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4516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师刘顺久先生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说起中学老师,我的眼前浮现出许多老师的形象:有德高望众的黄老师,有幽默风趣、谈笑风生的刘老师,有温文尔雅的唐老师,还有严而有爱的熊老师……他们都曾经为我答疑解惑,为我的学业添砖加瓦,为我的成长指点迷津,令我敬重和思念。其中一位老师,对我的人生影响十分深远,那就是我初中时的班主任———刘顺久老师。
  刘老师大学毕业时,我们正好小学毕业,他刚参加工作就成了我们的班主任。那时,刘老师不过二十出头,个头不高却很壮实,头发黑而密,圆圆的脸还带着婴儿肥。他的近视眼镜大且厚,比较沉,经常从鼻梁上往下滑,刘老师不得不经常把眼镜扶正,这个动作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刘老师上课有些与众不同。他说话声音清脆,却慢条斯理。他喜欢把一些关键词写在黑板上,然后围绕这个词进行层层递进的剖析,不断地画圈画线,有一种提纲挈领的意味,令人很容易记住重点难点。刘老师毕竟初出茅庐,上课还显得有些腼腆。他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有的同学个头都比他高了。于是,他在上课时尽量保持严肃的表情,不轻易笑。但他每次讲到关键的地方,他常常故意不往下说,而是看看我们有何反应,露出一丝神秘而得意的笑容。不知为何,我们常常被他这副故弄玄虚的神态给逗笑起来,他竟也受我们的感染,情不自禁笑起来。我们就笑得越发起劲,课堂氛围一下子就由严肃而变得活跃起来。有一次,我和3名同学晚饭后在校园里闲逛。那时,学校里全是平房,食堂、图书馆、陈米的仓库、教师住房都连成一片。我们穿过那长长的走廊,经过一个房间门时,一位同学说,这间房就是刘老师的住处,不知他在不在家?正当我们在门口徘徊的时候,刘老师开门出来了,应该是在房内察觉到了我们的动静。他说:“你们几个进来吧,我们来聊聊天!”那是我第一次走进老师的住所,也是平生第一次与老师谈天,战战兢兢的,以为老师会批评我們。
  这是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只有一扇门和一扇窗,白天仍显得有些灰暗。除了一张床和一张书桌,我们几名学生站成一排,都显得有些拥挤了。刘老师给我们讲了不少的内容,从我们的学习讲到我们的学校,从我们的生活讲到理想的实现,从我们讲到他自己,都是我们这群从农村来的孩子闻所未闻的内容。整个下午,我们基本上没有插嘴,津津有味地听刘老师在讲个不停。至今记得,他讲到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令他受益无穷。刘老师说,他小时候也是个顽童,不爱学习,成绩不佳。直到有一次,他的班主任找到他谈心,苦口婆心地教导他要努力学习,不要等到“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其中一句话令刘老师如芒在背。那位先生说:“你可不能替你叔叔丢脸了,我见过老师的子弟,没有不勤奋好学出类拔萃的。”正是这句话,改变了刘老师的人生。他从此开始洗心革面,不再是个只知贪玩的顽童,而是勤学苦练,不懂就问,下定决心要为叔父争一口气。终于,经过种种挫折和历练之后,刘老师完成了从顽童到村里第一名大学生的蜕变。
  晚自习的铃声响起,我们从刘老师住处返回教室。我们都欣然有得,觉得刘老师真是我们的知心朋友,他的一番话令我们豁然开朗。尤其是我,更是觉得刘老师一番话是专门讲给我听的。因为我的父亲也是一位乡村教师,我的学习却还是中等,数学还挺糟糕的。刘老师的这番话,令我听得耳根热乎乎的,觉得自己实在有愧于父亲,有愧于教师子弟。从此以后,我也暗暗下定决心,身为教师子弟,一定要为父母争光。于是,我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自觉。上课专心听讲,课后与同学讨论,还敢于向老师请教了。周末回到家里,在放牛的田垌上,也总不忘捧着一本书在读。我虽然天生愚钝,但一分收获一分勤,还是收获了一些成果。后来,我没有像大多数同伴那样,早早地步入了社会,而是继续求学的历程,成为当时村里屈指可数的大学生之一。我想,这与刘老师说的那番话对我的启迪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初三那年,学习变得一天天紧张起来。我至今记得,每天晚自习后,大家仍在教室里学习,两位退休的老校长三番五次地来催我们休息,仍不忍起身离开座位。老校长只好关了教室灯光的总闸,我们才依依不舍返回宿舍。当时,我们兄妹三人读书,仅靠父亲当民办教师微薄的工资,是远远不够的。自己每周从家里扛来大米交学校食堂,有时交不起伙食费,还得背一些红薯芋头到集市上卖,换了伙食费交给学校。那时,没有足够的营养品补充,繁重的学习,令我总是一副面黄肌瘦的模样。
