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Art in motion一书中提及美国动画的年龄分级制度,这一制度现在越来越多的被其他国家应用于映像作品分级中。事实上从年龄角度进行分类,除了出于保护青少年观众心里健康和观念建设的目的之外,为影片的创作者提供更清晰的受众群分析也是它的另一大意义。而除了年龄段分类以外,对不同性别观众进行影片的类型化思考也同样重要。
按照受众群做分类,院线动画可以基本被分类为:低幼向、全年龄向、成年男性向和成年女性向。其中低幼向的动画主要针对的是8周岁以下的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男孩和女孩们还没有在观影上表现出差异,所以这一类性别审美差异不明显的小小孩和男孩女孩都能接受的动画比如照明娱乐的《卑鄙的我》系列。照明娱乐的动画电影在这两年国际动画市场上可谓后起之秀,其每部动画制作成本几乎是迪士尼皮克斯等公司的一半到三分之一,票房却能与之平分秋色。在受众针对上,照明娱乐主要面向更低龄向的不区分男女孩观众的家庭。
全年龄向的动画面向观众的主体一般是年龄更大的孩子。其含义与近年来常说的“合家欢”动画有接近的地方,其指的是“孩子们爱看,大人们(尤其是父母)也能从中找到乐趣”的动画作品,绝大多数的迪士尼和皮克斯动画电影都算作是合家欢电影在全球各地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在动画制作者心目中一度成为“合家欢”类型的标杆。从受众的年龄和性别来区分的话,即使是合家欢动画也会被分为“爸妈带儿子去看的动画”和“爸妈带女儿去看的动画”。比如迪士尼近年的《魔法奇缘》、《冰雪奇缘》、《海洋奇缘》几部作品,作为迪士尼经典公主系列的新作,当然是为10岁以上的小女孩的公主梦想量身打造的影片,告诉女孩子们要勇敢地走出去,珍惜自己的姐妹家人以及为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去闯荡。这些吸引女孩子的动画电影往往包括魔法,亮晶晶的魔法粉尘,绝妙的美术设计和绚烂的颜色。而诸如《无敌破坏王》、《超能陆战队》一类明显针对小男孩的动画作品往往拥有更多刺激惊险的动作段落和正邪对抗的战斗故事,虽然制作精良,但毕竟男孩子再长大一点就是青年,很容易跟漫威的《复仇者联盟》系列等商业好莱坞电影在受众群上有较大的重叠。
除了给年纪更小一点的孩子看的动画之外,青年向动画是近两年国内的一大热点。这一类型的动画作品已经不再是合家欢一样由家长掏钱买票带孩子去看而大部分是年轻人自己去电影院消费了,影片中锁探讨的问题也更多包括人性,社会问题,情感问题等等。事实上在电影领域内,整个80到9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是主要面向30岁左右的年轻中产阶级的,2005年以来,好莱坞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呈现低龄化,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去影院消费充满视觉刺激的好莱坞大片,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轻男性观众。所以迪士尼收购漫威之后推出的漫威宇宙系列在近几年商业电影领域引领了系列电影的风潮,IP这个词也应运而生,在电影领域的体现就是系列电影的开发。
女性向的动画尤其是针对15到25岁年轻女孩的动画作品这两年异军突起,年轻女孩们也渐渐成为了动画电影市场的消费主体。如果说男性向的青年电影往往是男性观众体内肾上腺素作祟才邀自己的哥们一起观看的话,那女性向电影更多是女孩子为主导和自己的女性或者男性朋友一同观看的电影。对女孩子们而言,劲爆的动作场或者科幻电影带来的哲学思考面当然不是吸引她们的重点,她们想看到的是能让她们喜欢上的世界和角色,而这些角色多多少少要靠跟其他角色的情感互动才能打动观众。
然而好莱坞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输出在女性为主的影片方面乏善可陈。或许是外国人谈恋爱的方式并不足以满足东方女孩恋爱的遐想,好莱坞电影吸引女性观众的方式绝对不是以细腻的爱情故事取胜,近年来也只不过是在用一张张男演员漂亮的脸和身材博得女性眼球罷了,这方面国产流量电影的做法与之如出一辙。电影人们在商业上的考虑更多的放在明星效应和噱头上,对故事本身越发懈怠,好在动画领域明星效应并不明显。
《大鱼海棠》最终以5.6亿人民币的票房完美收官便是个例子,虽然故事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影片在受众定位上无疑是很准确的。精致的美术设计,富有文艺气息的世界观,凄美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中带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都对年轻女孩具有吸引力。虽然看完之后很多观众对女主角的选择表现出不满,对男二号的备胎精神表示惋惜,但至少观众会在意角色的情感选择。
可惜昨日刚刚上映的电影《大护法》在定位分析上就有些偏差。影片主打的宣传方向是儿童不宜的R-13动画,但是这一点并不能满足观众对这部动画有一个基本的心理预期,主打血腥暴力是上世纪90年代香港一些B级片常拿来吸引观众的做法,对现代多数已不再适用。故事本身虽说包含了相当多的政治隐喻,但是情节和人物塑造并不可信,使观众觉得说教意味颇为浓重,荒诞之余缺乏趣味。从主要吸引男性受众这一点上看,相比于同期的《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竞争力就要弱得多。
反观近年来的日本动画电影在针对性别受众群方面有相当多的建设和发现。去年一部《你的名字》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重爆炸,新海诚导演在把握年轻女性观众方面无疑是老道的。影片中男女主角细腻的情感表现,绝佳的美术和扎实的故事塑造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主要因素。除了商业性和娱乐性足够外,艺术性上虽不及吉卜力动画的高度但也算出类拔萃。
