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随机感受,激发数学思维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2365412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能性大小的问题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经典内容。看似简单的可能性问题,潜藏着一些似是而非的事物。因此,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摸球游戏”时,笔者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丰富学生对随机现象的感受与理解,体验数学思维的乐趣”。教学时,借助摸球游戏,让学生体会到:每一次摸的结果事先都不知道,但是通过摸得到的数据获取信息,从而对总体做出一些推断。力求在教学中丰富学生对随机现象的体验,激发他们对可能性大小的思考。
  一、动手操作,初步体验随机现象
  针对“摸球游戏”的核心问题“可能性”,学生对其理解最大的盲点是随机的独立性,即袋中有黄球,我们总有机会摸到黄球,但第几次能摸到黄球则无法确定,不受实验者主观判断的影响,而这恰恰是“可能”这一概念最本质的东西。所以笔者思考,在课程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活动,促使学生先猜后摸,让学生既体会了随机,又感受到了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
  【环节设计1】
  师:袋子里放有黄白两种颜色的球,想知道哪种颜色的球多一些?怎么办?
  生:打开来看看就知道了。
  师:如果不直接看,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摸摸看。
  教师揭示课题:“摸球游戏”。
  先来看看游戏规则:
  (1)摇一摇再摸,每次摸一个,摸完后放回袋子里。
  (2)先猜再摸,每人轮流摸三次。
  (3)做好记录,并统计全组摸到的结果。
  (学生小组活动)
  师:我先调查一下,有哪些同学三次都猜对了?
  师:假如让你们继续往下摸,你们能保证每次都猜对吗?(不能)
  师:是啊,两种球都有,每种球都有可能被摸到,但每次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则无法事先确定。
  二、收集数据,处理好概率与统计的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提出要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所以可能性的认识离不开统计。实际教学中,我们可借助“摸球活动”,让学生们去摸,摸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发现摸出白球的次数比黄球的次数多,由此推断袋子里白球可能比黄球多,像这样通过观察、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再根据数据进行一些推测,初步体会可能性的大小与球的数量有关,其实就是统计的过程。
  【环节设计2】
  引导学生观察汇总数据:
  (1)各组共摸出了多少次白色的球?多少次黄色的球?(大多数情况如表2数据:每个小组都是白多黄少)
  由此推断,你认为袋中哪种颜色的球数量可能会多些?哪种少些?(白球多,黄球少)
  (2)打开袋子看看,并将你的推断与实际情况相比较。
  得出:因为袋子里装的白球多一些,所以摸到白球的次数多一些,也就是说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预设:也可能出现有个别小组摸出黄多白少的情况。
  分析:摸的次数不够多,出现这种现象是有可能的,可以采用把十个小组的数据加起来进行比较等方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哪种球的个数多一些,摸到的次数就可能多一些,哪种球的个数少一些,摸到的次数可能会少一些。
  再追问:有了这样的发现,如果老师也来摸一个,也像刚才那样,先猜后摸,这回你会猜我可能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
  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的活动材料是4个白球、2个黄球,主要基于以下思考:(1)结论的得出需要依赖足够多的实验结果的支撑。(2)按2∶1的比例放球时,就可能出现个别小组统计结果与猜想相悖的情况。这样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反思其原因,并寻找解决策略(如增加摸球次数、统计全班摸球结果等),从而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随机的思想。如果放的白球比黄球多很多,学生试验的乐趣相对来说就会减弱许多,再者这样刻意避免小概率事件(摸到黄球的次数比白球多)的产生也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随机性。这两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从模糊的、探索性的猜,到结合数据进行判断、推测得出结论后,再进行有根据的、巩固性的猜,真正让学生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思维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观察思考,间接体验随机现象
  学生理解可能性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试验条件的限制,甚至由于教师本身对可能性的认识有偏差——通过试验去验证可能性的大小,反而出现让学生难以信服或违背直觉的说法,以至于某些错误的概念顽固得难以消除。基于此,笔者认为通过设置一些让学生最容易产生迷惑的间接的摸球体验活动,步步逼近,逐步引导,丰富学生对随机现象的感受与理解。
  【环节设计3】
  五年级三班的同学们也在玩“摸球游戏”(出示课前录制的视频,每次都摸到白球)。猜猜,他们的袋子里装着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全是白球)
  展示结果:白球8个、1个黄球。
  分析:明明袋子里有黄球,为什么8次都没摸到?是不是永远也不可能摸到黄球。(让视频继续播放到摸到黄球为止)
  学生联系前面试验得出的结果分析:因为袋子中黄球的个数较少,所以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较小。
  再连续两次逐渐增加白球个数。(黄球还是一个,很多个白球)
  追问:还有可能摸到黄球吗?得出:球的总数不断增多,但黄球只有一个,摸到黄球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但只要袋子里有黄球,就有可能摸到黄球。
  再变:一个黄球也换成白球,全部是白球——一球之差,可能就变成不可能了。
