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自我”的语言,读出“自我”的情感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zu81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诗是情感的艺术,是心灵的艺术,是心诗。读现代诗,使我们沉醉在诗歌波澜起伏的情感河流中,与诗人的情感共律动,而且能从诗人独特的言语背后,发现读者(学生)独特的“自我”语言与“自我”情感。现代诗不仅是诗人的“心诗”,同时是读者(学生)的自我的“心诗”。由此,学习现代诗更要发挥学生主体,让学生不仅仅发现诗歌中诗人的语言,更要去发现诗歌中“自己”的语言,并由此发现“自己”的语言背后“自己”的情感。当然,语言无疑是破解现代诗的唯一密码。正因如此,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去发现现代诗语言特殊的言说形式,从而发现那些特殊言语形式背后隐藏的纷繁个性的情感。
  一、读出“不说话”的语言
  现代诗中有很多留白之处,等待我们去发现。留白就是“不说话”的语言。这些留白构成了诗歌的跳跃性,抓住诗歌这些跳跃形成的留白,进行想象、填补、还原、感悟,就是一种读诗的方式。虽然“不说话”,但是情感无穷,“不说话”的情感或如大海般汪洋恣肆或如小溪般涓涓而流。现代诗以“不说出”来代替“说不出”。“不说话”的语言给了诗歌以新的生命,这将刺激读者对诗歌进行“自己”的创作,正如王尔德所说:“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比如《我爱这土地》中“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与“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两句中的省略号。黎明时美好的画面给予了我们无尽的情思与遐想,那是所向往与所憧憬的无穷无尽;“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国土的热爱岂是“深沉”二字能够表达得穷尽?
  二、读出“不合理”的语言
  现代诗的语言常常违背常理,打破和谐,往往是“不合理”的。所谓“无理而妙,富于别趣”。比如北岛的《无题》中,“只有那不肯围拢的石头,狂吠不已”打破了常规,“石头”与“狂吠”完全搭不上边,但是正是“狂吠的石头”,强力张扬了石头顽固到了疯狂。
  诗歌的语言力求简练,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哪怕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诗人害怕“的”字一多,会拖泥带水,冲淡诗味。也同样是在《我爱这土地》中,“这永远汹涌着的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几句,“的”字很多,显得冗长拖沓,不合常理。在反复指导学生朗读时,学生感受到越读到后面语气越加重,情感越强烈。与此同时学生也慢慢体悟到,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能够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一个个“的”,越读到后面,便感到情感越是一层层地加深。《我爱这土地中》“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也是用重重叠叠的修饰语才表达出“黎明”的无限美好与对“黎明”的无限向往。
  余光中《乡愁四韵》中,“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诗人逆常悖理不说“红海棠、白雪花、香腊梅”,而偏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 ,匠心独具,其用意在于强调海棠之“红”、雪花之“白”、腊梅之“香”,并由此层层联想,由此及彼,将抽象的乡愁感受具体化为沸血的浇痛、家信的等待、母亲的芬芳。
  不合理,实则奥妙无穷。正如瓦莱丽所说的:“诗人作诗的目的就是注意使诗意从死灰里复燃,能使它千百次仍如初始一样。”
  三、读出“不合法”的语言
  语法的搭配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则,但是现代诗的语言又常常是“不合法”的,即不遵循固有的语法规律。诗人常常不自觉地打破语法规律,创造出新的语言。诗歌的语言越不符合语法的规律越有生命的张力。同样在《乡愁四韵》中“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这不合法的几个量词,因为搭配的反常反倒愈加显现诗情浓重,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能让人咂摸出乡愁的浓烈、纯洁以及对故土的神往,正所谓是“于不合法处抒诗情”。
  四、读出似“平常”实“情重”的语言
  现代诗中有一些看似平常实则含义浓重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会被我们忽略,要引领学生发现这些词语并体味这些词语的深味。比如《我爱这土地》中,“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也”与“应该”两词看似平常,却体现出喉咙虽已嘶哑但却依旧歌唱的惨烈,体现爱国是使命是担当的决绝。
  此外,在学为中心的现代诗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师的角色变化, 要做到“显隐有度”。
  首先,教师要善于“隐”。即要善于做一个“隐身者”,要善于、甘于长时间地站在学生的身后,引领学生发现语言背后的情感。不是生拉硬扯,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所发现的语言或情感。要善于设置情境、善于铺垫、善于点拨,从引领学生发现教师的发现,转变到引领学生发现学生自我的发现。尤其在诗歌解读出现争执扰乱时,要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
  比如《我爱这土地》“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嘶哑”一词的感悟。在诵读后,有学生理解为可能是无能为力了,因为这只鸟唱了很久,但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它的嘶哑看出它无能为力。还有学生理解为,可能是竭尽全力,不管到什么时候,即使嗓子嘶哑了,只要有一口气,都要继续歌唱下去。歌唱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要腐烂在这土地里面……”也要和这土地同在一起,生死相依。诗歌是诗人的歌,但一旦诗歌进入了阅读的视野,它又同时成为“我”的歌,即学生自我的“歌”。“我”的气质势必影响“我”对诗歌的理解。因而对同一诗歌的解读,难以达成共识,课堂中出现不同的解读不足为奇。这时,教师过多的讲解和矫正,反而容易割裂诗歌的美感。不如在没有知识性错误的前提下,尊重多元解读,“隐”在学生背后,让学生各自“抒情”,留下想象的自由。如此,既尊重学生多样化的体验,也成全了诗歌的朦胧艺术。
  其次,教师要适时地“显”。所谓“显”,即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要合理要抓对时机,即“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导,要导向情感的深处与思维的开放处。学为中心的现代诗课堂中,不是不要教师的引导,只是教师的引导不是牵引,而是善于找到诗歌情感的生成点与发散点,让教师引导学生走向情感的深处与思维的发散点,发现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言语。
  (1)情感阻塞时,诵读引路。现代诗语言凝练,结构跳跃的特点,常会让学生在读诗过程中注重于字词的机械化赏析,割裂了诗歌的深刻情感,对诗歌的音律美没有敏感性。这时,教师们要时时提醒学生诗歌是声音的艺术,它的魅力是和节奏、韵律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新诗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朗读。而教师的身体力行示范是对学生最好的诱导。像《我爱这土地》这类诗歌,它所承载的厚重情感,学生往往无法深刻体会。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用自身饱含深情的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朗读。通过范读,让学生领悟诗歌世界中那优美的风景,动人的故事,感人的情怀。
  (2)理解错误时,随误修正。诗歌大量运用反讽、隐喻手法,学生在鉴赏时出错是难免的。这时,教师一味粗暴地打断、干预、否定、纠正,将是课堂的灾难。因为“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语)”。如果教师能敏锐地意识到错误中的可能性“价值”,这些经过思考后错误的答案,恰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这些“错误”中往往隐藏了某种合理的成分,甚至是一种超常的解读。当“错误”呈现出普遍性态势时,教师若能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顺应学生的理解水平,将弥补课前学情分析不足带来的教学缺陷。若“错误”仅是个别学生表达上的偏离,那教师顺着该学生的“错误”思路,激活隐含着的“合理”成分,不仅能使他自我纠误,并体验到纠正、提升后的学习成就感。
