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如影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00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知道如幻却又如住是否就是佛家的轮回,我只知道邵泳一直在转着自己的法轮,法轮常转中,有了他的作品一水墨青花系列。若以前世今生论,无论水墨,还是青花,都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个符号,它们都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因为佛陀而存在。但是,因为佛的关系,所谓的“水墨青花”有了冥想、有了寂静、有了潜流。而这“佛的关系”便来自邵泳一—个修佛而又画画的人。
  邵泳信佛,也爱冥想。他究竟是哪一天冥想出了“水墨青花”这四个字,我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我只知道他的“水墨青花”是以“青花”之名行“水墨”之实。也就是说,从语言的技术本体看,邵泳的“青花”并未较邵泳或者他人的“水墨”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当邵泳将“水墨”置换为“青花”后,他偷换的不仅仅是概念,而是一条言语路经。在这条路经中,沼泳隐藏在孤独的影子里。
  诗人说,万物如影子流过,天空展开。孤独的“影”里,万物是如何流过的,我们不得而知,但那豁然展开的天空却为我们显示了一种无梦无醒的深度:它虽然是青色的,却是透明的,它蕴着一种无声的期待,“并且从云气中,不知哪里,飘来了一声清脆的鸟啼。”邵泳的画便具备这样的深度一清脆的鸟啼总是不知来自何处。
  当然,因为这声“清脆的鸟啼”,邵泳的作品便在当代画坛有了异样的形象:水质的莲胎中,爱和夜守住静默。
  由此入手,我很容易地读到了邵泳作品中的第一层语意:自许。
  表面上看,邵泳是那种把自己低到尘埃里的人,但邵泳的骨头是硬的。在寂静的语境里,他表达的不是孤寂,而是孤寂的坚强或坚韧。也正是在这坚强或坚韧里,邵泳拉开了自己与当代画坛另一位以佛事入画的画家姚鸣京的距离。当姚鸣京还在刻意地思索佛的禅悟及其形式时,邵泳却把自己躲在了佛的影子里。略感遗憾的是,邵泳的躲避还是有些不够彻底,如果他能够在自己的画面中去除所谓的佛象而只留下佛的意味,也许他的作品会更加纯粹。其实,佛不是一种形象,甚至一种仪式,而是一种意念。缘于这一理念,邵泳有了自己关于青花的坚持。
  邵泳作品的第二层语意便是澄怀味象。他的“澄怀”不似古人那样营造—个可居可游的清幽之境,而是在神话般的迷雾里感悟万物的声音。宗炳说:“神本无端,栖形感类,理人影迹。”在邵泳的眼里,万物如影。只有万物在影里,物的叹息才能透过他的皮肤进入体内,他在寂静中聆听物的声响。因此,邵泳澄怀味象的“象”便不是某种形象,而是声响,也就是所谓的天籁吧。这里,邵泳再次突出了自己在当下画坛的意义,那便是他对于传统的态度以及继承的方式。在邵泳那里,继承不仅仅是为了传递,而是为了超拔。他之从“形”到“声”的转变就是这种超拔。
  由于邵泳的创作主题往往只是一缕情思,一个幻想,一种心情或一次强烈地内心感受,所以他的作品图式便突出的不是结构,而是语言,所谓的青花便成了—个明显的标志。在这一标志里,永远的青花不是回忆而是深度。深陷其中且又不能自拔的我们有了陶醉。于是,经过青花,陶醉(欣赏)成为—种物质。
  古人说:“道在练神”。自视甚高的邵泳当然也要练神,但是他的练神有内、外两种路经一自许与外设。如果说向内的“自许”促使邵泳走向了庄子的“心斋”、佛家的禅寂;那么他的外设(设色),也就是说他的“青花”则是他以色媚道的又—孔道。邵泳之前的所有绘画,都是以形媚道的,但从邵泳开始,有了以色媚道的事实。虽然这—事实由于邵泳的当下创作还显得不够坚实,但它毕竟指出了一个方向。
  那么,邵泳的以色媚道是否就舍弃了形象呢?没有。这也是我们看到的邵泳作品中依旧存有苦心孤诣的形象的原因所在。因此,“以色媚道”的邵泳并未废了古人“以形媚道”的路,他在坚持“以形媚道”的同时,强化了“以色媚道”的途径。当然,由于强化,“青花”便成了一种“道”的坚持,成了一种品牌的形象。
  万物如影,方能如幻如住,方能气象万千。由于阅历,由于禅悟,当然也由于积累的原因,他目前作品的气象还有单一之嫌。这单一的根源是以色相代墨相,还是以青色代五色,是开拓,还是挑战,都要让邵泳去寻求答案。他的水墨青花意义与风险同在。但他的坚持与努力还是让我想起了一段诗,我想把这段诗送给天下可以会心的人并以此结束本文。诗句如下:
  睁不开眼的屋子,是没有灯的脸
  对上帝的祝福
  是双手的叠合
  静静地,这盘旋脑海的世事
  顷刻已被另一盏灯挥灭
  像一股清香,在必然的风中消亡。
其他文献
每当我听到有关企业文化方面的问题,我总是兴致勃勃地谈起听过的一个趣味实验。  有3只猴子并排站在一个笼子里。其中第3只猴子和前两只被隔开在第3只猴子上方,有一把香蕉很自然地,这只猴子伸手去抓令它垂涎的食物。它每掰下一只香蕉,其他两个猴子就会被凉水浇头。两个倒霉蛋气势汹汹地盯着享受美味的同伴。但是这只搬子毫不在意。当它吃过几根香蕉后,另外两只猴子阁为凉水的浇灌而愤怒到了极点。  科学家们把吃香蕉的猴
期刊
