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思想方法与原则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198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延安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三个法宝”;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延安时期,毛泽东从分析“三个法宝”的相互关系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命题入手,指出“党的建设”是“三个法宝”的核心,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这一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思想基础;并提出了党应以马列主义为工具研究本民族和党的历史,研究当前运动等学习要求,以及加强理论研究、完备学习制度、把全党办成一个大学校等构建学习型政党的举措。毛泽东党建思想对当今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启示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理论研究,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保证。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1)04—0008—0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围绕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加强自身建设,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以贯之的。延安时期党在事实上已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毛泽东的相关党建思想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发表的一系列文献(《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共产党人)发刊词》、《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等)以及他本人的一些实践活动中。笔者以此为基础,对毛泽东关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当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研究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构建
  
  (一)“三个法宝”与构建学习型政党思想基础的奠定
  “三个法宝”是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的:“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十八年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党的幼年时期。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都没有经验,不懂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因而“受了资产阶级的欺骗”,手中的一批革命武装也“不能掌握住”。第二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党有了第一阶段的经验,更多地学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因而开辟了建立人民政权的道路,创造了坚强的武装部队,党的组织得到发展和巩固。第三阶段,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段。“党凭借着过去两个革命阶段中的经验,凭借着党的组织力量和武装力量,凭借着党在全国人民中间的很高的政治信仰,凭借着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更加深入的更加统一的理解”…,不但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党的组织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党的武装力量也重新壮大坚强起来。
  总结中国共产党十八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后,毛泽东强调:“十八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由此可见,党的建设是“三个法宝”的核心。而如前所述,党的建设的过程、党的发展的过程实际是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因此,只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更加深入的更加统一”起来,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正确认识与处理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问题。进一步讲,中国共产党能否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以搞好自身建设,已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
  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对其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将党的建设问题上升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予以阐释的进一步深化。在会上,他曾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这种学习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革命实际,“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使之“具体化”为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并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石仲泉将其总结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党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也是党的组织建设”,即中国共产党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把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融为一体,做到“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这“实际上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伟大工程”。
  综上,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从对“三个法宝”关系的论述中,得出了党自身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前提和保证的结论;二是党的建设的基本着眼点就是学习和掌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统领党的建设这一“伟大的工程”。前者基于中国革命的特点强调了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后者明确提出了建党的基本方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毛泽东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道路,也由此奠定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这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思想基础。
  
  (二)明确政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态度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学习以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方向性问题,这是能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进而把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关键问题。对此,毛泽东反复强调:“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这为延安时期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针对干部教育问题,毛泽东提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同年7月,他在马列研究院成立大会上作的题为《实事求 是》的报告中,要求大家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调查研究敌友我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1942年2月,在《整顿党的作风》中他又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这个问题不讲明白,我们党的理论水平永远不会提高,中国革命也永远不会胜利”。
  以上论述是毛泽东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实质和党的思想政治路线的领悟而阐发的党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即学习并非只是熟知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更重要的是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地研究中国现状和中国历史,实际地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其逻辑结论的实质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即要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看作“行动的指南”,而绝非教条主义的态度。以这样的方法和态度来学习,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必然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运动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生命力之所在。
  
  (三)确定政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的“学习”一节里,毛泽东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他号召“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这实际上是对学习的内容做了最基本的规定。其后毛泽东又不断对学习内容及学习要求进行补充与完善,从而形成了延安时期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学习体系。这一体系内在地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本思想方法与逻辑。
  1
  学习马列主义,以其为工具
  毛泽东重视马列主义的学习,主要缘于他视马列主义为“工具”。如他1939年初所说:“我的工具不够,今年还只能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列宁主义,而以哲学为主”。毛泽东视哲学为更重要的工具,并一直致力于从哲学上论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毛泽东认为,马列主义是更为复杂难懂的学问,那些文化不高的工农干部“必须首先学文化。没有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就学不进去”。对于党的中高级干部,他则提倡其应读马列主义经典原著,并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去分析新的事件,解决新的问题”。可见,毛泽东希望用马列主义武装全党,使全党掌握这一工具,领会其实质,并用以认识与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根本要求。
  
