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玛丽与魔女之花》音乐分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d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丽与魔女之花》的镜头剪辑、寓意表达、音画结合设计都很巧妙。本文将筛选《玛丽与魔女之花》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对其画面中的音乐进行分析。
  一、《玛丽与魔女之花》概述
  《玛丽与魔女之花》是由动画工作室Studio Ponoc制作的首部长篇动画电影,由米林宏昌执导。电影改编自英国作家玛丽·斯图尔特1971年的儿童小说《小扫帚》(The Little Broomstick),电影主要讲述了一名11岁的普通女孩玛丽前往魔女的国度展开的一场魔法冒险。虽然米林宏昌在师父宫崎骏的影响下,《玛丽与魔女之花》与宫崎骏的《魔女宅急便》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电影中的镜头剪辑、寓意表达、音画结合设计都很巧妙。影片中的音乐大多采用阿拉伯调式,如《夜间飞行》《恩多学院》《学校介绍》《魔法科学》等,并使用诸如琉特琴、木琴、巴塔木、钢片琴等具有色彩性的乐器演奏,以此来表现出画面的灵动和神秘感。
  二、《玛丽与魔女之花》音乐分析
  (一)《夜间飞行》
  该配乐出现在影片的开头,一位红发魔女为带走魔女之花逃跑。画面所配音乐使用了阿拉伯调式,以琉特琴为主要乐器,与魔法学院里红发魔女变身实验失败的场景相匹配,而琉特琴的使用,使得整个画面具有了魔幻色彩。爆炸音效与弦乐的出现使音乐与整个画面变得更加饱满,预示着剧情正在走向一个高潮。
  场景的切换是随着前面部分音乐的停止后再次响起开始,再次响起的音乐是以合成音色的打击乐器加上贝司开始,其整体呈现出节奏紧凑的效果,重音明显使整个画面的紧张感加强。随后将画面切换到空中,短笛出现,运用中东地区调式使音乐更加具有魔幻色彩,表明即将到来的空中魔法战斗和追逐画面。
  随着画面中实验室的爆炸,弦乐部分加强,节奏也越来越急促,爆炸释放的火球吞噬掉一切时,音乐也推向了高潮,这段高潮一直持续到红发魔女的头发由红色变为黑色。这种转变并没有减弱音乐的动力性,音乐上也做了动力停止前的处理——铜管乐器的加强后所吹奏出最后的两个音,使音乐有了终止感,但在和声上采用开放处理,因此音乐有了转折的听觉效果。
  随着花种的散落又迅速的生长,音乐又从舒缓变得紧凑,来表现画面中植物与生物的迅速生长。又伴随飞行扫把的尘封,音乐回归于平静,表明此事也将告一段落,但是音乐并没有就此结束。当画面切换到女主玛丽现居住房的景色时,弦乐再次加入,但这次音乐很平缓,预示着生活的宁静,之后随着音乐画面渐渐移动到住所,镜头不断拉近,女主特写镜头出现后音乐停止。
  (二)《玛丽的帮助》
  被命名为《玛丽的帮助》的这段音乐所结合的画面内容与音乐的名字十分贴切,是玛丽帮忙做劳务的音乐主题,并且音乐的律动也将玛丽在帮忙过程中内心的雀跃与好奇表现得十分确切。
  音乐在热贝狄出现后响起,加入了钢片琴,使动画整个画面变得活泼灵动,将玛丽内心中的无聊、好奇与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后出现了木管,使夏洛特阿姨与班克斯之间的对话充满温馨的色彩。
  这段音乐主题一直持续到玛丽到花园帮助热贝狄,玛丽因不擅长这些工作,将花朵折断,音乐停止。音乐的终止用来表现玛丽不知所措的心情。在玛丽为此感到愧疚伤心时,音乐再次响起,但并非主题部分,而是钢琴演奏的和弦分解与琉特琴在重拍上的演奏,以此来襯托玛丽的愧疚伤心。
  玛丽看到扫帚后,这段音乐的主题再次响起,以表达玛丽内心中燃起的工作希望。之后加入的琉特琴、手鼓、沙锤更是表现出玛丽用不合自己身高的扫帚劳作时和收集落叶的竹筐扣在自己头上的滑稽感。
  在玛丽看到男主彼得很好地完成了母亲交给他的任务时,音乐再度有了变化,音乐变得舒缓,且主要乐器变为竖琴,来显露玛丽内心当中望尘莫及的感受。在此过程中玛丽也是一直作为旁观者一言不发的。
  (三)《森林的诱惑》
  音乐从黑猫蒂布跑向灌木丛开始,由钢片琴演奏,来阐述玛丽内心当中好奇心的波动。在黑猫跑入灌木丛时,画面与音乐同步做了两个定点:一是在黑猫蒂布消失在灌木丛时画面有一秒钟的定格,音乐也在此不再流动,有了停顿,旋律则是运用了开放式的音响,增加疑问的色彩;二是在蒂布消失后,灌木丛中出现了灰猫吉布,钢片琴又是以一个开放式的单音加重了疑问的色彩。
  之后音乐用琉特琴“mi、ri、sol”(首调)和钢片琴“mi、sol”(首调)的呼应来表达追问的语气与女主的好奇心。在森林入口处,音乐随着黑猫的停止而停止,主要两个原因:一是女主内心情感的转换,二是女主对灰猫忽然变回黑猫的惊叹。在黑猫跑入森林后音乐再次响起,随后女主也追逐着黑猫的步伐进入森林。在出森林后音乐再次停止,表现女主为眼前枯萎的景象感到惊讶。
  (四)《魔女之花》
