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峻思索下的言说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A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峭岩,解放军出版社副社长、编审
  诗人,同时应该是个思想家,抑或哲学家,不然,他就不配为诗人。
  诗人,是扎根大地的树,风吹雨打、雷劈火烧,不会动摇其根基。
  诗人的任务:倾听和言说。用心灵中阳光的部分去倾听,倾听社会的、大众的、底层的声音,用朴实又智慧的语言,言说个性化的所思所想。
  读石群良的诗,我首先想到这些,这是他的诗引发我的联想。
  处在当下的诗人,是最难拿捏的。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无边的现实”,是一个崇高与卑鄙、真理与谬误、道德与金钱、传统与信息相伴相克的混合型时代。谁也不能命令谁,谁也不能统一谁。唯能证明的是做人的良知,良知产生定力。以诗为例,同在一个屋檐下,为什么有的诗人写出不雅、不洁、不伦不类的诗,有的诗人则坚守一方,写出大气纯正的诗。这足以证明诗人的修为。
  石群良的诗路是值得推崇的。首先,他正眼看人、看事、看物,不是斜眼,斜眼看人就变形了。我揣摩他的诗笔是放在了社会这个大天平上的,而不是放在一己的小天地而吟唱的。他能拨开繁琐窥视真谛,拨开乱石窥探宝玉,是个极富天分的诗人。他所写的是素常的事物,但却有着不平常的发现。他写无花果:“让沉默/说话”。他写感悟:“世上的门/越来越多/门上都挂着沉重的锁/不知道是门保护了人类/还是人类在为门活着。”他写石头:“石头很普通/石头很伟大/普通与伟大的石头/总喜欢挤在普通与伟大的/缝隙里/与小草荆棘们/对话。”他写种子:“埋没是为了/更好地孕育/以埋没的方式/探视春天。”
  当我们读着这样的诗句时,无意中发现就是读我们自己,剖见自己的内心。好似质问,又似训导。于无声中,正能量悄然融进我们的血液里。
  这就是在“无边的现实”里,诗人的抉择。
  诚然,无论面对金钱、面对地位,他是有苦恼的,但都表现出诗人的定力。歌德说:“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已,永远是一个奴隶。”又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旨意,并且为这较高的旨意服务。”奴隶和主宰之间,确实有一个分界,那个“界”就是受思想支配的艺术旨意的高低。石群良的诗,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而且步履稳健。
  在这里,他捕捉生活的踪影,追问严酷的现实;踏勘历史的痕迹,感觉自己的爱情。或长或短,精美至臻。给我留下了可喜的印象。他写古栈道:“是鸟的翅膀/才能飞翔到这样的高度/在两岸的猿声里 我们的祖先/硬是以无畏的勇气/以飞翔的姿势/一凿凿一锤锤/才架起了这通天的道路/我们无论从任何角度凝视它/它都是摇晃在风雨中一部沉重的历史。”他写雨花石:“是一首五彩的歌/用璀璨昭示/国人打不败的性格/你是一串连绵痛苦的回忆/每一颗石子/都是一个问号/一声振聋发聩的叹息。”他写网络:“有些灵魂走失了/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更多的灵魂只是到虚拟世界里/观光旅行/世界之大再也没有网络大了/天空失眠 月亮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石群良敢于面对现实,有着向现实挑战的勇气,这表现了一位诗人的责任。他写雾霾的诗可见一斑。在诗的最后一节,可说是点化出神之笔:“雾霾,雾霾/咫尺天涯吗?世界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你站在天安门前/却看不到毛主席。”深层又是委婉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诗指何止是雾霾?给人留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位诗人的一段话,他说有一些诗人,他们执着于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现实世界视而不见。但是,从来不存在一种凌空蹈虚的“超越”,也不存在一种失去了基石的“精神构建”。有些人喜欢说诗歌是“离地万里”的艺术,但它的另一个伟大向度是“掘地三尺”。诗是“根”与“翅”的混合体,是“超越”与“非超越”的一场漫长角力。可喜的是,不少诗人在这场角力中,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我一直认为,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定律。而引领精神是它的内核。蜗居式写作,私密化写作,甚或口水化写作,其精神实质正好与此相背。是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所不屑的。
  诗歌是严肃的事业,又是极具个性的艺术,立意、布局、修辞,都要讲究。诗在路上,诗路长过人生。路漫漫其修远兮。石群良的诗,干净、灵动,旨意高远。他的路还长,望走得扎实、稳健,有新作不断问世。
  对话..作者石群良:
  1.您为什么会写诗?
