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杯乡色酒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42829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愁是一首诗,有着淡远的诗景,淡淡的酒香和清冷的月色。但悠悠千年,酿造出的却是浓郁诗情、浓密相思。我用年轻的目光静静抚过斑驳的岁月,看乡愁斟满诗人的酒杯,对月吟唱“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那液体滑过诗人的咽喉,色彩变幻,是甜是苦?是醉是醒?
  乡色酒,该是暗红色的,在那遥远的时光里。
  那些古代的文人骚客,因忧国忧民的情怀,因郁郁不得志的现实,情感变得压抑而克制。于是,每一个乡愁的诗行,都是生命力的一次喷薄。多么希望自己规划的宏图大业穿空而上,但南海边的尖山如剑芒直刺百回愁肠,一片片凌迟着满怀的雄心壮志。空有一身才华,却抱负不得施展,家国无法报效,所有的愿望只能凝結为一句“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是啊,纵使僵卧孤村,心心念念仍是“为国戍轮台”,半昏半醒间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辗转反侧。屋外凄风冷雨呼呼而啸,抱负在风雨中飘摇,生命在落花残月中黯淡,愤懑便如一口暗红的淤血噎在胸口,令人生疼。
  而这竟是诸多中国文人的悲哀,春去秋来,多少白衣才子、落魄官员在这条路上去而不返,生命价值虚无了,生命意义失落了。愤懑让他们把思乡之情写满心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故乡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情感的归宿、情绪的宣泄口。饮了这杯暗红的乡色酒,平平仄仄间乡愁就有了色彩,有了生命力的内涵。
  时光荏苒,那杯乡色酒倾倒在现代的大地,在记忆中晕染出的,却是一片淡灰色。
  韩少功曾说,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是的,故乡渗透进人们的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支撑起人们精神成长的天空,即使它只是浮粪四溢的墟场、拥挤不堪的车厢和阴沉连日的雨季。但现代的脚步,让它慢慢地、慢慢地变了模样,干净得让人不敢触碰,有序得令人无措,斩断了人们曾经与之融于血肉的联系。可北平是在老舍的血里的呀,他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生生抽筋剥皮后,人就只能是摇摆不定的浮萍。所以望着残存的窗,破败的墙,刘亮程不禁长号:“这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故乡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确认,是自我存在的明证,是他们的精神脊骨。想着故乡,便有无限量的幸福、无穷无尽的力量。而一旦故园废失,一切都将走向虚无,人又怎能不哀叹自我情感精神的崩塌。这杯乡色酒,正如那江南曾经粉墙青瓦的旧居,泛出淡灰色的质感。
  而在隔海相望的那边,有诗人说“春天,遂想起,江南”。他的江南,不仅是杏花微雨下的如画景色,也不仅是多莲多菱多螃蟹的湖,他在探寻在思索“何处有我的母亲”?余光中的船票,纪弦的槐叶,非马的醉汉,郑愁予的雨说,席慕蓉永不老去的树,那一声声的呼喊,仅仅是对亲情血脉的感伤吗?诗人痖弦一语道破,“我的灵魂必须归家/……/ 我听见我的民族/ 我的辉煌的民族在远远地喊我哟”。洛夫更是说,“我认为更深刻一点的是文化的乡愁。你如果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去访问、旅游,你就会看到各地的历史、地理、民族的文化和中国人的那种情感。你会觉得,这才是你的精神的家园。”
  是啊,他们的文字源于海峡另一岸的故乡,思念着给予知识、情怀、生命和灵魂的故乡。即使洋装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无论是浅浅的海峡还是落基山脉的千山万水。这一杯乡色酒啊,该是烟青色的,厚重绵长。江南给予他们情愁,仿若冷雨下的江南,是一滴滴湿淋淋的灵魂,冷冷在窗外喊。绵延在骨血里的华夏因子,在内心深处深深地召唤,让他们不断滋长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归属。于是,他们的诗句里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故乡这杯乡色酒,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愈发醇厚。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乡愁在岁月中更迭自己的色彩,变换着自己的内涵,是失意时的愤懑?是精神故园的失落?还是文化认同的自我定位?但无论如何变化,乡愁都是诗人手中的那杯酒,纵使颜色改变,依旧是家乡的味道,是华夏民族的基调,是“我心归处”。
  无边落木萧萧,不尽长江滚滚,时光淘洗尽岁月的浮尘,却让一首诗久远传唱: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教师点评
  作者是一个有心人,能从漫漫乡愁文字中抬头远望,静心思索,展现自己对乡愁本质内涵的一份独特理解。文章以比喻起笔,借助诗意语言引出话题。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缓缓道出乡愁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与特色,并用“色彩”这一核心勾连成线。结尾处首尾呼应,自然圆合,体现了结构脉络清晰、行文铺展简洁的特点。“失意的愤懑”“精神的故园”“文化的定位”这样的解读,虽然有些稚嫩,却也是拓开了乡愁认识的一片新视野。字里行间情感充沛,情理兼容,不时闪现的阅读积淀和思考火花,令文字富有温度和厚度。
