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教学“四步走”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tiantian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略读课文而言,主要是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學到的方法进行学习。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共有27篇课文,其中略读课文就占了三分之一,可见略读课文的重要位置。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其特点,着力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用于指导自己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略读课文的授课时间一般为一课时,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就结合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灯光》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解读学习提示,明确阅读目标
  略读课文的呈现方式不同于精读课文,不安排生词,没有课后习题,只是在文前的学习提示中提出学生要思考的问题,或者提出相关的学习建议。文前的学习提示交代了学习课文的主要目标,仔细解读学习提示,有助于学生明确课文学习的目标。
  《灯光》一文的学习提示是这样的:“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和同学讨论: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这段提示语简洁明了地提出了课文的阅读要求,既提示了阅读略读课文的方法,又揭示了课文的学习目标。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学习提示:一是在读书的形式上,主要通过默读、浏览、扫读、跳读等方法,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二是抓住文中三处对灯光的描写,体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感悟它们与课文题目的关系。课文内容比较多,让学生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有目的地去学习课文,可以较快地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提取文中的写作重点,有利于分析、整理、归纳。
  对略读课文的提示语进行解读,有利于学生找到学习课文的方向,迅速明确阅读目标,在自主阅读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围绕学习任务有侧重地去找寻问题的答案,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阅读效率,为高效学习略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厘清课文结构,把握主要内容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不同于精读课文,只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由于略读课文少了学字、学词、学句等许多要求,教学目标变得更加集中,教学重点也就更加突出。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突出略读课文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快速阅读,扫清阅读障碍,采用列标题、抓重点词、找中心句等方法简明扼要地厘清课文结构,概括出文章大意。教师要提示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遇到与文章主题联系不紧密的词句可以一目十行,养成快速浏览提取重要信息的略读能力。
  《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厘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到课文主要是写郝副营长战斗前划火柴借着光亮看书,战斗中点燃手中书本为战士们找突破口提供帮助,因此而英勇牺牲的事。然后让学生关注课文的叙述顺序,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以“灯光”引起回忆,又回到“灯光”,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头,首尾形成呼应,整篇课文是以灯光为主线来写的。
  虽然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但是教学目标中的“粗知”并不是浅知或者少知,“粗知文章大意”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地读书,而是需要学生利用已经学到的方法去突破阅读障碍。
  三、围绕重点展开,体会课文情感
  教学精读课文主要围绕重点词语进行品味,感悟人物语言、神态、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教学略读课文也是如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研读,赏析语言,深化认识,丰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和同伴交流学习的方式,去分析课文的主题,品悟重点语句,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灯光》的教学重点已经在学习提示中出示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灯光”展开自读,找出描写“灯光”和“火光”的语句,思考每一次出现是在什么情况下,在这些句子的旁边写上批注,写出感悟。如让学生圈画出课文中写天安门广场灯光的句子,通过关注具体词句感受到“璀璨的华灯”是被赋予了感情色彩的,“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的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通过朗读思考,学生认识到天安门广场是新中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作者漫步在这里,看到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心头感到十分温暖,而在这种环境下,由一句赞叹而想到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为国献身的英烈,也是十分自然的。再如战斗前和战斗中,郝副营长几次提到了“电灯”,课文中又几次提到了火光,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深入体会革命战士的美好愿景和献身精神,并从“深情地注视”“沉思”以及郝副营长所说的话中体会到他崇高而伟大的理想,体会到革命前辈宽广的胸怀以及他们为战斗胜利勇敢献身的背后那强大的思想动力。最后借助板书让学生体会插图上的灯光是郝副营长和千千万万战士的革命理想,而天安门广场的灯光把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在理想到现实之间,是战场上那微弱的火光架设了桥梁,这桥梁是千万战士用生命铸就的,引导学生体会“理想—奋斗—现实”都是与题目《灯光》有关,灯光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象征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通过品味略读课文的重点部分和精彩之处,使略读与精读有效结合,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提示中的学习目标。同时,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赋予了“粗知课文大意”更多的内涵。
  四、结合阅读链接,开展专题活动
  课文后面设置的“阅读链接”是统编本教材的一大亮点,其内容丰富,提供了一些与课文内容或语言形式相似的短小篇章和片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然延伸开去,进行拓展阅读、对比阅读,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运用“阅读链接”开展相应的阅读专题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阅读,从而丰富他们的知识。