  一天下午,我肚子痛得很厉害,浑身不舒服,但远离家庭和父母,我只能忍受痛苦,希望自己慢慢好起来。有的同学一眼就看出我脸色苍白,劝我去卫生院看看,可我身无分文,就告诉他说,没事的,不用担心,先去教室学习吧。但是,我一个人在宿舍坐立不安,浑身冒汗近乎虚脱,生平第一次感觉到如此难受。我只能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睡觉了。
  等我醒来的时候,发现刘老师背着我向前一跑小跑,一边跑还一边焦急地呼唤我的名字。我说:“刘老师,我没事,放我下来吧!”刘老师这才松了一口气:“你终于醒了,可把我吓坏了!你也真是的,生病了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呢,出了事可怎么办?”刘老师虽然是在批评我,但我能体会到,他替学生担心的那份心情。原来,那天上晚自习的时候,刘老师发现我没到教室上课,询问同学之后,赶紧跑到宿舍找我。看到我的情况后,他一边让同学通知毛老师代课,一边背起我往卫生院跑。等到镇卫生院的时候,刘老师已是汗流浃背。
  经过医生的诊断、治疗,我没有原来那样难受了。刘老师对我说:“医生说是急性肠炎,打了消炎针就没事了,好好休息休息!”我说:“刘老师,谢谢您,让您受累了!”刘老师说:”没事,谁都有生病的时候。“接着,他又去帮我取药去了。看到老师为自己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流下了眼泪。
  后来,我从父母那里拿来医药费去还给刘老师,父母还让我带了一些芋头给刘老师表示感谢。刘老师对我说,这点芋头他收下了,但医药费就让我带回去给父母。他了解我家的情况,也知道我学习比较投入,营养跟不上,很容易生病。他让我想办法买些奶粉之类的营养品调理一下,身体可是学习的本钱呢!以后,就让我把他当做哥哥吧。刘老师还告诉我说,我正在不断进步,从近期的模拟考的成绩来看,或许可以考上示范性高中。而且,经过全班同学的选举,我被全票当选为优秀班干部,这与我平时担任劳动委员尽职尽责分不开的。这些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誉了。我知道,这都是刘老师的无微不至关心和循循善诱教育的结果。所以,我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   如果我是大海中航行的一叶帆舟,刘老师就如同指引我方向的航标。刘老师那勤奋好学的精神,一直为同学们所津津乐道,也是我最好的学习榜样。
  刘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们都为他的风趣幽默感染,也为他那充满哲理的语言折服,更被他经常引经据典地剖析而深深吸引。这与他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是分不开的。刘老师的书桌上,总是堆着一些订阅的报刊,比如《德育报》、《漓江日报》、《中学生语数外》、《少年文艺》等等。从他那里,我们了解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也学习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壮志。记忆犹新的,是刘老师经常鼓舞我们士气的那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养成了摘抄名言名句的习惯。
  即使是来督促早晚自习的时候,刘老师都会带一些书来看。我们偶尔张望四周,总会发现,刘老师正在入迷地看书,比我们还要专注。我们还能有理由不爱学习吗?每一次,我们去刘老师那里交作业的时候,见刘老师房门紧闭,本想去敲门,但透过窗户看到他正在灯下苦读的背影,我们都不忍心去打扰他,悄悄地把本子放在门口就返回教室了,学着老师的样子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所以,班里的学风都是全校有名的。记得开中考动员大会的时候,刘老师竟还抱着一本又又厚的书在读,仿佛要参加中考的不是我们而是他。许多同学后来考上大学,回忆这段中学时光的时候,无不感慨于刘老师的好学上进。正是刘老师那孜孜不倦的精神,点燃了我们心中理想的那盏灯,引领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当我们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们得知,刘老师竟也考上了研究生,到广西师院进修去了。