  (指导教师:韦玲珍)
其他文献
数学家莱布尼兹说:“数学的本质不在于它的对象而在于它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在于他们学懂了多少数学知识,会做多少道习题,而在于他学会了多少解题的方法和技能。  应用题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应用题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一、多读多说,加强理解  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是要读懂题意,如何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题意呢
期刊
拓展性阅读拓展延伸的方式灵活多样,选择切合实际的方式对阅读教学很重要,关键在于这种方式能否推波助澜,提升阅读质量和学生兴趣。  1.逆向思维式  “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语)。”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因此,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使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觉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而打破传统思维
期刊
总是向往些古韵悠长的事物:一张素琴,一树桃花,一首宋词,一樽陈酒,每每念起,心中便多有感慨。也许是因为它们经过岁月光阴的沉淀,让与之接触的人们都能感受到那份悠然的深远。  常常想着这样一个场景,江水澄澈,蜿蜒如练。行至山中小亭,置一把古琴,轻抚,琴声泠泠,似水漫过。漫过了边塞的长河落日,漫过了离人的古道西风,漫过了月下的幽深竹林,漫过了浩瀚的历史云烟。质朴的琴,承载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更是中国古代地
期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作为触人心弦的字眼,从古到今引发了多少情思,多少伤感。喜欢《思念》里的那句歌词——“又把聚会当作一次分手”,虽然有些许凄凉,但却细腻地传达出了那种似苦还甜的复杂心境。“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佳句,总能那样深情地勾起人心中涌动的思潮。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记得那时与好友坐在微风轻拂的操场,断断续续地轻吟这首诗,望着
期刊
语文课堂应该是活潑生动的,是孩子们在其中自由遨游的知识乐园。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过去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快乐、活泼、思维飞扬的语文课堂。  一、让学生喜欢上学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们有了兴趣,
期刊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正确看待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师生关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活动,使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我在课堂教学中,格外注重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想怎
期刊
说到巴厘岛,那里的特色可多啦!有美味无比的手抓饭,有鲜香四溢的酱汁扇贝,还有香气扑鼻的鲜炸大鱿鱼。其中,最美味儿的,当然是巴厘岛的张鸭饭啦!  那天中午,导游带着我们去吃午餐。来到餐厅以后,刚下单不久,热气腾腾的张鸭饭就送来了。我瞧了瞧眼前的美食,这简直就是门艺术品啊:美味的烤鸭正端端正正地躺在餐盘中央,这个鸭皮油亮油亮的,好似金子一般闪着光;四周还有各种各样的配餐,将烤鸭团团围住,形成了一个优美
期刊
爱是和煦的春风,送给学生缕缕的温暖;爱是潇潇的春雨,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爱是朗朗的春阳,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播撒爱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教师的天职,而将一生奉献于爱的事业更是一个人民教师的崇高追求。  爱是披着星星去,顶着星星归,爱是讲台上的洋洋洒洒,学生身边的娓娓谈心。爱是校园里指导学生扫地、宿舍里手把手教学生擦玻璃、叠被子的身影,爱是日常生活中的区区小事,爱也是普通小事化成的轰轰
期刊
小学阶段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包括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
期刊
那年,瓶无储粟的生活让你好累好累。夜晚,当自己的妻儿都休息了的时候,你点起灯,看着手上因为做农活儿磨起的水泡,看似坚定的眼光中掺杂了一丝犹豫。你低头沉思,也许,是时候该在物质和精神两点做出一个选择。你抬起头,看着那破败的小屋,你低下头,望望那空空的米缸,随之发出轻轻地叹息,眼光似乎有些黯淡。  你曾“猛志逸四海”,发奋读书,以“大济苍生”,二十九岁时才满腔热情出任江州祭酒。怎奈初入官场,就因出身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