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桑”解读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tain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中桑出现频率很高,不同主题的诗篇中都有涉及,可以推测“桑”必定有所承载,本文将从原始崇拜和由桑衍生的文化内涵两部分探讨《诗经》中的“桑”。
  关键词:《诗经》“桑”;原始崇拜;衍生内涵
  一、“桑”诗及其主题分类
  《诗经》305篇中明确出现“桑”的有20篇之多。这些出现“桑”的诗,按诗的主题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涉及男女情事的诗,有《郑风·将仲子》《小雅·隰桑》《小雅·白华》《鄘风·桑中》《卫风·氓》等。第二类是歌功颂德、刺无良、惜良才等教化类的诗,如《鄘风·定之方中》《魏风·汾沮洳》《小雅·南山有台》《大雅·桑柔》、《秦风·黄鸟》等。第三类,农事诗,如《豳风·七月》等。第四类,思家思归主题的诗,比如《小雅·黄鸟》、《豳风·东山》等。
  《诗经》在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时,往往写到“桑”及其相关事件、地点、行为, 可以推测“桑”既是《诗经》中的自然地理背景,也在不同主题的诗篇中有特殊象征含义。
  二、《诗经》中“桑”出现之原因探析
  (一)关于“桑”的原始崇拜
  1.敬桑观念和土地崇拜
  敬桑观念或者说桑树崇拜观念,在中国古代神话里是有渊源的。神话里有“日出扶桑”的传说,“扶桑”就是大桑的意思,先民们观察太阳从海上升起时,被一层云雾烘托着,云雾的样子就像繁密的桑树。太阳每天规律运行带来白天黑夜、四季交替的变化,光明和温暖福泽天地万物,先民们不能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就简单地把太阳奉为神灵。而作为“神灵”的太阳,在初生时又被“桑树”环绕着,久而久之,人们对桑树也开始产生敬意。
  就社会现实来说,桑树崇拜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对植物的特殊情结。农耕时代,耕种、养蚕、缫丝是基本的农业活动。约5500年前仰韶文化出土的丝织品,证明在五帝之前已经有了种桑养蚕,商周时期,桑渐渐成为商周先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诗经》中有印证:《小雅·白华》写到桑枝可用来作行灶的薪柴,《卫风·氓》写氓抱布贸丝,可见桑蚕业已有一定规模。桑叶养蚕,桑葚供食,桑木制具,桑薪炊事,桑用途如此广泛必有一定的种植规模作支撑:诗里的桑有长在庭院周围的,如《郑风·将仲子》写“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有长在山坡上的如《秦风·车邻》“坂有桑”;有长在水边的,如《魏风·汾沮洳》里桑生在汾一方,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桑成为人们生命延续的物质保障。
  桑叶润泽沃若,供以养蚕缫丝,满足穿衣需求;桑葚累累,鲜美果实供以果腹;桑枝枝丫茂盛,是建造宫室的良木,在先民看来,桑树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其不断地生殖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基本需求,正因如此,重桑的观念已深入商周民心,《礼记·月令》记载统治者下诏禁止砍伐桑树、过度采摘,除此之外后妃要举行 “躬桑”之礼,示范天下,可见先民对桑的敬畏崇拜之情。
  2.生殖崇拜
  传说中颛顼、伊尹都降生在空桑之中,《吕氏春秋· 古乐》记载颛顼生于若水,处空桑;王逸《楚辞章句》里引用过一则神话,讲伊尹的母亲怀有身孕,生子后在大水中溺死,化为空桑之木,水干后,有小儿啼哭,这小儿便是伊尹。从古代神话中“空桑生人”的传说中可看出,桑树在人们心中已经是神树、生育之树,人们对桑已经有一种浓厚的生殖崇拜观念。
