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软件外包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n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国情方面很相似,具体到软件外包产业,中国和印度基本上同时起步,但目前印度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和第一大的软件外包接包国,而中国也由于拥有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本和良好的商业环境被认为是软件外包行业最具有潜力的国家。因此,对中印两国软件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软件外包产业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分析造成两国软件产业发展差异的原因,最终提升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软件产业;外包;国际竞争力
  
  一、概念界定
  
  对国际竞争力问题真正的关注,起初不是来自学术界,而是实业界和政府。日本政府最早提出企业竞争力问题,并进行了广泛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地位问题成为美国关注的重大问题。此后,欧洲各国也相继开展了对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实业界和政府对企业竞争力的关注,推动了学术界对这一领域深入的理性分析。
  (一)国际竞争力
  由于国际竞争力主体的多元性、结构的复杂性和空间的广泛性,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仍存在不少争议,对其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在国外学术界,关于国际竞争力评价有两个权威机构,一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另一个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二者都较早提出并着手对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研究,且各自发展出一套当下较为权威的国际竞争力评估体系。早在1980年,WEF便开始关注一国在全球竞争力的问题。1996年,WEF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2003年,IMD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创造与保持一个能够使企业持续产出更多价值、人民拥有更多财富的环境的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能够在自由公正的市场条件下生产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既能达到国际市场的检验标准,又能使该国人民的实际收入保持不变并有所提高的能力”。美国竞争力政策委员会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似,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既能提供满足国际市场检验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又能长期持续地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能力”。M.E.Porter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在经济、社会结构、制度、不同的政策等多种综合因素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作用在不断上升,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国家竞争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
  M.E.Porter是第一位从产业层面去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认为国家经济实力的比较往往太笼统而难于进行,因为一个国家不可能使其所有企业和行业在国际上都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国家竞争优势或者是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应当从行业(产业)的角度来考察才有意义。Porter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国与国在某一产业的竞争,应是国与国之间在商业环境方面的竞争。李欣广(2000)认为,产业国际竞争,直观地可以定义为各国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分别在一个个产业领域所开展的国际竞争。它的内涵应这样展开:产业竞争是多环节的竞争,是由这些环节的国际竞争的综合。产业竞争是双向的竞争,包括商品、劳务、技术、资本在内的双向交易的竞争。产业竞争是综合性的竞争。产业竞争是选择性竞争。产业竞争与国家竞争一样,是国际性概念。赵细康(2003)认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质上是指一国某一产业在国际间开展产业国际竞争时所表现出的现实能力和发展潜力。从竞争力研究角度出发,产业国际竞争力可以这样来定义:在国际间存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所具有的更高的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
  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
  
  二、国内外的研究
  
  国外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人们对国际贸易问题的探索,当时人们一直试图解释一国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竞争优势,因此可以说最早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Smith(1776)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从生产成本最小化的角度认为一国应该生产该国具有绝对生产成本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换取本国必需但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Ricardo(1817)将绝对优势理论发展为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即使某个国家的产业不具有绝对优势,但通过与其他国家产业的相对比较优势,也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具有一定的产业竞争力。随着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国家竞争力的范围和内涵不是简单地可以用生产指标来表现的,Hccksc hcr(1919)与Ohlin(1933)分别阐述的资源禀赋学说(H-O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对竞争力的研究开始注重生产投入要素的资源禀赋衡量和比较。Schnmpctcr(1934)引入创新概念,构建出动态与不断进化的竞争论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M.E.Porter(1990)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6个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需求条件,包括市场需求的量和质;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政府行为;机遇。这6个因素构成著名的“国家钻石模型”。Porter以这一分析范式为基本框架,展开了他的全部研究过程,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在此之后,广大研究人员针对Porter的国际竞争力理论提出了更多的见解,在此基础了从多个角度发展和完善了该理论,又提出了更多的模型。
  国内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土洛桑管理学院商定进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合作研究。1996年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及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组成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运用《世界竞争力报告》的方法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于1997年3月出版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1991年,狄昂照等承担了国家科委的重大软课题“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该课题定点研究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及度量方法。1993年,任若恩等与荷兰格林根大学国际产出与生产率比较项目(ICOP)组的专家合作进行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在该研究中运用生产法获得的国际可比的时间序列和产出数据,从相对价格水平、单仿劳动成本、生产率等角度探索了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及其实证研究,并于1996年出版了课题成果。除了课题组的研究之外,国内学者对国家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陈春宝(1997)等通过对中国商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利用高技术创造产品的竞争优势和创造保持中国名牌产品等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高长元(1999)等针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实际,运用AHP法建立了评价高新技术产品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考虑6个准则:产品的技术水平、产品的科技投入水平、产品的关联性、产品的附加值率、产品的经济效益和产品的销售规模。江兵(2000)等从国家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结构、技术结构和生产能力4个方面建立高技术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28个国家分析计算近年的竞争力情况。穆荣平(2000)对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从竞争潜力、竞争实力、竞争态势与竞争环境4个方面提出40多个评价指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提出了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量化与处理方法。王建刚(2004)等建立了指标体系,从产业投入、产业产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政策环境和产业技术支持环境5个方面运用SPSS软件研究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刘重力(2004)等选择中国工业产业作为分析的着眼点,从实证角度分析研究,得出了中国的工业产业竞争力服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趋势和竞争优势各要素对中国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显著贡献的重要结论。陈柳(2006)等通过中国彩电业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与国外学者普遍认为的“一个国家产业内的市场竞争能够提升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观点相反的结论,并以“竞争阶段”这一概念为基础,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统一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杨伟文(2007)等将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综合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揭示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成长决定于竞争优势各要素作用的发挥,但竞争优势各要素的形成又是以充分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刘晓辉(2007)等通过对现有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剖析,提出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来界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新的分析框架。李创(2008)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根据Porter的钻石模型等研究成果提出了以资源、市场、科技和管理作为内因,相关产业、政府、环境和不确定因素作为外因的圆轮模型,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分析。黄庐进(2008)等根据中国软件外包业务的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对日软件外包带动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和提升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林云华(2008)等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对象和内容、经济分析范式、经济发展阶段等理论问题做出了研究和述评。龚艳萍(2008)等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用相关分析和格兰杰检验分析了技术标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得出技术标准是产业国际竞争力重要的影响因素的结论。何好俊(2008)等运用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澳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利用修正后的贸易互补指数计算公式计测了中澳两国之间各产业以及综合贸易互补程度。柳丹(2009)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3项指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王分棉(2009)等以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为基础,研究科技资源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作用,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各自的代理指标,对二者分别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各自的代理指标值为变量对二者的相关关系進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是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三、结论
  
