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换标:消费者价值再造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2月20日,伊利发布了全新的品牌标识和品牌口号。作为乳品行业的领导者,伊利通过品牌升级,以消费者价值为圆心,以产品升级和消费互动为沟通半径,将消费者价值以最大化地体现,并彰显出行业领导者面对绿色时代的承诺。这是一次对于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的伟大实践,更昭示出伊利引领中国乳品行业实现持续升级的决心与信念。
  
  “消费者价值为王”
  
  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国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让自己置身于举世瞩目的大事件中。然而,当时针即将从2010年滑向2011年时,伊利再次聚焦了人们的视线—换标!
  当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到达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时,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品牌战略和品牌策略。对于换标而言,除了选择在什么时候换,更需要明确为何而换?如何换?
  占据了从奥运到世博制高点,在消费热情空前高涨下的换标行为让伊利拥有了天时。同时,作为中国乳品行业的领导性品牌,“为你而变”的策略彰显了其回归消费本源的决心,打造了与行业其他品牌的区隔性,可以说把握了良好地利。而“滋养生命活力”的品牌口号更是透露出伊利以消费者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战略部署,此举显然为其奠定了“人和”的市场氛围。
  由此不难看出,通过一个小小LOGO的改变,伊利已经占尽天时地利,举重若轻地部署了全面升级的规划,未来更是将撬动起一个消费者为王的“人和时代”的到来。
  “此次品牌升级历经两年的筹备,是伊利整体战略规划中的关键一步,也是伊利完成自身的历练与积累之后的顺势之举和必然之变。”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认为,品牌标识的改变能够在文化和情感上与消费者达成共鸣。
  经过长期细致的消费者调研,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对于奶制品的消费观念日益成熟,并逐渐向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靠拢—牛奶产品不仅是日常饮食的必需品,也是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社会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的提高,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健康的食品,更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这正是伊利全新品牌口号“滋养生命活力”提出的基础,代表了伊利集团未来品牌规划的起点:向消费者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消费者带来“生活态度”、“生命质量”的改善与提升。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再造
  
  耐克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帕克曾经说过,消费者从未像今天这样掌握如此强大的力量。能否与消费者建立联系,是今天的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而乳品产业之于中国市场而言,可谓是“外有列强,内有诸侯”,战场上的厮杀异常残酷。不能和消费者维持亲密的接触,势必会导致品牌老化甚至消亡。对于伊利而言,品牌升级不只是更换新LOGO,令其品牌保持 “新鲜”的表象,将消费者价值成功再造才是其换标的根本。
  作为股份制企业,伊利在向股东负责的同时,更是以消费者价值为导向,进行企业责任导向转型,谋求绿色发展。近年来,伊利通过不断调整战略布局,不仅成为了中国乳制品行业惟一一家具有健全的产品结构、能够满足各个层次消费需求的乳品企业,同时,通过“织网计划”、“五年三步走”等战略进行市场布局。在2011年,伊利无论是产品还是产能都将得到全面的释放,并成为业内率先将冷链销售半径直接覆盖到三四线市场的一线乳企,而这使得伊利“为消费者而变”能够真正落地成为一种实际的行动,为更多的消费者带来健康体验。如今,以伊利为代表的中国乳业品牌已经在全球乳业二十强中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正如潘刚在伊利品牌升级发布会上所说:“伊利集团品牌形象升级的核心是采用全面的国际体系标准锻造新的品牌形象,这一体系共分为品牌、品位、品质与品格四个层面。”无论是品牌体验、品味创新,还是品质提升或品格塑造,伊利都始终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而改变。
  《竞争的六堂常识课》一文中指出:“行业领导者会比一般竞争者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对于行业领导者来说,社会和消费者对它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提供产品创造企业价值本身,同时,更关注其在创造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领域中的表现。”作为乳品行业的领导者,伊利始终以消费者为核心带动行业的健康发展,而此次的品牌升级正是彰显出行业领导者面对绿色时代的承诺,也是伊利代表整个行业对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的一次践行。
  