  人类社会在早期发展阶段,生产力并不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类的生殖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原始社会人类生存的方式是与自然力的抗争,子孙后代越多,获得的生存资源越多,先民们就把对人丁兴旺的企盼外化为对自然界有象征意味的生物的生殖崇拜。再加之周之前已有“空桑生人”的传说,于是桑树自然成为强大生殖力的象征,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二)“桑”衍生的文化内涵
  1.祭祀祈福
  商周尚处在人类文明早期,人们对生殖繁衍没有科学的认识,先民从养蚕缫丝中观察卵、蚕、蛹、蛾生命的循环往复过程,认为蚕强大的生命力来源于吃桑叶,桑叶桑树采摘不败的生命力又源自土地。不仅桑树如此,各种庄稼植物也从土地中产生,人们赖以生存的采集业和种植业都与广袤的土地密切相关,先民们相信土地的生殖功能可使万物获得生长,由对桑树等植物的敬畏出发,产生对土地的敬畏崇拜。先民们崇拜桑和土地的生殖力,开始在桑和土地的结合体“桑林”中举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求丰收的活动,桑林顺其自然成为祭祀求福等巫术、宗教、祭祀活动的场所。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1]这是《豳风·七月》所载,春光中少女手执篮筐,踏着乡间小路去采桑,桑林是女子經常聚集的地方。茂密幽静的桑林提供了隐蔽又自由的空间,这里自然成为女子和情人幽会的地方。《周礼· 地官· 媒氏》记载“仲春三月, 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2],统治者鼓励男女幽会,仲春时节,在桑林祭祀仪式时,男女欢爱不受限制,愉悦神灵,促成男女结合和求子成功。因此,《诗经》中很多诗篇记载桑林里的男女情事,如《鄘风·桑中》,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中认为“桑中”就是桑林所在地,“上宫”是祭祀的祠堂,男女在这里合欢。先民们相信男女交合不仅使人类生殖繁衍,还可以促进万物的生长繁殖。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桑林里土地孕育万物,桑树的桑叶、桑葚多产,寓意丰收繁荣,所以先民们选择到这个有旺盛生命力的地方求子求福,进行原始的宗教活动,桑林成为宗庙祭祀所在。
  2.家园、团聚观念
  桑树能提供衣食住行的资料,古人常常栽种在庭院周围,《小雅·小弁》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3]程俊英先生在《诗经注析》中说这是抒写被父亲放逐之人心中哀怨的诗。桑和梓是父母种植在门前的,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子孙后代看到这些桑树、梓树,常常想到这是祖先的荫蔽,心怀感恩,恭敬对待桑树。《豳风·东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4]东征的士兵回家路上看到山蚕弯曲着身子孤独地栖息在桑树上,故乡残败荒凉,又联想到自己征战的劳苦,流露出对征战的不满,渴望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这样,桑梓就和祖先、父母、家园结合起来了,所以“桑梓”在后代的文学作品中多用来代指故乡。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江林昌.“桑林”意象的源起及其在《诗经》中的反映[J].文史哲,2013,5:81-92.
  [3]梁高燕.从文化生态学角度解读《诗经· 国风》中的桑意象[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77-81.
  [4]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21.
