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三女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y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立木端是个作家,和母亲、媳妇、女儿住在一起。立木端要是不在家,这三个人有时候说着说着就说戗了。三个人一人一个腔,一人一个调,一人一个椰子,这戏就算唱起来了,南腔北调乱哄哄的什么也听不懂,也没有旋律、音韵和节奏,但铿锵有力,一个比一个起劲,一个比一个唱得凶,一个比一个唱得好听,偶尔能听出一二句,那就是各说各有理。这就好比你站在美丽的荷花池塘边上一样,层层叠叠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鱼儿在水中央自由自在地游,天籁之音的蛙鸣和周边树木上的蝉声,此起彼伏地发出娓娓动听的声音,都是为了给自然增添美,为了荷塘月色,完美无瑕地演绎,最佳的组合搭配,展现了莲花池塘的魅力所在。
  母亲、立木端夫妇和女儿是三个不同年代的人,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感悟,衣食住行有着不同的体验,三代人或动态或静态的看法有明显的差异。也难免在一起发生这样或那样不开心的事,也难免有些磕碰。既然发生了,那也是一种生活的表现。也许这是好事情,发生故事那是有因果关系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小事处理不好同样闹翻天,让你不得安宁。生活是酸甜苦辣咸,生活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不可能顿顿吃甜蜜食品,也不可能天天都快乐幸福,吵架、斗嘴总得加油、加醋、加调和,那才圆满,才能品尝到美味佳肴。总得分析事态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及必要性,胸怀大气容天下,海纳百川浪自平,包容善待也是立木端要做的事情。
  立木端的母亲一辈子把她的丰功伟绩都深深地刻在了脸上,操碎了心,拉扯大了一帮虎狼般的儿女,举手一双老茧,立木端缄默了,闭口不谈。那是因为立木端知道母亲一生勤劳善良,活到夕阳红不容易呀,现在应该戬谷,让母亲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
  立木端把母亲从乡下农村接到城里生活,一个安静和悦的家从此热闹非凡,母亲在农村生活习惯了,总是觉得城市房屋不自由、束手束脚、别扭、拘束,好像受到了控制,受到了限制,好像创造能力受到了束缚。母亲在家做饭不顺了,不相投,心里难受不畅,闹情绪,立木端的媳妇觉得难对付,不和脾气。
  母亲矜持、谨守规程、勤俭持家惯了,总觉得城市生活太奢侈,用财物过度浪费,斥责儿媳妇,儿媳妇遭到斥责后,心里不舒服,也觉得母亲这是一种荒谬的论调。
  母亲使用卫生间清洁不习惯,几次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把卫生间堵塞,害得立木端倒腾半天才通畅。母亲看儿子辛苦的样子,这才学会了正确使用卫生间。
  农村人爱串门子,端一碗饭串几家,来到城里串不成了,看邻居的门紧紧锁着,也不自在了,闷得慌。后来母亲发现小区院大,花园里奇异怪状,还有老年人活动中心,母亲就去凑热闹,可感觉不合胃口,就不去了。在家里面呢,又不舒服,便又跑到花园瞎逛、瞎溜达,游园玩景,游着游着就迷失了回家的方向,找不着路了。立木端给母亲挂了一个吊牌,可老母亲就是不挂,立木端无奈之下只好让母亲装在衣袋里。母亲还不算糊涂,拿出吊牌问好人,人家说不清楚就报了警,警察才把母亲送回家。到家了,下了车,谢了警察,让人家警察赶紧走,母亲怕丢人,不好意思。
