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消失了的河与泉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假期回家,问起爸爸以前田野里的那口泉。爸爸说,好多年没去过了,不知道那里还有没有泉水。妈妈说,肯定有,前几年种地时候还特意去取水喝。打我嫁到这里,那泉就在,多少年了泉水一直汪汪直流。
  怀着满心的欢欣,午饭带着孩子和爸爸一路溜达着过去看那口泉。
  离开家乡多年,如今居住在城市里。很多时候,却很怀念小时候的时光,想念家乡。家乡的河,家乡的泉眼,那些伴随我成长的美好记忆。
  村东头有一条河,河里水草葳蕤物质丰美,有小鱼,小虾,河蚌,田螺等等。每年夏天,男孩子都会到河里游泳,黝黑的身子在河水里跃来跃去,像一条条滑溜溜的泥鳅。哥哥和弟弟,时不时地从河水里摸出一条鱼,一个河蚌,一捧田螺,扔到岸边。我和妹妹就抢着捡拾,放到筐里。
  河蚌肉质鲜美,如果做不好会有腥味。
  家人会把河蚌先放在清水里,去干净泥沙。把肉切成小块,放在大锅里炒。炒时从院子里现摘一些鲜辣椒,葱蒜等佐料一并烹饪。
  河蚌肉质偏硬,放辣椒炒后,再慢炖,火候到了,肉质细腻汤汁鲜美。很多年后的某日某时,不知那根神经打错了,我竟流连起当年河蚌的那种特殊味道。葱花飘在白白的汤汁上,挑一口河蚌肉入口,辣而鲜的味道瞬间麻痹了舌尖。
  现在来看,那口河蚌肉真真算不上美味。就如那口清爽爽的泉水,实则是再普通不过了。
  打我有记忆起,村里的那口泉就神奇一般地存在着。说它神奇,源于它的水源和水质。从清晨到日落,它就那般安静地源源不断地流着。泉水入口清爽甘甜,十分解渴。
  泉水从望不到边际的山上流下,汇聚到了一方清潭之中。潭周边皆是石头,最中间深不见底的地方被称作了泉眼。泉水清澈,清凉。口渴时,我时常跑过去,跪在泉跟前,捧一口水就喝。一股清凉入腹,带走了热,带走了乏。泉水涌出,流到了下方一个更大一些的潭里。时常,我在这个下方的潭里洗脸,洗手。可能是水质的关系,洗后的皮肤滑润,细嫩,白皙。
  村里的爱美女士,都会到这里取水回家洗脸。成为那个年代村子里人人皆知的不再是秘密的美容美颜小秘方。
  不仅如此,每天到这里取水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大多是打回去煮水喝。泉水甘甜甘甜的,是村里人对这泉的一致评价。
  想到这里,我的唇边不觉渗出一丝丝的甘与甜。走了好长一段路,爸爸说到地方了。环顾四周,路北面一片杨树,地里干涸,沒有水流的痕迹。路南边,一片长疯了的荆棘,白色的花单调地嵌在上面。记忆中,那泉就在路南边。
  没有寻到通往下面的路,我拨开荆棘趟出一条路,到了下面。看到了潭中的石头立在阳光里,孤零零的,像是被抛弃了多年。再看一眼,那石头带着从来没见到过的嶙峋与怪异。那泉眼干涸了,应该是早已干涸。没了泉水,关于泉的一切在瞬间都消失了。
  在泉跟前立了许久,我被阳光晃晕了。汩汩流动的泉水,潭里清澈见底的清凉,安静地流动着的水声,此刻都流动在光里,一晃一晃的,其间还夹杂着一声一声的叹息,仿若一不小心,就晃出了记忆的框,晃了出来,再也不见了。
  孩子很失望说了我骗了他,这里根本就没有我说的那口泉。回到家,我跟妈妈说了那泉已经没水了。妈妈开始有些不相信,后来看了我拍的照片,她相信了。
  村东头的那条河,早在几年前就不见了。关于河蚌的味道,也随着那条河的消失被封锁在记忆的时空里。我没法跟孩子解释,我所描述的关于那泉的一切,曾经是那么真实的存在着。家乡曾经与我藕断丝连着的,心中的家乡,关于我的成长印记已被一件一件地丢弃在历史的河流中。它身上关系着,捆绑着我的精神符号已越来越少。在我毫无防备,不知不觉中,推开我越来越远。虽然,我一直那么努力地想去靠近她,希望离她近点些再近些。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年龄,指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生存的时间长度,通常用年岁来表示。年龄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一个人出生以后,随着日月流逝,年龄也随之增长,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人在进行自身再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年龄的再生产,它总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齡的个人所组成。此外,各种人口现象,如结婚、生育、求学、就业、迁移、死亡等,都与每个人的年龄密切相关。所以,正确计算年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期刊
