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啃秋:啃秋又称“咬秋”,即立秋吃瓜。天津人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要將其“咬”住。江苏等地也习惯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当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吃“渣”:山东、四川等地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食秋桃: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食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啃秋:啃秋又称“咬秋”,即立秋吃瓜。天津人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要將其“咬”住。江苏等地也习惯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当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吃“渣”:山东、四川等地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食秋桃: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人人都要吃秋桃。吃完桃子要把桃核收藏起来,等到除夕,再悄悄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福圆”: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龙眼又称“福圆”,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食赤小豆:从唐宋时起,还有立秋用井水服食赤小豆的风俗。取7至14粒赤小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据说这样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吃鸡蛋:立秋这天,我国一些地区还有吃鸡蛋的习俗。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效。
其他文献
中国人最坚韧,擅长化悲为乐。明朝的时候,杭州人把清明节过成了郊游节,人们妆饰一新出门踏青,扫完墓就地野餐。重阳节亦是如此。按《易经》之说,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是阳气极盛时。三月三踏春,九月九踏秋,秋收时祭天祭祖,佩茱萸、饮菊花酒求寿。曹丕認为“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希望长寿的意思。不过,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里另有一种解释。 汝南桓景跟着方士费长房—就
一条兴竹路,仿佛隔开了两个时空:一边是川流不息的渝澳大道,一边是藏身于民居天台的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漆器髹(注:髹[xiū],把漆涂在器物上)饰作坊。71岁的程天德在这里和漆器打了40多年的交道。 重庆漆器历史悠久,工艺复杂精细,以研磨彩绘、金银粉分光罩漆、彩色蛋壳镶嵌等髹饰技艺著称。2008年,重庆漆器髹饰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江北区兴竹路风清苑小区,不到2
房子是要人住的。一段时间不住人,猛一进去,就会有股涩涩的馊味扑过来,进门须得捂住鼻子。但人住进去后,只需一个礼拜的时间,馊味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老家的许多东西也是这样。比如灶头的两只铁锅,平时一直铮亮铮亮的,为什么?因为铁锅天天烧着饭菜。如果几天不用,铁锅就会生锈,锅面会不平,锅底会生出锅屑,手指一抹,墨黑。 灶具之外,家里的劳动工具也是这样。 父亲挑担用的扁担是木头做的,不会生出锈斑来。但
刘兆吉是中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曾担任西南联合大學教育系主任等职,其代表作《西南采风录》影响非常广泛。有趣的是,这本书里的一些内容竟然是当时刘兆吉用药品换来的。 1935年,刘兆吉考入南开大学哲学教育系。两年后,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湘黔滇步行团。从小到大,刘兆吉都非常喜欢歌谣的创作和收集。当时,为了采集流传在民间的歌谣,刘兆吉每天都比其他同学晚回到宿营地,为此常常把自己搞得饥肠辘辘。为了不至于一整天
17岁在上海加入长兄创办的中国首家电影公司,23岁在新加坡共创邵氏兄弟电影公司,70岁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104岁退休……全球历史上首位活过百岁的上市公司CEO邵逸夫的一生,写下了太多传奇。然而,这位传奇老人的百岁人生历程里最令人惊叹和羡慕的,恐怕还是他和他的“方小姐”方逸华无惧世俗压力,在一起相守62年的传奇经历。 1952年:和那位从上海来的“方小姐”相逢恨晚 方逸华不是邵逸夫的结发之妻。
火折子是中国古代民间常用的引火器具。虽说好多人把火折子称为古代的火柴,但火折子与火柴还不太一样。最像火柴的,应该是比火折子晚些时候出现的一种引火器具“火寸条”。宋《清异录》记载:宋初有人把松木条浸泡在硫黄里,做成一种可以引火的木条,一接触摩擦就会剧烈燃烧。这种木条当时被称为“引光奴”,后来则叫“火寸条”,到明代又被叫作“发烛”。以燃烧方式说,火寸条才最像火柴。 這种古代的“火柴”火力有限,而且不
卖药广告抖包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湖广和云贵地区出现了可怕的疟疾,而特效药奎宁丸当时还未普遍使用。边远地区的百姓多乞求仙婆施法驱邪或请巫医制符水喝来治病,因此死亡率甚高。广州名医梁培基以他特有的眼光,大胆地推出了一种自制的治疟疾药物,疗效显著。为了让老百姓尽快了解并接受这一新生事物,梁培基动了不少脑筋。 当时,在广西、贵州、云南的一些地方出现了一批行迹特殊的人,他们专在闹市醒目位置的墙上书写
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白俄罗斯特稿记者、散文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对她身份的介绍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她的记者身份,第二位的是鸟类学家,第三位才提到她的散文写作。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的家离布宜诺斯艾利斯动物园只有三条街。童年的博尔赫斯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和母亲一起去动物园看动物。他喜欢去动物园,尤其喜欢看老虎、狮子,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1924年,逊清皇室将一套重达万两的黄金编钟典卖出宫,国宝从此流落民间。有人曾在前门外的一座洋楼里见过这套金编钟,后来金编钟又在天津的一栋银行大楼里昙花一现,随后便神秘地消失了。此后的数十年间,众多军阀、政客对金编钟垂涎三尺,四处打探。谁是知情人?谁又是暗中保护金编钟的人?金编钟是如何屡次脱险终于回到故宫的? 王朝没落,典卖出宫 说起金编钟的历史,还得追溯到乾隆年间。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
戏剧家陈白尘的“烟龄”超过半个世纪,“烟量”达到每天两包半。妻子金玲为了丈夫的身体,曾无数次劝他戒烟,并买来了戒烟茶、戒烟糖。陈白尘表面上答应戒烟,背过妻子却一边喝着戒烟茶,一边吞云吐雾。 然而,陈白尘80岁那年,却在没有任何人督促的情况下,毫无征兆地成功戒掉了半个世纪的烟瘾,这令家人和朋友甚是不解。 女兒陈虹问父亲:“您的烟瘾那么大,尝试戒过无数次烟都没有成功,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您在年满八旬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