  答:因为喜爱,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而更多的时候是缘于灵感的光顾,有了灵感,你不写不行,或者是缘于某个事件或某次旅行的“触”发。如我近期创作的一些诗作就是缘于去年秋天去洛阳龙潭峡的一次旅游,正是那次旅游,我不仅写了《秋到龙潭峡》的游记散文,还写了一组《秋到龙潭峡》的组诗,由此为“引点”,我一下子就藕断丝连地创作了不下3000行的诗。记得王耀东老师看到我传给他的新作时就回复说:“我发现你最近思路很活跃。说明你的创作到了旺盛期。”我写《南京南京》这首诗的背景也很有意思,因为我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警世钟”处留影时发现前胸服装上留下了清晰的波纹心型图案,我“相信”这是死难同胞们的“提醒”和“暗示”,于是,我就写了《南京南京》的组诗纪念他们。
  2.您还记得您第一首诗的灵感来源于哪里吗?
  答:我喜欢诗的时间很长了,应该是从小就就喜欢幻想,不过,当时我非常喜欢阅读,尤其连环画、儿童文学,也囫囵吞枣地喜欢读半文言半白话的章回小说,并梦想成为儿童作家,至于我啥时候开始创作,哪一首诗算是第一首诗,我现在实在是无法考证。不过,1988年我参加了《鸭绿江》第七届文学函授创作中心的学习,在《鸭》函版《文学之友》第9期发表的第一首诗是《二十岁的悒郁》:“我匆匆地走向/走向二十岁的悒郁/像花卉/沐浴着太阳的抚爱//梦寐的渴望/焚烧的目光/我要收获几缕/焚烧成玫瑰的云彩//让悠悠的云儿..飘荡/栖息在我的心海。”我家在农村,工作之后缘于喜欢文学,平顶山市文联的任流潮老师送给了我一本当时在《平顶山日报》副刊编辑罗羽老师的诗集《焚烧的石头》,我如获至宝,反复阅读,诗集中用了不少“焚烧”一类的意象,我的这首诗,应该就是受了罗羽老师诗歌的影响,据当时江苏的词作家陈步春来信说,我的诗从那首诗开始,才真正叫诗了。
  3.您觉得什么样的诗才算是好诗?
  答:有想象力的、荒诞的、超现实并富有探索意义的诗。
  4.您最喜欢的诗人是谁?最喜欢他的哪点?
  答:古代的有李白、苏东坡等。当代的有毛泽东等。他们的诗豪放、大气、荒诞、超脱,以雄奇不羁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可以行天飞地,可以梦里梦外,但无论其如何运作,现实的母体总在其飞翔的诗行中游走,这也是其生命力长盛不衰的基因所在。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均以其夸张比拟的手法与天马行空的想象,是现实的母体总在其飞翔的诗行中游走,其大胆荒诞的臆想,为诗歌赋予了强劲的永恒魅力。
  5.《在春天里行走》这本诗集中,哪首诗可以称之为您的代表作,为什么?