在中国地图的东部,在蔚蓝色的渤海和黄海之间,一片陆地像一枝牛角带着有力的弧度挺进了大海。这只牛角就是我们山东半岛。半岛又分为东西两部,西部正中心一片高高隆起的黄褐色占据了大半个区域,那就是横贯半岛西部的泰沂山脉。  泰沂山脉像一条张牙舞爪的巨龙盘踞在那里,他高高昂首挺立的龙头就是泰山,依次向东部低矮下去的徂徕山、蒙山、沂山、仰天山、朐山等是他盘旋的龙身和龙爪,最后龙尾一摆戛然而止的地方就是我家乡的
期刊
黄河岸滩最美丽的季节,莫过于五月的初夏了。鸟鸣啼啭着绿荫,绿荫涨满黄河岸畔。风光迤逦了华北的五月,这清新亮丽的季节,这景色怡人的初夏,给人多么丰富的联想,勾起多少往事的回忆。  黄河岸边那辽阔的大平原,那一望无际的麦浪,像浩瀚的海洋,澎湃着新一代老农民的心潮,荡漾着老农民的欢笑。在这辽阔的麦浪里,摇曳着劳动人民的梦想,摇出了生活的希望。希望,带着夏日温暖的阳光,徐徐洒下,洒满了鲁北平原的“大粮仓”
期刊
一  尘世那么美,写作那么好。漠漠红尘,几件俗事。其中之一,便是码字。  在码字的路上,你我一起成长,码到花开,一起纷芳。  倾情一座城,深爱一种文。如此,便好。  我想,这许是童戈先生的此生所想了。城不说了;文,也不说了,除了散文,先生再无别的用心的了。  散文是文学体栽中最好写的一种文体,谁都可以写,所以时下好多人都在乐此不疲的写;不过童戈写散文不是源于这个,他写,那是源于爱,源于心。  写的
期刊
又是一年端午节,随着假期的来临,节日的味道也越来越浓。这天,人们除了吃粽子,通常还会在门口挂艾草、菖蒲。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将几棵艾草绑成一束,插在门楣或是挂于门楣两端,就像贴上了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午饭时,我边吃饭边拿眼扫着微信群里的消息。文友爱玲在群里问:不知哪里有艾草,很想在端午来临之际买上两棵。  我的单位远离市区,郊外有野生的艾草。去年同事还送我一捆,说是可以
期刊
今天上午我刷屏时发现一个美女的美食公众号,这美女在一线城市做媒体和广告,每月工资一万多,却不顾家人反对辞职到大饭店做了甜品师学徒。从底层打拼,为了练习手艺她做了上万个泡芙,为了一个8层法式蛋糕弯着腰一整天,以至于得了肩周炎和腰椎病。每月工钱一千八,和原来差了十万八千里,她原来经常画着精致的妆穿着高跟鞋去富丽堂皇的地方采访,现在不施粉黛穿着厨师服平底鞋躲在不通风的后厨帮工。然而,她喜欢这样,同样是做
期刊
明崇祯一十七年(公元1642年)霜降节气过后一天傍晚,一场大雾罩住了荣成伟德山。此时,一位神情黯然、浓雾裹身的旅人,在暮色苍茫中,走进伟德山余脉——西山(今荣成俚岛王家山)一间竹庵。此时的西山,早已被秋风吹瘦,倚红偎翠的胜景只是这个旅人日后的春风词笔。眼下的西山,满目萧瑟凋敝。面对老秋的枯山瘦水和沉沉雾霾,茫茫暮色,这位精疲力竭的旅人,似有万千感慨在胸,表情显得怆然而凝重。他随身在一块山石上坐下,
期刊
吃罢午饭,小孙子闹腾纠缠着要去耍山。天气很暖和,阳光也好,我也来了兴致。  于是,我带孙子驱车来到盟旺山的东山脚下。这里是中老年人及孩子们登山游玩的理想起点,也是盟旺山公园的东门处。从这里出发,山势平缓,视野开阔。本来海拔只有百多米的峰顶,在山下就能一目了然。  新建的盟旺山公园,作为新区的一处景点,里边雕塑,鲜花,珍木奇树,河道,木栈道,草坪凉亭,设施齐全,风景优美。成为了东部即墨人民新的游玩和
期刊
那一年,我的嘴角冒着绒绒的胡须,像一颗六月深绿色的橘子,打着井字形的绿背包离开故乡。临别时,母亲在村口的桥头流着泪,那哗哗向北流淌的小河,也在哭泣。  那一年,我的青春和赤诚留在祖国的西部戈壁军营,像一枚出镗而燃着烈焰的子弹,穿越大漠和繁星的夜空。告别时,祁连山的大雪铺天盖地的来送我,车站是喧天的锣鼓,人海如泪水一样流动,那温暖的目光留在我的心里。  这一次,我带着点点白发和额前的皱纹回来了,中年
期刊
从村后的善人桥算起至村前路口,张家胡同全长三百多米,宽约两米,但是从大柳树底向南至湾前路口,路面逐渐增宽到三米。整条胡同为土石路,青砖泥墙(榆树林子是土墙),房子的高矮不等,错落有致,多数是石头青砖和土墙。不过,房子砌砖的高矮与砖的层数,决定一个家庭富裕程度,因为砖的层数越多说明你的家庭越富裕。反之,砖的层数越少,说明你的家庭越贫穷。  整条胡同住着十八九户,只有三户王姓人家,其他人都为张姓。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