  2
  研究民族和党的历史,总结历史规律
  毛泽东极其珍视我们民族的历史遗产。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并说那些言必称希腊、对自己的历史却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的教条主义者“可怜得很”。毛泽东同样重视对党的历史的研究,强调“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并提出学习和研究的著名方法论“古今中外法”——“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毛泽东深刻了解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存在与发展所处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体现出作为党的领袖确定党的历史方位与历史责任所应有的卓越智慧与宽广眼界。
  
  3
  研究当前运动,把握时代趋势
  毛泽东不仅注意以新方法、新视野研究历史,还注重对“今”的研究,以实现理论与当前实际运动的结合,更好地把握时代趋势。这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所应具有的时代品格。毛泽东指出:“当前的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规律性?如何指导这个运动?这些都是实际的问题……研究这个运动的全面及其发展,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大课题。如果有人拒绝对于这些作认真的过细的研究,那他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后来他又对这一问题作了补充:我们学的学问,“还有时事问题与党的政策……因为这是实际的学问,也就是‘今’的学问……不研究党的政策,单学习那些理论是不够的,会跟实际脱节的”。
  
  4
  学好本领,领导建设事业
  1944年3月,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党在内战时期和抗战初期学会了打仗,学会了战争。在政治、军事这两门上我们比较会”,“至于对经济、文化这两门,就不大熟习”。他把文化看作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并说:“如果文化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那我们就又学会了一项很大的本领”。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党学习领导国家建设本领的重视,这同样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因如此,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成功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项建设事业,使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的模范,中国共产党也由此走出了自己的“延安道路”,铸就了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辉煌。
  
  (四)提出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具体举措
  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相关文献中,还体现在他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实践举措上。
  1
  加强理论研究,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理论支撑
  在中国产生“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我们自己的理论家,一直是毛泽东所热切希望的。1940年6月,他在延安新哲学会第一届年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这件事是很重要的,“要知道革命如不提高理论,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过去我们注意的太不够,今后应加紧理论研究”。为此,他号召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进行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毛泽东还身体力行,率先研究,因而延安时期成为他一生思想最活跃、著述最多的时期,同时也为建设事实上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起了垂范作用。毛泽东还重视各种研究会在理论研究中的作用,在他的带动下,延安出现了新哲学会、中国问题研究会、党建研究会等。毛泽东与党的高层领导亲自参加这些研究会,与有着极深造诣的杰出理论工作者如艾思奇、张如心、范文澜、柯柏年等共同探讨问题。这些理论研究活动及其成果对学习型政党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指导作用。
  2
  创办学校,并把全党办成一个大学校
  毛泽东十分重视“有期学校”的创办和传播作用。当时的延安可谓“学校设遍天下”。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导下,抗大、党校、马列学院等学校得 以创办,以更好地培养党的干部和发挥他们的传播作用。1938年4月,毛泽东在对抗大学员的讲话中要求抗大学员,“要把握紧正确的政治方向,经过你们传播这政治方向于广大的人民,教育他们,组织他们。因为事实上不可能使全国人民都到这里来学习,却可以靠你们将来在工作中间把这个政治方向告诉全国的人民,使他们都明了中国怎样而且一定能够打败敌人,使这个政治方向成为全国人民的政治方向”。与此同时,毛泽东又把党看作一所大学校,号召全党同志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在这所大学中接受更大规模更长久的学习教育。“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使全党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无期大学’,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个伟大创举”。
  