等他学成归来,就被调到示范性高中任教,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着刘老师去大显身手,培养众多优秀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這真应了“有志者,事竟成”那句名言,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我十分感谢老师的一路相伴,老师的言行举止,师德师魂,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令我永生难忘。
  我的老师黄麟生先生
  早就听上一届的教育硕士说,黄麟生老师乃资深教授,博闻广记,著作等身,与我们十分崇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张志公、刘国正、朱绍禹等都是好友,与于漪、钱梦龙等大名鼎鼎的特级教师过从甚密。我想,黄老师应当是一位治学严谨、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的泰斗级人物了。
  第一天上课,由于怕迟到被老师批评,我早早来到了教室。一位老者走进教室,满面笑容,友好地与同学们打招呼,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开始以为是哪位同学的家长到这里来找人呢,听同学在称呼“黄老师好!”我恍然大悟,才明白现实中的黄老师并没有想象中的威严,更象我们的一位长辈,令人不由自主地想与他接近。
  记得黄老师给我们上课讲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做学问,首先要学做人。”黄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他与全国教育大家们交往的经历,以此启发和激励我们。黄老师最推崇叶圣陶先生。黄老师说,1931年,叶圣陶先生深知吕淑湘先生在现代汉语方面的研究成就,毫不犹豫地举荐吕淑湘先生编写中国第一本现代汉语书《中国文法要略》;1978年12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叶老任理事长是众望所归,但叶老毅然推辞,继而推选吕淑湘先生为理事长。说到这里,黄老师给我们总结到:越有学问的人越谦逊,学者大家不会斤斤计较。其实,黄老师何尝不是如此谦逊。“要与大师同行,即使不能与大师本人同行,也要与大师的作品同行,这样才会有所建树。”这是黄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黄老师与全国著名的教育大家们交情良深,在语文教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桃李满天下,他却很少在我们面前提及自己的成就。其实,黄老师是当代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学习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广西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写作协会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诸如此类的头衔,哪个都令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叹为观止,他却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炫耀,偶有学生提及,黄老师也是一笑置之,说自己仅仅是受到叶圣陶先生等人的熏陶感染罢了。黄老师做人的低调和谦逊,给了我深深的榜样和启示作用。
  听黄老师的课以来,我深深地被黄老师乐观开朗的性情感染了。黄老师不仅仅局限于研究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在教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几达炉火纯青。所以,听黄老师的课“如沐春风”,是一种享受。我们经常在黄老师风趣的讲述当中开怀大笑,但笑中有感,笑中有悟。黄老师自豪的声称与师母结婚五十年来没吵过架,因为他一旦看到师母要生气的时候,他就笑,就唱歌,师母则又好气又好笑。我没听过黄老师唱歌,却时刻见到黄老师的慈祥的笑脸,写满乐观的心态,据说这很大程度上受到刘国正先生的影响。