  音乐的开始是钢片琴和马林巴交替来呈现“夜间飞行”的梦幻色彩,随后出现的长笛使主题有了更多俏皮的色彩。随后是开始部分的动机在不同音区,不同乐器中交替,加重了音乐所要表现的疑问色彩。在画面变成热贝狄开始介绍“夜间飞行”时,音乐主要演奏乐器变成了弦乐,和声也变得更具有推动感,其节奏也由轻快变得密集而紧张。
  (五)《初飞行》
  《初飞行》是表达女主玛丽在刚得到飞行扫帚时第一次飞行场景的配乐,全曲节奏紧密,主题反复在不同音区出现,加重了画面的紧张感,在此画面中如果没有音乐的配合,叙事气氛将大打折扣。音乐舒缓与密集的切换伴紧贴剧情与画面的需求。例如,从乌云中穿过进入到魔法的世界时,音乐从紧张变得柔和且宏大。钢片琴的出现配以有着神秘色彩的和弦,来显露出玛丽对这个世界景象的不可思议的感受。
  (六)《学校介绍》
  这段音乐是在曼布楚克夫人(恩多大学的校长)出现后开始的,弗拉纳甘说“校长会亲自带领新生参观的”。校长的出现预示着“学校介绍”的开始,音乐也就此出现。在此片段中运用了弦乐和传统的大小调,而在复杂的场景中,运用阿拉伯调式音阶创作,使音乐表现力更加具有色彩和神秘性。在校长带领新生参观完化学教室后,音效音乐随着直升梯上升而消失。
  (七)《奇怪的花》
  这段音乐是在曼布楚克夫人听到玛丽说的“夜间飞行”时响起,音乐采用有着神秘色彩的和弦,配合曼布楚克夫人的表情,显得异常诡异。在曼布楚克夫人拿到玛丽给的纸条时,乐器从钢片琴变为管类乐器与大提的合奏,节奏轻快,语调诙谐,配合玛丽蒙骗曼布楚克夫人的话,使画面变得更有趣味。
  (八)《咒文的神髓》
  这段音乐是在玛丽运用“咒语的神髓”里的咒文解除魔法的场景时所配的音乐。此曲整体使用弦乐来完成,中间穿插了手鼓,玛丽释放咒语时音乐停止,继而用音效来代替,而所配的画面也是一直在奔跑,因此音乐富有明显的节奏感。动物齐奔跑逃亡时,铜管乐器的大量使用加强了画面的恢弘色彩,使人在听觉与视觉同步达到了振奋人心的效果。
  (九)《最后的力量》
  这段音乐是玛丽与曼布楚克夫人的打斗场面,而此时玛丽魔力已经所剩无几,场面十分紧张。音乐动机也因此采用了紧凑的节奏型,旋律逐渐上行并反复出现,使画面更加具有紧张感。再配上最后扫帚魔力枯竭时,咒文的音效如同警灯闪烁,让人不禁为玛丽捏一把汗。而之后在追逐的过程中几处铜管的出现,让画面变得更具感染力。
  (十)《魔法彩虹》
  这段音乐的主题是玛丽的主题曲,出现在影片最后玛丽和彼得、小猫蒂布和吉布以及飞行扫帚一起回家的镜头,将其与玛丽的主题曲旋律写成一致,也是在影片结尾表达玛丽这一路走来的成长。曲风欢快带有回家的喜悦,又有历尽困难后的重生,让人不禁有种欣慰之情。
  三、结语
  《玛丽与魔女之花》虽然剧情上和宫崎骏《魔女宅急便》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但是从其音乐与画面的切合性、调式及特色乐器的运用而言,这是一部值得去分析的作品。
  (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王立芳(1992—),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其他文献
老子没有频繁的传播行为,但《老子》中蕴含着传播的哲学,对传播主体与对象,传播的中介如传播原则、传播技巧、传播谋略等都有深入的思考,对现代的新闻传播具有启迪意义。  老子自幼勤奋好学,其毕生追求穷天下之理,成《老子》五千言。不过,究其一生,老子传播自己思想的活动并不频繁,他只在家乡河南鹿邑的明道宫内和西去秦地时的函谷关进行过讲学。  一、关于老子思想的传播  (一)老子关于传播的认识  据记载,老子
期刊
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场类曲艺,它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的特点,有着鲜明的民间风格。二人转不断地吸收各种艺术精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二人转吸取了二母争子故事的叙事文本,在此基础上把二母争子故事改成另类的艺术脚本,二母争子的故事得以以东北二人转的形式保存下来,记载于《吉林二人转集成·剧本卷5》中,名为《张飞醉审》。《张飞醉审》采用了角色叙事和第三者叙事两种不同的叙事角度,整篇叙事情节紧凑,逻辑清晰,并
期刊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终极目的就是创造意境。意境也是审视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意境表现为情景交融、物我贯通,让观赏者能够超越物象,进入另一个宽广的艺术化境。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尊崇社会道德为根本。前期儒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博爱精神与人格修养的倡导成为知识分子立身处事的准则,并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俗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基础,影响了中国文艺