  3
  完备学习制度,领导督促学习 为了领导全党学习,毛泽东十分重视学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延安时期,党中央专门设立了干部教育部,负责领导全党的学习。毛泽东要求:“全国各级党部,边区各级政府,各个民众团体,各类学校,都须设立这样的机关,建立这样的制度,来领导并进行学习”,以此来“造成一个学习的热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建立了正规的学习制度。仅在1940年一年内,党中央就先后发出了7个指示性文件,建立了一整套干部理论学习的制度和办法,如规定5月5日为学习节等。1941年9月,还成立了各级高级学习组,目的是“提高党内高级干部的理论水平与政治水平”。同时,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干部学习考核制度,以督促检查其学习效果。这些学习制度的建立,是党进行持久有效学习的重要保证。
  
  二、毛泽东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历史启示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引领下所进行的事实上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无疑推动了党的政治使命的顺利实现,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延安时期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社会背景、时代主题、中心任务与我们今天有所不同,但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党建思想中仍有很多与现在的党建思想相通的内容,对我们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有重要启示。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路线,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根本原则
  如上所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根本问题。延安时期,毛泽东通过对“三个法宝”整体关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解,确立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思想基础,领导全党正确解决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清除了教条主义对党的影响,使党和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解决党所面对的新的问题,就要坚持党的思想政治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应遵循的根本原则。一方面,要学习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为这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又要发展这一理论,使党始终用不断创新的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新时期党的“更加布尔什维克化”,建立起符合当前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二)继承“三个法宝”思想,正确处理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
  “三个法宝”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形式,新时期它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统一战线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阶级联盟,而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武装斗争被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取代。但“三个法宝”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党建原则仍是新时期党加强自身建设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党的几代领导人继承了这一思想原则,领导全党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问题。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就要进一步汲取“三个法宝”的思想内涵,处理好党的自身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着重处理好党的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的关系,并调动起包括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建设好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关键环节
  建设好学习型党组织,是在全党形成良好学习风尚的重要组织保证。延安时期,在毛泽东的引领下成立的各种研究会,党为解决“干部恐慌”而开办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各类学校,有力推动了全党学习氛围的形成,“学习”成为全党的政治责任和自觉行为,党成为一个学习的大学校。延安良好的学习风貌,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1940年,著名的南洋侨领陈嘉庚先生到延安访问,参观了抗日军政大学、中国女子大学等学校后,把在延安看到的人人学习的情形同在重庆看到的国民党结党营私、灯红酒绿的情形对比,感叹“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把全党学习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抓好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这一基础工程,仍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关键环节。其中,主要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学习型干部的生成。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党组织与政党。培养起一支爱好学习、善于学习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学习型政党才能“水到渠成”。二是创造制度导向的良好氛围。通过导向性的学习制度规定,把党组织学习的风气内化为党员干部的习惯与自觉行为,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氛围”的任务。
  