  有一次,我和几名同学一起去拜访黄老师。黄老师和师母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请我们品茶,陪我们话家常。黄老师家很简洁,黄老师也十分节俭。比如,他会把洗菜用过的水用来洗拖把,洗完拖把之后还要陈在桶里,之后用于冲厕所。这可谓是黄老师节俭生活最好的见证了。品茶的时候,我们看见大厅上挂着一副“动、通、和”的书法作品。我们赞美黄老师的书法精妙。黄老师微笑着说,书法方面,比起自己的同事、著名书法家伍纯道先生,感觉还是差了许多。黄老师还告诉我们,这副书法还算自己的得意之作,不是书法水平特别高,主要是体现了自己多年来的人生领悟。“动”即体动、脑动。黄老师不仅潜心语文教育学术研究,还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畅游漓江,锻炼身体,当年74岁了,医生说身体仍如同三十。虽有点夸大其词,但足以说明老师的心态是十分年轻的。“通”即融通,气通。黄老师总是笑脸待人,给人温和敦厚的感觉。黄老师从来未与别人红过脸,多年前,有人写信诬告自己,黄老师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能化干戈为玉帛。宽容的胸怀不仅换回了清白,提升了人格,还令诬告者折服,和好如初。“和”即和气、和谐、延年益寿。朴朴实实几个字,却蕴涵着人生的真谛!离开黄老师家的时候,黄老师送我们每人一本亲笔签名的书法字帖,这是黄老师自己主编的一本硬笔书法字帖,记得他在送我的字帖上写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名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令我们启发最深的,是黄老师关于语文教育内涵的一句话,“教天地人事,育自觉人生。”
  黄老师给我们上课的第二天,正是一位同学的生日,她从家里带来了桂林特产———松糕,分给黄老师和全班同学品尝。经黄老师提议,大家为她开了一个简单的“生日party”,全班同学唱起“生日快乐歌”,黄老师走下讲台,与她合影留念,那一刻,大家分明感到了父亲般的慈爱和温暖。
  黄老师知道我们工作、科研方面亟需资料,而图书馆藏书又多搬往雁山校区,他千方百计帮我们找来《先进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学艺术》、《于漪作文讲评50例》、《材料,考场作文多角度运用点睛引路》等一批珍贵的图书资料,对我们来说无疑就是及时雨,当我们深表感谢之时,黄老师又一次一笑置之,仿佛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一次,班长跟同学谈到培训结束后要去福建看望军营中的丈夫,近期很难买到飞机票。这时,黄老师正好经过,这些话被黄老师听见了,他说能想想办法。他马上联系在国际旅行社工作的女儿,尽管困难重重,可是黄老师却时刻记挂着,经过黄老师几天内数次与女儿“交涉”,终于帮班长买到了预期机票。
  黄老师给我们讲过于漪老师不顾儿子发高烧赶回学校上课的往事,敬佩于老师教育立足于学生“人格形成”的精神,“无情不是语文课”,那种点点滴滴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正是教师人格的闪光。黄老师不仅对与教育大家的交往记忆犹新,而且对自己教过的学生,无论师大附中的,还是本科段、研究生段的,无论学业优秀的,还是顽皮捣蛋的,黄老师都能说出他姓名、籍贯或者性情,甚至某些学生自己都忘记了的细节,黄老师都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如果不是对每个学生充满深沉的爱,又如何能够做到这等境界呢?难怪黄老师说给学生上课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了,难怪黄老师的学生都如此敬重他,也难怪一向口齿伶俐的班长在培训结束感言时会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可见,老师的人格魅力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短暂是暑期培训结束了,我深深感受到:听黄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教天地人事,育自觉人生。”探求先进的教育思想,训练高超的教学艺术,培养崇高的人格魅力,需有刻苦的钻研精神,更要与大师同行。是的,黄老师,您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大师,一位谦逊、乐观、宽容、慈爱的大师。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记我的老师谭贤政先生
