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教育目的,倡导创新伴随人才成长的全过程。数学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要使学生感悟到:时时要优化自己的个性品质,时时要增长自己的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性的潜能,但要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需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师生合力、形成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教育;课堂应用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探索新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及要求,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主动探求真理。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要在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数学教师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讨,增加课堂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的、合作的、创造性的过程。
一、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用兴趣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的创新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用某些公式的推导引出一些数学家故事和数学史的知识激发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 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
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是被人类的“想象”所触发而迸溅产 生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老师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与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探索,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抓住分析时机,训练想象力思维。想象力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想象力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例如:利用一题多解,展开联想,发挥出想象力的作用,以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强烈而活跃的想象力是人类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想象力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有创新才有真正的进步,没有创新,思维和行动就只能在原地踏步。当创新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前进的步伐就会轻快而有力。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
三、 有积累才有创新
万丈高楼,始于基石。我国科学家王业宁说:“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积累的拓展,只有积累和创新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有了知识上的长期积累,兵进行不断地科学研究,才会产生顿悟式思维,才能有突破性的创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长智慧,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系统,只有在浓厚的社会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型教育的环境中形成创新教育,才能实现对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培养,我们坚持教育创新就是为了营造出有利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支持系统。学校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主导作用,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为学生服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创新教育合力,将对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吕建伟. 课程资源整合:贵在有效[J]. 江苏教育. 2011(04)
[2] 张伟平. TIMSS测试的认知诊断评价标准下中美学生数学能力比较[J]. 数学教育学报. 2010(04) [
3] 杨慧娟. 数学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姜伯驹先生谈数学课程改革[J]. 数学教育学报. 2010(04)
[4] 徐建星,罗燕,李水仙. 漫话数学课改现状与趋势 追寻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首届中韩数学会联合国际会议暨中国数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数学教育座谈会侧记[J]. 数学教育学报. 2010(04)
[5] 杨江波. 旧金山的金门大桥[J]. 人民文摘. 2009(12)
[6] 田友谊,涂艳国. 教育中的宽容与创造——兼论创造性人才成长环境的培育[J]. 教育发展研究. 2009(20)
[7] 董林伟. 倾听学生的思考:例谈运算能力及其培养途径[J]. 数学通报. 2009(09)
[8] 吴晓静,傅岩. 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 教育探索. 2009(09)
[9] 汤服成,何文林. 中学生数学元认知知识的调查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 2009(03)
[10] 史宁中,孔凡哲. “数学教师的素养”对话录[J]. 人民教育. 2008(21)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教育;课堂应用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探索新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及要求,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主动探求真理。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要在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数学教师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讨,增加课堂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的、合作的、创造性的过程。
一、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用兴趣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的创新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用某些公式的推导引出一些数学家故事和数学史的知识激发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 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
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是被人类的“想象”所触发而迸溅产 生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老师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与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探索,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抓住分析时机,训练想象力思维。想象力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想象力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例如:利用一题多解,展开联想,发挥出想象力的作用,以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强烈而活跃的想象力是人类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想象力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有创新才有真正的进步,没有创新,思维和行动就只能在原地踏步。当创新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前进的步伐就会轻快而有力。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
三、 有积累才有创新
万丈高楼,始于基石。我国科学家王业宁说:“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积累的拓展,只有积累和创新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有了知识上的长期积累,兵进行不断地科学研究,才会产生顿悟式思维,才能有突破性的创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长智慧,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系统,只有在浓厚的社会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型教育的环境中形成创新教育,才能实现对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培养,我们坚持教育创新就是为了营造出有利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支持系统。学校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主导作用,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为学生服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创新教育合力,将对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吕建伟. 课程资源整合:贵在有效[J]. 江苏教育. 2011(04)
[2] 张伟平. TIMSS测试的认知诊断评价标准下中美学生数学能力比较[J]. 数学教育学报. 2010(04) [
3] 杨慧娟. 数学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姜伯驹先生谈数学课程改革[J]. 数学教育学报. 2010(04)
[4] 徐建星,罗燕,李水仙. 漫话数学课改现状与趋势 追寻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首届中韩数学会联合国际会议暨中国数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数学教育座谈会侧记[J]. 数学教育学报. 2010(04)
[5] 杨江波. 旧金山的金门大桥[J]. 人民文摘. 2009(12)
[6] 田友谊,涂艳国. 教育中的宽容与创造——兼论创造性人才成长环境的培育[J]. 教育发展研究. 2009(20)
[7] 董林伟. 倾听学生的思考:例谈运算能力及其培养途径[J]. 数学通报. 2009(09)
[8] 吴晓静,傅岩. 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 教育探索. 2009(09)
[9] 汤服成,何文林. 中学生数学元认知知识的调查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 2009(03)
[10] 史宁中,孔凡哲. “数学教师的素养”对话录[J]. 人民教育. 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