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童话是语文教师培训的内容。教学幼儿童话,一方面要分析现有的幼儿童话,另一方面要编写幼儿童话。要搞好幼儿童话的培训,首先要准确界定幼儿童话,其次要突出幼儿的心理特点,再之要引导学生揭示童话的寓意。
关键词:幼儿童话;幼儿童话故事;幼儿故事;幼儿童话教学
进修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当地的教师,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幼儿童话是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中,也会涉及到这一内容。因此,幼儿童话教学是语文教师培训应该讲授的内容。研究幼儿童话教学,能够拓宽教师进修学校老师的知识面,增强教师进修学校老师驾驭语文教学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师培训的质量。
1.要准确界定幼儿童话
界定幼儿童话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教师要知道什么是幼儿童话,另一层含义是要使学员知道什么是幼儿童话。
如果教师没有弄清楚幼儿童话的含义,那么他所教学的幼儿童话,很可能不是幼儿童话,而是少年童话、成人童话或者其他文学作品;他所讲述的幼儿童话教学,也可能不是幼儿的童话教学,而是一般的童话教学。这样,就会出现教学的内容与设定的教学目标不一致现象。学员本来是学习幼儿童话和幼儿童话教学的,学到的却不完全是这些,而是其他内容。这样,既浪费了学员的时间,又浪费了学员的财力,还有可能使学员对幼儿童话和幼儿童话教学产生误解。
界定幼儿童话,其实就是明确幼儿童话教学的外延。人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首先会产生心理定位,确定思维方向,而后会沿着既定的方向思考。这样,学习精力会集中一些,效率要高一些。学员知道了什么是幼儿童话,就可以把思维定位在幼儿童话上,把精力集中到幼儿童话和幼儿童话教学上,学习的效果会好一些。如果学员不知道教学的外延,那么在学习的时候,思维的范围会超出教学的内容,从负面影响到学习的质量和数量。付出的精力,没有全部应用到教学内容上,有一部分精力在考虑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学习的收获自然要少一些。
所以,教学幼儿童话教学,老师和学员都应该明确教学的范围。
2.要突出幼儿心理
幼儿童话,有些书上叫幼儿童话故事,是针对幼儿的文学作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讲故事也要看人说话,同一件事情,讲给不同的人,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讲给成年人,描述要细致一些,情节要曲折一些,事件要感人一些,语言要成人化;讲给幼儿,人物刻画和事件的描述要简单一些,事件也不一定感人,语言要幼儿化。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都符合接受者的心理,接受者才能够畅通无阻地获得作品的内涵,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生活阅历浅,用于表达的素材匮乏,使得他们常用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甚至把自己当做另一种事物。譬如,有一个幼儿听奶奶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被乌鸦的智慧所打动,在生活中常常把自己比作乌鸦。喝茶的时候会说:“我是小乌鸦,我要喝水。”吃饭的时候会说:“我是小乌鸦,我饿了,要吃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佩服小乌鸦,学习小乌鸦,希望自己成为小乌鸦那样的人。但他们语言匮乏,不会使用“像……一样”复句,而是直接把自己说成是“小乌鸦”。这是幼儿心理简单的表现。
受教育环境所限,和语言素材的制约,幼儿经常把动物、植物、景物比作自己,赋予其生命,也常常把自己当做小花猫、小白兔等动物或者植物。这是幼儿独有的心理特点。拟人化的文学作品,迎合幼儿的心理,容易被幼儿所经受。所以,幼儿童话里的主人公,往往不是人,而是动物、植物或者其他什么东西。这是幼儿童话的一个显著特点。
幼儿的思维与成人不同。成年人思考问题受社会制度、法律、法规、法令、各种各种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思维在法律和道德框架内进行。语言和行为是思想的外衣。由于思维受法律和道德的限制,所以,说话严谨,办事合法。话没有说完,就可以猜出即将要说,还没有说出的话;事情没有办完,就可以预测到事情的结局。幼儿不知道什么是法律,什么是道德,思维不受法律和道德的制约,纵横驰骋,有时候,说话不靠谱,做事不靠弦,说出一些让成年人觉得好笑的话,做出常人看来滑稽的事情。这是幼儿的又一个心理特点。