1999年11月15日,西安市华翔广告公司派了自己公司的4名员工身着“讨债”马甲,在西安市锦泰装饰公司门口静立,迫使其尽快还清所欠的8万元债。华翔方表示:“此举实属万般无奈,且要求自己的员工要文明讨债,不能影响对方办公,骂不还口打不还手。”锦泰方也表示,确实欠对方几万元,目前已向上级反映,集团将尽快解决,但对这种做法难以理解。  十年前的11月15日,在西安北郊一家装饰公司门前出现4名身穿印有“讨
期刊
在走访百国的过程中,我也大胆借用了“指数”概念,选了15个国家的6个项目(出租车、贫民窟、书店、军人、闲人、排队),打了自己的主观印象分,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以比较中国与世界一些典型国家的发展水平。这种打分当然纯属个人的主观印象和一孔之见,仅供感兴趣者参考。      一是出租车“指数”    出租车的服务和管理,某种程度上既可以体验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也可以感受其政府的治理能力、公司的管理能
期刊
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一团晕黄的灯光正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瞎子过来了。”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他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
期刊
对于贵州省瓮安县原县委书记王勤来说,去年的6月28日是噩梦般的一天。  当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瓮安这个小城。从下午至次日凌晨,瓮安县部分群众因对一名叫李树芬的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引发大规模人群聚集围堵政府部门和少数不法分子打砸抢烧突发事件,县公安局、县委和县政府大楼等多间房屋被毁,数十辆车辆被焚。  由于处理群体性事件不力,王勤成为去年首位因此引
期刊
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不久前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对达赖喇嘛和西藏问题进行了极具个性化的分析和评论,并表示“我们完全能够保持三月拉萨及整个西藏的稳定”。    外国人给达赖帮倒忙      国际舆论中曾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政府有两条非常敏感的神经,是两个都涉及到英文字母T打头的问题,一个T是Taiwan的问题,另一个T是Tibet,也就是西藏的问题。  朱维群与这其中的一条“神经”有着颇为深
期刊
文章认为,金融危机彰显农民工的影响力。农民工的出现既是历史的必然,早期也是社会制度进步的表现。农民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农民工制度化对中国来说绝非好消息。具有远见的唯一选择就是从现在开始要有意识地、有规划地、一步一步地废除农民工制度。    金融危机马上显示农民工的影响力。大量的农民工失去工作,回到家乡,但发现在家乡已经无事可做,因此又回    流到城市。更重要的是,很多农民工并非
期刊
美英风行“假设历史”;有学者认为蒋介石在二战后如未运兵东北,改采稳定华北政策,则中国现代史将完全改观。  蒋介石“其介如石”,人同其名,倔强固执,极少承认错误。但他在《苏俄在中国》一书里,却坦白承认二战后大举运送国军主力部队至东北,以阻止中共接收,并冀望以速战速决方式解决共军,乃是“政策和战略上的一个重大错误”。  如果蒋介石当年先稳住华北、华中和华南,再想办法收复东北,则中国现代史将会是一个什么
期刊
1971年9月13日,在中国大陆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就是林彪出逃,摔死在大沙漠中。  毛泽东与林彪的分歧,在后来越来越多地反映出来。在国际方面,善于揣摩毛泽东心思的林彪也没有号准脉。从1969年开始,苏联日益嚣张的核战争威胁,美国在越南的战争升级,使毛泽东迫切地感受到必须改变这种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两害取其轻。就在这时,美国总统尼克松作出了向中国表示缓和的一些姿态。他指派美国驻华沙的大会斯托
期刊
布赖恩·克罗泽,美国著名作家,长期从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传记的写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失去中国的人》(即《蒋介石》封长虹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是一部关于蒋介石的比较完整的传记作品。它展示了蒋介石的政治、军事生活经历,分析了他最终失败的原因,同时也插叙了其个性特点、生活情趣甚至口语习惯。文笔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下面这段文字摘编于该书第十章,写的是作者对蒋介石的总体评价。他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