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66-01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不同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兴起。而其中讨论法更是成为热门,在此且浅谈讨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作用。
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许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讨论的结果也就会不一样。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课堂讨论的着重点不是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什么问题、何时让学生讨论,教师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或为加强学生间的沟通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讨论问题的选择应遵循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等原则。
小组讨论只是许许多多教学形式中的一种而已,现在新课程着重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因为传统课堂中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过分偏重机械式训练,而并不是说它们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课堂讨论也的确有它自己独特的重要价值,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能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质疑、深思、感悟、论辩,展示丰富的个性,充满了创造的活力。但我们并不因此就否定其它的教学形式,特别是不能有非此就不是新理念的偏颇认识。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点。所以,要搞好课堂讨论,还需善于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
事实上在没有实施新课程以前,许多教师早已运用了这种方式。现在新课程着重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过分注重机械式训练而言的。其次,不能将小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看成是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唯一途径。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对教学内容具有反作用。我们知道,语文课中,有些内容是适合讨论的;有些内容是适合问答的;有些内容是适合讲授的;有些内容是适合朗读的;有些内容是适合背诵的,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如宁波市镇海区的一位教师执教《口技》(2004年宁波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就是采用朗读的教学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三,不能盲目实施小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小组讨论的目的就在于:小组中的成员能对同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认识和借鉴他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模式,从而得出一個较个人想法更全面更深刻的回答。因此,小组讨论的问题应该不是学生稍加思考就能给出唯一答案的;也不是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漫无边际、无从下手的。它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域中,学生能思考的。第四,实施小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目的和特点。无论采用什么教学形式,“教育学生学习掌握语言本身,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活动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这是决定语文科存亡的依据。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言语内容,都要达到这一目的,服从这一任务。”小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的最终目的,必须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相统一,否则,这种教学形式就会失去它存在的土壤。
很多教师对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利用课堂小组讨论进行学习,觉得有太多的问题。我们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要根据教师和学生共同认可的课堂小组讨论目标,准确地设计讨论的问题,找准切入口;讨论展开之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讨论展开的同时,要使每个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分工和任务要求;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恰到好处地介入讨论;在讨论之后,要及时对讨论作出归纳小结和评价,同时对学生讨论的技能作出指导。
在讨论展开之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一位教师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五分钟导入后,便提出了本文学习什么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找出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赏析语段中精美语句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等许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马上要求学生早早地进行小组讨论。由于教师忽视了讨论之前的准备,学生没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一提出来,就让学生进入讨论状态。结果是整个讨论冷冷清清。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连讨论的氛围也没有形成。事实上,由于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讨论就难于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目标也就难以达成。要么学生的讨论只停留在表面,最后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要么极少数学生成了讨论的主角,课堂讨论依旧成为教师的讲堂或者是教师与少数精英学生的对话,使讨论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这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我在教《一面五星红旗》这一课中,在作者的神态动作部分,我又趁机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久久凝视红旗,他在想什么?”把你想到的可以写下来,也可以读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表达看法,都被作者的爱国之情打动,课堂上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鼓励学生用心研读课文,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
自主讨论,自主学习,本身便是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思考。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显然,在这一活动中老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不同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兴起。而其中讨论法更是成为热门,在此且浅谈讨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作用。
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许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讨论的结果也就会不一样。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课堂讨论的着重点不是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什么问题、何时让学生讨论,教师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或为加强学生间的沟通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讨论问题的选择应遵循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等原则。
小组讨论只是许许多多教学形式中的一种而已,现在新课程着重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因为传统课堂中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过分偏重机械式训练,而并不是说它们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课堂讨论也的确有它自己独特的重要价值,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能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质疑、深思、感悟、论辩,展示丰富的个性,充满了创造的活力。但我们并不因此就否定其它的教学形式,特别是不能有非此就不是新理念的偏颇认识。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点。所以,要搞好课堂讨论,还需善于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
事实上在没有实施新课程以前,许多教师早已运用了这种方式。现在新课程着重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过分注重机械式训练而言的。其次,不能将小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看成是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唯一途径。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对教学内容具有反作用。我们知道,语文课中,有些内容是适合讨论的;有些内容是适合问答的;有些内容是适合讲授的;有些内容是适合朗读的;有些内容是适合背诵的,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如宁波市镇海区的一位教师执教《口技》(2004年宁波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就是采用朗读的教学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三,不能盲目实施小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小组讨论的目的就在于:小组中的成员能对同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认识和借鉴他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模式,从而得出一個较个人想法更全面更深刻的回答。因此,小组讨论的问题应该不是学生稍加思考就能给出唯一答案的;也不是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漫无边际、无从下手的。它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域中,学生能思考的。第四,实施小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目的和特点。无论采用什么教学形式,“教育学生学习掌握语言本身,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活动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这是决定语文科存亡的依据。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言语内容,都要达到这一目的,服从这一任务。”小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的最终目的,必须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相统一,否则,这种教学形式就会失去它存在的土壤。
很多教师对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利用课堂小组讨论进行学习,觉得有太多的问题。我们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要根据教师和学生共同认可的课堂小组讨论目标,准确地设计讨论的问题,找准切入口;讨论展开之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讨论展开的同时,要使每个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分工和任务要求;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恰到好处地介入讨论;在讨论之后,要及时对讨论作出归纳小结和评价,同时对学生讨论的技能作出指导。
在讨论展开之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一位教师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五分钟导入后,便提出了本文学习什么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找出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赏析语段中精美语句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等许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马上要求学生早早地进行小组讨论。由于教师忽视了讨论之前的准备,学生没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一提出来,就让学生进入讨论状态。结果是整个讨论冷冷清清。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连讨论的氛围也没有形成。事实上,由于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讨论就难于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目标也就难以达成。要么学生的讨论只停留在表面,最后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要么极少数学生成了讨论的主角,课堂讨论依旧成为教师的讲堂或者是教师与少数精英学生的对话,使讨论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这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我在教《一面五星红旗》这一课中,在作者的神态动作部分,我又趁机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久久凝视红旗,他在想什么?”把你想到的可以写下来,也可以读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表达看法,都被作者的爱国之情打动,课堂上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鼓励学生用心研读课文,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
自主讨论,自主学习,本身便是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思考。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显然,在这一活动中老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