  (四)加强理论研究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保证
  加强理论探讨和研究,为政党学习提供理论支持,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理论保证。延安时期,在毛泽东的大力倡导下,党通过一系列干部学校和各种形式的干部教育,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培养了一支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骨干队伍。如1938年5月5日,党创办了“第一所攻读马列主义理论的比较正规的学校”——延安马列学院,后改组为马列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成为“专门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以及应用马列主义的方法研究中国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公开学术机关”。它有效整合了当时延安的各种理论资源,对延安时期全党研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浓厚氛围的形成、党的优秀理论工作者群体的培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重视理论研究和加强理论研究的方法仍然有效。我们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切成果尤其是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以此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5—606,612,613,612,613,534,602,534,533,532—533,533—534,534—535,
  [2]石仲泉,党的历史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l,(1):1—3,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399,400,400,184,117,179—180,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820,820,818,79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15,336,193,
  [6]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6,
  [7]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7,120,
  [8]谢春红,当代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1,
  [9]杨胜群,中国共产党是重视学习和善于学习的政党[J],求是,2010,(2):10,
  [10]吴介民,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1:1,
  [11]肖东波,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史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171,
  (责任编辑:刘永淑)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产业融资;泛长三角地区;资本市场;外商直接投资  摘 要: 医药制造业是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高技术产业之一,其技术创新的各个方面都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以泛长三角地区四省市1995~2008年相关数据为基础,用多方程模型分析各种融资方式对该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发现:四种融资方式对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产生的影响各
期刊
关键词:科举制度;核心价值;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主法制建设  摘要:宋初的科举制度改革促进了“士绅/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士绅阶层开始以天下为己任,将儒家道德理想普及于民间社会,即通过基层自治制度改革和创新增强民众的价值认同,进而在国家/士绅/民众共享和认同儒家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起“三合一”的“民族命运共同体”,而贯穿其中的“道德契约”认同逻辑在协调民众/国家之间关系的“顶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政治哲学; 人的自由发展; 当代公民; 公民社会组织;自由人联合体  摘 要: 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理想,也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展开的历史过程,当代公民就生成于这一过程中。当代公民与社会公共领域相表里,与自由平等发展的自由人相衔接。从阶级阶层人到当代公民,再过渡到自由人,直至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这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为公民发展确定的历史路径。同时,公民社会组织
期刊
关键词:农村社会管理;划乡建政;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  摘要:解放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变迁体现了上层的国家主张和下层农民实践的相互博弈。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通过划乡建政、民主建政及土地改革运动构建了乡村基层政权,是为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起点;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参与合作化和集体化由最初的自愿被不断强化的社会动员和强制所取代,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建构也发生了由
期刊
关键词:技术管理学;学科建设;技术经济学;技术科学;专门技术学  摘要:从技术管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方法和实践操作与技术管理实务入手可正确认识和把握技术管理学科体系相关问题。当前技术管理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技术战略与技术创新领域;技术管理学科建设的主题可归纳为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以及技术管理实务的规范化等。目前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研究主要包括“技术经济”和“技术管理”,
期刊
关键词:卞之琳;严复;信;似;译;直译;意译  摘要: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是对翻译原则中的“信、达、雅”,“形似与神似”,“直译与意译”的传承和超越。卞之琳的“信”继承了严复“信”对原作对译作诚信的要求,但所指范围比后者广,尊重原作的程度比后者高;卞之琳的“似”继承了“形似与神似”对维系译文与原文的适当关联性的强调,但破除了“形似”与“神似”之间的无谓争论,为译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更好的理论
期刊
关键词:妇女解放运动;中国共产党;有機论;功能论;一体多元  摘要:中共早期妇女解放运动指导思想经历了从重视妇女解放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密切关联的“有機论”向强调妇女在整个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价值和功能的“功能论”的转化,使妇女解放运动在给中国妇女带来空前解放的同时,又忽略了女性自身的权益与民族解放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当代视域中,应当将其中蕴含的历史资源转化为“一体多元”的新型妇
期刊
关键词:《飘》;女性主义;斯佳丽;女性意识  摘要: 《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主人公斯佳丽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性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显示了女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增强和对自主权的追求。在战前、战时和战后,斯佳丽女性意识的体现都充分揭示了其不屈不挠、勇敢坚强、不轻易认输的性格。战前,斯佳丽抛弃了传统淑女应有的礼节和矜持,敢爱敢
期刊
关键词:公众参与认知;因子分析;公共事务;社会事务;认知能力;社会管理  摘要:公众参与认知是公众参与的起点,对公众参与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大多为理论研究,缺乏实证予以检验。以成都市城镇居民问卷调研为基础,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则可以从实证的角度验证公众参与认知到底由几个因子构成,结果显示:公众参与认知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分别为公共事务认知、权责认知和条件认知,且三个维度
期刊
关键词:情状体优先假设;时体变异;一般过去时;记叙文;口语语篇  摘要:以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记叙文口语语篇为研究语料,分析动词情状体对学习者一般过去时时体变异的影响,可以发现学习者主要使用了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形式。学习者在使用一般过去时形式时更高频率地使用了达成动词和完结动词,其次是状态动词和活动动词;在四种情状体类型中使用一般过去时形式的正确率呈现出了从高到低即达成动词、完结动词、活动动词到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