  从伊利看中国品牌换标
  
  美国知名商业杂志《福布斯》于2010年11月份推出了“最理解消费者的公司”排行榜,全球知名的耐克、苹果、星巴克等企业上榜。可以看出,每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代表着一种被消费者认可、追随的品牌主张和品牌性格。
  在一个形象代表一切的世界里,耐克是全世界最多人认识的标志之一。耐克不只卖运动鞋,它所出售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它成功的关键。一句“只管去做”的广告词成功地将一种生活态度融入到耐克所出售的商品中,通过不断寻求创造个人消费体验,合并现有的产品结构,同时在确定产品的生产方式时倍加考虑消费者的力量,成为了最理解消费者的全球知名品牌。
  商道之理皆相同,万变不离其宗。而这个“宗”也许是当今企业均意识到的问题:注重消费者的力量,发现消费者需求,实现消费者价值。在历经了奥运、世博等大事件带来的由内而外的全面锻造后,伊利实现了由“量”的积累带来的“质”的突破,并率先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为消费者而变”。伊利重新审视自身的品牌定位,启动了品牌升级,向消费者发起了“滋养生命活力”的号召,并通过产品、沟通和渠道的升级与消费者达成充分的沟通,形成品牌共识。而这种积极、健康的品牌性格将影响更多的人。
  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传播学专家郭惠民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伊利的品牌升级,不是一个简单的LOGO或者包装的改变,而是企业真正去关心和关注消费者,聚焦于消费者价值最大化的体现,而品牌最终是与消费者绑定的,消费者决定了品牌的未来。
  中国品牌营销学会相关专家也强调:未来对消费者而言,品牌的价值不再仅限于产品和功能的本身,而是涵盖了从精神、理念到生活方式的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在这个充分竞争的时代,就品牌本身而言,代表了什么往往比记住一个标识更为重要。
其他文献
研究文化的学者有很多,但在组织文化的研究上,沙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读一读沙因的书,有助于澄清组织文化的许多误解。  相当多热衷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经理人,都寄希望于运用文化手段使企业表现得更好。最一般的,是通过各种文化的外在形式,包括口号、厂训、提升士气的聚会、培训等,来振作员工的精神,增强凝聚力。按照沙因的分类,这种企业文化,仅仅停留在“人造物”阶段。那些企业文化建设做得相当好的企业,则要更进一步,
期刊
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M.Christensen)是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创新理论大师,与哈佛商学院的同事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约翰·科特(John P.Kotter)等年轻新秀相比,克里斯滕森成名要稍晚一些。波特在32岁时,就荣升哈佛大学的“大学教授”,科特在33岁时亦成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而克里斯滕森则“三年不鸣,一鸣惊人”。默默耕耘多年后,1995年
期刊
因缺乏有效沟通而导致的执行力低下是困扰绝大多数企业的难题,而缺乏有效沟通的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部门之间互相扯皮。在日复一日的日常工作中,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员工都会逐渐迷失方向,沉浸在各种管理细节中无法自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努力追求的目标完全代表了企业的最大利益,他们对别的部门的工作从不理解慢慢变成失望,甚至演化为敌视。也就是说,部门之间的争斗是企业管理上的痼疾,一般很难避免。以《团队协
期刊
法约尔是个职业管理者,一生从事工业企业管理。19岁进入企业,47岁当总经理,直至77岁退休,那年是1918年。他身体力行,依靠管理上的努力,改写了所在公司的命运,使之成为法国冶金工业首屈一指的企业。当年古皮耶尔教授对他的评价是——“很难找到第二位像法约尔这样在工业部门有着重要地位又有极高理解力的人了”。他研究管理理论是出于这样一个动机——推动管理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当时的法国冶金工业委员会主席说:
期刊
我们不应该忽视听力范围之外的一切,因为这会妨碍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拘束在一个非常狭窄的世界里    我们的文化推崇专注。我们主观臆断的地认为,当我们面对一个难题的时候,只有集中全部注意力,才能将之突破。为了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人们用了很多方法,喝咖啡或者其他刺激性的饮料,将灯光调亮……  但问题是,思维集中就能攻克难关吗?三心二意真的像我们认为的那么可怕吗?答案可能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  哈佛大学神
期刊
面对中国人破解“现代管理”的高招,包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派系抱团、官僚主义与后门特权,经理人该如何做呢?   其实,先进国家都是以人本管理补足“现代管理”之不足。只是人本管理是因文化而异的,所以我们必须回到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企业所需的人本管理。  很不幸,国内的管理思想却走入了误区。第一个普遍误解是以为韦伯加泰罗才是“现代管理”,殊不知,强调理性经济人与强调社会人的理论会相间流行。许多人对人
期刊
组织文化大师埃德加·沙因  文化研究已经有相当多的学术成果,然而,在组织文化的研究上,沙因是真正的开创者。他以自己多年进行管理咨询的积累,对组织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给人们展示出组织文化最隐秘的内核,以丰富的感知和严密的逻辑构建了分析文化现象的框架,创建了以无意识层次的基本假设来说明文化的研究路径,从个人、团体、环境的关系中探求文化的本质,把扎根方法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而成为这一领域当之无
期刊
陈光甫(1881年~1976年)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在20世纪初叶便已经意识到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而非仅仅是一个经济或生产组织,这和同时代的管理先驱福列特(MaryParkerFollett)几乎不谋而合。这个观点在数十年后才被学界和社会广泛接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的推波助澜之功实不可没,而将德鲁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企业不能找到一种更加丰富的视角,去理解统一企业组织的可行方
期刊
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如果想立于不败之地,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如何获取和保障核心竞争力呢?  分析案例可知,深发展在创新非常具有优势:①机制灵活;②注重实效;③快速反应。如何保持这个创新的可持续性呢?两大指导原则:①以客户为中心,客户第一原则;②风险可控、成本可算。深发展现在在这两方面做得不错,但是要注意这两方面有机结合。  在这两大原则指导下要从三个维度进行创新。第一,产品,要加
期刊
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女工聊天。……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没有一个女工说得清楚她们的生产定额是多少。  ——1978年夏,《华盛顿邮报》记者桂林丝厂见闻  1978年,荒废已久的国民经济正逼近崩溃的边缘。  那时的中国还不允许私人办企业,清一色是国营工厂,偶尔混杂一些乡镇企业。这些曾经大红大紫的单位难掩凋敝,无一例外不是走下坡路,或者在泥潭中拼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