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anfeip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和语文天然不可分,像水与乳的交溶,肉与灵的融合,人与文表里如一,和谐共生,构建了人的鲜活而智慧的生命。
  
  一
  
  人的有机休很复杂,而人生其实很简单。“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若是始终不渝地守护住自己善良、仁爱之心,一辈子就会活得安宁而愉快。唯有简单,才是人生走向光明的幸福旅程。
  语文很丰富,教学语文其实也很简单。“语文是什么?就小学而言,我们可以回答说: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王尚文语)儿童学语文,说到底就是习练语言文字理解与表达的基本功,张庆先生通俗地称它为“童子功”。所谓“童子功”,即是“基本学力”,即是“基本习惯”,像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口语交际、写话习作等。我以为凡是属于最基础、最基本的东西一般都应该是“易知简能”且最具有普适性的。儿童的生长就是习惯的生长,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童子功”练好了,养成了好习惯,“下学而上达”,儿童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自觉地演化出多姿多彩的创造,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丰富精神世界。唯有简单,才是儿童学好语文的绿色通道。
  
  二
  
  说来真巧,孙儿的书桌上恰好有一本《老人与海》,这是海明威自认为一生中最好的一部作品,曾获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古巴有一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在远海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因为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尽,鱼被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这条绑在船边的大马林鱼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这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原稿全文仅26000多字,用白捕的手法,“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与尊严。而又没有把“灵魂”二字用大写字母标出来。”(海明威语)就是这个简单的故事,揭示了一个鲜明的主题: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与海合二为一,奏响了一曲英雄主义的壮歌。
  简单,蕴含着深厚的内涵;简单,凝结着创造的智慧;
  简单,弘扬起人格的尊严;简单,涌动出震撼的力量。
  
  三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什么受到普遍而广泛的认同,因为她具有“新、实、简、美”的基质。其中,“简”是核心,“新、实、美”皆于简单处获得:课文类型简省而不单调,课文图画简洁而不花哨,课文内容简明而不深奥,课文语言简朴而不贫乏,课文练习简练而不繁杂,课文结构简约而不铺张。学生读的课本是其奠定语文基础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易知简能”的教材,像一口澄澈的井,一眼能望到底,又像一片碧绿的螈,一眼望不到边。倒并不是因为她太过简单、肤浅,显得贫瘠、不够深刻,而是因为她有至纯的灵魂。她热爱孩子,钟情于母语的原生质。这利,原生质是母语细胞中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是母语生命的物质基硎}。就如同人的有机体中的蛋白质、核酸、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水等。这种“简单”原本就是一种感人肺腑的仁慈、撼人心魄的深远。
  写到这里,蓦然想起两个常用词,一个是“删繁就简”,一个是“深入浅出”。删繁就简求精美,须抓住事物的本质;深入浅出获普及,须厚积而薄发。记不清哪位哲人说过,浅人浅出是减实,浅入深出是卖弄,深入浅出才是智慧。国学大师、书法大家启功曾题写过两句话:做事减平恒,行文简浅显。多么平易的话语,对我们的为人做事,行文著述都有经典的价值。
  
  四
  
  在当下教学中,要教出简单来并不容易。我时时琢磨着,才发现是“构思过度”在作祟。就拿语文课程来说,要构思如何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构思怎样应对考试,要构思怎样体现人文性,还要构思如何加强语文基础训练:要构思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朴实、踏实,还要构思在哪里出亮点;既要构思预设,还要构思生成。再加上语文课改园地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原本简单的语文教学被包装得花枝招展,难怪第一线的教师,无论年轻的还是年长的都在慨叹:语文越来越不会教,越教越苦恼。由于过度构思,一个整体的语文教学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每一块碎片都要位置,都要闪光,一片也舍不得丢。有人说如今是“新轨不得安立,旧辙不能返归”,由此带来了多少尴尬和无奈、困惑和疲惫。
  其实,儿童学语文,要教出简单来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先从总体上说,若是构建起一个简单的教学管理机制,摆脱复杂化的利益分配,真正把儿童发展奉为首位,凭着我们的良知和能力,一个原汁原味的语文教学就会突出重同,释放出它独特的魅力。它显示出的将是东西方教育思维相互碰撞、磨合而走向和谐的整体。这种语文教育给我们的核心理念足:生根固本,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厚积薄发。追求的是“易知简能”,循循善诱,顺其自然。在这样的教育氛同巾,我们将创造出语文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和、易、思”的美好境界。
  