幼儿童话,是用事件来表现的。没有事件,就没有幼儿童话。事件主要由主人公的语言和行为组成。没有不说话、不做事的主人公。既然主人公要说话,要做事。那么就要说出符合幼儿心理的话,做出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事情。如果作品中的主人公说的话和做的事不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那么这样的作品就不是好的幼儿童话,或者根本就不是幼儿童话。说话天真,办事幼稚,是幼儿童话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幼儿童话的两个显著特点:语言拟人化,说话办事天真。都源于幼儿的心理特点。创编幼儿童话,如果不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就创作不出具备这两个特点的幼儿童话。教学幼儿童话,如果不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那么对作品的分析都是肤浅的,就难以把作品分析透彻。研究幼儿童话教学,如果不突出幼儿的心理特点,那么就抓不住幼儿童话教学的根本。
3.要重视作品的寓意
文学作品具有目的性。文学作品是教化人的工具,即教育人们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事,怎样做人的。所以,作品的创作者,在创作之前,就会考虑使什么人受到怎样教育的问题。这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也是作品的教育目的。列宁在一九○五年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这是哪个时期,俄国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目的。
教学幼儿童话,不是简单地把关于幼儿的童话故事讲给学生听。而是要让学生在听了童话故事之后受到教育,像童话里的主人公那样说话、办事、做人。幼儿,指2~6岁的孩子。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差,直觉思维也不发达,相对的直觉思维比创新思维强一些,能够知道童话里的人物和事件,但是看不出童话的意义,不能够抽象出童话所包含的寓意。而童话所包含的寓意恰恰是童话最为精华的部分。所以,幼儿童话教学,不能够指望学生自己理解童话的寓意,教师要引导他们认识发掘童话的寓意。在他们知道了童话寓意之后,还要教育他们实践童话的寓意,把对童话寓意的理解付诸于行动。
幼儿童话教学与幼儿童话关系密切。幼儿童话是幼儿童话教学的基础,研究幼儿童话教学,既要研究幼儿童话的教学方法,也要研究幼儿童话的内容。这样研究出的教学方法,有坚实的根基,能够经受起历史的考验,可能会经久不衰。
作者简介:许阳春,女,本科,1979年10月出生于邓州市,2011年毕业于南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河南省邓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中专语文教育。
关键词:幼儿童话;幼儿童话故事;幼儿故事;幼儿童话教学
进修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当地的教师,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幼儿童话是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中,也会涉及到这一内容。因此,幼儿童话教学是语文教师培训应该讲授的内容。研究幼儿童话教学,能够拓宽教师进修学校老师的知识面,增强教师进修学校老师驾驭语文教学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师培训的质量。
1.要准确界定幼儿童话
界定幼儿童话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教师要知道什么是幼儿童话,另一层含义是要使学员知道什么是幼儿童话。
如果教师没有弄清楚幼儿童话的含义,那么他所教学的幼儿童话,很可能不是幼儿童话,而是少年童话、成人童话或者其他文学作品;他所讲述的幼儿童话教学,也可能不是幼儿的童话教学,而是一般的童话教学。这样,就会出现教学的内容与设定的教学目标不一致现象。学员本来是学习幼儿童话和幼儿童话教学的,学到的却不完全是这些,而是其他内容。这样,既浪费了学员的时间,又浪费了学员的财力,还有可能使学员对幼儿童话和幼儿童话教学产生误解。
界定幼儿童话,其实就是明确幼儿童话教学的外延。人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首先会产生心理定位,确定思维方向,而后会沿着既定的方向思考。这样,学习精力会集中一些,效率要高一些。学员知道了什么是幼儿童话,就可以把思维定位在幼儿童话上,把精力集中到幼儿童话和幼儿童话教学上,学习的效果会好一些。如果学员不知道教学的外延,那么在学习的时候,思维的范围会超出教学的内容,从负面影响到学习的质量和数量。付出的精力,没有全部应用到教学内容上,有一部分精力在考虑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学习的收获自然要少一些。
所以,教学幼儿童话教学,老师和学员都应该明确教学的范围。
2.要突出幼儿心理