期刊
尼日利亚文豪钦努阿·阿契贝创作的长篇小说体现了非洲不同时期的缩影。《神箭》的创作基于其著名小说《瓦解》,描写了乌姆阿若村的大祭司伊祖鲁在面临文化冲击时的抉择与行动。小说利用上帝视角讲述了西方殖民者侵入非洲本土后发生的种种事件,深刻揭露了文化殖民的荼毒。本文从东方主义以及殖民消解角度对小说进行了分析,旨在挖掘阿契贝创作的意图,以期从中获得启示。  尼日利亚英语文学已有较长历史,但直至沃尔·索因卡荣获
期刊
如今文学地理学正蓬勃兴起,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的金华北山作为一个有意味的文学空间,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曾畅游其中。本文选取黄溍这一典型,立足于金华北山这一空间,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考察黄溍心理情感的变迁。  从时间维度上来说,黄溍不同时期游览金华北山所表露出的情感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从空间维度上来说,将游览时间很接近的“金华北山”空间和“扈从上京”空间进行对比,可见空间转换对其诗风的影
期刊
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源远流长,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发展最为辉煌蓬勃。所谓构图这一说法,在中国山水画绘画理论中,大多习惯称为“布局”,而在这一时期极负盛名的画家郭熙在其山水画创作的经验总结《林泉高致》一书中被称为“经营位置”。本文对此也将进行研究。  全景式构图可谓在北宋山水画界风靡一时,这一构图方式也是郭熙《早春图》的精髓,但是,在山水画中经常运用的“三远法”“三点透视法”等空间表现理论并没有在《早春图
期刊
《基督山伯爵》是大仲马众多作品中最突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被流传到世界各地,被改编成电影,踏上荧屏,有着很高的号召力。小说讲述了爱德蒙·唐泰斯被人陷害,被法官构陷,被抓进监狱,后又越狱,他爱恨分明,在越狱之后对帮助他的人进行回报,对他的仇人进行报复。小说中人性的罪恶和社會的黑暗被充分体现,但也体现了人道主义。  《基督山伯爵》内容精细,情节精巧,语言巧妙,有着神秘的色彩。唐泰斯惩恶扬善,虽然复仇冰冷
期刊
福柯以权力理论著称于世,即对历史中各种塑造主体的权力和知识模式的考究。从塑造主体的层面上来讲,权力和知识从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的压制和消灭到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的改造和矫正,权力不是在抹去一种主体,而是在创造一种主体。福柯认为,17、18世纪,权利的基本模式已经发生改变,不再是令人窒息的压制和抹杀,而是产出、矫正和造就。  一、福柯的规训权力  “规训”一词在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中是一个核心的概念
期刊
《伊利亚特》的最大魅力在于人与神的共在、互渗和纠缠,而人神共在、互渗和纠缠又是紧紧围绕战争的,因此史诗主角自然是战场上最勇猛无敌、最有权力的英雄。阿伽门农、赫克托尔、阿喀琉斯等这些英雄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比如阿伽门农的自私霸道,赫克托尔的责任感与悲壮性,阿喀琉斯的勇猛无敌、重情和残忍,引起战争却没有担当的帕里斯,勇敢且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力大无比的猛将大小埃阿斯等。除此之外,《伊利亚特》还有大量影
期刊
《杀人者的记忆法》是韩国当代作家金英夏创作的小说作品,2013年出版即成为文学类畅销书。2017年,元信延执导的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杀人者的记忆法》于韩国上映。两者在叙述形式上均可视为主人公自传形式,但在人物塑造、表现手法、情节等方面均存在不同之处。本文將主要从叙事角度与文学角度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  小说《杀人者的记忆法》主要讲述了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连环杀手重新记忆起曾经忘却的杀人行为的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