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霍姆林斯基走音乐教学的路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davi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而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目的,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以美悦情、以美冶心、以美励志 、以美导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启迪他们的智慧、净化他们心灵,陶冶他们情操。
  关键词:以美悦情 以美励志 以美冶心 以美导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 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长期的中学音乐教学只重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艺术感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当然更谈不上审美了。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认为跟着苏霍姆林斯基,走音乐教学的路,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一、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悦情
  
  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面对真理感到惊奇,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在音乐课中我们运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开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感。欣赏《蓝色探戈》时,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随着舞曲的旋律,想象自己在舞会上舞蹈,从而对音乐的理解,再让学生随着音乐全体起立,跳探戈基本动作加深音乐的理解。有的学生对“动”的兴趣不太浓厚,可以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动”。他们活动全是美的形象,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点燃了学生的情感之火,激起其音乐审美的渴望。
  
  二、欣赏中感受美——以美励志
  
   音乐、旋律、乐音之美是培养人的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心灵高尚和精神纯洁的源泉。
  音乐对学生地教育不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说教,而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明白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如欣赏《二泉映月》整首作品情绪由平静、深沉转为激动、昂扬,它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情由心生,心同此感,在演唱主题音乐的时,大部分学生的眼睛里充满了泪花:“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他们已经深深的理解了:是音乐安抚阿炳孤寂的心灵,是音乐给了阿炳安定幸福。作品的审美教学,就像一粒种子,教师细心浇灌、栽培,以美励志,在学生的心灵中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身的行为美。
  
  三、教学中孕育美——以美冶心
  
  音乐能使人看到大自然之美、道德关系之美、劳动之美。人借助音乐不仅可以对周围世界,也可以对自身的崇高、壮丽和美好获得认识。
   音乐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去滋润学生的心田,陶冶他们的情操。就如《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日出》的欣赏:当定音鼓轻柔微弱的声音出现,多媒体课件出现了一副晨曦、鸟鸣、绚丽的山谷和喷薄欲出的太阳。当大鼓柔和的滚奏表现了破晓时冉冉升起的太阳,接着英国管吹起一段晨曲,画外音中响起教师生动地讲解,学生被优美的旋律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大峡谷的画面中,此情此景,怎能无感?难怪同学们在听后感中写到,旋律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瀑泻出日出东方的美丽情景。音乐就像一股清泉,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四、在实践中创造美——以美导行
  
  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生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
  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使德育潜移默化,沁人心脾。例如:排练《太阳出来喜洋洋》,引子部分,前奏已经弹奏完毕,声音就参差不齐。通过练习,他们达成默契,开始部分演唱就很整齐了。高声部演唱第一句:“太阳出来啰,”“啰”要演唱九拍,大部分学生唱四拍就换气,结果导致声音不能连贯、断断续续。后来他们自觉的进行调整、达成默契,就唱得很连贯了。三个声部,主旋律有时在中声部、有时在低声部、有时在高声部,这也需要学生注意控制自己声部的强弱,不能一味追求自己声部突出。这样合唱的声音就非常的和谐。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正是“以美导行”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事实。
  总之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追随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脚步,以音乐为工具,以教学为手段,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体验真、善、美。作为学校美育传播者的音乐教师,应该明白新世纪角色转换的道理,主动去感受、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明确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导行,使他们在学校美育教育活动的实践当中,自己去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
  (泰顺县罗阳二中)
  
  参考书目:
  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育的建议》《特殊的使命》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关心孩子的成长》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阅读教学。因此,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大凡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他们的课上,内容深一些的课文,能提纲摘要,上得深入浅出;平白一点的,能浅文深研,上得厚实而有味道,学生思维括跃,学习效率很高。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有
期刊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必然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自然、新颖、富有趣味的导入,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投入新课学习的氛围之中,激起他们活跃的思维,提高积极参与语言交流的热情,降低新内容的难度,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优化学习效果。  然而,在深入基层学校听课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导入环节的设计。有的教师设计的导入环节过于程式化,似乎总是通过师生互
期刊
摘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目前进行正在进行的新课改而言,注重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高中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地理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对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来说,加强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高三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角度, 尝试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生活实际 地理思维 欠缺     
期刊
形象思维的特征是用形象材料来思维,而形象材料的最主要特征是直观性和具体性。在中学化学中有着丰富的形象思维素材,如果我们很好的利用这些思维素材,就可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使教与学相一致,使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相一致。    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化学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形象思维可以直接利用感官接受具体形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
期刊
《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去写,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写下来,也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的小本本”是我们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可以看到与旧教材不同的编排体系,并且内容是完全开放的,在自己的小本本里“想写就写,想画就画,想记就记。”  
期刊
教师要想有所作为,面对新课程,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教学设计。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尽人意,这与教学设计不良不无关系。所以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不景气的现状,语文教师一定要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要条理清晰    一堂课条理清晰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要清晰。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了解什么、懂得多少、掌握多少。这样,师生对一堂课目的明确、内容清晰,必然
期刊
阅读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既可提升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那么,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夯实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     词汇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具备流利的阅读能力,就必须有丰富的词汇量。《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加强了对词汇的要求,高中阶段的词汇量增加到3300个单词和4
期刊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着重检测考生对语篇的整体把握与领悟能力,根据所提供的语境进行语篇分析的能力及综合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涉及较低能力要求的事实性和细节性考题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词义猜测,推理判断和主旨概括等深层次试题仍占很大比重。那么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阅读理解各考点突破的解题策略和具体方法技巧进行一个简单总结。    一 主旨大意题    1 解题策略:寻找主题句 
期刊
教师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不同的时代对教师角色有着不同的定位。传统的教师定位有“园丁”角色、“春蚕”角色、“蜡烛”角色、“灵魂工程师”角色、“一桶水”角色等。其共同点:教师是奉献者,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具有渊博知识的学者。但这些却已经不适应改革开放形势需要,也不适应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
期刊
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于一身的基础学科,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帮助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所突破,逾越这条鸿沟,我不断的摸索、研究和尝试,在这一学期有些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1.关心学困生的心理需求,多与这些孩子进行交流,及时表扬他们的优点,增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