幼儿童话,有些书上叫幼儿童话故事,是针对幼儿的文学作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讲故事也要看人说话,同一件事情,讲给不同的人,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讲给成年人,描述要细致一些,情节要曲折一些,事件要感人一些,语言要成人化;讲给幼儿,人物刻画和事件的描述要简单一些,事件也不一定感人,语言要幼儿化。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都符合接受者的心理,接受者才能够畅通无阻地获得作品的内涵,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生活阅历浅,用于表达的素材匮乏,使得他们常用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甚至把自己当做另一种事物。譬如,有一个幼儿听奶奶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被乌鸦的智慧所打动,在生活中常常把自己比作乌鸦。喝茶的时候会说:“我是小乌鸦,我要喝水。”吃饭的时候会说:“我是小乌鸦,我饿了,要吃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佩服小乌鸦,学习小乌鸦,希望自己成为小乌鸦那样的人。但他们语言匮乏,不会使用“像……一样”复句,而是直接把自己说成是“小乌鸦”。这是幼儿心理简单的表现。
受教育环境所限,和语言素材的制约,幼儿经常把动物、植物、景物比作自己,赋予其生命,也常常把自己当做小花猫、小白兔等动物或者植物。这是幼儿独有的心理特点。拟人化的文学作品,迎合幼儿的心理,容易被幼儿所经受。所以,幼儿童话里的主人公,往往不是人,而是动物、植物或者其他什么东西。这是幼儿童话的一个显著特点。
幼儿的思维与成人不同。成年人思考问题受社会制度、法律、法规、法令、各种各种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思维在法律和道德框架内进行。语言和行为是思想的外衣。由于思维受法律和道德的限制,所以,说话严谨,办事合法。话没有说完,就可以猜出即将要说,还没有说出的话;事情没有办完,就可以预测到事情的结局。幼儿不知道什么是法律,什么是道德,思维不受法律和道德的制约,纵横驰骋,有时候,说话不靠谱,做事不靠弦,说出一些让成年人觉得好笑的话,做出常人看来滑稽的事情。这是幼儿的又一个心理特点。
幼儿童话,是用事件来表现的。没有事件,就没有幼儿童话。事件主要由主人公的语言和行为组成。没有不说话、不做事的主人公。既然主人公要说话,要做事。那么就要说出符合幼儿心理的话,做出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事情。如果作品中的主人公说的话和做的事不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那么这样的作品就不是好的幼儿童话,或者根本就不是幼儿童话。说话天真,办事幼稚,是幼儿童话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幼儿童话的两个显著特点:语言拟人化,说话办事天真。都源于幼儿的心理特点。创编幼儿童话,如果不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就创作不出具备这两个特点的幼儿童话。教学幼儿童话,如果不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那么对作品的分析都是肤浅的,就难以把作品分析透彻。研究幼儿童话教学,如果不突出幼儿的心理特点,那么就抓不住幼儿童话教学的根本。
3.要重视作品的寓意
文学作品具有目的性。文学作品是教化人的工具,即教育人们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事,怎样做人的。所以,作品的创作者,在创作之前,就会考虑使什么人受到怎样教育的问题。这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也是作品的教育目的。列宁在一九○五年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这是哪个时期,俄国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目的。
教学幼儿童话,不是简单地把关于幼儿的童话故事讲给学生听。而是要让学生在听了童话故事之后受到教育,像童话里的主人公那样说话、办事、做人。幼儿,指2~6岁的孩子。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差,直觉思维也不发达,相对的直觉思维比创新思维强一些,能够知道童话里的人物和事件,但是看不出童话的意义,不能够抽象出童话所包含的寓意。而童话所包含的寓意恰恰是童话最为精华的部分。所以,幼儿童话教学,不能够指望学生自己理解童话的寓意,教师要引导他们认识发掘童话的寓意。在他们知道了童话寓意之后,还要教育他们实践童话的寓意,把对童话寓意的理解付诸于行动。
幼儿童话教学与幼儿童话关系密切。幼儿童话是幼儿童话教学的基础,研究幼儿童话教学,既要研究幼儿童话的教学方法,也要研究幼儿童话的内容。这样研究出的教学方法,有坚实的根基,能够经受起历史的考验,可能会经久不衰。
作者简介:许阳春,女,本科,1979年10月出生于邓州市,2011年毕业于南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河南省邓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中专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