  答:《奔跑》。这首诗曾被《中国建材报》评为最佳作品奖,被台湾《葡萄园》诗刊评为创刊50周年诗奖等,当然,我比较喜欢这首诗的原因也在于这首诗的诗意与意境浑然天成。
  6.第一次出书时,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答:这是我的第二部诗集。第一部是《蓝色星光》。出书当然是非常幸福的事了,因为这毕竟是我多年的愿望。当然,我手头还有不少散文和文学评论,他们就像我的具有不同性格的孩子,总有一天,它们会找到最佳的时机和方式“脱颖而出”!不过,这靠机缘,我相信。
其他文献
白求恩  冒险的家族传统  白求恩的高祖父约翰·白求恩是苏格兰人,家族的族长,18世纪后半叶,他以牧师身份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在蒙特利尔建立了当地首家苏格兰长老会。当时的蒙特利尔是法国殖民重镇,约翰·白求恩的选择充满了勇气和风险。  约翰·白求恩的儿子安格斯·白求恩,冒险精神比乃父更强,他年纪轻轻加入了当时垄断北美皮毛交易的西北公司,在美国和加拿大广袤的不毛之地探险、游历。由此可见,富于冒险精神和
期刊
海军首次提出“远海护卫”战略  2015年5月26日中国政府发布的第9部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与过去的国防白皮书相比的一大亮点是阐明了海陆空三军和二炮部队的发展战略。  这其中海军的战略要求“近海防御,远海护卫”最引人注目。国防白皮书提出,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
期刊
编者:2015年5月2日下午,90后诗人王尧在人大宿舍楼顶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年仅21岁的生命。在持续发酵的阵阵惋惜声中,“为何诗人纷纷自杀?”也成为了随之而来的一个尖锐问题。王尧生前好友景成认为,在一个诗歌被迅速边缘化或沦为消费品的精神的“贫困时代”中,正是纯粹诗歌本身的个体属性和真诚品质,使得其与现代技术理性支配下的意义世界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激烈冲撞,而时代精神的贫瘠荒芜和真正诗人作为当代人对其
期刊
河南人邵玉鹏打造了一个电商平台——买多网, 他想将 《清明上河图》里的繁华街道搬到互联网上。  这个草根创业者,将热情与梦想倾注到这个平台上——他想让各个行业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商业生态链,让各个加盟商、实体店与供应商一起联动,从线下反攻线上。  通过一个网站,一个地面渠道网,尝试实现消费者、中小厂商、便利店的共赢局面,这,真的可行吗?  十八般尝试  很小的时候,生活在豫北农村的邵玉鹏就有一个梦想
期刊
昂山素季的理念和印度甘地、南非曼德拉、捷克哈维尔是一脉相承的。她的自我期许不是一个终身的反对者,而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1989年4月5日,缅甸一个小镇街头,正在进行巡回演讲的昂山素季被一队士兵拦住,他们威胁道,如果再往前走就开枪。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昂山素季让她的支持者们站到边上,独自一人走上前去。相持的最后一刻,带队的少校命令士兵不要开火。  士兵们撤走之后,昂山素季转身离开,背后汗湿了一片。
期刊
她行事凌厉果断,她话语强硬,她在浮躁的潮流中坚守着自己的专注,她身居高位却也是个享受点滴赞美的小女人,她付出很多得到很多也失去不少,她从基层销售做起,敢言别人之不敢言,敢挑别人不敢挑之重任。在别人墨守成规时,她打破规则“杀”出一条新路,她就是带领格力成为空调业霸主的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  霸气抢答  似乎在喧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董明珠还是很安静的。  强硬是她的第一个关键词。 
期刊
非常有幸,在乙未年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结识了赵德润先生。之前,我对他的了解并不多,只是在阅读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2月22日推送的一篇《习近平成为最高领导人绝非偶然》的文章后,才对他格外关注起来的。  31年前的1984年,也是在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四月天,身为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的他深入石家庄市正定县,采访了从中央机关下来的年轻的县委书记习近平,一气呵成了通讯《正定翻身记》,在
期刊
枪响也许是个偶发事件,但不应是日军发动大规模侵略的借口。我们以卢沟桥事变为原点,向前梳理,颇多史料证明,日本的侵华意图早已有之,而他们对华北的政策则在1936年就已确定了,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从这个背景看,即便不是7月7日,也会在别的日子发生;即便不在卢沟桥,也会是别的地点。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没有月光。星空下,可以隐约看到远处宛平的城墙和附近不时移动的中国士兵的影子。这是一个寂静的夜晚。”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促使欧洲人民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在对战争进行反思的过程中,百年宿敌法德两国实现了和解。为避免战争重新燃起,法德推动并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从而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人类政治史上有两项最伟大的政治实践,这两项实践都是对破坏性的力量进行控制,从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一项在国内政治层面,通过分权制衡对公共权力进行了有效限制,一定程度上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期刊
在20年前,88岁高龄的美国记者德丁在“七七”事变58周年之际接受采访时,痛苦地自责说:“在日军进行大屠杀时,我见到一名中国伤兵下巴几乎被打掉,濒于死亡,我竟然愚蠢地向他送上一张钞票!”日本人曾宣称他们发动战争是为了“帮助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德丁直斥这些人在“胡说八道”。  黑夜来临前的迟暮黄昏  早在1937年8月,南京市民就强烈地感受到战争的气氛在逼近。8月15日,是淞沪会战的第三天。为制造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