  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信息化不断普及,软件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发展软件产业对于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虽然中国的软件产业国家竞争力还较弱,但中国拥有稳定的经济环境和快速增长的国民
  经济,中国软件产业假以时日一定可以超越印度,以较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软件产业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M.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 Press,1990.
  2、李欣广.试论产业国际竞争的内涵与中国的对策[J].桂海论丛,2000(6).
  3、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2009年上半年我国经济逐步有了好转迹象。其中,宽松的信贷政策功不可没。然而,当前猛增的货币信贷是否合理?今后的信贷政策之路又应如何去走?文章将就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财政政策;信贷政策;通货膨胀:资产泡沫    伴随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2008年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面对危机四伏的现状,一方面我国政府制定
期刊
摘要:建立信用担保机构的综合实力及社会作用评价模型,定量测度、评价信用担保机构综合实力及社会作用,有助于信用担保机构在精确、量化了解自身实力及作用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找准自身生存及发展的立足点,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文章采用基于AHP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信用担保机构综合实力及社会作用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证应用研究对洛阳鑫融基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进行评价及分析。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判:信用担保
期刊
摘要:绩效考评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绩效考评的结果对人事决策和薪酬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等院校管理干部的绩效考评更是如此。文章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阐释了绩效考评的含义、揭示了其本质。并结合高等院校管理干部所从事工作的特点分析了其绩效考评的难点,最后提出了建立科学的管理干部绩效考评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绩效考评;人力资本    一、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本理论诠释    (一)绩效
期刊
摘要:文章从内部控制披露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内部控制的作用,并介绍了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基于2008年沪A上市公司年报,笔者对国内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披露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索更能反映内部控制实情的披露方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量化    随着上航、东航相继被证监会ST,其进行燃油套期保值导致巨额亏损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又一次触动了人们的神经
期刊
摘要:新员工培训对于员工适应工作环境、提升工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做好新员工培训,必须在培训的各个环节体现以人为本,做到尊重新员工的需求,进而使培训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员工培训;人性化管理    在知识、技能更新迅速,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培训作为一种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改变员工工作态度的有效手段,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培训成为企业打造高绩效团队必经之路,也
期刊
摘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融资有赖于地方政府公债的参与。授权灾区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具备明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法律障碍和思想顾虑的解除可以通过构筑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而实现,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债;必要性;可行性:风险防范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关键是资金,但目前资金供给缺口非常巨大。地方政府公债是指地方政府在承担还本付息责任的基础上,向社会公众发行的长期性融资工具。具有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和层次的特点
期刊
摘要: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为不同专业学生讲授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文章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从分析专业特点入手,阐述了一些使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能够更加适应该专业特点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适应性;金融管理与实务    一、西方经济学及其专业适应性问题简述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与重要性  西方
期刊
摘要: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是推动东道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对国外经济学家在该领域的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发现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笔者对国外实证研究的成果做了梳理和总结,以期得到一些有意义的启示,以便为我国开展相应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FDI技术溢出;实证研究;综述    一、国外理论研究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转移
期刊
摘要:湖南省新邵县1993年开始试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呈现参保人数由快速增长趋向平稳、农保基金规模比较小、但支付压力比较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更受农民关注等现象。文章认为该县试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国家政策性、农民的收入水平、参保意识、农保支付标准及农村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农村普及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定的困难;并结合该县实情,提出通过加强意识、立法保障、政府主导、多层次全覆盖、解决社保转移,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从市场经济和产权制度的视角,研究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试图为完善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城乡统筹发展体系构建理论支持,提出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文章剖析了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内在要求;探讨了中国土地流转市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和健全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农地流转;土地制度;农业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从土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