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种新的“反哺文化”正在形成,师生关系发生了错位,教师权威荡然无存。这是不是意味着教师权威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答案是否定的。教育信息化的确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他们可以随时获取信息,大大缩短了学习的时间。然而,教育信息化除了给学生带了极大的便利之外,也存在着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弊端。其中最为不利的就是它充斥着大量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腐蚀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由于受其年龄限制,对这些信息的辨别与选择能力较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接触新知识,能够了解到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并对其加以引导,培养学生选择、利用信息的能力,帮助构建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5]
  (二)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树立正确的知识权威观
  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能力结构的教师,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内教育界的研究表明,一个专家型的教师须具有四方面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一是自我知识,即具有较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善于自知、自我评论的知识;二是普通知识,即基本的科学人文知识,这样才能开阔视野;三是专业知识,精通自己所从事学科领域的知识,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一个较深的了解与掌握;四是教育科学知识,把其运用于教学实践,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网络的发展,教师作为专家的这种角色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教师的任务和作用将从提供新知识的唯一的源泉变成在新知识的产生和成文过程中值得信赖的评估者。[6]
  (三)构建平等和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传道”、“解惑”方面,教师被设定为“先生”。但作为人本身,学生与教师具有平等的人格。一个希望得到学生尊重和让学生信服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包括尊重学生的“无知”。我们的教学体制忽略了这样的一种设计,课堂教学的—部分时间应该留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优秀的教师就善于创造这样一种氛围,并能从中发现学生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增加知识供给和改善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7]优秀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创造环境,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意识,这种意识使得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这种意识会在师生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促成一种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这种意识往往会转化为学生的兴趣,从而在无形中强化教学效果。
  (四)重视教师群体权威效应
  教书一直被称为“一种孤独的职业”,教师职业的孤独性限制了他们吸收新的思想和获得较好的问题的解决办法。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靠个人能力去处理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使得教师之间的合作少之又少,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就更少了。新课程改革大纲的制定,提倡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势必要求改变这种孤立的状态,要求教师根据不同课题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的内容可能涉及学生所学的所有知识领域,如计算机知识,工艺制作方法,实际操作等各方面的知识。[8]因此,需要教师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充分利用教师群体资源。教师因改变了原来传统的孤立教学的模式,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能力和风格,学会和其他教师合作,让学生感受到整个教师群体的力量,树立起教师群体权威。
  四、小结
  教师权威的弱化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然,但它并不代表教师权威的消亡,相反这正好提供了一个契机,让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关注这个问题的可能和思考、研究并改善求真的机会。一种东西没有变化就没有改良的可能,我们应该采用“扬弃”态度来辨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对于教师权威这个今天似乎被视为学生身心发展的桎梏,与教育所追求的自由相悖的重要问题,我们既要看到它存在的必然性又要积极研究找到它适应时代要求的存在形式。
  
  参考文献:
  [1]马丽玲.教师权威弱化的原因及教师权威的运行基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试验与探讨[J].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舒志定.文本的敞开性与教师权威的瓦解[J].教育学,2003年第9期.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叶秀山.美的哲学[J].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郑杰.给教师的新建议[J].上海教育,2003年第3期.
  [7]宋广文、苗红霞.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8]赵云红.师生关系异化与回归浅析[J].教育科学,2003年第1期.
其他文献
梁启超在校勘学上的思想的成就,主要见于《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校注古籍部分。在这篇文章里,梁启超总结了清儒校勘的成就,总结探讨了校勘的规律性的东西,在校勘理论上其论述独树一帜,卓有建树,一方面对中国校勘学的理论发展作了系统的总结,另一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见解,从而把古典校勘学的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一、广义的校勘观    中国古籍在传抄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这自然会影响
期刊
[案情]原告刘某、蔡某之子刘贵(1965年生)与被告马某于2000年经政府登记结婚。被告马某系再婚,被告李一(男,1988年12月生)、李二(女,1981年生)、李三(女,1980年生)是其与前夫的孩子,与刘贵未生育子女,刘贵与四被告共同生活在一起。2005年8月4日夜间刘贵在临沂枣沟头打工时在205线840KM+700M处发生车祸死亡,经临沂市交警队兰山大队认定为同等责任,经法院判决,肇事方赔偿
期刊
摘 要:本文在阐述油库装设备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为了提高油库装设备管理效益,有必要引入ABC分类法。以某油库为例分析了在油库装设备管理中应用ABC分类法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给出分类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ABC分类法;油库;装设备;管理    1、在油库装设备管理中引入ABC分类法的必要性    油库装设备数量较多,不仅占油料股固定资产总额比重较大,而且是保证油料股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的
期刊
摘 要:为了使战场战损油料装备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满足油料保障持续不间断的需求,研究建设战损油料装备抢修分队的方法与途径,为满足参战部队对建立科学合理的战损油料装备抢修分队需求提供支持。  关键词:可修复性;战损装备;战损评估    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这几场高技术战争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到,油料装备作为“战争血液”(油料)的存储、运输和保障的载体,必定会成为交战双方争先打击的重点;
期刊
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主要是以五刑制度为基本内容来建构的。奴隶制时期的五刑为:墨、劓、刖、宫、大辟;封建制时期的五刑为:笞、杖、徒、流、死。刑罚体系之所以以五种刑罚为基本内容,《尚书·洪范》解释为:“五行万物之本,天地百物,莫不用之。圣王法而则之,从之则治,违之则乱。”而班固在《白虎通》中解释道:“刑所以五何?法五行也。大辟,法水之灭火;宫者,法土之壅水;膑者,法金之刻木;劓者,法木之穿土;墨者,法火之
期刊
摘 要:个人电脑的大批上市掀起了全民参与的信息处理运动,作为这场运动的逻辑补充,一场信息传输运动也随之而来,这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本文在梳理当代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剖析了网络技术对当今社会生活影响的方方面面,从而使人们对当代网络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网络技术;政治文化;社会科学;社会伦理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20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全球
期刊
摘 要:老旧有人机改装成无人机投入应急作战有很多有利因素,既能满足应急作战的迫切需求,又能节省战争开支,提高战争的经济效益,但目前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无人机;应急作战;动因    无人机作为新的战争“明星”已经越来越被各国军队所推崇,各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但主要是指全新研发的高技术的无人机。无人机的概念有多种定义,目前世界各国主要以美军为参照,美军在新版
期刊
引言    “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用以表示有机体内各器官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和调节的方式。本文饶开形而上学式的宏大叙述和理论构建,在实践的即形而下的层面援用“机制”一词,意指在群体诉讼程序的发起、运行、激励、抑制、再生过程中,基于各自利益的理性考量,群体诉讼的组织者与成员,诉讼群体与法院,法院与党政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通过对群体诉讼机制的研究,
期刊
摘 要:复杂电磁环境是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我军必然面对的客观战场环境,非对称作战思想是在此环境中致胜的法宝。本文在对上述概念阐述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非对称作战思想对复杂电磁环境作战的指导以及在作战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非对称作战;复杂电磁环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上发生的几次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将信息战推上战争舞台。而随着信息技术继续的迅猛发展及电磁频谱在军事领域的全面渗透,以电子对抗为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形势发展较好,但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论述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军队;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在全军掀起了信息化建设的热潮中,由于信息化底子薄、基础差,加之对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还不深、不系统,在推进跨跃式发展中已出现了诸多令人深思忧虑的问题。下面,结合部队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