  前面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分组经历“猜测―操作―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在头脑里形成粗糙、笼统的认识,让他们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初步的理解。再通过这个环节看视频——连续摸到的都是白球,猜测袋里放着都是白球吗?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地受到冲击,认知结构不断重建并且与概念的本质逐步趋同。同时,学生对随机性的感受上升到“只要有一粒黄球,就有可能摸到黄球”的高峰体验,从中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2011版《课程标准》中,降低了对可能性的内容的要求。但对于“随机”的学习要求并没有减弱,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从数据分析来体会随机现象,因此,我们应深入挖掘,尽可能地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猜测、试验、游戏等活动,鼓励学生用真实的数据活动以及直观的多次模拟试验与相互交流质疑去检查、修正或改正他们对可能性大小的错误认识,真正形成良好的数据分析观念。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高尔基称细节描写为“隐藏在文字间的魔术”,它的魅力可想而知。可现在许多小学生在习作时更擅长于叙述,而不会进行细致的描绘,所写的作文给人以“平铺直叙、空洞无味”的感觉。学习细节描写,对小学生来说是写作训练的较高境界,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细节描写意识,模仿细节描写,进而进行独创性的细节描写,也就不失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又一途径。“阅读—领悟—模仿—创造
期刊
儿童天真可爱,有着最纯真的心灵与丰富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眼里,树叶会歌唱,花儿会舞蹈……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童趣、富有感情。只要教师引导得当,让学生创作童诗,不仅能写出一片童心,更能创造出一份精彩。当然,由于认识水平与语言知识的局限,学生在儿童诗写作的前期会显得笨拙可爱。因此,在儿童诗写作的入门指导中,教师可从教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句式的仿写,在模仿的基础上改写、补白、续编、创编,写出属于自己的儿童诗
期刊
教师对学生一篇作文的评价,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等级或分数,这是最直观、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二是批语,这是较直接而深入,富有情感性的。作文的评价,一方面直接影响学生作文兴趣和对写好作文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习作的再指导。所以,对学生作文合理评价,写好批语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注意评价的柔和性  传统的作文评价方法大多采用分数制,六十分为及格,低于六十分就算
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民族的精神依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盏明灯。基础教育在培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学校领导意识较薄弱,相关部门落实不到位,个别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手段单一,家庭、学校、社会未形成合力,等等。课堂作为青少年接受规
期刊
【教学片段1】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上的内容在屏幕上展示得很清楚,看看什么内容。  屏幕上显示:X S D Y Y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师:这是五个汉语拼音的字头,猜猜看,什么内容?  师:你们这样会猜,真猜对了,真的是“小数的意义”。(课题由XSDYY变为:小数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没记错的话,我们三年级的时候,学过一些关于小数的知识,对吗?来看看(课件出示三年级教材:小数的初步认识)
期刊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于按预设的教学方案,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总以为课堂定在掌握之中,对意料之外的学生的生成缺乏敏锐的捕捉与及时的调整;我们习惯于追求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推进,觉得课越顺畅越好,或者急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为了赶进度而忽略了学生反思对于教学内容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的重要作用。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是教学转型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目标之一,有利于对教学中的重难点施以更加深刻地内化,这就需要教师给
期刊
所谓“量感”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即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在数学领域中,人们对数感的研究相对丰富与深入,而对量感的研究则比较少。事实上,量感是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感的一种延伸。在实际生活中,量感是数感的一种具体化表现。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
期刊
让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亲历活动经验的唤醒、体验、运用、内化的全过程,实现螺旋上升式的经验积累,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举措。在本文中笔者结合五上“多边形的面积”这个单元的教学谈一谈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的一些感悟。  一、实践体验,获得新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既包含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也包含经历
期刊
“喝牛奶中的数学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中的解决问题内容。此课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分数加减法后进行教学的。此时学生还没有学习分数乘法,所以在“半杯水和牛奶混合物中有多少杯纯牛奶和多少杯水”这个知识点上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本课教学力求通过运用“数形结合”与“变中不变”等策略来分析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笔者遵循学生的思维方式,突破教学难点。  一、遵循学生对情
期刊
【编者按】活动式作文是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一种常见的方式,这种习作方式有哪些优缺点?怎样因势利导,克服其缺点,发扬其优点,进而提高活动式作文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本专辑报道一些在这方面颇有研究的教师的新做法、新体会、新经验,以供读者参考。  “活动式写作”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活动作文”,将一次习作教学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某项活动融合在一起。在活动中激发写作兴趣,在活动中生成写作素材,在活动中传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