但是从另一面看,你的名字仍然是封闭在都市年轻男女爱情线索的幻想框架下的爱情故事,其社会性和对日本文化本身的讨论也仅限于口嚼酒的表现,没有深层次的艺术性追求。
商业电影之外,比如今年刚刚上映的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该片导演片渊须直把一个年轻女孩在战火边缘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起来,构成这个女孩的成长。影片中展现的二战时期的历史背景真实而又细腻,通过小铃这样一个爱好绘画的平凡女子在战争环境下的生存描写,表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念。撇开影片的政治意义不谈,这部作品单在艺术表达上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但其毕竟不是纯粹的商业作品,纵使口碑高,票房上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这也侧面表现出日本动画市场中艺术和商业之间的矛盾也是存在的,不止是中国动画市场会面对这个问题。
就如Anime from Akira to Howl’s Moving Castle一书中提到的“日本动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成熟的文化形式,其主题和表达的方式已经跨越了年龄的界线,成为艺术和心理层面的高度”。对更小的孩子们来说,迪士尼的公主们锁包含的文化还是一种简单的,非黑即白的教导,而日本主要针对更大年龄观众的动画的动画锁输出的价值观就更为复杂和矛盾,其带有的社会性批判和对人性黑暗面挣扎的描写当然不是给小孩子看的。
青年向动画本身在院线市场上处在很尴尬的境地,女性向的动画需要与一众都市爱情题材电影竞争;男性向动画又面临着来自好莱坞大片的压力,加上国内近年出现的大IP改编的特效电影,青年向动画电影本身就处在一个相对饱和的市场,处在一个相比于儿童动画更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对创作者自身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一个良好的市场会在允许的条件内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因此满足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和拥有更高艺术追求的艺术偏向的电影都应该在市场上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能这么做的前提就是不同类型的影片需要对自己的类型本身拥有清晰的定位。这一定位并不是简单指不能出现超越这一年龄定位的内容,而是要对这一年龄和性别的观众心理进行适当的分析,在满足观众对故事和角色基本要求的同时阐述自己的价值观点。成本方面如果是商业作品,那么票房和其他收益至少要能回收成本,艺术类动画则需要更注重成本控制,才能持续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
按照受众群做分类,院线动画可以基本被分类为:低幼向、全年龄向、成年男性向和成年女性向。其中低幼向的动画主要针对的是8周岁以下的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男孩和女孩们还没有在观影上表现出差异,所以这一类性别审美差异不明显的小小孩和男孩女孩都能接受的动画比如照明娱乐的《卑鄙的我》系列。照明娱乐的动画电影在这两年国际动画市场上可谓后起之秀,其每部动画制作成本几乎是迪士尼皮克斯等公司的一半到三分之一,票房却能与之平分秋色。在受众针对上,照明娱乐主要面向更低龄向的不区分男女孩观众的家庭。
全年龄向的动画面向观众的主体一般是年龄更大的孩子。其含义与近年来常说的“合家欢”动画有接近的地方,其指的是“孩子们爱看,大人们(尤其是父母)也能从中找到乐趣”的动画作品,绝大多数的迪士尼和皮克斯动画电影都算作是合家欢电影在全球各地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在动画制作者心目中一度成为“合家欢”类型的标杆。从受众的年龄和性别来区分的话,即使是合家欢动画也会被分为“爸妈带儿子去看的动画”和“爸妈带女儿去看的动画”。比如迪士尼近年的《魔法奇缘》、《冰雪奇缘》、《海洋奇缘》几部作品,作为迪士尼经典公主系列的新作,当然是为10岁以上的小女孩的公主梦想量身打造的影片,告诉女孩子们要勇敢地走出去,珍惜自己的姐妹家人以及为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去闯荡。这些吸引女孩子的动画电影往往包括魔法,亮晶晶的魔法粉尘,绝妙的美术设计和绚烂的颜色。而诸如《无敌破坏王》、《超能陆战队》一类明显针对小男孩的动画作品往往拥有更多刺激惊险的动作段落和正邪对抗的战斗故事,虽然制作精良,但毕竟男孩子再长大一点就是青年,很容易跟漫威的《复仇者联盟》系列等商业好莱坞电影在受众群上有较大的重叠。
除了给年纪更小一点的孩子看的动画之外,青年向动画是近两年国内的一大热点。这一类型的动画作品已经不再是合家欢一样由家长掏钱买票带孩子去看而大部分是年轻人自己去电影院消费了,影片中锁探讨的问题也更多包括人性,社会问题,情感问题等等。事实上在电影领域内,整个80到9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是主要面向30岁左右的年轻中产阶级的,2005年以来,好莱坞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呈现低龄化,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去影院消费充满视觉刺激的好莱坞大片,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轻男性观众。所以迪士尼收购漫威之后推出的漫威宇宙系列在近几年商业电影领域引领了系列电影的风潮,IP这个词也应运而生,在电影领域的体现就是系列电影的开发。