  谭贤政博士是我大学时的老师,他当时教我们教育学,素以“天方夜谭”自号,讲课幽默风趣,令人十分难忘。此次全县骨干班主任培训中,有幸再次聆听到谭老师的讲课,令人如沐春风,深受启发。
  来参加培训的老师都是全县中小学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但大家还是深深地被谭老师的讲课吸引了,很少有人请假,大家也不要求中途休息,似乎忘记了时间。我原本感冒了,心情不是很好,加上吃了感冒药,昏昏欲睡。可一听起谭老师讲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烦心事,睡意全无,与大家一同分享著谭老师的教育思想,分享着快乐。
  谭老师的讲课令大家兴致倍增的原因,缘于其人格魅力,除了态度和蔼可亲之外,还与其知识的广博和语言的幽默诙谐密切相关。
  谭老师脸上始终绽放着笑容,喜欢和大家沟通,态度十分温和。几年不见,他头顶有些秃了,也许正应了“聪明的脑袋不长毛”那句话吧。他仍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更显学者风范。正像谭老师教育大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一样,他始终把在座的各位老师当作闪光的金银珠宝,毫无保留的把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我们,充满了期盼与鼓励,令大家感到有亲和力,“亲其道而信其师”,大家听课也就十分专心了。
  谭老师讲课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深入浅出的阐述,列举了大量生动有趣的事例,显示了广博的知识。这些事例上至伟人、科学家,下至普通百姓、身边小人物,包罗万象,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深奥的理论,还增强了大家的兴趣,使大家获得深刻启发。
  如谭老师认为,大家应当热爱班主任工作,因为要当好总统,必须首先当好班主任。这时,谭老师举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一位法国总统的故事。他们因年轻和经验不足未得到国会信任,国会要他们首先做好班主任工作,才能把权力交给他们。结果,基辛格和那位法国总统都不辱使命,管好了班级,赢得国会信任。实践证明,基辛格和那位法国总统的确是称职的。
  又如关于班主任工作目标,班主任要教会学生劳动,包括业务传带能力、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谭老师讲到业务传带能力这一节时,就举了“棋圣”聂卫平的故事。聂卫平1992年获得世界围棋冠军后,倍感“树大招风”,便急流勇退,改去办学校教学生下棋,3年内学生免费学习,3年后还安排工作,但要签定协议,学生今后获奖一半归聂卫平所有。后来,聂卫平的学生常昊、马小春等不负所望,接连获得世界冠军,聂卫平也获得丰厚报酬。所有这些,谭老师讲起来如数家珍,甚至对一些报纸发表文章指责聂卫平逃税,双方如何打官司,聂卫平如何取胜,报纸如何道歉等等,谭老师都了如指掌。假如不是平时注意观察积累这些事情,并善于思考,是不能说得如此生动形象且给人深刻启发的。
  此外,谭老师还讲到“金手指”如何将毛老师在上海闸北区教的一个班全部“指”为天才,最终该班学生全部考上重点大学,毛老师也因此功成名就的故事,令人启发良深。谭老师又通过姚明、刘翔、阿迪利等人的事迹,表明“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的观点。这些事例,有的是新闻报道热点人物、事件,有的是谭老师学习、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趣事,从“智”的构造到智商,从计算机网络讲到错币、邮票收藏,甚至还讲到法轮功李洪志50元一张照片卖信徒的故事。一节课下来,大家仿佛不是在学深奥的教育学知识,而是在听谭老师讲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又有谁不被吸引、不人迷呢?