  母亲吃饭和家人不一样,那是因为母亲牙齿不好,小女儿爱吃一些辛辣食物,常常分配给奶奶吃,母亲觉得好吃,只能是品味,不能嘴啃,又怕小女儿不给她吃,就把吃剩下的东西胡乱扔掉,还怕别人看见,连塑料袋扔进马桶里,就造成了堵塞。
  儿媳妇担心母亲吃不好,软硬兼施,给母亲做一些粥喝,做些母亲可以吃的东西,家里另外有炒菜米饭。母亲又说太麻烦了,不要给她另外做饭,她要和家里人一起吃饭,可吃不消时,母亲就在大家不注意时,把饭菜倒入垃圾桶里了。母亲还硬撑着和大家一起吃,分享全家的快乐。这让立木端不得其解,又不好意思去说母亲,只有默默地忍着,给媳妇做功课,让媳妇也要让着一点点。
  母亲想的是她的儿子立木端,媳妇想的是她的女儿,可立木端想的又是女儿又是母亲,对待媳妇的爱不深不浅,难分难舍。对母亲不能苛刻。要想全家和谐,立木端也是包容善待,稀泥抹光墙。母亲怕儿子立木端熬夜辛苦,要求儿媳妇把家务和饭做得好一点儿。一家人就是这样,小矛盾不断发生,又在生活错综复杂中湮灭,一家人不是邂逅,而是亲情、爱情的相处,在相处的过程中,会磕磕碰碰,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纠纷,那就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矛盾解决掉,要让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健康。关键在于立木端,立木端在家时像一潭水,风平浪静、团结和睦、和谐共处,而且合调合拍、温馨吉祥、如意满堂。
  立木端学会了包容,全家人爱唱,立木端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轻音乐团的演奏者、音乐会的指挥者,立木端的才能决定着音乐团的命运。指挥与演绎和谐相处,才能奏出美妙动听的歌曲和戏曲,家庭就会像春天一样,风和日丽、花红柳绿、欢乐团圆。
  
  作者简介:李文显,男,陕西西安人,自由撰稿人,在《参花》《唐山文學》《鸭绿江》《读书文摘》《青春岁月》《语文课内外》《青年文学家》等刊物上发表作品。散文《岗亭》《园圈360》分别获四川、武汉征文一等奖。
  (责任编辑 高升荣)
其他文献
我所爱的人,是身边的花朵  醒来的时候,就把她放在眼中  我只是直率地说出了爱  我的花朵,就以生命相托  我和花朵相拥  温暖,充满整个房间  我和我的花朵,穿过自己  再也没有可以交出的东西  秋天的诗行  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大  但阳光,依旧  我们经过的流水,很多  但生活,依然  秋天的明亮,是淬蓝的  我们偶看阳光  就像心底,偶然开门  其实,生活就给我们那么多  阳光,也在赶时间 
期刊
雨霖铃  长天云散,风狂雨落,柳摇花乱。  窗外行人过往,车流涌,汽笛频发。  伫倚危楼凝眸,看红砖蓝瓦。  水悠悠,街巷漫溯,茫茫一望尽天涯。  伤情何须将泪洒,且斟满,杯中酒生花。  莫怨斜阳残照,草木里,寒蝉凄鸦。  春秋几度,谁人不经苦乐年华。  便纵是长路漫漫,知心者无他。  定风波·游关山湖及溶洞  碧湖微滔送行舟,艳阳当空照水柔。  两岸连山尽青色,放歌,更饮囊中一壶酒。  薄衣溶洞
期刊
情思  蜂抚花心彩蝶飞,  巢林一叶独追随。  雪泥鸿爪脱尘世,  碧海银沙伴月眉。  蝶恋花  雪逝冰消枝绿浅,  放步长堤,  水碧风吹面。  遥看炊烟霞落晚,  犁耙牛角窗花剪。  弦月如弓灯半盏,  交錯觥筹,  美酒香飘远。  挥去尘嚣疲惫散,  牧歌一曲还心愿。  盼归  雪挂岩崖涧水寒,  遥看天际落阳残。  孤灯摇曳相思苦,  梦里依稀见客船。  食匮味,  卧无眠,  榻前空枕泪
期刊