  五
  
  我常怀一个天真的愿望:把命题权还给教师,还给学生,让考试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展示自己真实水平或是综合素质的平台,成为学生们交流所得的俱乐部、合作探究的小沦坛。让考试“与儿童相似”,像陶行知先生所向往的“创造的考成”,使教学与考试构成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这种格局正是符合“厚积薄发”“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学习科学的自然规律,其实,我早就仰望到它明智的光辉。
  回眸当年北大、清华入学试卷国文题,真令人茅塞顿开,一下子豁朗起来。
  1922年(清华):(1)饶、危蹊、悬度、许以上四词试解其意义。
  (2)作文题:试述五四运动以来青年所得的教训
  1936年(北大):(一)作文:
  (1)叙述你平日作丈所感到的困难,并推导其困难的由来。
  (2)你从读书以来,对于学问的兴趣经过几次转变?试说明其经过及原因。
  注意:两题选作一题,作白话文,不限字数;自己分段,每一段每一行低两格写,自己加标点。
  1946年度国立北大、清华、南开联合招生试题:
  (1)作文(文言、语体不拘,但须分段,并须加标点)
  题目:学校与社会
  (2)解释下列成语的意义
  指日可待变本加厉隔岸观火息息相关
  北大、清华是国人一直仰慕的名牌大学,也是莘莘学子拼搏进取、孜孜以求的最高学府。当年的入学国文试题竟然如此简单,只有一页纸,一两道题,词语和作文。学生考语文毋须复习,也没法复习,全靠平时脑子里的积累。今天的命题专家也许会对它嗤之以鼻:不科学,没信度,难区分。说来也怪,就是这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语文试卷,不也照样选拔出优秀生,照样鼓舞学生在长年的语文积累上下工夫吗?简单的试卷引导着由“厚积”趋向“薄发”,由“薄发”而显“深厚”。今天的语文高考卷长达10多页,题型五花八门,总字数多达万余字,密密匝匝,令 人眼花缭乱,望而生厌。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教与学都被压在沉重的习题大山下,这座山堵塞了“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学好语文的绿色途径,可悲的教学快要窒息死了。
  简单的往往反映本质。莎士比亚说:“简洁出自智慧”。我一直在思考,“简易”与“繁难”究竟哪一种更接近中国语文教育的本质,更有利于学生学好巾华的母语。
  这里搜集到一些小学语文试卷,稍作分析,就发现有以下显著特征。
  第一,把“基本学力”作为语文考试的基础目标。台湾省台中市、台南市、澎湖等地区五、六年级国语科试卷考以下几项:1.有关国字。主要题型有给国字注音、写国字、写偏旁相同的国字、改错字等;2.词语。选择词语正确的意思,根据意思写短语;3.句子。十分重视造句,比较关注修辞等。4.阅读反应。题型主要有回答问题,写简短的读后感或联系阅读的文章写短文。整篇试卷比大陆试卷量小,也相对容易。紧紧围绕“基本学力”——学会字,用对词,说明文意,知基本常识,写顺自己的话,其中最为重视“字词功夫”。
  第二,把“基本理解”作为阅读测试的基本标准。美国学校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小学生阅读一篇简单的记叙文,只要弄清楚“谁”“哪个”“何时”“哪里”“如何”“怎么样”,就算是“基本理解”了,这和我们的“课标”提出的“初步理解”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但是我们的“初步理解”,却要添加上“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表达的作用”等等,甚至还要据此命题考查学生的“悟性”。若是学生连文本的主要内容还未“基本理解”,又怎能去“体会”感情与表达效果?即使有所感悟,还要求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岂不是“强人所难”吗?
  第三,把“写顺自己的话”作为习作评价的基本要求。台湾小学生高年级的作文考试,只要求学生“写顺自己的话”,看似降低了标准,实质上加强了语言表达的元素。小学生的习作实际上是“写话”,把话写通顺,写明白,实在不容易。读一读今天成人或大学生写的东西,仅以通顺、明白来衡量也未可乐观。在小学阶段强化“写话”基本功的训练正是小学语文教育生根同本的明智之举。过早地提出什么巾心明确、构思新颖、描写生动的要求,无异于扼杀儿童自由表达的天性,把儿童习作掐死在摇篮里。充斥市场的《少儿优秀作文选》有多少出白儿童纯真的心灵、用的是儿童自己的语言?
  第四,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作为考查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回答问题,写简短的读后感,联系阅读材料写相关的记叙短文,既考查阅读理解水平,又考查语言组织能力,一举两得。
  总之,从上述信息巾,我们欣喜地发现小学语文考试正由繁难走向简易。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目标集中,要求降低,服务教学,面向全体。考查“基本”,夯实“基础”,体现了小学语文考试命题改革的理性发展的规律。
  把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摆摆正,用“考出简单来”促进“教出简单来”,在优化的语文教学过程巾,让学生学得扎实一点,考得灵活一点;学得宽厚一点,考得单纯一点;学得深人一点,考得浅近一点;学得主动一点,考得自信一点。
其他文献
七年语文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课改的信念不可动摇  语文课程改革七年的历程,使我们有了前进的坚实基础,但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面向未来,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语文课程改革下一步怎么走”受到界内人士的普遍关注,语文教育专家、教研人员以及一线教师紧紧围绕这一个统领全局的大问题发表了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一、 要坚定“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  
期刊