  谭老师讲课的另一个特点是幽默风趣。幽默风趣是一种境界,也是智慧的体现。幽默的风格比生硬的讲述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甚至使人忘了忧愁和痛苦,有如疗病的良方。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以后大家叫我‘白骨精’我也乐意,因为‘白骨精’是‘白领、骨干、精英’的简称嘛!”“我16岁考上大学时身高只有1.47米,幸好国家免费上学,每月还发生活补贴,身体开始猛长,终于过了‘二等残废’线。否则,1.47米的个头,娶个老婆最多1.30米。”像这样不经意说出的只言片语或“段子”可谓俯拾皆是,虽是诙谐调侃,却不乏精辟见解和深刻哲理。   最令人难忘的还是谭老师描述的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如讲到他小学三年级时非常调皮捣蛋,成绩倒数第一,同学取笑,老师头疼。班主任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罚站到教室外面。正巧,班主任请产假,一位城里来的“美丽”老师代班上的课。“美丽”老师第一件事竟然是请他进教室上课,他于是趾高气昂走进教室,“大有胡汉三又回来了的感觉”。“美丽”老师与众不同,很有爱心,不歧视差生,极大的唤醒了谭老师的兴趣和信心。可好景不长,原班主任请完产假回来了,上课的第一件事还是请谭老师站到门外去。谭老师哭着鼻子去找“美丽”老师,一定要跟着她学习。可“美丽”老师要上四年级的课,无奈之下,让谭老师去找校长商量能不能跳级的事。校长一听谭老师要跳级,竟大笑不止,直到笑出了眼泪。谭老师原以为校长是嘲笑自己不知天高地厚,没想到校长竟然亲自把谭老师的课桌椅搬到四年级教室去了。谭老师考上大学那一年,校长才告诉他笑出了眼泪的原因,原来是校长希望他尽快从学校毕业,少给老师添麻烦。听到这里,听课的骨干班主任们全都笑起来。谭老师这种勇于揭自己短的精神,原本就是一种极高境界的幽默,加上讲得曲折生动,语言诙谐,的确会让人忍俊不禁笑出声来。
  作为全县各校选拔的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仅仅听一些理论知识和诙谐幽默的故事还不够,真正打动大家的还在于谭老师的讲课具有现实可行性,这正是在座各位苦苦追寻的目标。
  如对于如何写教学计划、教学总结和期末評语,谭老师不厌其烦的向我们传授经验之谈,甚至对如何教育学生造句方面都给予了细心指导。他说他听过两名老师让学生用“打”字造句的案例。当听到学生说“打人的打”时,一名老师缺乏经验,不经意的说“对,下一个”,正是老师这句话,学生课后出现打架事件。而另一名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处理方法则不同,先作出惊讶的神情,学生问老师何故反应如此强烈,这名老师趁机教育:“我认为这样组词不正确,红领巾怎么能说打人呢,我觉的得应该是‘不打人的打’才对啊!”这种处理方法比前一名老师要高明得多,学生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也深刻得多。
  又如谭老师在中学当班主任时,一次布置学生打扫教室的劳动任务,学生们老大不高兴,说不是有值日生吗,干吗还要大家扫?后来,谭老师自己琢磨出一套方法,布置学生打扫教室的劳动任务时,不再直接说,而是让大家选择:学校给我班劳动任务一是打扫教室,二是打扫厕所,愿意打扫教室就打扫教室,不原打扫教室就去打扫厕所,结果全班同学都选择打扫教室。老师说,那只好先打扫完教室后再去打扫厕所。于是,学生打扫教室时便故意磨磨蹭蹭,直到把教室整理得一尘不染,下课铃也响了。老师“无奈”的宣布:只能等下次再打扫厕所了。这就是掌握了学生有避重就轻的心理,巧妙运用教育机智,使学生甘心情愿去实现老师的意图。谭老师说,教学过程有时就是师生斗志斗勇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艺术。
  听完谭老师一节课后,天色已晚,但大家几乎舍不得离开,因为他的讲课的确精彩,幽默诙谐,能够“授人以渔”,启发大,指导性强,令人深深折服。有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半个多月家里无人,推开大门,架上葡萄已成熟,随手采摘含入口中,甘甜浸润唇齿间。  没有集市上的卖相,娘院子种的葡萄是放心果,其貌不扬,果粒不大,从来不用打药,有点干瘪,可味道是纯正的让人回味的甘甜。  因为这些天家里无人打理,门前、院子里各色的月季花有的已经凋谢,枯萎的花瓣不肯落地仍然傲立枝头,偏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文人雅士作对。  黄瓜豇豆无人采摘,恣意膨胀到只可观赏,不可食用
期刊