秋吟  四野秋来百草黄,骚人笔下莫嗟伤。  且听田畈丰收曲,鸟唱蛙鸣颂稻香。  月夜秋声  凉风送夜觉身轻,月上枝头树影横。  人少灯稀生寂静,唯闻落叶滴秋声。  蝉  夏日高阳照梓楸,蚱蝉枝下啭歌喉。  凝听细辨皆心事,叹诉新欢或旧愁。  浣纱女  渔歌晚唱日西斜,碧水河边女浣纱。  挥动芒槌敲绮韵,披肩秀发映丹霞。  游月亮山  谁移天上蛾眉月,嵌在青山碧岭巅。  仙界人间融一体,嫦娥与我共翩
期刊
诗歌的“核”是回归“精神家园”的。在一种“文化乡愁”中,现代人都是矛盾的交织体,诗人们更甚。他们既反传统又认同传统,既想寻求超脱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寻找思想依托,这种“寻根”的文化心态在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潍坊经济开发区作家协会主席于正军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他写得最多、在我看来也是写得最好和最为动人的,是他献给乡村的诗篇。一旦他的心灵返回乡村故园,他的诗情就会变得无比充沛和
期刊
直面一张白纸的空  你无法寻见我  大大的我  在你所构建的世界里,狭隘  直面一张白纸的空  你无法寻见我  小小的我  在你所构建的世界里,博大  我在另一个世界  与你对视  你不见我的身影  她,一朵白莲花  很惬意,她的手臂  不在黄山之巅  而河流,明显宽过她的腰线  此刻,我必须小酌一杯  体味她的贴近  以及她如溪水般的清澈  我深情地拥吻了  她的灵魂  不放过任何一个方向  瞬
期刊
也是个农夫,不过是,退休前耕耘教坛,退休后,成为一个“写字者”,日夜在键盘上敲击,每敲击一字,就是播下一颗种。与农夫不同的是,我说的七月是阳历,放暑假了;农家的七月是阴历,是孟秋,秋季的第一个月。“七月流火” 指的是农历七月,七月骄阳似火,好像有一团火焰在空中流动。  我还是从我的阳历七月说开去。七月是上半年与下半年的界线,如一场球赛的上半场、下半场,休场间隙教练要总结一下,鼓鼓士气。六月,将长篇
期刊
作者简介:乔木,河南省沈丘县人,奔流六期学员,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政协文史员,《诚信论坛》《千字文研究》编辑。先后出版长篇小说《缺氧》,中篇小说集《触摸在手上的梦》,散文集《魅力沈丘》;发表《债》《琢磨》《风吹九埠馆》《水草丰美的地方》等文学作品数十万字。  一  小村名副其实,真的不大,满打满算也就十九户人家,七十多口人。  村里人家都姓马,只有一户祁姓,下面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祁家。  祁家
期刊
于帆正组织学生们站在干塘村小门口,等着今年前来支教的老师。她等这一天已等了快一年了,自上一批两个支教的老师离开后,她打了无数次的报告,跑了无数次的县教育局,今年总算是等到有人前来。  村主任也早早带着村民等在了村口,和每一次一样,村口和村小都挂了红条幅,还备上了一长串过年才会放的鞭炮。在这个贫瘠闭塞的小山村,这算得上是“高规格”的欢迎仪式了。  于帆带着全校仅有的十八名学生,一直等到午后,每个人都
期刊
长卧衣柜的旧毡帽  被母亲捧出,恭敬地  生怕抖落掉,爷爷  留下的岁月痕迹  记忆中,爷爷  是一位雪天里的书画家  苍劲有力的画笔,在山路上  沙,沙,沙地描摹着  一个个正楷大写的人  我便学着他们的模样  走出大山  從此,爷爷便定格成  一座灯塔  时刻照耀我的前程  而今,浊目回望  密织的雨丝模糊了我的视线  旧毡帽似沧桑的表情包  变换着酸甜苦辣,苦难辉煌  我寻觅着,终于找回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