女性向的动画尤其是针对15到25岁年轻女孩的动画作品这两年异军突起,年轻女孩们也渐渐成为了动画电影市场的消费主体。如果说男性向的青年电影往往是男性观众体内肾上腺素作祟才邀自己的哥们一起观看的话,那女性向电影更多是女孩子为主导和自己的女性或者男性朋友一同观看的电影。对女孩子们而言,劲爆的动作场或者科幻电影带来的哲学思考面当然不是吸引她们的重点,她们想看到的是能让她们喜欢上的世界和角色,而这些角色多多少少要靠跟其他角色的情感互动才能打动观众。
然而好莱坞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输出在女性为主的影片方面乏善可陈。或许是外国人谈恋爱的方式并不足以满足东方女孩恋爱的遐想,好莱坞电影吸引女性观众的方式绝对不是以细腻的爱情故事取胜,近年来也只不过是在用一张张男演员漂亮的脸和身材博得女性眼球罷了,这方面国产流量电影的做法与之如出一辙。电影人们在商业上的考虑更多的放在明星效应和噱头上,对故事本身越发懈怠,好在动画领域明星效应并不明显。
《大鱼海棠》最终以5.6亿人民币的票房完美收官便是个例子,虽然故事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影片在受众定位上无疑是很准确的。精致的美术设计,富有文艺气息的世界观,凄美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中带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都对年轻女孩具有吸引力。虽然看完之后很多观众对女主角的选择表现出不满,对男二号的备胎精神表示惋惜,但至少观众会在意角色的情感选择。
可惜昨日刚刚上映的电影《大护法》在定位分析上就有些偏差。影片主打的宣传方向是儿童不宜的R-13动画,但是这一点并不能满足观众对这部动画有一个基本的心理预期,主打血腥暴力是上世纪90年代香港一些B级片常拿来吸引观众的做法,对现代多数已不再适用。故事本身虽说包含了相当多的政治隐喻,但是情节和人物塑造并不可信,使观众觉得说教意味颇为浓重,荒诞之余缺乏趣味。从主要吸引男性受众这一点上看,相比于同期的《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竞争力就要弱得多。
反观近年来的日本动画电影在针对性别受众群方面有相当多的建设和发现。去年一部《你的名字》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重爆炸,新海诚导演在把握年轻女性观众方面无疑是老道的。影片中男女主角细腻的情感表现,绝佳的美术和扎实的故事塑造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主要因素。除了商业性和娱乐性足够外,艺术性上虽不及吉卜力动画的高度但也算出类拔萃。
但是从另一面看,你的名字仍然是封闭在都市年轻男女爱情线索的幻想框架下的爱情故事,其社会性和对日本文化本身的讨论也仅限于口嚼酒的表现,没有深层次的艺术性追求。
商业电影之外,比如今年刚刚上映的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该片导演片渊须直把一个年轻女孩在战火边缘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起来,构成这个女孩的成长。影片中展现的二战时期的历史背景真实而又细腻,通过小铃这样一个爱好绘画的平凡女子在战争环境下的生存描写,表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念。撇开影片的政治意义不谈,这部作品单在艺术表达上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但其毕竟不是纯粹的商业作品,纵使口碑高,票房上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这也侧面表现出日本动画市场中艺术和商业之间的矛盾也是存在的,不止是中国动画市场会面对这个问题。
就如Anime from Akira to Howl’s Moving Castle一书中提到的“日本动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成熟的文化形式,其主题和表达的方式已经跨越了年龄的界线,成为艺术和心理层面的高度”。对更小的孩子们来说,迪士尼的公主们锁包含的文化还是一种简单的,非黑即白的教导,而日本主要针对更大年龄观众的动画的动画锁输出的价值观就更为复杂和矛盾,其带有的社会性批判和对人性黑暗面挣扎的描写当然不是给小孩子看的。
青年向动画本身在院线市场上处在很尴尬的境地,女性向的动画需要与一众都市爱情题材电影竞争;男性向动画又面临着来自好莱坞大片的压力,加上国内近年出现的大IP改编的特效电影,青年向动画电影本身就处在一个相对饱和的市场,处在一个相比于儿童动画更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对创作者自身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一个良好的市场会在允许的条件内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因此满足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和拥有更高艺术追求的艺术偏向的电影都应该在市场上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能这么做的前提就是不同类型的影片需要对自己的类型本身拥有清晰的定位。这一定位并不是简单指不能出现超越这一年龄定位的内容,而是要对这一年龄和性别的观众心理进行适当的分析,在满足观众对故事和角色基本要求的同时阐述自己的价值观点。成本方面如果是商业作品,那么票房和其他收益至少要能回收成本,艺术类动画则需要更注重成本控制,才能持续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