  《灯光》一文后面的“阅读链接”共有四篇阅读材料,体裁丰富,有小说,有散文,还有歌词,都是围绕革命文化主题展开。每篇阅读材料均在学习提示中提出了学习要求,同时还布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刚刚所学的方法,明确学习要求,并根据要求自由阅读。在自读中,学生先关注整体,了解每篇阅读材料中的主人公及事件,把握主要内容,再运用之前学过的阅读方法,体会每篇阅读材料的含义及情感。如在阅读《毛主席在花山》时,可以运用五年级上册学习过的 “体会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情感”的阅读方法去自读感悟,感受毛主席对群众的关心和爱护;在阅读《伟大的友谊》时可以运用五年级下册学过的“通过搜集资料来帮助理解课文”的方法去感受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伟大友谊;阅读《狱中联欢》时联系《灯光》所在单元学过的“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去感受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赏析《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的歌词,并学着唱一唱这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歌声中感受爱国情怀,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阅读链接”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课文的拓展与延伸,向学生展示了与课文相匹配的阅读材料。以前学习完课文,学生常常会因为课外的阅读量不够而苦恼,现在“阅读链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重视“阅读链接”的存在,并充分利用这个栏目开展专题活动,让学生学得更专更透。
  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与研究,采用“解读学习提示,明确阅读目标—厘清课文结构,把握主要内容—围绕重点展开,体会课文情感—结合阅读链接,开展专题活动”等步骤,来精心设计略读课文教学流程,正确把握好略读课文教学的度,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读与写之间是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的,如果仅仅关注学生的读,这样的课堂是没有“厚度”的。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指向表达,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习得语言表达方法,从而达到“读写双收”的目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语言细腻,老人乐观坦然、艰苦朴素、积极向上的特征在读者眼前表现得自然而丰富,是引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的有效素材。
儿童,有着儿童的天性;儿童,有着儿童独有的言语表达方式。时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广大教师普遍关心与重视的问题。其中,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统编本教材中对低年级的写话非常重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从童心、童趣、童言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多元写话能力的培养,以提
特级教师孙双金提出了“12岁以前的语文”教育主张,并推出一套6本《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以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为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不但能领略声调的好处,还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习这些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背诵便是综合的方法之一。去年我接手了一年级的教学任务,就利用《12岁以前的语文》开始了学生积累背
“限时讲授”旨在倡导教师在课堂中少讲精讲,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微课,主要是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将“限时讲授”与微课结合起来,共同构建高效课堂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课前有效预习,为“限时讲授”奠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认认真真地听讲。可是一个问题之后,教室里面死气沉沉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教师不得不回归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是一篇文质优美、轻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散文诗。诗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荷塘童趣的夏天,让我们体味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对荷叶的喜爱以及他们快乐的心情。文章语言清新淡雅,想象丰富,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真童趣。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我始终以故事性的语言来贯串始终,做到“一突出,四注重”。“一突出”突出趣味,“四注重
编者按:上一年本栏目以旧物为媒材,启发亲子对其进行创意改造。新的一年,编辑与主创者陆老师经过反复商讨,最后将主题定为《童谣之画》,借人们代代口耳相传的传统童谣,以生肖为线索,以美工的形式寻找亲子互动的美好时光,共融文字之意,生发图画万象。  温馨提示:爸爸妈妈可以将孩子创作的《童谣之画》编辑成册,作为孩子成长的纪念。  童謠简介  猴子是中国古代童话故事里常常出现的角色,它象征了聪慧机智。关于猴的
锡兵和芭蕾小姐是一个小男孩的玩具,他们是好朋友。锡兵只有一条腿,尽管如此,在一次野外冒险中,他还是坚强又勇敢地克服了种种困难。美丽的芭蕾小姐听了锡兵的历险经历,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于是他们约定好,准备一起去旅行。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锡兵和芭蕾小姐出发了。他们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这里好美啊,我们来野餐吧!”芭蕾小姐激动地说。  “太好了,我同意!”  忽然,起风了。树叶在风中飞舞,落
课例研究,是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独立思考和教研组集体研教的合力过程。它立足课堂、发现问题、深入探究,直指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文以《螳螂捕蝉》一课为例,梳理我们日常课例研究的推进过程与方法,概括说来就是“一个核心、五个步骤”。  “一个核心”是指课例研究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一个核心问题,结合课堂实际,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螳螂捕蝉》要研究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运用《学教导引单》
《咕咚》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小兔子在湖边玩,突然听到“咕咚”一声响,它吓得赶紧就跑,结果附近的动物看见了,不分青红皂白地也跟着乱跑,最后还是野牛拦住大家,问它们为什么跑,并带着大家去一探究竟,最后小动物们才明白,原来“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听到或者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盲从,而要学会问为什么,并亲自去寻找答案,否则人云亦云,盲目跟从只会惹来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