常听人这么说:“教师要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一直以来,“讲台”在教师们习惯的思维中,具有“独有的舞台”的定论。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教师把着课堂话语权不放。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线教师这样埋怨:“这些孩子学习一点也不主动,都不愿发言,对课堂上的讨论不投入,很难有效开展……”其实,如果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反思以上问题,不难发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教师身上。请看下面两个细节案例,两位教师教学
期刊
2010年1月15日,由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委会、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投资注册的“江苏七彩凤凰母语发展基金会”成立仪式,在研究所会议室隆重举行。江苏省民政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的领导,以及各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大会。  大会由基金会秘书长吴胜平的主持,省民政厅的陈勃局长首先宣读了基金会成立的批复文件,并与领导为基金会揭牌。接下来,吴秘书长宣读了基金会的聘请决定。在
期刊
自2008年承担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改实验区第五期课题《识字教学对阅读教学的促进研究》以来,我校课题组的教师们立足课堂教学,强化识字方法,拓展识字渠道。同时结合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提高识字效率,使识字与阅读相互促进,实现了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一、 低年级词语教学策略    低年级词语教学只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才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促使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而把词语教学与文本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于2001年颁布实施,历经七年了。小学阶段六年一轮的实验已经完成,初中阶段第二轮实验也已结束。按一般教育改革的工作程序,也到了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阶段了。  七年,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回眸这七年在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史上,却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时段。  这七年,是语文教育观重建的七年,是着重于观念探讨日益向实践层面深入的七年,是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进行反思的七
期刊
江山静好 岁月无声/ 智远山河 慧及天下/ 知人善用 择外物提升自我/ 富贵有道 融外化成就事业/ 感悟自然 方知人生精彩多姿/ 综览天下 更让从容尽显本色/ 听命于民 赢民心/ 真心想民 得民意/ 实事为民 聚民力/ 以欣喜回应大业 不弃弱小/ 以欣慰回报社会 不厌细流/ 以欣欣回答未来 不分畛域/ 重情重义重责任 大德无言上善若水/ 大志大举大襟怀 厚德载物大爱无疆/
期刊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写作教学的基础。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如何让他们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呢?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创设深受学生喜爱的情境,使他们在识字中体会乐趣,收获精彩。    一、视觉效应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变化着的事物特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转转盘”识字,就深受学生的喜欢
期刊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力求明确、合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实施扎实有效教学的标准。第一课时,必须有明确而合理的课时目标。  1 依年级及文体有所侧重。一般来说,无论是低中年级,还是高年级,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总体上都是围绕“识字、写字”和“把文章读正确、通顺”以及“初步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要表达的基本情感”等方面来确定的,只不过是有所侧重而已。如低中年级第一课时侧重字词句的教学,
期刊
翻开飘着墨香的课本,刘绍棠先生的《师恩难忘》吸引住了我,读罢,深深陶醉其中,陶醉在田老师娓娓动听的话语里,陶醉在田老师美妙神奇的故事里。田老师的故事,如三月的和风,似潺潺的小溪,像朗朗的春晖,这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苦苦追寻的润物无声的语文课堂吗?从田老师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很多。    一、用故事,植入一颗“语文的种子”    开学的第一天,一群乡村娃娃,带着对家长的依赖,怀着对无拘无束的稚童
期刊
很多学生摸不着习作的门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构思。如何指导学生构思,帮助学生还原习作写作过程呢?  首先,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围绕自己拥有的材料和思考所得,确定写作的目的及其材料。“课标”的字里行间诸如“独特感受”“有创意地表达”等表述,还是重视学生这些能力培养的。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项最具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而忽略了“独特感受”和“有创意地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创造性就无从谈起,学生的灵感也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