  (3)似懂非懂时,比读启发。“诗歌语言是悖论的语言(布鲁克)”,诗歌的语言需要破译,破译这些语词正是真正理解诗意,进入诗情的密码。然而对学生来讲,常夹带着似懂非懂,似通非通的感觉。此时,可借用其他的文本或词语,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揭开字词的真相,除去情感的蔽障,开启思维的豁然开朗之境。比如可以把《我爱这土地》中,“然后我死了“中的“然后”换成“最后”,把“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嚨歌唱”中的“嘶哑”换成“嘹亮”,进行比读感悟。
  现代诗教学,教师只有在启发之际瞅好“时”,在显隐之间把好“度”,方能领着学生在诗歌的海洋里,尝试着“用思想垂钓思想,用诗情召唤诗情,用文字诱引文字”,最终读出“自我”的语言,读出“自我”的情感。
  注:本人论文《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曾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并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初中语文教与学》刊载,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全国、省市刊物。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是当前高中数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的过程。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教学要具有知识性、启迪性、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心理。  关键词:培养学习兴趣 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数学素质  在课堂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鼓励学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信息技術教学要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各种能力,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能力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其次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发展性,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四信息技术融合了多方面
期刊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板块,在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占的比重大,足见其地位重要,但难教、难学。目前,学生学习的现状和教师教学的现状都不尽人意,许多教师对文言教改予以了关注,做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活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分析文言文教学现状,弄清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实现文言文教学
期刊
思维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表面上具有非物质性和物质性。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无生有,有生无”,就能够构成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各学科教育教学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高中地理是文理兼备的学科,没有文科的记忆力,没有理科的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就无法学好高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有很大的潜力,如何将这
期刊
摘 要: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而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以及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多地去追求美的事物,作为中国未来栋梁的小学生,更是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本文就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认识和思考展开论述,旨在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期刊
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已推行多年,但因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当前我们还是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把帮助学生考试并取得好成绩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所谓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形成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它强调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结合我校正在进行的课堂改革和自己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在教学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部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等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第一,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本
期刊
摘 要:巧用地方文化资源,把体裁相同的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一个作家同一文体的两篇课文比较阅读,内容大体相同的两篇文章比较阅读,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相似的诗文比较阅读,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地方文化 比较阅读 巧用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认为语文学科应使学生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我当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的深切体会,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现在,教师们上课不怕,最怕改作文,你改的满篇红,学生看都不看,作文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作文评改就是作文的批改和讲评。新课改的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呢?尝试中,我发现让学生参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  关键词:生物教学 培养 观察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也是人们顺利地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是智力窗口,表现在生物学科上就是要善于观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