  作者简介:刘峰(1995-),女,汉族,山东济南,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其他文献
一、南梁说唱的音乐艺术特征  (一)演出形式  说唱在演出时,台前放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前台”(领班人)坐到正中间,手里弹着三弦,脚下打着竹制的木板俗称“耍板”,单人说以山调为主(平调)、梅花调、边说边唱,全部都由一个人包揽;两人或者多人合说双音平调,每人都需持有 1件乐器小锣、梆子、二胡等伴奏,同时还兼顾了配角道白俗称“搭架”,①喝场和帮腔俗称“嘛簧”,引用了陇东方言和陕北方言,现在说唱时基本都
期刊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众多行业的发展中都对网络技术进行了充分应用,相关的一些智能和移动设备也逐渐增多。此种状况下,互联网中的信息量快速增多。然而其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信息安全逐渐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现状,论述了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  引
期刊
摘要:在古代中国随葬用品中大量出现向仓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汉代,一是元代。汉代陶仓由于墓葬中发现较多.存世量大,且图案丰富、釉色精美而广受关注。而关于楼阁式古仓的研究性文章.目前学术界少,鲜有纹饰且出土数量较少有,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借此推进我们对元代社会墓葬习俗、思想又化及艺术构造等方面的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元代;釉里红青花;楼阁式;谷仓  1、元代釉里红青花楼阁式谷仓起源及发展  谷仓是由东
期刊
摘要:印象派绘画诞生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在那时,印象派绘画以法国为中心展开,印象派绘画的风潮席卷了欧洲的每个角落,之后,这股绘画风潮又在全世界范围刮起。卡米耶·毕沙罗是印象派诸位大师中很具声望的一位大师。本文主要围绕毕沙罗的色彩语言进行论述。毕沙罗参加了很多次印象派绘画展览,多达八次,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参加了这么多次印象派绘画展览的艺术大师。他可谓是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在毕沙罗的一生中,他是坚定的
期刊
摘要:杨柳青年画所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既来自于现实生活,又根据社会审美标准、年画艺术风格对于作品进行艺术夸张和变形。本文从社会性别角度出发,分析杨柳青年画中古代女性面部刻画,探究男权社会建构地模式化“病态美”形象对女性的影响。  关键词:杨柳青年画;女子病态美;面部刻画;社会性别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法国年鉴学派自我反省所掀起人文社科浪潮,在艺术史领域中的研究者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传统美术作
期刊
摘要:易县三彩罗汉彩瓷是指用手工烧制造型、施釉的一种三彩釉彩色瓷器。虽然体量也比较真实本人大而且尺寸稍微夸张一些,但是在比例和结构上掌握的极为精妙。其面容祥和,袈裟仿佛穿在真人身上。大都会博物馆的两尊易县罗汉品相精美,在展厅中相互对视。大英博物馆的罗汉像中的双手最为出色。这些罗汉像是少有写实主义雕塑,其雕塑艺术的价值和其造型的水平,实为中国古代佛教罗汉塑像的一个顶峰之作。因此,这些罗汉造像自被当时
期刊
摘要:当影片弹出演职人员表后,被现实拉扯回实际空间。观众就会产生逃离现实的虚拟感。但其实电影只是表面的,掩盖住了现实中的问题。电影中的男主角通过自己的影响了两个好朋友,让他们一个放下对于宗教寄托站立起来,一个勇于违背父母压在身上的期许,追求梦想。当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无法解决身上的重压时,是不是都渴望过能够有人拉一把自己。电影虽然能够满足你的白日梦,但它仍然只是一面镜子,只能够从内让你照清楚自己而已
期刊
摘要:不疯魔不成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醉心于水袖丹衣的艺术色彩,融情于戏如人生的舞台绝响。镜像之中假作真时真亦假,浮浮沉沉的一生亦正如镜花水月不可琢磨。戏与人生早已交融无法分离。 浅谈霸王别姬的经典层面,简单介绍陈凯歌的浓厚寻根热,同时介绍电影中经典的两层镜像迷恋。简析电影对社会的责任感。  关键词:陈凯歌;寻根文学;镜像理论;人生如戏;电影的社会责任感  不疯魔不成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醉心于水
期刊
摘要: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在《红字》中广泛运用象征手法,巧妙地将主要人物与字母“A”结合在一起。象征手法在故事中的运用充满了神秘性,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无限的回味。本文通过对《红字》象征意义的论述,重点探讨了《红字》中象征性的表现、功能及特征,从浪漫主义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作品的象征意义和功能以及《红字》独特的象征风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红字“A”;
期刊
摘要:在日益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语境下重新探讨《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乐记》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产生及消费整个过程进行了深入的阐释,特别是其“音由人心生”、“尽善尽美”、强调音乐对接受者及听众审美及道德深刻影响的观点对今日音乐美学的发展仍然富有深刻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音由心生;美;儒家;音乐  在跨文化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