印象中,像土锅子这样热气腾腾、暖意浓浓的美食是过年才能吃到的。正月十五耍社火,可以近距离看一眼,村子春秋两台戏,在锣鼓喧天中也可以远远地望一眼。其他日子是不可吃到的。  现在才知道,小时候让我垂涎欲滴的土锅子就是现在城里街头巷尾都可以找到的暖锅。  大年初一,母亲早早起来,催逼着父亲生炭火,她去厨房准备炖土锅子的菜。父亲将土锅子放在廊檐下,这个土锅子来之不易,是母亲在供销社做棉大袄时,花掉几十件棉
期刊
人生之旅,有些事过往云烟,有些事会深深地刻印在你的脑海间,终生难忘。  时光追朔到1978年,我有幸被安排在古田山当了一名伐木工人。  秋末的天气依然是秋风送爽,苍穹碧蓝如洗。我们一行九人(林山乡招了5名复退军人),搭乘古田山釆育场派来接送的专车,一路欢歌嬉笑,神釆飞扬,眉宇间盈溢着一股喜悦之情,为马上要成为一名光荣工人而感到自豪。车子一路颠跛,我们一行到了解元岭山麓,场里领队介绍说这解元岭七上八
期刊
苦蒿,又称青蒿,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每到夏季,田间地头都有它的身影。扯几片叶子泡茶,入口时,苦涩的味道环绕舌尖,倏忽唤起了记忆里的一段时光,那段教会我不忘困苦、勇敢坚强的时光。  童年时,每逢放暑假,总会和一群小伙伴相约,顶着烈日,漫山遍野地寻找苦蒿,用镰刀割下来晒干,然后卖给收购的人,赚取零花钱。父母为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往往也不加阻拦。  我们最喜欢的便是长在玉米地里的苦蒿,因为地里有农民施
期刊
永远的仓央嘉措  我在一片虚构的且透明的风中,倾听着你的声音。然后雕饰一段时光,在月夜的浓稠中,阐释。  你离去时凄苦的影和冷峻的容。  青海湖边,信众的目光汇聚成天边的云彩。暮色苍苍,你的身影渐行渐远,直至黢黑的视线里只剩一棵菩提树的孤独。  在理塘,我静成一粒佛音沐浴的石头。我在疏雨中探寻被风追逐的传说,被阳光晒干的远事。倏间,我顿然发现,理塘的每一朵花开都显现着佛的轮廓,每一片天空,都萦绕着
期刊
她叫小荷。可能是因为门前的那汪池塘,或者说是因为池塘里那片青绿的莲藕。每当夏日,池塘内荷花繁盛,高雅清香。那年她生于夏天,正是荷花綻放季节,扑鼻的清香随着夏风飘进小院,那晚她降生了。  她天生就是个小美人胚子,单薄恰到好处的纤弱。  我是看着她从襁褓中长大的。我曾逗她笑,一声声“小荷”“小荷”地叫她,她就对着我小手乱挠,裂着小嘴儿笑。一年年地,她就长成了娇小的女孩。她家的小院和我家相隔不远,也算毗
期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友从南方来北京开会,照例要和朋友喝一顿。席间我习惯性的问候一声:哥们儿最近生活的怎么样?朋友说:现在生意不好做,穷的都要卖看家狗了。  一句“要卖看家狗”,把我拉回到童年的记忆。童年时我也曾养过一只狗,是那种地地道道的农村土狗,长着一身叫不出颜色的杂毛,消瘦的身体,总是在风中打晃,仿佛坚持不到看明天的阳光。  我那时因为吃不饱,造成营养不良,身体长得又瘦又矮,经常被同龄的
期刊
我的家乡,是位于江汉平原上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更被誉称“芙蓉之国”。  她头枕长江波涛,胸襟洪湖“明珠”,腰缠四湖“玉带”,脚蹬东荆汉水,县境内河湖港汊成网,藕池柳塘棋布,历来就号称“百湖之县”。一到夏天,不仅那八百里洪湖漫漫“接天莲叶无穷碧”,还有那城乡大小湖塘更呈一片“映日荷花别样红”景象。置身如此“秀越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的菡萏王国,总似觉于静谧中,荷吹长箫,莲起诗行,常常豪赏那
期刊
走进乌镇,那古香古色的街衢、民宅,就像穿越时空,回到远古年间。  房屋,白色的墙、衬托着黛色的屋瓦、黛色的砖、黛色的木门、黛色的窗棂,真是应了乌镇的一个“乌”字。  长假刚休完又是个雨天,游客稀少,古镇显得静悄悄。  漫步在石板路上,路过一条静谧、清幽的深巷,忽地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又对未来执着期望的姑娘……  进入西栅景区,才真正领略到
期刊
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  这是《水浒传》里吴用为赚取卢俊义而题的一首诗,一部《水浒传》讲述了一个个悲壮而深刻的英雄故事。里面题诗不少,唯有这一首让我彻悟铭记。我在领略了梁山伯忠和义的英雄情怀后,为他们的结局扼腕叹息的同时,不得不慨叹无论怎样的抗争,他们的命运都是历史注定的。因此,不得不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感到悲伤、悲壮和悲愤。  一部《水浒传》,充满了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